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确诊癌症的2个月,36岁常青藤女孩:我从没像现在这样快乐!

当一个人得了不治之症后,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是悲伤?是害怕?是愤怒?是悔恨?

毋庸置疑的是,在面对这个事实时,

几乎很少有人能够以一个正向的心态去面对这件事,绝大多数人都是悲观的。

但是有这样一个女孩,她在36岁这个年纪确诊癌症。

除了心存一些遗憾,确诊癌症的第二个月,她的第一反应竟然是:“我从没像现在这样快乐。”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是某书上一个爆火的帖子,发布帖子的是一个36岁的常青藤女孩。

在这个帖子中,她列举了自己的种种遗憾,绝大部分都和父母有关。

然而,父母并不是她感到歉疚的对象,恰恰相反,父母却是让她拥有这些遗憾的最主要原因。

本科时,她想选择英文传译,父母却让她选了国际金融。

选修了中国文学,轻轻松松拿了第一,但却得不到父母的认可。

为了让父母高兴,她去了父母理想中的单位,加班加到哭的时候,父亲没有安慰,反而还骂她。

工作后她拿到了中国最好的财经媒体记者的工作,父母却让她继续读她不喜欢的金融研究生。

父母的强势让她成了别人眼中令人羡慕的孩子,但是却让她失去了做自己的机会。

长大后的她,已经不需要父母推动去做令他们满意的事情,

她已经彻彻底底变成了一个讨好型人格的人。

工作的时候,她一个人扛下了三个人的工作,每天加班熬夜,

就连周六周日都没有休息的时间。

当感觉到自己身体吃不消的时候,她申请了休假,

但是前一天领导要求取消继续加班,她没有勇气拒绝,拖到年后才去看医生。

以前讨好的对象只有父母,而现在又多了一个,那就是领导。

她从来没有真正掌控过自己的人生,人生是她的,但是她却从没有过任何的话语权。

她也以为这样的生活就是好的,还从众地去买了房子,

过大众眼中理想而体面的生活,而只有她自己知道,还房贷的压力到底有多大。

因此,当她确诊癌症的时候,她的第一反应竟然是开心:

我终于可以休息了,终于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了。

可是两个月后,残酷的现实接踵而至,那时她才明白,时间已经不多,可是她还没有学会做自己。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家庭教育是第一位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

每个孩子的一生其实在母亲的子宫里就已经定型了一大半,

拥有什么样的父母,往往就决定了他们拥有什么样的童年,进而决定了他们的一生。

家庭教育很重要,但是很多中国家长都走错了路。

他们以为,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资源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他们以为,在这个看重学历的年代,让孩子拥有最拔尖的成绩就是优秀。

但是他们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父母把他们带来这个世界,有义务把他们抚养成人,却没有权利剥夺他们的人生。

在以前和父母意见相左的时候,母亲最常说的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我给你的自由还是太多了。”

你看,在很多中国父母眼中,自由是他们施舍给孩子的,而不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权力。

他们把自己的心理需求投射到孩子身上,让孩子小小的身躯为他们背负自己没有完成的梦想。

有的父母没当成演员,就把孩子培养成演员,不问他们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

每当孩子反抗他们的时候,他们又会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强势地将孩子的反抗扼杀到摇篮里。

可是,请父母们扪心自问,这真的是为孩子好吗?

是你以为的为孩子好,还是你为了自己所谓的面子?恐怕两者都有。

相比以前,中国的孩子是幸运的,他们比以前的孩子多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但他们也是不幸的,他们的个人意愿被压缩到了最低。

在中国,人们对孩子的评判标准有一套固定的标准。成功的路也只有一条。

小时候好好学习,上一个好初中,好高中,高考后考上一个好大学,

毕业后找一份好工作,工作后找一个好伴侣,结婚生子。

当然,这个“好”的标准也是固定的,那就是社会公认的体面工作:高薪、稳定、拿得出手。

对中国人来说,所谓的成功没有多样化这一说。

人是社会性动物,而中国人身上的社会性要更强。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相对西方人,他们更在意别人的看法。

他们也很难真正欣赏别人,因为任何身边的人都容易被当成潜在的攀比对象。

父母如此,孩子受到影响也是如此,一代又一代传递下去,这就叫代际传递。

在以前那个时代,人们的温饱都成问题,在这种情况下,

人们自然无法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

但是现在却不一样了,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当人们最基本的需求被满足后,人们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

而在马斯洛得需求层次理论中,最高层次的需求就是自我实现的需求。

也就是说,实现自己的梦想,是人们的终极需求,也最难实现。

它不仅需要人们为此付出努力,还要求人们有和外部世界对抗的勇气。

对现在的中国青年来说,做自己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它永远可以为任何和现实挂钩的事情让步。

父母和社会的驯化固然是一部分原因。

而更多的原因也在于,在这种长期的驯化下,他们已经失去了和外部世界对抗的勇气。

不可否认的是,人生有很多种意义,每个人内心的理想都是不一样的。

但是从某个角度来说,人生的意义其实也是统一的,

那就是必须要经过你自己的认可,你自己认为有意义的,那才是真正的有意义。

中国人活得太社会,也太着急。相对于别人怎么看,人更应该把关注点放在内心世界上。

把经历放在别人身上,不仅会浪费很多时间,还会扰乱内心的秩序,给人们带来焦虑感。

人生是一条赛道,但是对手永远都只有自己。

与其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失去自我,不如去想想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活在当下,遵从内心,是给当代年轻人最好的祝愿。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36岁常青藤女孩确诊癌症,可她却说:“我从没像现在这样快乐!”
常青藤
女孩当众狂踹妈:溺爱本质是不教育,置孩子人生于失败危险中不顾
诗词中清新文艺的女孩名字
人这辈子最高明的活法:这1点,比有钱、有房都重要
请学会与原生家庭握手言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