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理想,不止不休

这也是近三年来,备受观众期待的电影之一。影片由贾樟柯监制,是导演王晶的电影长片处女作,由白客、苗苗、张颂文领衔主演,于3月24日起全国公映。

该片入围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等多个国际影展,并荣获第 42 届开罗国际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周”最佳影片,导演王晶也凭借本片获得第4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费穆荣誉·最佳导演奖”。

影片讲述了2003年的中国,高中肄业的青年韩东毅然决然成为“北漂”一员,只为实现自己的新闻理想,尽管过程中有诸多阻挠、曲折、挫败,但为守护心中的理想之光不灭,他始终不止不休。

此处插入一个背景,对中国媒体有些许了解的观众,相信对纸媒的黄金十年并不陌生。当时,社会变革激烈,各种都市报如井喷式爆发,作品质量高、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发行量大、受社会关注和期待程度也很高。

《不止不休》就将背景设置在2003年的中国,彼时刚刚经历过SARS病毒席卷的北京,非典阴霾正慢慢散去,有无数人口涌向这座城市,试图在这里实现理想。东北青年韩东,有过工厂工作的丰富经历,写过东北老工业区转型的文章,在西祠胡同的论坛上小有名气,他怀揣着期待和热血,希望自己的新闻理想能在北京实现。

电影开头,招聘会现场,人山人海。韩东拿着厚厚的作品集试图递给报社的招聘官,但被问及学历时,哑然、迟疑然后答道“高中肄业”。这便意味着初中学历。尽管拿着一份厚厚的作品集,还有“新闻讲求的是多思考多观察”这样的口号,都并不会让这样面试官对他另眼相看。

生活几乎困窘至极,朋友劝诫先找个能糊口的工作,但他始终怀揣着一颗进入报社工作的心,甚至“什么都愿意干”。

机缘巧合,因为领稿费来到京城时报的他,见到了自己的领路人、京城时报的资深记者黄江(张颂文 饰)。他以网名有匪发表在论坛上的作品成为敲门砖,黄江看到了其具备成为一名记者的潜质——成熟、冷静、理性。

最终,得益于黄江的推荐,韩东进入报社实习。

不得不说,影片对于报社单位的描摹,无论氛围渲染还是细节刻画,还原程度都很高。

从堆满报纸的工位、印有报社名的一次性水杯,到摆满奖杯的桌台、挂满锦旗的墙面,再到激烈争论的编前会、电梯里走出来意气风发的媒体人,还有强调把关责任的资深编辑、睿智冷静绝不缺乏新闻敏感的报社领导……无一不在昭示着,这是一个都市报蓬勃发展的年代,韩东的新闻理想也有机会这样的环境中得到实现。

而当张颂文饰演的黄江出场,也成为影片第一个惊艳观众的点。

当黄江满身脏污、风尘仆仆甚至有些邋里邋遢地出现在报社,将带着证据和材料的大背包甩到座位上,掏出两瓶装有重度污染地面水的矿泉水瓶。一个有经验、值得信任的调查记者形象,建立在观众脑海中。

这样的形象也被沿用到调查矿难的过程中。得知山西有矿难,黄江立刻就要出发,不惜得罪同事、立下军令状也要跟主任争来头

为接近事件核心,黄江带着韩东化妆成当地人,在地上打滚弄脏衣服、骑上摩托、拎上工具,先摸到矿场,再跟到遇难者家属聚集的招待所。

黄江一脸悲戚,眼泪说来就来,快速融入真正的遇难者家属中,成为“他们”,才能接近真实。韩东则把录音笔藏在靴子里,一间间房摸过去,看矿主跟遇难者家属私下签约和解,掌握证据,最终揭露矿难真相。

当揭露矿难的报道登上京城时报头版,并被评为月度好稿,韩东的名字变成铅字,这是他以记者身份获得的“首胜”,也是当时敢报敢写的媒体人、都市报的真实写照。

随着韩东作为记者个人突破能力的升级,他能独立接下“血牛”案的选题。也是这个选题,将电影带入高潮。

韩东伪装成大学生,从卖血的血牛切入,慢慢摸到一条“乙肝代检”的线索。但是令他惊愕的是,他在找人代检的人群中看到好兄弟张博的身影,一个第三次考研的往届生。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张博的身份揭晓事实上是有迹可循的。比如韩东刚要喝张博开封喝过的红牛会被顺手夺走,比如张博去酒吧会特意跟服务生说用一次性杯子倒可乐。

外界对他的看法导致他对自己身份产生芥蒂,也让他意识到要刻意与普通人保持距离,虽然他心有不甘。因为体检有问题,他考研之路被卡了两次,这已经是他作为大龄考生第三次考研。

但是,能将张博找人代检的行为简单归咎于一句自私没责任感吗?他不是完全不在乎其他人,但错误本身不是他造成的,买单者也不能仅仅是他个人。这也为之后韩东内心的动摇埋下伏笔。

接触到张博的经历,韩东也才注意到当时社会上,像张博这样的人很多很多,甚至是一个庞大却隐秘的群体。张博所代表的一群被歧视的乙肝病毒携带者,他们所希望的是能不被歧视找到工作、顺利读书。

张博们的诉求可以理解但代检的确是违法行为,韩东作为记者,他既然查到便不能视而不见,但报道一旦发出,对张博、七喜等许多人都会造成很大伤害。

同样也是因为这篇报道,关于是否撤稿,韩东与黄江之间也产生分歧,并爆发激烈争论。

韩东作为记者,在当时的情况下,有责任去报道一个违法且可能侵害公共利益的新闻,但报道可能会对新闻当事人造成伤害,这有悖于他希望让世界变得更好的初衷,让他纠结万分。

而黄江认为“记者不应该让同情牵着鼻子走”,“一个人可怜也不代表就没有错”,从始至终都要求韩东要保持记者成熟冷静,他强调新闻专业主义,更看重记者责任和新闻价值本身。

这种接近悲剧式的激烈争执,来自于两种伦理力量的冲突,“善与善的碰撞”,或者按电影来看是说应该是各自代表的“正义”产生碰撞。

当韩东陷入自己的道德难题,导演也借此向观众抛出疑问,关乎韩东能否留在报社的血牛报道发还是不发?是撤稿保护当事人还是毅然揭发乙肝代检的黑幕?记者到底是该为公众利益发声还是挺身而出保护被歧视的新闻当事人?个人隐私到底是否该让渡于当时的公众利益和知情权?

同样的争论,与影片开头形成强烈呼应。

那是韩东第一次到京城时报,记者编辑们在采编会上唇枪舌战,讨论着涉及到逝者的报道应该如何取舍,是保证新闻伦理给逝者打重重的马赛克保留尊严,还是为保证公众知情而牺牲部分个人?

彼时采编会上的据理力争,此时韩东内心的天人交战,交相呼应,导演呈现了一群人关于新闻专业主义的争论,与一个实习记者内心的纠结,同样举足轻重。

与其苟延残喘,不如尽情燃烧。韩东最终做出了选择,他毅然决然撤稿,又选择为被歧视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奋力疾呼,写出《一亿人的反歧视主张》,并最终交由黄江发表。

韩东的做法,符合这个人物自始至终的坚持,他希望作为记者能让世界变得更好。他帮助乙肝病毒携带者去污名化,让世界正视他们的主张,也是希望能一步步消弭歧视。

他代表着张博,代表着很多个被歧视者,不愿再逃避歧视的目光,而是勇敢发声,带着背水一战的勇气和破釜沉舟的决心,虽千万人吾往矣

影片中也通过不同角色,呈现出社会上各种不同程度、类型的“歧视”——他可能因为携带病毒被歧视,她可能因为北漂身份被歧视,他可能因为高中肄业被歧视,还有千千万万的人可能因为性别、年龄、家境等各种原因被歧视……只要存在歧视,那发声就应不止不休。

2004年,南方周末编辑部以《这梦想,不休不止》为题发表新年献词,也提到了2003年应当被铭记的事件之一——“乙肝歧视”。影片虽脱胎于记者韩福东的真实经历,但相信与南周的这段献词也有莫大关联。他们都来自光荣蓬勃的纸媒黄金十年,都代表着当时最普通人的发声。

这段献词中,还有这么一句话,“虽然前路或许多艰,但对这朝着阳光方向的生长,我们努力地鼓与呼”。希望这个时代,能有韩东一样,如电影本身一样,有更多的“鼓与呼”,不止不休!

PS:严禁私自转载!转载或者合作,请联系作者

xkxike@qq.com

馨提醒

微信改版啦,以防走散,可以把我们设置成星标哦

现已入驻以下平台
今日头条 | 企鹅媒体 | 百度百家 | 新浪看点 
凤凰新闻 | 搜狐新闻 | 网易新闻 | 一点资讯
快传号 | 东方号 | 知乎 | 豆瓣 | 大鱼号 | QQ看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多少人看电影《不止不休》不是因为它拍得好,而是它好歹做了记录
高启强、王大锤联手,为一亿人发声《不止不休》
但是,但是,还想挺一把张颂文
《不休不止》——一亿人的反歧视主张
《不止不休》:铁肩担道义
又一部我不是药神!《不止不休》张颂文演技炸裂,白客令人惊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