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扁舟听雨晚唐系列 安史之乱(三十五) 历史与三流小说,你更爱看哪个?

不知道大家在看历史的时候,尤其是在史书记载的,没经过后人加工的历史的时候,有没有这种感觉,就是总会感觉很不舒服,很不顺畅。因为很多历史故事,明明就是一个三流小说家,甚至是不入流小说家,也能把他写的很清晰,很顺畅,可是现实的历史就是发展的乱七八糟,毫无节奏。

像安史之乱这样史诗般帝国大对抗的历史,现在随便一个有点水平的小说家,也能写的脉络清晰又引人入胜;再水平高点,还能塑造出很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更厉害的,能把故事和英雄人物相结合,诞生出很多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比如,一说起其中的某个文臣武将,读者们就会非常热衷的给他评分,武力91,智力88,统御77,综合85。再热度高一点,出个游戏乃至网游,一下子火遍天下。

可是除了类似三国这样,经过了优秀文学作品反复渲染,已经让人把小说和现实无法剥离的历史片段,真实的历史往往都是混乱无章到极点。很多时候,我们刚刚觉得要来高潮了,要看到绝世高手的世纪比拼了,结果三五两下,莫名其妙的情节下来,原来的主角都莫名其妙的不见了,一堆之前不见名字的人物又冒出来了。小说要是这么写,我们一定会把作者骂的狗血淋头,因为他的写的这小说,这实在是烂的不能再烂了,实在是不把人整头晕脑胀不罢休的毒草。

我们看历史期待看到的,是庞大帝国之间,在几个绝顶高手的指挥率领下,内政军事情报各条战线,各种奇谋妙计迭出,通过各种引人入胜的手段,打出一波波精彩之极的对抗,最终决出胜负。可现实是,各大帝国的手段对抗往往单调无比,更无聊的是,大帝国、大人物之间的对抗,往往被各种无厘头的内斗所左右。

在真实的历史,真实的大帝国,大势力的对抗中,无论对抗多么激烈,也一定都会忙于内讧,而且,内讧的残酷惨烈与风云莫测,要远远高于直接的对抗,这就导致前台的人物往往很快就莫名其妙的死了,下去了,让一心相看精彩故事的读者,根本抓不住重点,甚至完全看的一头雾水。

安史之乱在这一点上体现的非常的明显,历史的节点的变化往往来得突兀极了,让人们没法从某个大人物的神机妙算中寻找事件的轨迹,这显然会让习惯在历史中寻找英雄传奇的人们大失所望。

安禄山造反后一度势如破竹,可是很快就由于综合国力的巨大差距,陷入困境。结果没看到安禄山阵营怎么奇谋妙计,唐帝国就在内部皇帝与军政大佬的猜忌中,自我崩溃了。灵宝之战唐军稀里糊涂的惨败,燕帝国攻克两京,按理来说接下来该欣赏到双方精彩的斗智斗勇了。

然而,现实是,唐帝国和燕帝国随后都陷入了一片混乱,唐帝国老皇帝新皇帝与强势亲王间,争夺的一塌糊涂,没打几次好仗,都是仗着人多欺负人。可问题是,燕帝国都把帝国北中国人口最密集,最富裕的地方占领了,怎么还会比唐军人少这么多呢?因为燕帝国内部也很快就四分五裂,成了乱哄哄各个兵团半割据的局面,尤其是在安禄山迅速死亡后。

尽管唐军和燕军在关中的战斗,单纯从军事上来说,不可谓不精彩,可是从整体上来看这段故事,实在难免让人觉得双方都是一团糟,这怎么看也是菜鸟在互啄。更可怕的是,前两年已经是安史之乱最清晰,最精彩的时段了,你如果看后面几年的争斗,会更加的稀里糊涂,如果从英雄传奇的角度去理解,那么双方都是稀里糊涂的胜利,稀里糊涂的失败。

是不是扯得有点远了?我们言归正传,前面的内容给大家介绍了非常多的唐帝国情况,唐帝国的政治、军事,唐帝国的风云人物和激烈的内部斗争,也该介绍介绍燕帝国了。因为燕帝国的内部斗争,一点也不比唐帝国来的温柔,其“精彩激烈”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随着一个月内接连在香积寺之战和新店会战两场关键决战中惨败,燕帝国损失了大批最精锐的部队,陷入了砖崩瓦解的危险局面。对此,《安禄山事迹》做了很生动的描述:

庆绪之奔也,步军不满三千,马军才三四百, 至新乡,知严庄投国家,诸将当时心动。阿史那承庆部落及李立节、安守忠、李归仁等散投恒、赵,范阳只有张通儒、崔干佑等两三人,时来衙前参;至卫州则无人辄见,及至汤阴, 分散过半,纵未去者亦止泊相远。庆绪知人心移改,不敢询问。至相州,离散略尽,疲卒才一千,骑士三百而已。

丢掉两京后的燕帝国,大体上成了以下重量级的实力军政大佬纵横开阖的舞台:

盘踞河北范阳老巢的的史思明兵团,占据保定一线的张忠志兵团,占据大同的高秀岩兵团,占据上党(山西长治)的蔡希德兵团,占据南阳一带的武令珣兵团,占据许昌一带的田承嗣兵团,占据北海(山东潍坊)一带的能元皓兵团。

上面几个是手里有地盘的,还有几个是手里的地盘已经丢了的大佬,比如首都洛阳兵团的大佬阿史那承庆,比如关中兵团逃回来的安守忠、李归仁,又比如从河东(山西运城)逃回来的崔乾佑。

这些大佬此时心中都对未来充满了疑虑,一个个的都在拥兵观望,等安庆绪从洛阳逃到邺城(安阳)的时候,所有这些大佬都跑了,安庆绪身边已经只剩下了安家兄弟和大约一两千的家丁亲兵追随。此时安庆绪正面对从山西下来的李光弼部与王思礼部大约二万部队的阻截,看上去燕帝国的皇帝安庆绪已经弹尽粮绝。

然而,一线部队与二线部队巨大的实力差距,拯救了安庆绪:

(安庆绪)至相州,离散略尽,疲卒才一千,骑士三百而已。至滏阳县界,时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屯卒一万,军马三百在滏阳,庆绪 处必死地,谓诸弟曰:「一种是死,不如刀头取决。」遂与庆和等三人领家童数百,设奇计大 破官军,光弼大溃。泽潞节度使王思礼相去四五里,知光弼败,一时分散

安庆绪击溃了阻截的唐军,重新在安阳组建了新的燕帝国中央政府,这就给燕帝国的众多大佬一道艰难的选择题。因为此时的燕帝国,已经在河北崛起了一个庞然大物——现在的河北最高军政长官史思明。

眼下的燕帝国已经没有资本,再把史思明当帝国部将来看待了,两京兵团在关中洛阳苦战的一年,也是史思明闷头发大财的黄金一年,尽管向山西方向,河南方向,至少支援了一万五千的部队,史思明部仍然扩充了至少三到四万的部队,几乎扩张了一倍。

不夸张的说,史思明部已经占据了燕帝国的半壁江山,更重要的是,史思明已经很明显的流露出不愿意屈居安庆绪之下的意思,他想方设法,不让安庆绪这位正牌燕帝国皇帝,进入到自己的地盘。因此,众多燕帝国的大佬就必须要做出选择,是站在小皇帝这一边呢,还是跟随新的实力大佬史思明。

从账面上来看,安庆绪组建的邺城小朝廷在实力上无法与史思明部抗衡,但是对于大佬们来说,选择史思明也有很显然的弊端,那就是史思明集团,已经有了自己的庞大的班底。对于一个拥有自己地盘的大佬,往往不愿意再去给人做小弟,可是对于史思明来说,他已经足够大了,他想要的不再是一个雄踞一方的合作盟友,他想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小弟。

一个大佬,如果此时追随史思明,实在是担心会随时被史思明想方设法调理自己的地盘,想方设法的把自己吃干抹净。所以众多拥兵大佬,尤其是南边的拥兵大佬更愿意追随安庆绪,打着燕帝国中央的旗号,对抗史思明的吞并。

图中黑字代表支持安庆绪的大佬,红字代表支持史思明的大佬

最终,燕帝国大致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上党蔡希德、南阳武令珣、许昌田承嗣、关中败退的安守忠、洛阳败退的阿史那承庆和河东败退的崔乾佑,都高举起了皇帝的旗帜,而大同高秀岩、保定张忠志则坚定支持史思明,北海(山东潍坊)能元皓相对中立,但也偏向史思明,而关中兵团控制塞外游牧民族部队的李归仁部则半推半就的被史思明部吞并:

安庆绪之北走也,其大将北平王李归仁及精兵曳落河、同罗、六州胡数万人皆溃归范阳,所过俘掠,人物无遗。史思明厚为之备,且遣使逆招之范阳境,曳落河、六州胡皆降。同罗不从,思明纵兵击之,同罗大败,悉夺其所掠,馀众走归其国。

至此,燕帝国分裂成邺城(安阳)安庆绪和河北史思明两大块,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安庆绪与史思明很快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火并。

率先出招的是安庆绪,他派遣大将阿史那承庆和安守忠率五千精兵去范阳,号称要到帝国的革命根据地征兵,希望老区人民发扬当年的革命精神,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踊跃入伍支持前线。

面对安庆绪的掺沙子,扔石子的动作,史思明应对起来其实很棘手。阿史那承庆、安守忠都是曾经在洛阳、长安独当一面的军区司令,论级别,论能力,都不在史思明之下。从理论上来说,阿史那承庆、安守忠只带了五千人来,史思明手里的兵力比这俩多出十倍不止,随时可以剿灭他们,但实际上操作起来可就要复杂的多。

史思明固然是河北的大佬,但是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左中右,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大同高秀岩、北海(潍坊)能元皓和保定张忠志也都是各自占据了一块地盘的大佬,他们和史思明更多的是盟友的关系,大家面子上和你关系近,自认是你这一派的,可是你一旦要和帝国中央翻脸,这些人是会紧紧跟随你,还是阳奉阴违喊喊口号,甚至背后捅你刀子,那可是谁都说不好的事。

而且,即便是范阳的老巢,也不是史思明轻易能一竿子吼到底的,范阳是燕帝国起家的地方,安禄山在这里经营了十多年,而史思明在这里也就经营一年多。范阳这里的部队鱼龙混杂,汉人、高丽人、东北的契丹、奚族部落,来自北方蒙古高原的众多塞北游牧民族部落,彼此之间矛盾重重,争斗不休。

史思明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开和燕帝国翻脸干仗,实际上考验的不仅是你手里的部队数量够不够多、战斗力强不强;更要考验的是你对于部队的掌控力。以地方大佬的身份对抗中央,部队数量再多,战斗力再强,一旦后院不稳,战事稍微一长,地方部队往往就会自己崩溃。

所以这么看起来,安庆绪的这一招,颇有点打中了史思明的腰眼,如果燕帝国是北中国的唯一帝国,那么史思明面对安庆绪的逼宫,想要拿出个万全之策,只怕很不容易。

不过眼下的燕帝国风雨飘摇,外面还有个更强大的唐帝国在虎视眈眈,于是,史思明很快就果断的做出决定,立即吞并五千燕帝国中央军,逮捕阿史那承庆、杀害安守忠,并举部投降唐帝国。

面对史思明如此果断狠绝的枭雄做派,安庆绪目瞪口呆,一筹莫展。如果外面没有个唐帝国,面对史思明这样公然挑衅中央,形同造反的不臣行为,安庆绪一定会立即反应,派遣大军征缴,可是现在有了外面的唐帝国,局面就大不一样了。史思明投降唐帝国,如果安庆绪再想火并史思明,那就成了燕帝国对唐帝国的侵略了,唐帝国会怎么反应?

从理论上来说,唐帝国既有可能调集周边部队,协助史思明,也完全有可能坐山观虎斗,乐得看你们打个不亦乐乎。可问题是,你安庆绪此时还有没有胆子打这一仗,敢不敢赌唐帝国不会出兵协助呢?事实就是,安庆绪无法下这个决心,眼睁睁看着史思明吞并了自己手里最精锐的部队,俘虏杀害了自己阵营最有资历,最优秀,最高级别的将领,却不敢有丝毫反制动作。

史思明投降了唐帝国不到半年,又反了回来继续挂燕帝国的旗帜。明面上的原因,是因为唐帝国对类似陈希烈这样曾经当过叛徒的帝国元老拉清单,是因为李光弼、张镐这些人不信任史思明,到处说史思明的坏好,还勾结史思明的部将乌程恩想谋害史思明。总之,帝国不相信史思明,让史思明很伤心,于是史思明又弃明投暗了。

不过只要我们不把政治当童话,就很容易看出来,史思明从来就没有打算投降唐帝国,他之所以投靠唐帝国,无外乎是借唐帝国的大旗,让安庆绪无法下决心进攻他,后来之所以又回到燕帝国,无外乎是确定了安庆绪已经无力再威胁他,又可以无所顾忌的自霸一方了。

史思明这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手段,可谓给安庆绪好好上了一课,斗到这个地步,安庆绪再也没有资格与史思明掰手腕了。因为今后安庆绪集团没有任何的大佬敢与史思明集团再发生任何冲突,不然冲突了你被人砍了,可没有人能罩得住你。

以空对空的角度来说,随便拉出一个小学生,也知道团结就是力量,也能说出一大番“人心齐,泰山移”的大道理。可问题是,一旦碰到了现实的利害冲突,这一切都会变得复杂极了。

从理论上来说,大敌当前,几个大佬之间还为了那点利益打死打活干什么呢?大家团结一致,都不知道能不能够打败敌人,你现在还在这里要死要活的内讧、火并,这不是给别人做一道菜吗?

可是现实中,要人们为了长远的利益,放弃眼下的利益,往往困难极了。如果眼下的利益,就是那么三五毛的事,那自然谁都能唱个高调,可要是眼下要放弃的利益,超过几十万,几百万,超过了你的一半身家,谁还能这么超然呢?有人和你说,为了以后大家共同的目标,你就别和争了,这几百万你就让我拿了吧,他说的再有道理,再天花乱坠,又有几个人能不红眼的呢?

更何况,这种手握上万部队的大佬,你不和人争,如果人偏要和你争,那可绝不是简单的几百万几千万的事,一个不留神,就会被人抓去砍了脑袋,甚至是全家被人拉去屠宰场,也毫不稀奇。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道理讲得再多,再漂亮,也是无济于事的,大家唯一能够相信的,就是手里的枪杆子,唯一信奉的道理,就是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所以无论是唐帝国还是燕帝国,不管外面打的多么激烈,该内讧的时候,谁都不会手软,该火并的时候,谁的眼皮子也都不带眨的。

这不,虽然安庆绪阵营只剩下了小半个河南这么点巴掌大地盘,虽然安庆绪阵营刚刚在史思明那里吃个大瘪,已经虚弱得不能再虚弱了,内部几个大佬还是斗个不休。现在邺城这里,还汇聚了田承嗣、蔡希德、崔乾佑等好几个拥兵大佬,这些拥兵大佬聚集到一块,自然好戏就会上演,于是崔乾佑火并了蔡希德。

安庆绪和史思明之间,安庆绪阵营内部的几个大佬之间,你争我斗的好不精彩,唐帝国那边呢?可也没闲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代史(隋唐)(五十一:安禄山之死、邺城之战)
史思明铸币一一一得壹元宝
平定安史之乱,明明李光弼是第一功臣,为何人们就记住了郭子仪?
安史之乱后,大唐国力骤减,国土大片丧失,为何还能续命150年?
说说唐帝国的禁军
进攻延安时,胡宗南麾下才25万人;为何2年后败退四川却拥兵90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