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我才发现: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是“底层牵引力”
俗话说得好“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觉得这句话的哲理。
确实,没有谁会原地不动,社会是发展的,原地不动就是倒退,只有不断的前进,才能保持自身的优势和竞争力。但是一直前进要认知跟得上,更要付出很多,因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羁绊脚步的东西太多了。人到中年,我发现: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是——底层牵引力。它会阻碍我们进步,绊住我们的脚步,那么底层牵引力都有哪些呢?有句古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言外之意就是,遇事要多听听长辈的意见,要不就会吃亏。你知道吗这句话还有下一句,叫做“听了老人言,吃亏一整年”。“老人言”可以理解为家里长辈、前辈,经过生活和踩坑经验而总结出的智慧和生活法则。当他们把这些传授给我们,是为了给后辈重要的参考和借鉴,避免少走弯路。然而老人言的影响远不止在具体的事上,很多人在“老人言”的教导下,形成了一种内化的思维模式,遇到事情就会用“老人言”的思维去行动。但是“老人言”并不是都对的,因为社会和形势时刻在变化,老人言是有局限和片面的。况且很多老人自己混的也不咋的,还要硬要下一代听他的。如果我们不假思索,盲目的听他们的,按照他们那一套去行事,往往会丧失很多机会,甚至贻误一生。尤其有很多固执、控制型的老人,喜欢神话自己的语言和决策,无论孩子多大都要听他们的。即使他们的认知有限,但却愿意掌握话语权替孩子做决定。所以孩子在这样的的家庭环境下长期熏陶,也就形成一种局限的思维模式,并且会很没主见。我老家有一个疯疯癫癫的伯伯,印象中他总是喜欢戴一顶镶嵌着五角星的帽子,手拿一支粉笔在墙上写字。后来长大了听奶奶说,这个伯伯以前是个当兵的,当年在军队也挂职了,本来应该有很好的前途。但是有一年他娘病重,希望他回来尽快完婚抱孙子,自己也能闭眼了。于是这个伯伯在衡量很久后,不顾领导的反对,为了完成妈妈的心愿,选择复员回家了。还找了一个层次完全不同的媳妇,两人天天吵架,最后也没有生孩子。从这位伯伯身上看到,废掉一个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听从那些底层认知的老人言,这是最致命的底层牵引。现在这个社会中,大部分人的心被什么吸引呢?答案就是,各色各样的信息。尤其随着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兴起,不得不承认的是它打破了很多信息差,但这大爆炸的信息,分散了我们太多的心力。现在大数据算法非常厉害,它总能精准地推送给你想看、需要的信息;这些信息因为都是给你量身定做的,往往会让你产生共情,而将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投入其中。这样一来,人们再也没有多余的力量专注于工作和学习。于是坐地铁或者等奶茶的功夫,忍不住掏出手机划两下看些讯息,滋滋不倦的“学习”着。无聊时候,也总是忍不住刷一些无脑短剧,很多人往往是一边骂骂咧咧的骂编剧无脑,一边又觉得很爽,甚至会将自己代入其中的一个角色。有人闲下来就觉得无聊浪费,就会疯狂的刷各种碎片化的知识点,他们潜意识觉得,这段时间我没浪费,我在学习了。殊不知,自己的注意力也被截成了一小段一小段的,碎片化了。心理学中有一个词叫“脑腐”,2024年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将“脑腐”评选为年度词语;指的是长时间接触低质量、碎片化的网络信息,使一个人精神和神智状态衰退。时间久了,人们就不能专注于深度的思考和阅读,也变得不上进了。我认识一个山区出来的孩子,这个孩子当年高考的时候分数很高,也非常上进。自从大学二年级他迷恋上了网络游戏,就无心于学习了。从之前的拿奖一等学金的水平,到后来能挂科5门补考。从他身上我看到了,大爆炸的网络信息内容的威力,这些足以废掉一个人的脑力和人生。人们总是有个感觉:选择越多越好,只有选择多了自己的人生优势才能凸显出来。而无数的例子告诉我们:过多的选择是一种底层牵引力,也会废掉一个人。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想吃个零食,到了超市就陷入了选择瘫痪。琳琅满目的分类,会让人徘徊很久,选择吃个薯片呢,还是选择吃饼干,要么是卤味,再不然就是各种甜点。好不容易选择吃薯片了吧,在各种品牌和口味之间犯了难,是要黄瓜口味的呢,还是黄油蜂蜜味,或者是鸡肉味的。出去吃个炸鸡吧,在各种蘸料之间无力徘徊,是吃芥末蜂蜜蘸料呢,还是甘梅口味的;要不尝尝别的蘸料也不错,总觉得只选一种有些亏了。多样化的选择的结果就是,最后吃到的薯片,我总觉得另一个口味应该更好吃,不但浪费了选择的时间,还陷入一种后悔情绪无法自拔;吃个炸鸡忘记炸鸡才是主菜,只记住了各种佐料的口味。在多样化的选择中,我们忘记了主次之分,明明很享受的事,在各种选择中心力疲惫、被消耗。太多的选择让我们把精力用在选择中,而不是做事上。渐渐地执行力变差,在无谓的事情上耗费精力,导致人最后被废掉。人活在这个世界想出人头地,需要认清那些导致我们裹足不前的底层牵引力,然后远离和避免陷阱,防止踩坑,才能真正意义上成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
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