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媒体看到两条对比鲜明的帖子:
“气吐血!女儿蠢成猪!不得不承认孩子智商蠢成猪,生出来觉得是天才,上幼儿园起码985、211;”
“上一年级时觉得只能上普通本科,直到我陪写数学作业,顿感不如猪!蠢如猪!气得我血压直飚,干啥不好玩,居然生孩子玩?”
从满屏的感叹号里,就能体会到这位致力于内卷的妈妈的崩溃。而另一条帖子则画风突变,满满都是温馨。
“多上两天学孩子就能上清华吗?我娃一年级,因为寒暑假人太多,所以3月份我俩都请假一个星期去了迪士尼;”
“他开心得要命,我觉得这一个星期比他在学校更有价值。”
这两段内容截然不同的文字,反映出的不仅仅是父母的认知和教育方式,还有他们的孩子未来可能会抵达的结局。
都说:“父母的认知决定了子女未来发展的上限。”
一个孩子最初接触到的“小社会”就是家庭,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全都是模仿父母得来。
心理学家告诉你,你的认知决定了你自己的命运,还决定着你儿女的命运。
作为父母,你永远不要低估自己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在孩子心中可能产生的影响。
如果要知道一对父母的教育是否成功,不需要看孩子的成绩、也不需要看孩子取得的什么成就;
只需要看这个孩子长大之后,是否有正常的去爱一个人的能力,只要孩子得到过爱,ta就一定学会了给予爱。
能够给予爱的人,不论在普世意义上有没有所谓“成就”,都存在着无限的价值、潜力、以及最美好的人生意义。
心理暗示的影响
也许有人认为,父母给孩子带来的最大的影响是基因的延续,而我要告诉你的是,父母投射心理的力量,要远远大于遗传的影响。
“投射”,其实就是个体将自己内心产生的情绪、观念、特质、动机或者无法消化的负面情绪,转移到他人或者外部环境上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这些父母拥有着灾难化的思维。
他们深知自己无力改变自己的前程和结局,这辈子已然定性,所以就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又不可避免地担心孩子走自己的老路。
于是,他们一边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边忍不住为自己的孩子贴上一个个负面标签:
不懂变通、不会人情世故、别扭、性格差、学习不好、蠢笨、没有主见……
这就是投射带来的影响,而孩子身处认知发展阶段,他们还不能分辨自身的客观状态;
只能被父母带着走,将这些心理暗示内化为自己真正的特质。
于是,转变从这里发生,标签真的变成了现实,而孩子也确实走上了父母的老路。
每个孩子的成长轨迹不同、需要达到的人生目标也不同。
家长们何必如此焦虑,就算孩子以后成为一个卖烤红薯的小贩,那也是凭着自己的双手生活。
只要是靠自己的双手生活,又怎么能说是“失败”、“无能”呢?
情绪传染
曾经有一位老师在开家长会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父母让孩子好好学习,自己却坐在旁边玩手机、打游戏,你的孩子能静下心来吗?”
这并不是父母对待孩子和自己有着“双重标准”的问题,而是家庭内部情绪传染与共鸣的问题。
换言之,父母心情焦躁、兴奋、快乐等等,孩子的情绪也会被唤醒;而父母压抑、悲伤、消沉时,孩子的情绪同样也会低迷。
你自己处于高唤醒的状态,却要孩子压抑心情、安静学习;你自己精神萎靡不振,却要孩子活泼快乐,若是位置互换,父母们能够做到吗?
除此之外,情绪传染同样有着另一重的意义。
当家庭环境长期处于高压紧张的状态,父母们大脑所释放的激素和情绪信号,就会通过日常互动“传递”给孩子、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
他们身处这样的环境,打碎一个碗、写错一个字就要引来父母的责骂,长期以往,孩子们的抗压能力就会急速下降。
毕竟,摔碎一个碗都算是大事,那么日后遇到更大的挫折或者挑战,孩子自然会本能地产生恐惧心理,而后在挑战面前退缩。
他们不能从这些挑战中获取价值感、尊严感和自主性,相应地人生就会产生无意义感。
所以,不要把你的情绪带给孩子,让一个现阶段无法承担任何责任、分担任何压力的孩子;
去被迫承受你的情绪,因为这不仅无济于事,还会给你孩子的大脑带来永久性的损伤。
儿童发展的“支架”
曾看过一个网友的分享:“我在抖音上看见过一个小孩弹电吉他,孩子看上去10来岁,弹得特别好。
评论区里就有一个大哥说:看看人家家的孩子,再看看我那个每天只会玩手机的孩子,我忍不住上去就是两巴掌。
评论区众人纷纷附和,大哥也是一一回复,只除了一条评论他没回复。
那条评论是:
“琴是xx牌子的,音响设备是xx牌子的,一整套下来大概25万,请老师的钱先不说,你给你孩子先安排一套,他弹不出来你再打不迟。”
这并不是在说,每一个家长都需要掏空家底为孩子准备优渥的物质条件,而是在说;
我们对自己的孩子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将来会走上什么样的道路,应该有一个清醒而客观的认知。
如果家底厚、未来需要出入高端场所,学琴就是必要的。如果是普通人,家里没什么资源,未来就是打工的,那就别羡慕人家富二代了。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
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客观水平与成人帮助下能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有一个区间,这个区间叫做“最近发展区”。
成人的帮助应该是儿童成长发展的“支架”,很多家长看不到孩子的潜在发展空间;
他们自有一套歪曲的评价标准,不肯以客观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孩子。
于是,“支架”就变成了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个大坑,非但绕不过去,还得在坑里摔一跤,费劲爬上来一看,早已被别人甩在身后了。
父母的每一个选择、每一次努力、脱口而出的每一句话语,都不止是自己命运的转折点,更是你的孩子成长发展的关键。
很多人敬畏生命、敬畏爱与责任,却很少有人敬畏传递。
孩子是一个能被父母轻易改写命运的个体,所以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每走一步,都要谨小慎微、深思熟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