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白衣铠甲,与子同袍:上海转业女军医李培蕾一线抗疫的经历

本阁作者文集:崔桂忠  杨德振  师利国  

曹旭  易书生  彭化义  赵萍 

文丨衣珩

【人物简介】李培蕾,女,回族,1976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1994年9月入伍,原海军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医生,2009年12月退役,计划安置转业干部,先后在中国福利会组织部任主任科员,现任上海职工休养旅游服务总社总支书记、副总经理;上海市工人疗养院副院长职务。13年来,兢兢业业从基本岗位历练,踏踏实实从基础工作做起,在普通的岗位上创造出骄人的业绩,默默为上海市社会经济发展奉献着青春、辛劳和汗水,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老干部工作者、上海市先进老干部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当选为上海市长宁区政协委员、上海市少数民族联合会常务理事。

3月中旬,新冠变种奥秘克戎病毒隐匿性、传染性、潜伏性极强的特征还没有在申城完全显现,李培蕾在居家办公期间,突然接到老同事,关于医务人员紧缺的紧急求助电话。接到来电后,她第一时间驱车到徐汇区凌云街道此时,不时有救护车和保供车辆过,现场气氛明显紧张。一踏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门,迎面而来的整装待发,奔赴采样点的“大白”李培蕾一声“我来”,随即以一名普通医务工作者身份成为社区核酸采样志愿者。事后,李培蕾回忆:作为转业军医,当时情势十分紧迫,根本不可能多想,加上也积累了不少工作经验,就义无反顾迅速穿上防护服成为第一批医务志愿者

凌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志愿工作,主要负责疫情严重的凌云街道各社区以及华东理工大学等院校和街道内养老院的核酸采集工作。当时核酸采样工作刚刚起步,工作经验还在不断摸索和积累过程中,工作人员暴露风险很大,不断有同事被感染、被隔离,越来越少的工作人员和越来越大的检测量没有难到压倒李培蕾,她继续负重前行,默默坚守在第一线,每日采集核酸样本达1000-1200份。她不惧困难,不畏艰险,坚持为社区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采集核酸;毫不退缩,揽下单独为风险最大的抗原阳性封控楼居民采集核酸的危险任务;尽量让年轻医务人员留守,减少她们暴露的风险。

凌云街道多是没有电梯的老公房,为每一位老人,为每一位需要上门采样的居民作核酸,都要一步一梯爬楼走上去,每做一户采样就必须严格消毒更换隔离服。大家知道,防护服就是一个密封袋,防护着病毒的同时也隔绝了一部分空气,每次任务结束后,防护服里的衣服早已浸润湿透,眼罩里都可以倒出积水,N95口罩的压条也已经压破了皮肤,两只手因对手套里的滑石粉产生严重过敏而肿胀开裂、痛苦难当。然而,在李培蕾内心深处,能够竭尽全力为人民做好事,做有益于社会的事,成为她激励斗志、克服困难的原动力!

3月底,上海的疫情防控形势到了最为吃紧的关键时刻。市委组织部对全体党员发出了号召,要求广大党员在属地报到,积极投入社区工作。4月初,政府开始为社区居民配送各类保供物资,但是由于疫情封控等原因志愿者人数锐减。李培蕾第一时间在长宁区委报道后,随即报名参加了长宁区“运蔬侠”志愿者工作。随后,每天清晨,李培蕾都要赶到凌云街道完成当日的核酸采样工作,工作完成后,再赶回长宁区江苏路街道和组员们一起搬运蔬菜、米面等保供物资。

搬运工作辛苦而单调,全靠拼体力,用人力,20 吨的大货车一卸就是7-8个小时,冷藏物资的搬运能把双足冻僵,最晚的一次搬运持续到晚上12点,但李培蕾和组员们毫无怨言,心里想的,就是力争第一时间把保供物资分发到各社区。这段时间物流资源极其紧张,李培蕾经常自己开车把米、油等特困保供物资点对点送到居民手中,为新泾镇、虹桥街道、江苏街道的骨折病人、严重心脏病、血透病人紧急配送药品。李培蕾虽然一人身负多重志愿者服务工作,但毫无怨言,一天工作时长达十几个小时。

这期间,李培蕾在志愿者工作中发现了社区志愿者们使用防护不专业,看到身边志愿者时常被病毒感染,出于责任、专业和担当,她不惜牺牲休息时间,自创自编短视频《给志愿者的防护指南》并转发给广大志愿者,希望他们做好防护,保护好自己。作为单位的总支书记,她始终心系本职工作,关心职工生活和志愿者工作,在辛劳工作之余,不忘亲自收集整理,撰写报道职工志愿者工作的优秀事迹稿件达十余篇,鼓励了先进,传递了正能量。作为长宁区政协委员,她还就自己的医务工作经验和志愿者工作经历,积极建言献策,向长宁区政协提交了《关于加强社区志愿者防护以及外来物品预处理的建议》的社情民意,被区政协采纳。

4月7日,上海市退役军人管理局向全市退役军人发出动员令,号召退役医务工作者共战“疫”。李培蕾第一时间进行了线上报名,很快接到了市局的回应。4月10日光荣地以转业军人医务工作者的身份,奔赴静安区某方舱医院开展医疗救治工作。

由于有长期的医院工作经验以及前期社区一线核算采集工作的经验,李培蕾信心满满地来到方舱医院,但是眼前的景象还是大大出乎意料之外。这个区级方舱医院是在48小时内,由一所中学紧急改建而成,有750个床位,由市北医院医疗队接手管理。仅在两天之内已经收满了病人,病区分布在一栋五层的教学楼和一个一层的体育场馆内。整个方舱,连我们医疗队在一起一共有14位医生,18位护士。在物资、医疗人员、医疗物资、物流都很奇缺的情况下,能够顺利开舱收治病人已经是个奇迹。然而,现实困难却是,医务人员的工作服、消毒用品等等基本医疗条件都不具备;而且战友们绝大多数都是第一次来站到疫情防控的最前线,防护经验明显不足;驻地旅店条件非常有限,甚至连饮用水都不能保障。

在此情况下,医疗组当即建立了临时党支部,以统一思想,完善组织。李培蕾负责医生组工作,她和战友们不惧困难,迎难而上,逐一解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迅速展开医疗工作。方舱的工作环境非常危险,这里的空气充斥着病毒,每一件物品都可能成为感染源,医务人员一个不经意间动作,就会有被感染的风险,一个疏忽就可能导致医疗队全军覆没,全体被隔离。李培蕾在充分认识这些风险后,以亲历过一线的切身经历,帮助战友们尽快进入紧急状态,切实严格按照二级防护做好个人防护,从根本上杜绝院感。她不厌其烦协助战友们穿好防护服、隔离衣,戴上三层手套、眼罩和面屏。

在密闭的防护服里,外界的声音不再清晰,每个人的呼吸也变得急促,眼罩里慢慢开始集聚雾气和汗水,这扑面而来的“窒息感”,就仿佛置身于空气稀薄的青藏高原,李培蕾早已习惯这种状态,她鼓励大家努力适应并坚持下去。手拉手地带着首次入舱寸步难行的队友开展工作。在第一次脱去防护服的关键时候她选择了最后一个进入医脱间,在浓烈的消毒水味道里克服强烈的窒息感,一直在窗口关注着每位队友的每一个步骤,反复提醒要严防死守须臾不可大意,直至每位队员安全出舱。危急时刻,她总是急人所难、想人所急,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体现了一名党员干部、一名军人的奉献与担当。

“我是医生,同时,我也是一名军人。”李培蕾时常这样告诫自己。与其他“大白”不同,作为一名转业军人,李培蕾的大白服上也多了一道别样印迹,那就是一个“军”字。第一次查房,李培蕾身上的这个“军”字就引发了病人的关注。一位年龄稍长的女病人好奇地指着隔离服上的字问她:“这是什么意思啊?”李培蕾轻声回答:“我是军队医生,来支援方舱的。”一瞬间,李培蕾看到这位女病人眼中有了泪光闪动:“部队来支援了,真是太好了,我们一定会胜利的!”也就在那一刹那间,李培蕾意识到,“水乳交融,军民鱼水情”早已在老百姓的心里扎下了根。李培蕾坚信,我们医疗队代表着军人在社会的形象,要对得起这个身份,努力把工作做好。

方舱医院的医务工作和医院的医务工作侧重点有所不同,这里没有电脑、听诊器,只有血压计、耳温计,只有一枝笔和一张纸可以记录病史,大部人或多或少是有症状的:他们或咽痛咳嗽到胸痛,或浓痰排不出来,高热乏力,病人都比较焦虑和不安,更需要医务人员的细心、精心和耐心服务来平复病痛与心理压力,需要和病人一起共同面对疫情,一起抗击疫情。穿戴好防护服就很难听清病人的主诉,对此李培蕾仔细观察体贴入微,她对每一位病人都坚持查房问到位,每次查房都坚持倾下身子认真记录,有些病人没有力气说话,又没有听诊器,她只能伏下身尽量凑近听病人讲述病情,听咳嗽的声音,甚至还要请病人当场咳痰留样观察。她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指导咳不出痰的病人用手里的保温杯,做最简易的雾化治疗。

李培蕾的三句话工作法一直为病人所称道,“您今天还好吗”“今天的症状我了解了”“会越来越好的,我们一起坚持!”这些话语很稀疏平常,但对于罹患新冠肺炎的病人来说,无疑是最深切关注和鼓励,关键时期就是战胜病毒的有力武器,也成为军队医务工作者亮出的一张靓丽名片。一位病人曾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她说:“到底是解放军医生,好像也没有传说中的那么怕我们呢!”这让李培蕾突然意识到,在基本医疗救治之外,给病人带去希望和信心更为重要。李培蕾笑着说“回想起来其实不是没有后怕过,放舱危险无处不在,只是当时完全没有关注到自己而已。

在李培蕾查房过程中,有位看上去健康乐观的中年男士,开玩笑似的提到自己晚上有心动过速发作的情况。由于没有更多检查手段,李培蕾询问了患者的既往病史后,记下了这位病人的情况并注意多加留意。在第二天的查房中,这位病人一直处在睡眠状态,路过他的身边李培蕾发现,他的两盒盒饭仅有一盒动过一点点。细心的她仔细询问了情况,原以为是清真饮食病人,本打算给他更换清真餐,询问后才得知病人头晕,已经无法坐起来。考虑到方舱的医疗条件有限,李培蕾第一时间联系了上级医生,并且妥善为其办理了转院定点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事后证明,正是这样的处置,使这位看似正常的病人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患者中,有位70多岁的慢阻肺患者,24小时离不开制氧机。李培蕾记得,每回经过这名患者身旁,她都会默默地看着医生,眼神里充满了期盼但又似乎不敢靠近。终于有一天晚上轮到李培蕾夜班查房,老人忽然紧紧拉住她的手向她求助:“医生我感觉很不好,怕不行了。”老人始终不肯放开李培蕾的手,焦虑和悲伤全部写在脸上,泪水更是止不住地往下流。“不会的,不会的!”李培蕾一边安抚老人,一边走近她,再轻轻地抱住她。我告诉她,医生们都在关注着她,方舱医院正积极联系相关医院,会把她尽早转运到定点医院继续治疗的。”这种真诚贴心,心系病患的用心,感染着老人,最终温暖平复了老人忐忑的心境,坚定了战胜病患的信心。不久,这位病人被安全转运到了专科医院,李培蕾悬着的心也终于落了下来。她说:“疫情当前,医生对病人来说就是'救命稻草’,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全力救治病人,尽全心抚慰病人。

白衣铠甲,作为军人我们义无反顾在重大疫情面前逆光而行,挺身而出,就是希望把这些病人牢牢护在身后。我为我和我的同伴们骄傲、自豪,危急时刻,携手并肩我们毫不退缩,与子同袍!作为与病毒斗争的一线战士,守护生命的白衣天使,她用爱心、精心和耐心,在方舱医院这“特殊战场”,亲手书写了一段动人心魄的“大白”故事,奏响了一曲高亢嘹亮的“抗疫”之歌!

读完本文顺便点下面的“在看”,以资鼓励!您的“转发”是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线】奋战“疫”线的TA们有个共同的心愿⑥
结束志愿工作后,他们为啥不脱“大白”?
武汉方舱医院志愿者真实笔记:一线有多震撼,只有亲身经历才懂
抗疫作品七辑——大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老干部大学文学班主办
这四个字,才是新冠最大后遗症
什么叫浑身湿透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