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到中年才明白,精神寄托可以是音乐,可以是书籍,可以是运动,可以是工作,可以是诗和远方,唯独不可以是人

纳兰性德在诗中说: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早就有人告诉过我们,当你将一段感情倾注到一个人身上时,就需要做好陷入“高投入-低回报”模式的准备。

身边有一个朋友,总是习惯于寻找一些精神寄托,经常挂在嘴边的几句话就是:“好无聊啊”或“没什么意思”。

上学时的精神寄托是高考,高考后的精神寄托是上大学,上大学后的精神寄托是考研,考研之后又是考公。

她天天坐在办公室,却不知道未来的路要朝哪里走,好像一眼就能看到自己的往后几十年如一日的重复生活。

直到某一天,她偶然打开了一部新上的电视剧,立刻就被剧里的男主角迷倒了:

从此之后她的生活似乎终于有了意义,她开始去线下追演唱会、收集明星的周边、购买明星的代言、在线上打投、做数据……

可还没过几年,这个男明星就在热搜上“翻车”,被爆料出了一些令粉丝无法接受的“恋爱”“出轨”等等丑闻。

朋友一下子大受打击,火速出掉了手里所有的周边,又恢复到了从前平淡而重复的生活。

就当周围人以为她不会再追星的时候,她竟然重新粉上了另一个男星,并且又开始重复之前疯狂的行为。

其实仔细想想也能够理解,当一个人失去自己的精神寄托,回到空虚无趣的生活中时;

总要寻找一个替代品,来将自己的生活重新建立起一种秩序感和意义感。

人到中年才明白,精神寄托可以是音乐、可以是书籍、可以是运动、可以是工作、可以是诗和远方,但唯独不可以是人。

客体恒常性

诚然,“人”这一精神寄托总是被大多数群体所选择,而原因也非常简单:

因为“人”可以给到我们即时反馈,“人”是真实的、可触碰的、可看见的

在这其中,能够成为精神寄托的其实不是某个个体本身,而是我们与这些人产生的情感。

情感会支撑着我们,让我们即使与爱的人分开,也有继续生活的勇气和意义。

但同样地,情感也是最容易发生转移和改变的。

恋爱时情人可能会变心,结婚后夫妻可能反目、也可能失去激情;

朋友会各自组建家庭、渐行渐远,家人会一个一个离去、与我们天人永隔、他们的爱也会渐渐在我们心中淡化。

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客体恒常性”,最初依据于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现;

被定义为婴儿的一种“发现物品即使被藏起来,也还是存在,并且会主动寻找”的状态,而不是认为其一旦消失在眼前,就是“不存在了”。

而将客体恒常性引申至情感关系之中,它指代的就是这样一种情感能力:

即使重要的人并不在身边,或者双方暂时产生矛盾时,个体内心也能维持对他人的稳定、积极的情感状态,并相信两人之间的爱是持续存在的

当我们能够感受到被爱,就能维持这样的“客体恒常性”;

但一旦遭遇到背叛、冷待、冲突和矛盾等等,情感上的“客体恒常性”就会遭遇到巨大的冲击而后崩塌。

但如果我们将精神寄托在了工作带来的成就感、书籍带来的认知提高、音乐带来的心情舒缓等等抽象感念上;

固然得到的反馈可能不像情感那样强烈,但它们也绝不会像来自于人的情感那样伤害我们。

病态的情感依赖

在法国作家福楼拜的经典小说《包法利夫人》中,查理的母亲(老包法利夫人)对自己的儿子有着病态般的依赖。

她总是控制着自己儿子的人生,当查理在中学读书,好不容易成绩有些起色时,却勒令他退学自考学医,还为他安排一个与45岁的寡妇结婚。

她以为这样可以保护自己的儿子一生顺遂,却不知道正是这样处处安排,让自己的儿子软弱无能,却在内心极度渴望出格和自由。

在查理的第二段婚姻里,妻子艾玛活泼任性、自由放纵。查理深深地迷恋着她,可这却引起了老包法利夫人的不满。

那个寡妇还在的时候,老太太觉得自己深受儿子爱戴。可看见了“查理对艾玛的恩情”,老太太却觉得这是一种“对她的慈爱的捐弃行为”。

心理学上的情感依赖症,指的是个体过度依赖他人(伴侣、父母、偶像等)来获得精神和情感上的安全感、价值感和身份认同的状态。

拥有情感依赖症的人,会完全将自己的幸福感绑定在其他人的行为和反应上

一旦他人无法满足这样的期待,依赖者就会感到精神支柱崩塌,陷入极端焦虑、抑郁和空虚。

将自己的精神世界决定权交到他人手中,真的是一件风险极高、危险性极大的事了。

孤独与存在

当我们弄不清楚自己生活中的价值感从何而来时,其实可以问自己的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事物而感到快乐?

曾看过一个网友这样说:

“人就应该有特别特别多的爱好,文荒了看剧、剧荒了看文、真人荒了就看纸片人;”

“纸片人荒了看动画、动画荒了看漫画、都荒了玩游戏,游戏荒了做手工玩手办……”

“这一套下来回过头去就会发现有更新了好看的文、又播了新剧……无限循环。”

这个世界上最了解你自己的人就是你自己,你的快乐也应该由自己给予,而不是将期待放在别人身上,那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在存在主义心理学中,“孤独”是人类存在最基本的境遇之一;

而“存在孤独”则是指“个体与其他生命之间存在着的无法逾越的鸿沟,是一种根本的孤独体验。”

简而言之,就是当我们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就要明白一个道理:

你只是你自己,任何属于你的课题都无法由他人代替你完成,“寻找生活的意义”同样也是如此。

或许你害怕的从来都不是失去谁,而是在害怕“我所做的一切没有意义”,所以急于寻找一个为自己确认的证明。

但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谁能永远陪伴着谁,所以,我们也不要再将价值感和意义感“外包”出去;

而是要坚定地拿好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盘,去尽情探索你自己的远方

-The End -
作者-专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被未婚妻“绑架”的男人 | 深夜情感问答时间
《论语》: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查理芒格:我所见的聪明人,每天必做这一件事
《包法利夫人》| 不能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是查理一生悲剧的源头
星河鹭起的想法
重读《包法利夫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