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五十九)宦官集团的建立


(五十九)宦官集团的建立


说到朱棣重用宦官时,人们常常喜欢说一件事,那就是朱棣造反时,因为小皇帝一直压制宦官集团,所以宦官就纷纷支持朱棣。
朱棣一看宦官集团这样支持自己,上位后,就开始重用宦官。
《明史》是这样记载的:建文帝嗣位,御内臣益严,诏出外稍不法,许有司械闻。及燕师逼江北,内臣多逃入其军,漏朝廷虚实。文皇以为忠于己,而狗儿辈复以军功得幸,即位后遂多所委任。
 
其实呢,类似的说法,显然是为了丑化宦官集团。
因为这种说法,从逻辑上就有问题。
一切是显然的,如果真有此事,本身更加证明了,宦官集团是绝不可信任的。在这种背景下,朱棣的脑袋,只要没有让驴踢过,就只会压制宦宦集团,而绝无道理重用宦官集团。
 
 朱棣之所以重用宦官集团,显然是因为,既然创建了内阁,就必须得有一个权力机构,可以制约内阁。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朱棣为什么要让宦官集团,制约内阁呢?
显然是因为宦官集团的社会关系最为简单,而且对皇权依附最深。
用其它集团制约内阁,他们很容易达成默契,而渐渐合流的;用宦官集团制约内阁,虽然也会发生这种事,但是概率要小的多,而且难度也非常大。
  
在大明帝国,宦官集团的之所以臭名昭著,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宦官集团负责监督、审核内阁的工作。
 换而言之,内阁集团所作的任何一条批示、决议,都得通过宦官集团的检查、审核,并在上面画勾才能成效了。
更主要的是,内阁成员所作的批示、决议,通常都会受到宦官集团的各种挑剔。
总而言之,这里不对了,那里不对了;这里需要修改,那里需要重写。
甚至而言,这些批示、决议,就是狗屁不通;而且包藏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所以直接扔下,全部重来。
 
我们必须得知道,内阁制度渐渐成熟,人们说起内阁大佬时,私下都是把他们当宰相看的。
而他们的工作,就是天天让一些宦官指手划脚,你说他们是什么心情?
 
 棣上位后,虽然没有恢复丞相制。
但是,内阁、宦官互相制约的格局已成,意味着帝国的顶层管理,是由两个专业机构互相制约下完成。
在这种背景下,小皇帝即使缺乏相关的能力、经验,这两个专业的机构,也可以弥补这种不足。
在这种背景下,即使小皇帝任性胡来,也不会太离谱。毕竟两个专业的机构互相制约,肯定会给小皇帝提供足够的专业指导,还可以让小皇帝获得更全面的信息。
 
 
如果朱元璋时代,帝国的顶层管理,就是在这种模式下进行,那小皇帝削藩的时候,就不会那样草率了。
第一、如果朱元璋时代的顶层管理,就是由内阁、宦官相互制约下完成。那朱元璋死的时候,内阁成员、宦官首脑,肯定都参与帝国顶层管理许多年。在这种背景下,他们在思考削藩的问题时,绝不可能象齐泰、黄子澄、方孝孺那样轻率。
 
第二、就算某个班子,想迎合小皇帝的意思;另一个班子,也会对此提出各种反对意见。
虽然说,相关的反对意见,未必会改变小皇帝的主意。但是,在这种反驳中,显然会让小皇帝获得更全面的信息,从而在操作的时候,也会变得更成熟、更稳重。
 
建文帝上位时,他的几个主要助手,都也缺乏顶层管理的经验。关键是,帝国政府也没有相关的专业机构。
我们必须得知道,各个部门的主管,说一千道一万,也只是各个部门的主管,他们很难基于全局思考问题的。最简单而言,任何一部门,都对制约自己的部门,有着本能的厌恶;换而言之,任何一个部门,都会基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而很难立足于全局之上思考问题。
 
 
帝国政府的顶层管理,由两个相互制约的专业机构实现。
在这种背景下,小皇帝上位后,即使会犯一些幼稚的错,也会很快洞悉权力运行的真正秘密。
事实上,正是因为类似的原因。简单的去看,大明帝国随后的200多年时间里,一直都是代表正义的朝臣,与代表邪恶的宦官相争;关键是,常常是代表邪恶的宦官占据上风,但是大明帝国始终保持着稳定。
 
 因为政治宣传的原因,我们常常有一种错觉,那就是,宦官都是邪恶变态的,只有昏君才会重用宦官集团。
其实呢,这只是政治宣传的结果。因为大明帝国的宦官政治,崛起于明太宗朱棣时代。关键是,当时的宦官,也没有让大家失望,因为他们的表现太优秀了。
 
宦官们的工作,到底进行怎样?在丧失话语权的背景下,史书自然各种贬低、抹黑。
但是有的宦官,成绩实在太过突出了;突出的,已到了谁也无法贬低、抹黑的地步。最经典的就是郑和七下西洋。
 
宦官郑和七下西洋,堪称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因为吹起牛X来,什么哥伦布,什么达加玛,什么麦哲伦,与宦官郑和相比,都得靠边站!总而言之,在宦官郑和完成海上壮举之前,这些人还不知道,在什么地方混呢?
 
关键是,大明帝国全盛时代,还有一个足可以和郑和相提并论的大宦官,那就是侯显。
郑和第二次、第三次下西洋时,侯显始终是郑的副手。
一个人,在郑和下西洋时,能以二号人物存在,真心说,已牛到不可想象的地步了。
只是有一段子是这样说的。世界第一高峰是什么峰,真可谓世人皆知,因为就是珠穆朗玛峰嘛。问题是,世界第二高峰是什么?有多少人知道呢?侯显失败就失败在,他在航海史上,只当过二号人物,所以人们通常只能记住郑和,而不会记住他。
但是,侯显之所以在明代历史上,可以与郑和相提并论,那是因为他在另一个领域的成就,也是空前的。
侯显曾率队远赴西藏三年时间,以他杰出的外交才能,让西藏的宗教界领袖,和他一块到了南京城!
这在中国历史上,绝对是一个划时代的大事。
西藏的宗教领袖,亲自到大明帝国中央政府接受封赏,这是何等重大意义的事,我们可以想象。
 
后来,印度周边邦国出现纷争,侯显还代表大明帝国去调停,关键是,还调停成功了。
《明史》是这样记载的:十三年七月,帝欲通榜葛剌诸国,复命显率舟师以行,其国即东印度之地,去中国绝远。其王赛佛丁遣使贡麒麟及诸方物。帝大悦,锡予有加。榜葛剌之西,有国曰沼纳朴儿者,地居五印度中,古佛国也,侵榜葛剌。赛佛丁告于朝。十八年九月命显往宣谕,赐金币,遂罢兵。
 朱棣死后,侯显还再度入藏,代表大明帝国,在西藏行使主权。而且,依然干的非常成功。
《明史》是这样记载的:宣德二年二月复使显赐诸番,遍历乌斯藏、必力工瓦、灵藏、思达藏诸国而还。途遇寇劫,督将士力战,多所斩获。还朝,录功升赏者四百六十余人。
 侯显的历史功绩,在历史上,只比郑和差一点点。
《明史》是这样记载的:侯显有才辨,强力敢任,五使绝域,劳绩与郑和亚
 
郑和、侯显绝对是大哥级的人物。
因为他们都是独当一面,远赴万里之外,成功的实现前无古人的成就。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朱棣会把这样重大的、成功了注定会名垂青史的大事,都交给宦官集团呢?
显然是因为他认为,只要给宦官集团机会,他们会表现的比朝臣还优秀;关键是,事实也证明,的确如此!
 
当然了,郑和、侯景只是那个时代宦官的代表人物。
那个时代,杰出的宦官,可谓一抓一大把。因为,宦官已全面介入了中央、地方军事行政各个领域。
《明史》是这样记载的:盖明世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永乐间始。
 
 宦官集团的崛起,奠定了大明帝国随后二百多年政治斗争主旋律,那就是宦官集团、朝臣集团互相制约、互相缠斗。
因为内阁掌着话语权,所以我们很容易感觉,这两套班子的争权夺势,就是一场正义与邪恶之争。其实呢,大家都半斤对八两吧。
 
 事实上,大明帝国的宦官,之所以臭名昭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还有一项更重要的工作,那就是监督、检查中央地方的所有权力机构。
换而言之,宦官集团必须得定期给皇帝上报一批违法乱纪、贪污腐败的典型案例。这就让宦官系统,注定臭不可闻了。
因为,宦官一出场,所有的官员都会感觉,这些王八旦又来了。
因为,宦官的工作,就是下来找碴挑毛病;关键是,找到谁的碴、挑到谁的毛病,谁就面临降职、撤职、坐牢、杀头命运。
如果在网络时代,宦官集团从事的这项工作,肯定会有无数网民为他们点赞的。
问题是,当时没有网络,所以宦官集团从事的这项工作,只会让文人集团各种毫无底限的丑化。
当然了,如果在网络时代,我们也相信宦官集团,有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毕竟,有无数网民在监督他们,他们的工作,相对是在阳光下进行。
但是,当时没有网络,宦官集团拥有生杀大权,却是在暗箱中操作,所以,他们很容易被腐蚀的,从而渐渐就是沦为邪恶的化身。
相关内容,我在后面的章节中,会详细分析,这里就不多说了。
我们前面说了,朱元璋构建的权力格局之中,存在两个巨大的漏洞。
第一个漏洞,就是顶层管理,处于一片空白状态中。
这个漏洞,朱棣通过内阁、宦官集团互相制约堵住了。
第二个漏洞是什么呢?
就是政治重心,与军事重心相隔太远。
这个漏洞,通过迁都北平解决了。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 朱棣迁都北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夹缝生存的明朝宦官,畸形的宫廷政治
大明兴亡录「3」
崇祯杀魏忠贤的惨重后果
嘉靖皇帝“不务正业”,为何说他是大明史上最聪明皇帝
为何司礼监独断专行却还能存在?司礼监:去问内阁,我听皇帝的
大明风华:明宣宗朱瞻基和明朝的宦官之祸,或是长辈们种下的因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