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在诗中说: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早就有人告诉过我们,当你将一段感情倾注到一个人身上时,就需要做好陷入“高投入-低回报”模式的准备。
身边有一个朋友,总是习惯于寻找一些精神寄托,经常挂在嘴边的几句话就是:“好无聊啊”或“没什么意思”。
上学时的精神寄托是高考,高考后的精神寄托是上大学,上大学后的精神寄托是考研,考研之后又是考公。
她天天坐在办公室,却不知道未来的路要朝哪里走,好像一眼就能看到自己的往后几十年如一日的重复生活。
直到某一天,她偶然打开了一部新上的电视剧,立刻就被剧里的男主角迷倒了:
从此之后她的生活似乎终于有了意义,她开始去线下追演唱会、收集明星的周边、购买明星的代言、在线上打投、做数据……
可还没过几年,这个男明星就在热搜上“翻车”,被爆料出了一些令粉丝无法接受的“恋爱”“出轨”等等丑闻。
朋友一下子大受打击,火速出掉了手里所有的周边,又恢复到了从前平淡而重复的生活。
就当周围人以为她不会再追星的时候,她竟然重新粉上了另一个男星,并且又开始重复之前疯狂的行为。
其实仔细想想也能够理解,当一个人失去自己的精神寄托,回到空虚无趣的生活中时;
总要寻找一个替代品,来将自己的生活重新建立起一种秩序感和意义感。
人到中年才明白,精神寄托可以是音乐、可以是书籍、可以是运动、可以是工作、可以是诗和远方,但唯独不可以是人。
客体恒常性
诚然,“人”这一精神寄托总是被大多数群体所选择,而原因也非常简单:
因为“人”可以给到我们即时反馈,“人”是真实的、可触碰的、可看见的。
在这其中,能够成为精神寄托的其实不是某个个体本身,而是我们与这些人产生的情感。
情感会支撑着我们,让我们即使与爱的人分开,也有继续生活的勇气和意义。
但同样地,情感也是最容易发生转移和改变的。
恋爱时情人可能会变心,结婚后夫妻可能反目、也可能失去激情;
朋友会各自组建家庭、渐行渐远,家人会一个一个离去、与我们天人永隔、他们的爱也会渐渐在我们心中淡化。
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客体恒常性”,最初依据于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现;
被定义为婴儿的一种“发现物品即使被藏起来,也还是存在,并且会主动寻找”的状态,而不是认为其一旦消失在眼前,就是“不存在了”。
而将客体恒常性引申至情感关系之中,它指代的就是这样一种情感能力:
即使重要的人并不在身边,或者双方暂时产生矛盾时,个体内心也能维持对他人的稳定、积极的情感状态,并相信两人之间的爱是持续存在的。
当我们能够感受到被爱,就能维持这样的“客体恒常性”;
但一旦遭遇到背叛、冷待、冲突和矛盾等等,情感上的“客体恒常性”就会遭遇到巨大的冲击而后崩塌。
但如果我们将精神寄托在了工作带来的成就感、书籍带来的认知提高、音乐带来的心情舒缓等等抽象感念上;
固然得到的反馈可能不像情感那样强烈,但它们也绝不会像来自于人的情感那样伤害我们。
病态的情感依赖
在法国作家福楼拜的经典小说《包法利夫人》中,查理的母亲(老包法利夫人)对自己的儿子有着病态般的依赖。
她总是控制着自己儿子的人生,当查理在中学读书,好不容易成绩有些起色时,却勒令他退学自考学医,还为他安排一个与45岁的寡妇结婚。
她以为这样可以保护自己的儿子一生顺遂,却不知道正是这样处处安排,让自己的儿子软弱无能,却在内心极度渴望出格和自由。
在查理的第二段婚姻里,妻子艾玛活泼任性、自由放纵。查理深深地迷恋着她,可这却引起了老包法利夫人的不满。
那个寡妇还在的时候,老太太觉得自己深受儿子爱戴。可看见了“查理对艾玛的恩情”,老太太却觉得这是一种“对她的慈爱的捐弃行为”。
心理学上的情感依赖症,指的是个体过度依赖他人(伴侣、父母、偶像等)来获得精神和情感上的安全感、价值感和身份认同的状态。
拥有情感依赖症的人,会完全将自己的幸福感绑定在其他人的行为和反应上。
一旦他人无法满足这样的期待,依赖者就会感到精神支柱崩塌,陷入极端焦虑、抑郁和空虚。
将自己的精神世界决定权交到他人手中,真的是一件风险极高、危险性极大的事了。
孤独与存在
当我们弄不清楚自己生活中的价值感从何而来时,其实可以问自己的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事物而感到快乐?”
曾看过一个网友这样说:
“人就应该有特别特别多的爱好,文荒了看剧、剧荒了看文、真人荒了就看纸片人;”
“纸片人荒了看动画、动画荒了看漫画、都荒了玩游戏,游戏荒了做手工玩手办……”
“这一套下来回过头去就会发现有更新了好看的文、又播了新剧……无限循环。”
这个世界上最了解你自己的人就是你自己,你的快乐也应该由自己给予,而不是将期待放在别人身上,那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在存在主义心理学中,“孤独”是人类存在最基本的境遇之一;
而“存在孤独”则是指“个体与其他生命之间存在着的无法逾越的鸿沟,是一种根本的孤独体验。”
简而言之,就是当我们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就要明白一个道理:
你只是你自己,任何属于你的课题都无法由他人代替你完成,“寻找生活的意义”同样也是如此。
或许你害怕的从来都不是失去谁,而是在害怕“我所做的一切没有意义”,所以急于寻找一个为自己确认的证明。
但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谁能永远陪伴着谁,所以,我们也不要再将价值感和意义感“外包”出去;
而是要坚定地拿好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盘,去尽情探索你自己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