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泪痕春雨漫评战国历史 (五十三) 长平之战(下)

长平之战后,秦国有两个选择。

第一、趁胜追击,一举灭掉赵国。

第二、见好就收,撤军休养。

最后,秦国选择了见好就收,于是长平之战刚刚结束,秦国就选择了撤军。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秦国在长平之战中,取得了空前胜利,为什么不趁胜席卷赵国呢?

据说,这是因为范睢害怕白起因此超过自己,所以就故意使坏,劝秦王下令撤军了!换而言之,秦国本来可以趁势灭掉赵国的,只是因为范睢从中使坏罢了。

韩、魏使苏代厚币说应侯曰:“武安君即围邯郸乎?”曰:“然。”苏代曰:“赵亡则秦王王矣;武安君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欲无为之下,固不得已矣。...........”应侯言于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正月,皆罢兵。

真心说,对于这种说法,我感觉太过戏剧化了。

不管范睢的意愿是什么;也不管范睢如何能言善辩;更不管秦王如何信任范睢。范睢能说动秦王撤军,必须得有足够的客观原因。否则,秦王不是傻子,怎么可能随便撤军呢?更主要的是,范睢也不是傻子,怎么可能劝秦王撤军呢?

一切是显然的,如果大家都认为秦军趁胜追击,就能一举灭掉赵国。而范睢却因为嫉妒白起,就劝秦王撤军,怎么可能说动秦王呢?关键是,他这样劝说秦王,秦王会怎么想呢?

从这层意义上,秦王选择撤军。肯定是因为长平之战后,秦国本身就分为两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那就是趁胜追击一举灭赵,它以白起为代表。

第二种意见,那就是见好就收,先撤军再说。它以范睢为代表。

不管这两种意见,以谁为代表,肯定都有为数众多的人支持。否则,范睢敢大唱反调,那就是他不想混了;甚至是他不想活了。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长平之战后,秦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两种不同的意见呢?

按史书记载,秦军一举俘虏四十万赵军,然后全部活埋。

赵括自出锐卒搏战,秦人射杀之。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武安君曰:“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如果这个记载是可信的话,那赵军损失45万将士,而秦军损失多少呢?应该是一个很小的数字。毕竟,这45万赵军是因为绝粮,而被成建制的俘虏了;然后又被单方面的屠杀了。

如果相关记载可信的话,那在此过程中,绝不会出现杀敌一万,自损三千的局面;甚至都不会出现杀敌一万,自损八百的局面。因为史书的记载可信,赵军就是单方面的被屠杀了40多万将士。

这样一来,问题来了。

在这种背景下,秦军在长平之战胜利后,还有什么理由,选择撤军呢?

因为在这种背景下,秦军如果趁胜追击,赵国还靠什么,组织动员足够的力量与秦国对抗呢?

关键是,后来白起拒绝亲率大军进攻邯郸时,史书是这样记载的。

“秦虽胜于长平,士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换而言之,秦国虽然大败赵军于长平,但是杀敌一万,自损五千五;现在,赵国实力虚弱,秦国也很虚弱啊。所以,秦国想一举灭掉赵国,本来就是不现实的。

要知道,相关内容,也出自《史记》。

更主要的是,长平之战后,赵王想给秦国割让六座城池,虞卿就对赵王说,我们凭什么给秦国割让六座城池?

因为秦国之所以撤军,是我们英勇的赵国军队,经过浴血奋战取得的,绝不是因为秦国突然发善心才撤军的。

关键是,我们赵国现在非常虚弱,秦国也好不到哪里去!换而言之,我们绝不可以对秦国示弱。

赵王将使赵郝约事于秦,割六县。虞卿谓赵王曰:“秦之攻王也,倦而归乎?王以其力尚能进,爱王而弗攻乎?”王曰:“秦不遗馀力矣,必以倦而归也。”

更夸张的还在于,赵国就是因为类似的原因,拒绝了给秦国割让相关城池。

要知道,相关内容,也出自《史记》。

我还是以前一惯的观点,太史公写战国历史,就如我们写晚清历史,都是写100多年前的历史。好像时间距离很近,其实已很遥远了。

关键是,我们现在写晚清历史,可以看到非常多的史料;而太史公写战国的历史,恐怕只能根据有限的史料,加上各种传闻去拼凑。

我这样说,无意想证明太史公著史不严谨,只是想说,以当时的客观条件,许多著史的问题,是无法避免的。

长平之战的具体情形是什么?

按当时最主流的说法,就是赵王让书呆子赵括领衔,于是被秦国成建制的俘虏了40万大军,并且全部被活埋了。

但是,结合随后的历史内容,我们自然会发现,它显然是传说的成份,多于真实的成份。

赵国一战损失了45万大军。

赵国还有多少军队可以使用呢?

关键是,秦军是以极小的损失实现了这种胜利。

在这种背景下,秦国对赵国的优势得有多大啊?

在这种背景下,范睢再受秦王重用,范睢再巧舌如簧,又怎么可以让秦国撤军呢?

如果现在流行的史料可信,秦军成建制的俘虏了40万赵军,并且把他们都活埋了。那秦军在此过程中的损失,就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因为这就是单方面的屠杀。

这种胜利,绝对是意料之外的胜利。

最简单而言,不论秦军统帅部有多疯狂,在开战之前,也绝不敢计划,以这样小的代价,就能取得这样巨大的胜利。

在这种背景下,长平之战后,秦军肯定拥有着绝对充足的后劲!

一切是显然的,如果秦军取得这种出人意料的胜利后,还会疲惫到了,只能赶紧撤军的境界;那没有取得这种出人意料的胜利,秦军岂不是要玩完的节奏?

所以,长平之战,肯定是秦军大胜了。

但是秦国付出的代价有多大?赵国的损失有多大?却显然是不确定的。

毕竟,真如史书所说的那样,长平之战后,秦国只是让赵国割让六座城池,赵国实在没有道理敢拒绝的。

这就好像,你准备了1个亿的本金投资,因为出现各种利好原因,所以只用了1000万,就超额完成了预期计划。你会扩大投资项目吗?肯定会啊。因为你手中的资金,相对原计划,实在太宽裕了。

但是,长平之战后的秦国,却显然没有表现出这种游刃有余的样子。

如果秦军取得这样辉煌的、完全意料之外的胜利。战后,他大概率上会有两种选择。

第一、趁势席卷赵国广阔的地区。

第二、狮子大张嘴的让赵国割地赔款。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秦国竟然不明不白的撤军了。

而撤军的理由呢,竟然是因为范睢嫉妒白起,所以从中使坏。

更神的事还在于。

长平之战,赵国被活埋了45万大军!

一年之后,秦王让王陵率军大举进攻赵国,却是损兵折将,就是无法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正月,王陵攻邯郸,少利,益发卒佐陵;陵亡五校。

长平之战刚刚结束,秦国就撤军了。

长平之战结束后,赵国拒绝割让六座城池给秦国;秦国也只能表示接受。

长平之战结束后一年,秦国再度大举进攻赵国,却是损兵折将,就是无法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结合相关内容,我们回看长平之战。大约可以确定的事只有一件,那就是在长平之战中,秦国获胜了。但是,相关胜利,显然没有史书所说的那样辉煌,更没有史书所说的那样轻松。我是说,单方面的屠杀了45万赵军。

一切是显然的,如果长平之战,真如史书写的那样辉煌、轻松,随后发生的这一切,就比较难以解释了。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  邯郸之围

泪痕春雨漫评系列 漫评水浒(三十六)大哥是我的骄傲 大哥是我生命的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战神之殇——武安君白起死亡的背后,尽是政治斗争的龌龊
长平大战后,白起坑杀赵国40万降卒,是残暴不仁还是无奈之举?
用现代眼光看长平之战:45万赵军降兵该不该杀?
长平之战后,秦国为何迟迟攻不下邯郸?
《资治通鉴》通俗故事 白起 与 范睢 远交近攻
长平之战后,赵国损失惨重,又是如何赢得了邯郸之战的胜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