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女子离婚被补偿1.5万:男人的良心靠不住,全职妈妈易患心理疾病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这个世界上,最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究竟是什么?
有人说是爱情,有人说是财富,也有人说是亲情。但实际上,这些都不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是自身所作所为,带给他人的具有生命力的,真实的价值。
前不久,一位全职妈妈离婚,男方被判给全职妈妈15000元,作为全职妈妈牺牲自己的工作和时间,全职在家照顾家庭的劳务补偿。消息一出,民众沸腾热议。
大家都觉得全职妈妈获得的这个额外的离婚补偿是应该的。毕竟,一个女人抛弃了所有生存根基操持家庭,这种来自心理、身体、精神上的巨大付出,应该被认可,被理解,被珍惜与呵护。
并且,严格说来,区区15000元,根本弥补不了什么,也起不到什么扎实的作用。也就是民间所说的“象征意义”大过实际价值,对女性无形价值与付出的认可,远远大于经济补贴。
要知道,在民法典对此作出明确规定之前,中国的全职妈妈们,不仅要忍受失去工作、毫无收入、全职带娃的人生现实,更要承受被婆家看不起、被自己老公欺辱、被左邻右舍斥为“吃闲饭”、被社会辱骂为“寄生虫”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
没有真正经历过人生这种劫难的女人,堪称幸运和幸福!
而真正经历过,以及正在经历中的全职妈妈们,借着这一新风向,从此可以理直气壮地要求那些思想上、行为上、心态上对女人就该无偿带娃、就该伺候老小而不求回报、就该被贬斥为吃软饭的恶俗之人,扔掉旧思想,承认女人的全部劳动与付出。
毋庸置言,民法典的这一规定和本次法律的宣判,以及该全职妈妈得到补偿,是女性的一次胜利,更为今后年轻女性们树立了榜样,让更多的女人有能力从法律维度上保护自己,在心理上多了一重安全保障。
从心理层面上来看,社会大众之所以关注此案件,并对此案件的判决拍手称快,主要有以下几个心理原因:
第一, 第一次公开扭转了“女性就应该无偿操持家庭抚养孩子”传统心理陋习,最大程度上普及了民法典新规,为新女性更好的自我维权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二, 拨动了人们内心的敏感之弦,即:即使是在最为亲密无间的婚姻关系里,男女之间也要树立起责权意识,权责利分明。 在此之前,婚姻中的男性往往不具备这方面的意识。
尤其在对女性全职带孩子这件事情上,很多男性因为自己不曾亲身经历,因此就对女性所付出的身心劳作毫无体会,更无感恩心理。还一味地认为是自己在养活对方,养活孩子,自己是这个家庭中最辛苦的,最值得被感念的人。
进而对毫无经济自主权的女人横加指责,或动不动就大加挞伐。 而女性由于失去工作、失去收入、失去时代环境浸染,又要考虑和照顾幼小的孩子,因此面对丈夫、婆家、社会非议等不公平待遇时,不得不处处忍让,委曲求全。
但是客观来讲,这样的委曲求全,根本无法换来女性的平稳、安顺,反而会让人因此有恃无恐,变本加厉地对待她们。 全职妈妈的日子过得极其尴尬、凄惨,很多人因此患上了心理抑郁症、焦虑症等疾病。
一些无法忍受此种心理折磨和现实折辱的母亲,不得以带着年幼的孩子跳楼自杀,酿成了一幕幕人间惨剧。而所有这一切的发生,从根源上来讲,其实都源于人们的传统心理陋习,以及婚姻中女性权益不明朗,婚姻关系中男女权利益混淆不分
很多女人结婚前,都认为男人是自己一辈子的靠山。
自己过得好不好,全靠男方的良心和自己对男方的情感。但现实无情地扇来一个又一个耳光,打得女人晕头转向,眼冒金星。
及至此时,女人才彻底明白过来:一旦从爱情过渡到现实利益为主的婚姻家庭生活,夫妻双方就会出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格局。一旦自己不能给家庭产生价值利益,那么就会成为对方眼中的累赘,彻底丧失人格、尊严与争辩权力的勇气。

第三, 深陷弱势环境下的全职妈妈容易罹患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等心理疾病。
从心理上来说,当一个女人在现实中总是处于弱势地位时,她们往往会产生弱者心态,即我们常说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斯德哥尔摩效应,又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或者称为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征。
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是指被害者对犯罪者产生畸形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犯罪的一种心理情结。这个畸形的情感,往往会造成被害者对犯罪者产生好感、依赖性、甚至协助加害人——人质会对劫持者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
深层次而言,因为自己的生死被操控在劫持者手里,而劫持者又让他们活下来,于是他们就对此活命之恩不胜感激。从此之后,他们就开始与劫持者共命运,表现为把劫持者的前途当成自己的前途,把劫持者的安危视为自己的安危。 
在婚姻中陷入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症状的女性,尤其是全职女性,通常因为生育和抚养孩子,而失去了社会工作机会与能力,因此,在社会和家庭生活各个方面,开始极度依赖自己的丈夫,并且逐渐把丈夫的话和态度,当成了自己的生活核心准则。
久而久之,陷入到了深度自卑、弱势、衰微的心理状态中,进而使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越来越虚弱。而越是虚弱无力,就越是深陷对男方和家庭的依赖之中。
虽然自己也因此备受男方的辱没、承受着男方在人格和尊严上的侮辱,但是由于这种深度恐惧无法消除,因此,即使痛苦,她们也不得不继续以极端矛盾的心理和精神状况待在男方身边。而事情发展到极端情况后,往往就会酿成悲剧。
从上述角度来看,本次全职妈妈获得补偿,实际上是国家从法律层面为广大女性传递出积极信号。意味着女性为家庭和生育抚养所做的奉献与牺牲,从此之后得到了法律层面、社会层面上的支持与认可。
正值三胎政策来临,这一政策层面的积极信号,也将为生育年龄的女性带来利好。
- The End -
作者 | 汤靡达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1] Nigel Barber (2003) Divorce and Reduced Economic and Emotional Interdependence, Journal of Divorce & Remarriage, 39:3-4, 113-124, DOI: 10.1300/J087v39n03_06
[2] Baker, L. R., McNulty, J. K., & VanderDrift, L. E. (2017). Expectations for future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Unique sources and critical implications for commitmen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46, 700-72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斯德哥尔摩效应”的阅读札记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心理学让生活更“安全”——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西游中反“斯德哥尔摩”的公主是谁?她给国王写了什么信
被囚禁,竟然反过来感激施虐者?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真的存在吗?
遇到渣男怎么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