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生交换模式:所有关系都建立在价值之上,你的付出不一定划算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商业社会的本质是什么?等价交换、利益得失、收益率与成本、争夺与利诱、割舍与重组……
商业的本质是什么呢?商界流传已久的心得是:追逐财富,价值交换。说得更为通俗一点,就是哪里的交换价值大就去哪里,什么赚钱做什么。
以此为前提,世间价值观、世界观、道德取向、个人喜好悉数搁置忘却。唯一勉强遵循的,是不能触碰的法律法规(特殊情况下,如利润巨大时,也会越轨而行)。
以上思维与说法,是东方语境与社会环境下的产物。
西方对商业以及价值交换的说法则一针见血,他们的表述是:商业的本质是创造价值,创造价值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通用电器公司CEO杰克·韦尔奇在《商业的本质》中指出:科技革命的确给商业市场带来了巨大变化,同时也给市场带来了诸多杂音。作为管理者,不能迷失商业过程中最核心和本质的东西。在新商业环境下,企业和个人要想“赢”,都必须遵从商业规则,回归商业的本质。
那么,商业的本质是什么呢?
创造价值。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一定会创造某种价值。不同环境下,个体创造的价值不同。
对于父母而言,个体的价值就在于健康的存在、幸福的生活和工作着;对于公司而言,个体的价值就在于符合岗位需求,满足公司目标导向。
对于他人而言,个体的价值则因为彼此关系、角色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对于社会而言,个体的价值则综合表现为遵纪守法、服从秩序管理。
对于人生而言,个体的价值则因人而异---有人以赚钱成为富豪拥有社会地位为目标,有人则以物质精神双丰收为标的,有人则满足于自我需求,不受外界风向左右。
归根到底,人与价值紧密关联。人一定会创造出某种价值以吻合周边环境需求,进而满足自我需求。而创造价值与满足于价值本身,是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核心。人们创造出一定的价值之后,彼此交换,以实现自我需求。
由此,人们常说:人生就是一场交换。每一个人都难以逃脱这一种生命模——卖出自己的时间、精力、情感、学历、知识、部分自由和思维,以换取自己一生所需。在商业社会环境下,这一人生交换模式表现得尤其明显。
既然交换创造出的价值,就能满足各自的需求。那么,为什么有人会感到自己得不偿失?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既然人人都在创造价值,为什么有人收获颇丰,有人所得甚少,甚至颗粒无收?
严格说起来,这是一个政治经济学问题,更是一个哲学命题。但是我们也许不用拉扯那么遥远高深,而只需要关注问题的一个面,就能够直抵答案。
这个面就是:你所创造与付出的,是真正的价值吗?是你以为的价值,还是具有“利他性”特征的事实价值?我们日常的所作所为的出发点,是否首先以满足他人需求为目标?

在人生漫长的旅途中,人人负重前行。每个人都认为自己一直在付出,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客观而言,认为自己付出了却没有得到相应回报的看法,体现的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状态。
以自我为中心者,凡事先看甚至只看自己能得到多少,而不看这件事情的全局全貌。
如此一来,做事情的时候,他会专捡有利于自己的方面和方向来做,只看自己做了多少,完全不顾及他人或整体效果。
我们都知道,商业社会环境中,团队协作配合很重要,每一个人都是利益链条上的一环。而只为自己谋利甚至不惜损害他人,到头来损失的依然是自己的利益。因为局部利益永远都包括在整体利益之内,整体受损,局部颗粒无收是必然的。
而且,以自我为中心者通常创造不出真正的价值。
因为他们的眼界和心胸局限了他们的思维与创造力,使得他们所做出的成绩只能在小范围内起作用,放置在整体中就变得微乎其微了。一旦“真正需要的价值”被削弱,那么无论是自私自利者,还是整体,所得到的都将非常有限。
从以上角度而言,如果一个人从一开始就计较自己的付出是否划算,怎样做才划算,那么他的思维和行为将被牢牢局限在自己的眼界与需求里,从而与整体大环境需要脱钩。
脱钩后创造出的价值,往往是有局限性的、不具备整体代表性的价值,当事人付出得再多,其所得都将非常有限。
因此,说到底,我们要警醒的是:
第一, 商业社会环境下,人人都需要提供自己最拿手的“价值”进行交换。
第二, 与其质问自己的付出是否划算,不如先问问自己是否创造出了真正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价值”。
第三, 所谓成本,必然是建立在真价值基础上的,差异化核算,而非自我得失的简单衡量。
第四, 利他=利己,稻盛和夫所言是商业交换甚至是人生交换的至理名言。
无论是商业社会,还是工业时代,价值之所以被人们追逐和看重,原因在于它能够推动社会进步,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要产生价值,人必然要有所付出。
更多的时候,人付出了努力也不一定能够得到满足社会和他人需要的“价值”,这是每一个人都会面临的人生困境,生命常态。
很多人不愿意面对这种落差,转而寻求成本思维,以投机取巧的方式“如何减少自我投入,以获取利益最大化”。说实在的,所谓成本思维,原本是对事情源头的一种管控思维,而非成功路径。
当一个人把精力和心思都用在“成本管控”上,而非创造性解决问题上,那么他的确有可能成功获利,但也绝对会沦为投机者取巧人,进而大富大贵。
投机者擅于核算成本,因为他们没有创造能力,是商业社会最具有流动性的,浮在最表面上的那一层泡沫。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Winnicott, D. W. (1953). Transitional objects and transitional phenomena: A study of the first not-me possession.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34, 89–97.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商业的本质是交换,不是价值输出。服务做...
未来的赚钱模式!
贝索斯、巴菲特、段永平,为什么牛人都爱“逆向思维”?
创业必须知道的11个思维 ·1、商业的本质只有一个:卖东西 ·2
怎样吃透商业模式的本质,几张思维导图告诉你
创业必备的11个思维·1、商业的本质只有一个:销售产品 ·2、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