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相,无相,着相,禅家的最高境界
正义凛然钢笔tS8
2025-04-04 05:05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偈语中的句子。

此句子出自《六祖坛经》,原文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句话的意思——从佛教角度来看,“菩提本无树”是说菩提并不是树,是一种感悟的境界,并不是像树那样有具体的实体存在,它是一种超越物质形态的精神境界。

“明镜亦非台”是说心就像明镜一样,但它也并非是实际存在的台,强调心的空灵和纯净,不被外在的事物所沾染和束缚,是对事物本质的一种深刻洞察和领悟,体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心境和对佛法的高深理解。

这首偈语体现了惠能大师对佛法的独特领悟,强调了心性的本净和觉悟的内在性,不依赖外在的形式和物质。

它对中国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禅宗更加注重内心的体悟和自我觉醒,成为禅宗思想的经典表述之一,启发着后世无数修行者和学者对佛法、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着相”是佛教用语,指执着于事物的外在表象、形式或概念,而忽略了事物的本质。

有一个军医在给一个受伤的人治疗时,看到这个伤员痛苦的样子,心里特别难受,非常痛苦,心想,我治好你们,你们还要回到战场上去,受伤了还要回来,让我治疗,于是他停止了自己的工作。他“着相”了,忘记了自己的本职工作,陷入沉思,突然他顿悟了,我是一个医生,是救人的,至于治好你,你去干什么和我有什么关系呢,此时他的心境升华了。

有些人对物质非常执着,过度追求财富、权力、名誉等物质利益,认为这些外在的东西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满足,而忽视了内心的平静和精神的富足。

他们注重事物的表象,过于注重事物的外观、形象等表面特征,比如以貌取人,或执着于华丽的服饰、精美的物品等,被表象所迷惑,无法看到事物内在的本质。

这些人固执地坚持自己的观点、观念和偏见,不能客观地看待事物,对不同的意见和观点难以接受,被固定的概念所束缚。

这些都是着相的具体表现,于是,有些人走向了反面,忘记了初心。

在佛教修行中,着相会阻碍修行者达到觉悟的境界。因为着相容易使人产生贪,嗔,痴等烦恼,引发各种欲望和负面情绪,让人陷入无尽的痛苦和轮回之中。只有摆脱着相,超越对一切事物的执着和贪欲,才能体悟到事物的本质,达到内心的清净和解脱。

在日常生活中,“着相”这个概念也可引申为人们过于执着于某些外在的东西,而失去了对事物真实面目的认知和对内心真正需求的关注,从而导致生活中的种种烦恼和困惑。

有相指有形状、有实质的事物,是人们通过感官能够感知到的具体存在。例如,世间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人物器具等,都是具体的事物,也就是“有相”。在佛教修行中,执着于有相的事物被认为容易使人陷入贪,嗔,痴等烦恼,因为人们往往会对这些具体的相状产生执念,从而引发各种欲望和烦恼。

无相是指摆脱了一切事物的形状、概念和表象,达到一种超越具体形象的境界。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认知和修行状态,意味着不被事物的外在表象所迷惑,洞察到事物的本质。例如,在禅宗修行中,修行者通过摒弃对外部有相事物的执着,达到内心的清净和空灵,体悟到无相的境界。

有相”与“无相”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有相是无相的基础和表现,无相是有相的本质和超越。理解和把握这两个概念,对于领悟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待事物,不要只看表面,要看本质,不要被其表象所迷惑,防止“着相”,只有这样,才能走的更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学点哲学】菩提达摩23句言辞:对禅宗发展及中国佛教哲学思想产生深远影响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什么意思
《金刚经》的核心思想,浓缩在这10句话里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什么意思?真能见到如来吗?
十大经典佛语解读
表家与本质,不着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