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穷,你活该?”| 你们不能再这样欺负穷人了!


上面是本月初的一次TED演讲,罗格·布雷格曼(Rutger Bregman),荷兰人,历史学家,畅销书作者,他演讲的题目是《贫穷的根源是什么》。前几天罗辑思维专门做了一期节目说这个,叫《视野窄化》,但罗胖子显然没太说到点子上,于是我继续说。

1,颠覆性结论

15分钟的视频,如果你没耐心看完,我可以简单复述一下其中的主要内容:

以前人们总以为,在现代社会中,人人都有机会凭借自己的奋斗获得成功,如果你是穷人,那不是笨就是懒,要么就是内心有缺陷。所以从17年前大紫色封面的《穷爸爸富爸爸》开始,社会上流行起“穷人思维”的说法,言下之意是,你穷了,是因为你的思维是穷人模式,所以活该。

是的,数据表明,相较于其他人,穷人借钱更多,储蓄少,抽烟多,锻炼少,喝酒多而且饮食更不健康……总之一身坏毛病,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则干脆说贫穷是一种“人格缺陷”,即个性缺失。

然而,布雷格曼看到了一份心理学家的实验报告,为这个问题打开了新的可能性,美国心理学家来到印度,对一些种蔗糖的农民进行了研究。在每年的丰收季节之后,他们会一次性得到年收入的60%,这说明,每年固定时间段内他们会比较穷,而拿到收入之后则会比较有钱。

然后,心理学家让他们分别在收获季节前后,做了一份智商测试。结果让人吃惊——他们在有钱和没钱时,智商平均相差14个点!这相当于一晚上没睡,或者喝高了时的状态。

更形象的衡量,正常人平均智商是100的话,穷了的时候就变成了86,而《阿甘正传》中阿甘智商是75,也就是说,只要再穷一些,就要穷成智障,在街上疯跑了。

为了彻底搞清楚怎么回事,演讲者布雷格曼跑去找到了做这项实验的莎菲尔教授,心理学家给出了一个名词——“稀缺性心态”。

就是说,当人们面临某种急迫的短缺时,会进入一种应激状态,引起一系列窄化反应,导致智商下降,心态失衡,急功近利,不择手段等等等等,这种短缺可以是食物,也可以是时间金钱或女友。

这让我想起,我的舅舅一定也同意这个结论,有一次聊天,我感慨欧洲和中国的审美差距非常大,舅舅问我原因,我总结了一大堆文艺复兴啊文化底蕴啊艺术家啊……我舅撇撇嘴,说主要就一个字——穷,“咱们中国人民富强起来才几年光景,我们小时候,吃饱饭活下来才是硬道理,哪有心思琢磨艺术审美。”

管仲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在没有丰足殷实之前,这种“顾不上”,不正是所谓的“稀缺性心态”么。

2,你穷你活该

这个概念,完全颠覆了之前风靡的“穷人思维”理论,在此之前,人们总会认为,因为他们Low到爆的穷人思维,所以“穷”是一种绝症,即使给他们一笔钱,也会被迅速挥霍掉,然后继续受穷。

而英国的另一个社会实验,又让这种观点狠狠的打了脸。

2009年,一个慈善组织为了拯救伦敦市区的13个流浪汉,曾简单粗暴的,一次性发给他们每个人3000英镑现金,当他们这么做的时候,所有人都在质疑和嘲笑,人们认为这些烂人无可救药,给了他们钱,他们就会去喝酒,嫖娼,嗑药,然后下星期三再回到街头要饭。

然而结果让他们眼镜碎了一地,这些真正饱受贫穷之苦的人,居然开始变得异常节俭,只用这些钱买一些非常有意义的必需品,比如电话和字典,第一年结束时,他们平均每人只花了800英镑。

而第二年更是出现了奇迹,13个人中有7个人,开始有稳定的房子住,有些人参加了各种技术的短期培训,有的人甚至做了厨师,他们重新融入社会并跟家人团聚,一切都是生机盎然的景象,而仅仅在一年多以前,他们还只能在街上乞讨。

所以到此为止,应该有人去正视之前世界级的荒谬现象了。

我们这么多人挤在一个小世界中,就注定面临资源稀缺,有的人因为生在贫困的家庭中,有的人因为种种厄运和不幸,总之,一部分人确实没有钱,就被划定为“穷人”,忍饥挨饿,过着有今天没明天的日子。而其它吃得饱穿得暖的同类,不但视之为社会的负担,累赘,充满了嫌弃,甚至还在人格上加以鄙视,斥之为“穷人思维”。

而这种所谓的“穷人思维”,贫穷的原罪,无非就是“稀缺性心态”,那是穷人自己的责任吗?是一种从娘胎里就带出来,无论怎样努力也脱不掉的烙印吗?

反了,因果倒置!不是因为他们有这种“人格缺陷”,所以才穷,而是因为穷,时刻面对匮乏,所以才有这种被人们鄙视的“人格缺陷”。

要不要这么欺负人?

他们已经饱受生存之苦,已经时刻在体验这个世界的残酷和冷漠,就像我在西藏碰见的那些孩子们,他们出生在贫困的山村中,勉强维持温饱,一袋大白兔奶糖都能让她高兴很多天,有无数这样的人,从没有机会去接触“正常”的生活,本来就被生活压迫而匍匐在地,还要被踏上一只脚,被指责愚蠢,懒惰,“穷人思维”,“先天人格缺陷”!

这不是岂有此理么?!

太多人站着说话不腰疼,把你还原到那种场景下,为了生存已经竭尽全力,动不动饿到低血糖头脑发晕,周围全是穷哥们,谁也帮不了谁,过了今天不知道下顿饭在哪,你去试试?你穷你也慌,你穷你也窄,而且越没穷过的,越慌,越窄,智商下降越多。被虚荣包裹久了,你们自己还不知道内心有多脆弱么?!

这就是人性,人们永远默认自己是对的,是好的,是高尚的,是与众不同的,同样是一份社会调查:

问,如果每月给你一万块钱,你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

回答永远是:“啊,那就好了,我有很多梦想,理想,创造性的想法,不用谋生,我就可以去做更有价值的事了!”

然而如果把问题变成:如果每月给别人一万块钱,他们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

回答就变成:“那可不行,他们就会变得懒惰,挥霍,无所事事,每天烂在沙发上看情景剧,可不能让人们不劳而获!”

你看,这就是人性,凭什么让穷人背黑锅。

3,贫穷的本质

反乌托邦代表作《1984》的作者乔治·奥威尔,他有过长达四年的流浪生活,做过洗碗工,码头工人,深知贫穷之苦。他说——“贫穷的本质是扼杀未来。”

对这个结论,我感同身受。

我曾接触过一时困顿的人,我有个好朋友,中学时每学期只带一罐酱上学,每天只吃馒头蘸酱,就这样整整三年,他家里直到2012年才逐渐好转,买了第一台电视机。

我小学时的朋友就住在一间破破烂烂的平房里,我当时小,不懂事,还跑去人家里蹭饭,他父母面露难色,不知从哪攒到一点陈年旧米,煮出来全是馊味,而他却吃的那么狼吞虎咽,后来一度,他饿晕在课堂上,班主任号召全班同学给他家捐米。

那种状态下的人,只要有一口饱饭吃,是什么都顾不上的,哪管什么未来。

我曾去到过那种贫民窟,真正的暴力街区,充满了狰狞的黑人们,破碎的玻璃门店,狼一样暴虐的眼神,整条街都在弥漫着一种绝望的气氛,自尊心早已被冷冰冰的现实消磨殆尽,正因为对未来的彻底绝望,他们才会如此为所欲为,毫无顾忌的发泄戾气。

惹上麻烦怎样,就算死在这里又怎样,反正我早就没有明天了。

所以,如果自认为穷人,只要给他们基本的生活保障,让他们从心理上没有匮乏感,让他们的心灵不再面对稀缺,那他们的眼光自然会长远起来。而如果自认为烂人,无论如何已经不相信未来其它的可能性,那就真的没救了。

这二者的差别,仅仅在于,心中对未来的希望,只是沉睡,还是干脆扼杀掉了。

而杀死未来的稀缺性心态,与其说是视野窄化,更根本来看是思维窄化,这种体验其实每个人都有过,当你的任务清单上有很多紧急的事情堆在一起,当在毒辣的阳光下几个小时没喝到水的时候,当堵在去机场的途中马上就要赶不上航班时……所有人都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最直接的需求上,这时候,如果谁来跟你谈未来的畅想,那简直就是扯闲蛋,顾得上么,先搞定眼前再说吧!

你看,每个人都一样,在稀缺面前,都会视野变窄,思维凝固,智商下降。

然而若只是日常生活中的稀缺性心态,都是暂时的,而且你专注那一点会给你带来收益:当你完成了所有任务,能力会得到锻炼,马上体会到成就感甚至荣誉感,当你咕咚咚灌下一瓶水,那种畅快感会立刻把什么稀缺心态一扫而光,伴随着智商回归,也许还会短暂超频。

然而只有贫穷,带来的那种思维窄化,是持续的,甚至是永久的。

有多少人,即使发迹之后,还在不停的炫富,而无法摆脱穷困时的补偿心理呢。

所以,纵然稀缺性心态每个人都无法避免,但基本生存所带来的窄化却尤为触目惊心,我们并不是指望每个人都多么高瞻远瞩,像伟人一样随时眼望地平线,心系未来,但至少,每个人应该拥有一份自己对未来的期待。

4,富足性心态

如果稀缺性心态是让思维窄化到忘记未来,那么相反方向,富足性心态,最关键就在于——铭记未来。

哪怕在困顿和贫穷中,只要时时谨记着自己的未来,会发生什么呢?

曾经有个年轻人,高考落榜,想要复读,却没有学校接受他,因为他数理化加起来还不到100分,学校认为让这样的人入学会拉低升学率。

他没办法继续念书,于是只能开始闯荡社会,他去了深圳,但因为只有高中文凭,是不可能找到工作的,于是去当了搬运工。

这种生活是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孩子无法想象的,他每天凌晨五点起床,赶到家具城,与工友们一起搬运沉重的家具,一直到中午,然后吃最便宜的盒饭,哪有什么午休,吃完了马上继续搬,直到深夜,华灯初上,才拿着一天那点可怜的血汗钱回家。

如果吃了晚饭,就没钱坐车,只能走回去,但留钱坐车,就吃不饱饭,干活时候完全没力气。

就算这样,他每天上工时总是带着一本书,在心里下决心,无论有多少苦难,也要继续读书,这样才能有不一样的未来。

然而每天这样下去,他根本就没有时间翻一页书。他不怕苦,但却深深的恐惧,如果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命运将再无任何可能性。干了一个月之后,他逃离了深圳回到了老家南京。

回去之后,还是继续挣扎,他去过印刷厂当小工,当过送水工给人抗水,当过写字楼保安,好不容易有了一点小积蓄,开了个小超市,却没几天就倒闭了,坐在倒闭的超市门口,他感到彻底的绝望,欲哭无泪。

但绝望又怎样,还得想办法活着,有一天,他看到了电视台招聘临时工的广告,立刻燃起了希望,跑去应聘,迅速脱颖而出,因为比起其他应聘者,他有一份成人教育的文凭,在那些拼死拼活的日子里,他始终在坚持上夜校。

进了电视台,他发挥搬家具时五点起床的精神,每天第一个到,抢先把所有的活都干完,有重体力劳动都主动抢过来,他对每个记者满脸堆笑,谁有吩咐都马上照搬,干活保质保量,慢慢的,有一些小新闻老记者们懒得去做,就让他去,做完了署人家老记者的名字。

这些事,领导看在眼里,就让他在每天打杂的同时,也可以跑跑新闻,一听这个,他当时就泪流满面了。

他开始比台长都忙,白天送水,扫地,跑新闻,晚上通宵自己拍片,剪辑,写稿,配音……26岁那年,他一个片子得了全国二等奖,由此,成了一个全职记者。

因为拼的太狠,他头发掉光了。

有了新的机会,此后又是拼死拼活的六年,他32岁的时候,电视台向全社会招聘主持人,他报名参加,因为极具传奇性的经历和光头的外形,脱颖而出,观众反响火爆,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主持生涯。

这个人你也听说过,他叫孟非。

听起来是不是很像《当幸福来敲门》中,威尔史密斯饰演的男主角。

其实全世界范围内,小人物逆袭的故事都是如此相似,像我非常喜欢的球星丹尼斯罗德曼,他曾经又矮又瘦,在机场做小工,也从没打过篮球,但即便住在发霉的地下室时,他每晚睡前望着天花板,内心总有个没有来由的想法——“有朝一日,我会变得高大强壮,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

然后,像被施了魔法一般,他在17岁那年,身高从175cm暴涨到203cm,从19岁才开始接触篮球,然后就真的在几年间成长为一个NBA球员,乃至于成为了后来人们所熟知的那个球星。

所以,对个人来讲,摆脱贫困,也许答案真的就那么简单——铭记未来。

时时刻刻记得,相信,把对未来的希望烙印在心里,融入每一滴血液,疯子般的执着,没来由的毫不怀疑……然后,只要在转机出现那一刹那,你内心仍旧有所渴望,命运的逆转就会出现。

5,彻底解决贫穷

关于如何彻底解决贫穷问题,文章开头的演讲视频中,布雷格曼给出的社会性建议是,由政府直接发放每月津贴,而形成一种全民普及的,完全无条件的社会福利——无论富豪还是乞丐,无论有没有在工作,都同样对待,因为它不是一种施舍,而是每个公民都享有的权利。

这并非天方夜谭,而是个有数据有研究有理论有史实支撑的伟大构想,而且随着人工智能极大提高社会财富总量,几乎是必然会实现的。

当然这过程并不会一帆风顺,其实早在2014年,布雷格曼已经在TED上做过一次相关的演讲,叫做<basic income for everyone>,但三年后,他仍旧在讲同样的事,而等到真正在全球铺开落实,也许还需要三十年,可见由一个构想到实现要有多漫长的路要走。

而站在个人命运角度,我们探讨了关于一些内心的心境,韧性,承受能力,以及始终保持对未来的期待,这是面对同一个目标“彻底解决贫穷”的,另一种努力。

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当然是手里干着最具体的活,眼里盯着最远大的目标。这虽然很难,由西方心理学看来违背常识,但在我们中国文化中,还真有与之相对应的基因,历史上,也有与之对应的一个特殊阶层——隐士。

中华王朝更迭的变迁中,从来都有这么一群“高级穷人”,从三圣王时代的许由,到宁曳尾于涂中的庄子,到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大有人在的。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要成为这些名士圣贤,但总有些看起来不可能实现的事,会逐渐成为现实,因为人是会成长的,社会也是会进步的,而社会是由我们每个具体人组成的。

每个人救了自己,也就拯救世界了。

所以,与其指望政府发放生活津贴的那天,不如指望自己,当每个人都能铭记未来的时候,就算困顿一时,也再无贫瘠一世了。

6,你期望的未来

演讲最后,我们的历史学家给出这样一段动情的描述:

Here's my dream ,I believe in a future ,where the value of your work is not determined by the size of your paycheck,but by the amount of happiness you spread ,and the amount of meaning you give .I believe in a future ,where the point of education is not to prepare you for another useless job ,but for a life well-lived .I believe in a future ,where an existence withont poverty is not a privilege but a right we all deserve .

我相信未来,你的工作价值不再由薪水所决定,而是由你传播出去的快乐,和你所赋予的意义所决定;我相信未来,教育的意义不再是培养你去做无用的工作,而是培养你渡过美好的人生;我相信未来,没有贫穷的生活不再是一种特权,而是所有人都享有的权利。

这也是你所期待的未来,不是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几种穷人思维必须警惕 否则,你将一辈子都将难成正果
转 罗格·布雷格曼/荷兰历史学家
智慧解析:贫穷降低智商,如何从穷人思维中破局?
别让你的“穷人思维”影响你对股票的操作
警惕职场中的6大“穷人思维”
“穷人思维”不是“穷人的”思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