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验:在生活中,当我们带着指责、命令等比较暴躁的语气说话时,对方往往表现得更加不耐烦。当我们用温和的口气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诉求时,反而能得到对方的理解。这其实就是心理学中的“南风效应(South Wind Law)”,它源自法国作家拉·封丹的一则寓言。北风想和南风比比,看谁的威力更大,将行人的大衣吹掉。北风首先登场,它不留余力地刮了起来。行人感受到凛冽的北风,反而将大衣裹得更紧了。轮到南风上场时,它慢慢地吹动,向人们送来温暖的热风。不一会儿,天气也风和日丽,行人不再感觉到寒冷,纷纷将大衣脱掉了。结果显然易见,南风获得了胜利。这则寓言被社会心理学纳入,由此产生了著名的“南风效应”,又被称为“温暖法则”。那么,为什么说南风效应是吃定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呢?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这意味着,他人的情绪会对我们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此同时,我们也在无时无刻地接受到别人的情绪。在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做“情绪感染”,最早由麦克·杜格尔(Mc Dougall)提出,指的是个体会产生与他人相匹配的情感体验。由于麦克·杜格尔对“情绪感染是自动或者有意识”这一问题尚未得出定论,因此他将情绪感染分为“原始性情绪感染”和“意识性情绪感染”。“原始性情绪感染”指的是情绪感染这一过程是无意识传递的,
也就是说,当我们处于一个悲伤或者快乐的人身边时,我们会无意识地产生与其相同的情绪。
而“意识性情绪感染”,则是人们会有意识地做出和他人相同的情绪。
比如当我们在一个派对上时,尽管我们可能并不激动,但为了符合这一社交场景,我们也会做出激动的情绪。
也就是说,如果想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那么就避免向员工们传递负面情绪。如果你在职场中是一名管理者,当你十分生气地对员工时,对方会受到你负面情绪的影响,从而更加消极怠工。相反,如果你经常认可员工的进步,则会向他们传递出积极的情绪,员工们也更愿意为团队出一份力。在亲密关系中,总是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各样的摩擦。当我们互相指责时,感情也会在一次次吵架中消失殆尽。生气的语言就像凌冽的北风,不仅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还会适得其反。“南风效应”告诉我们,温和的沟通方式,才会让感情更加亲密。提到温和的沟通方式,就不得不提到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观察”要求我们,当我们产生矛盾时,表述事实比表达带有负面情绪的事实更容易令人接受。
比如,当对方约会迟到时,“你今天迟到了5分钟哦”是事实,而“你怎么又迟到了”则带着情绪。在表达事实之后,我们再表达自己对这一事实的“感受”,之后再表达出自己的“需要”和“请求”。许多前来向我咨询感情问题的情侣们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经常吵架,但吵架的原因往往非常微小,到后面已经忘记两个人在吵什么,只是互相发泄情绪。在这种相处模式下,两个人身心俱疲,关系不久也走到了终点。当我们面对亲密关系中的冲突时,不妨采用“南风”的方式,避免许多本不必发生的争吵,这样两个人才能走得更加长远。家庭教育中,为了避免孩子走上歪路,我们常常践行着“棍棒教育”。近年来,虽然我们都提倡平等、尊重、柔和地对待孩子,但却很少有父母做到。在社会竞争加剧的社会中,家长们都担心自己放松之后,孩子会跟不上社会的节奏,惨遭淘汰。但是,“南风效应”却告诉我们,教育中“柔”的一面,更能激发孩子的自主性与创造力。相信许多宝妈都有这样的体会,强硬地管教孩子第一二次非常管用,但次数越多,孩子就变得越来越皮,越来越不好管教了。这是因为,家长管教孩子是通过外力来帮助孩子走上正途,并没有让孩子自己养成自我管理的习惯。而当我们运用“南风效应”这种柔性教育来培养孩子时,会让孩子产生内驱力。心理学中,内驱力指的是个体由内部产生的一种动力,以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
教育场景中,内驱力被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
附属内驱力指的是,孩子为了达成家长或者老师的期许,从而努力学习的行为,通常体现在幼儿和小学时期。比如,当孩子成绩退步时,相比起指责,我们更应该心平气和地和孩子沟通是哪里出了问题,然后再给予孩子充分的支持和肯定。当孩子接收到父母的肯定后,为了不让父母失望,会自主地努力学习。认知内驱力指的是孩子被诱发了对学习的兴趣,从而出于对学习的热爱而认真学习,这通常出现在初中阶段。自我提高内驱力则指的是孩子内心渴望达成某一成就,从而发奋努力。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说得再多,不如采用柔性教育,让孩子产生内驱力。试想,当我们在一个紧张焦虑的环境中,脑子好像被冻住了,很难产生创造性的想法。因此,如果我们采用“南风”的方式,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舒适的环境,也会让孩子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充分地开发。总而言之,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南风效应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则效应向我们传达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即温暖胜于严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
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