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收藏】2022建筑圈时事热点,需要记住的都在这儿了!(持续更新)

没错,安排上就是安排上了~!
抓紧时间给你们整理的
【收藏版】2022建筑时事
你要的都在这里了~!

正文共:16428字  

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

群星陨落





1

深切悼念彭一刚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名誉院长彭一刚先生,于2022年10月23日在天津逝世,享年90岁。

彭一刚,1932年9月出生于安徽合肥,1953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土木建筑系,后留校任教。彭一刚教授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积极进行建筑创作实践,为创造具有时代性、民族性、科学性的建筑风格做出了贡献,并被授予国家勘测设计大师。于2002年获建筑界最高奖项——梁思成建筑奖,于2006年获中国建筑教育奖。作为杰出建筑理论家曾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多部著作荣获国家级图书大奖,其中《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国古典园林分析》等著作在国内外建筑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更多详情请戳——深切悼念彭一刚院士,愿先生千古!

2

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陈志华教授


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志华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
2022120日晚19时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陈志华教授著作丰富,学术成果卓著,学术覆盖面涵盖了外国建筑史、中外古典园林研究、中国乡土建筑研究、建筑理论与建筑评论、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研究等多个领域。1962年出版的教科书《外国建筑史》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的外国建筑史通史著作。陈志华先生于1989年成立和领导的乡土建筑研究团队,以全新的整体研究范式完成了《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诸葛村乡土建筑》、《中国乡土建筑初探》等一系列专著,并提出了整体保护乡土聚落的理念。在园林研究领域,陈志华教授通过文献考证完成的《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的影响》等论文是国内西方园林史研究的奠基之作,同时他也是将历史园林研究范畴扩展至乡土景观的创始者。



更多详情请戳——讣告丨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陈志华教授


3

西班牙建筑师Ricardo Bofill82岁逝世

当地时间2022年1月14日星期五,RBTA事务所正式公布西班牙著名建筑师、城市规划师里卡多·波菲(Ricardo Bofill)于巴塞罗那去世,享年82岁。

波菲被视为西班牙当代最国际化和最高产的建筑师,除了为人们熟知的红墙住宅外,他的作品遍布全世界40多个国家,有高达100多处作品。RBTA事务所赞扬波菲具有“质疑建筑主流思维的能力”,他的作品“涵盖了一系列与背景相关的、极具创新性与冒险性的风格表达。”

多详情请戳——悼念 | 西班牙建筑师里卡多·波菲去世,享年82岁

建筑奖项篇


 国外篇 



1

2022年普利兹克奖:Diébédo Francis Kéré

北京时间3月15日晚,202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授予了来自非洲的迪埃贝多·弗朗西斯·凯雷(Diébédo Francis Kéré),成为了普利兹克奖的第51位获奖者。这是普利兹克奖首次颁给非洲建筑师。

“弗朗西斯·凯雷在极度匮乏的土地上,开创可持续发展建筑。他既是建筑师也是服务者,通过美丽、谦逊、大胆的创造力,清晰的建筑语言和成熟的思想,改善了地球上一个时常被遗忘的地区中无数居民的人生,给人带来建筑学科范畴之外的馈赠,凯雷坚守了普利兹克奖项的使命。”

—— 普利兹克奖评审团评价

生于布基纳法索甘多的弗朗西斯 · 凯雷,他先在布基纳法索学习木工,后获得奖学金前往德国学习建筑。他通过建筑的力量为社区赋能,同时也改造了社区的面貌。热忱于社会公义并倾力投入,奔赴众多被主流世界所忽视的国家,在当地建筑和基础设施缺失的情况之下,他凭借对本土材料的创造性应用联结并回应自然气候,以期突破重重制约与困境。

甘多小学

2001

布基纳法索,甘多

甘多小学是凯雷基金会(成立于1998年)的第一个成果和受益者,也是建筑师的首个建筑作品。他的理念是,与社区一起为社区打造一个动力源泉以满足基本需求,并弥补社会不平等现象。由于自己儿时的教室,拥挤、闷热、通风和照明不良,他积极推动落实每个儿童都享有舒适的教室的权利。

由Erik-Jan Ouwerkerk提供


狮子初创园区

2021

肯尼亚,图尔卡纳县

狮子初创园区解决了当地对中学后教育和职业培训的需求。"建筑从该地区白蚁群建造的高耸土丘中获得了灵感。通风塔形成的堆栈效应,通过向上抽取热空气来自然冷却主要的工作空间,新鲜空气则通过特别设计的低层开口引入。"园区坐落在一片被遮阳树木环绕的坡地上,已成为该地区的一个醒目地标。建筑由当地采石场开采的石头建造,营造出舒适的室内外活动场所,并尽可能地减少空调的使用。

由弗朗西斯·凯雷提供

由弗朗西斯·凯雷提供

历届普利兹克奖获得者:

1979年,第1届,菲利普·约翰逊,美国;

1980年,第2届,路易斯·巴拉甘,墨西哥;

1981年,第3届,詹姆斯·斯特林,英国;

1982年,第4届,凯文·洛奇,美国;

1983年,第5届,贝聿铭,美国;

1984年,第6届,理查德·迈耶,美国;

1985年,第7届,汉斯·霍莱因,奥地利;

1986年,第8届,戈特弗里德·玻姆,德国;

1987年,第9届,丹下健三,日本;

1988年,第10届,戈登·邦夏,美国;奥斯卡·尼迈耶,巴西;

1989年,第11届,弗兰克·盖里,美国;

1990年,第12届,阿尔多·罗西,意大利;

1991年,第13届,罗伯特·文丘里,美国;

1992年,第14届,阿尔瓦罗·西扎,葡萄牙;

1993年,第15届,槙文彦,日本;

1994年,第16届,克里斯蒂安·德·波特赞姆巴克,法国;

1995年,第17届,安藤忠雄,日本;

1996年,第18届,拉斐尔·莫内欧,西班牙;

1997年,第19届,斯维勒·费恩,挪威;

1998年,第20届,伦佐·皮亚诺,意大利;

1999年,第21届,诺曼·福斯特爵士,英国;

2000年,第22届,雷姆·库哈斯,荷兰;

2001年,第23届,雅克·赫尔佐格,皮埃尔·德·梅隆,瑞士;

2002年,第24届,格伦·马库特,澳大利亚;

2003年,第25届,约翰·伍重,丹麦;

2004年,第26届,扎哈·哈迪德,英国;

2005年,第27届,汤姆·梅恩,美国;

2006年,第28届,保罗·门德斯·达·洛查,巴西;

2007年,第29届,理查德·罗杰斯,英国;

2008年,第30届,让·努维尔,法国;

2009年,第31届,彼得·卒姆托,瑞士;

2010年,第32届,妹岛和世,日本;西泽立卫,日本;

2011年,第33届,艾德瓦尔多·苏托·德·莫拉,葡萄牙;

2012年,第34届,王澍,中国;

2013年,第35届,伊东丰雄,日本;

2014年,第36届,坂茂,日本;

2015年,第37届,弗雷·奥托,德国;

2016年,第38届,亚历杭德罗,智利

2017年,第39届,RCR事务所,西班牙

2018年,第40届,巴克里希纳·多西(B.V.多西),印度

2019年,第41届,矶崎新,日本

2020年,第42届,伊冯.法雷尔与雪莱.麦克纳马拉,爱尔兰

2021年,第43届,安妮·拉卡顿和让-菲利普·瓦萨尔,法国

多详情请戳——2022普利兹克建筑奖揭晓:首次颁给非洲建筑师——迪埃贝多·弗朗西斯·凯雷


2

印度建筑师巴克里希纳·多西,获2022RIBA皇家金奖

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RIBA)宣布,印度建筑师巴克里希纳·多西(Balkrishna Doshi)获得2022RIBA皇家金奖。去年,此奖项由大卫·阿贾耶获得。

多西曾经是勒·柯布西耶和路易·康的学生以及后来的合作伙伴,从事建筑设计60余年,被称为“印度建筑之父”,现已94岁高龄。他的建筑深受印度东方文化影响,通过私人住宅、学校、银行、剧院和低收入住房等多种建筑类型的设计实践,多西塑造了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语汇,其作品影响到各个经济阶层人们的生活。多西于2018年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

1956年,多西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Vastushilpa,后更名为Vastushilpa Consultants,拥有 70 年的职业生涯和 100 多个建成项目。他的建筑将开创性的现代主义与本土建筑相结合,深入了解印度的建筑、气候、当地文化和工艺传统。他充分吸取西方建筑前辈的经验,以其对生活、东方文化和自然力量的深切敬畏,塑造出自身独特的艺术视野,创造出极具个性化风格的建筑,饱含他过往经历中的意象、声音和回忆。除了对印度历史和文化的深厚敬意外,他年少时代的种种元素——对圣地、寺庙和熙熙攘攘街道的回忆,以及他祖父家具作坊里漆器和木材的味道——都融入了他的建筑风格之中。他的项目包括行政和文化设施、住宅开发和住宅建筑。他因其富有远见的城市规划和社会住房项目以及他在印度和世界各地大学的客座教授的教育工作而享誉国际。

桑伽事务所

1981年

 
桑伽事务所是多西在全球最广为人知的项目。在设计中,多西采用了长向的筒拱作为建筑构图的主体,拱顶的形状、结构以及基座都与印度神庙相似。整组建筑以理性但富有变化的形体围绕庭院中一个类似露天剧场的台地布置。工作室部分被挖入地下半层,以取得较好的隔热效果。
 

印度学研究所

1962年

印度学研究所大楼是多西脱离勒·柯布西耶事务所后,作为独立建筑师设计的最早的公众建筑之一。钢筋混凝土在这里既是建筑结构也是建筑表皮。多西结合了现代建筑的材料、技术以及传统建筑布局回应印度炎热的气候。
 

多详情请戳——

印度建筑师巴克里希纳·多西,获2022RIBA皇家金奖

RIBA 2022 Royal Gold Medal 皇家金奖


3

2022年密斯·凡·德罗奖

2022年欧盟当代建筑奖:密斯·凡·德罗奖由Grafton Architects的伦敦金士顿大学学习中心和Lacol事务所的La Borda集体住宅(新兴建筑奖)获得。金士顿大学学习中心因其“优越的环境质量,为学习、聚会、跳舞和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氛围”而获奖,La Borda集体住房则因其“对共享资源和能力的共同管理能力”而受到表彰。

伦敦金斯顿大学学习中心

Town House - Kingston University

Grafton Architects


©Ed Reeve

©Dennis Gilbert

这座六层大楼内部设有大学的主图书馆、档案馆、舞蹈室、剧院、私人学习室和两个咖啡厅,又被称作“伦敦金斯顿大学的正门”,以及“由泰晤士河进入金斯顿的通道”。

外立面铺设传统红砖,并配有落地窗。前置交错相连的石头柱廊,形成开放的室外空间。用于建造矩形柱廊外立面的石头为旧建筑拆除后的废弃石料,以呼应旁边的萨里郡议会大楼。 路人可以自由穿过一层的柱廊空间,一瞥楼内景观,并且参与校园活动,室内学习的学生和路人因此可能建立更强的联系。柱廊露台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活动空间,还可以远眺校园景观及泰晤士河。

多详情请戳——

1988-2022,过往17届密斯奖颁给了哪些建筑?http://www.archiposition.com/items/c5ef3157ca


4

2022阿卡汗建筑奖

当地时间9月22日,2022年阿卡汗建筑奖公布了最终获奖名单。经过评审团评选,20个入围项目中的6个项目获得该奖项。今年,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和适应性改造的项目是评审团尤其感兴趣的类别,他们认为“在现在有太多拆除和新建建筑的世界里,这类项目将具有巨大的价值和开发潜力”。

以下是6个获奖项目的信息,排序不分先后:

01

城市滨河空间

Urban River Spaces

设计:Co.Creation Architects / Khondaker Hasibul Kabir, Suhailey Farzana

孟加拉国切尼达,2019

02

罗兴亚难民营社区

Community Spaces in Rohingya Refugee Response

设计:Rizvi Hassan, Khwaja Fatmi, Saad Ben Mostafa

孟加拉国特克纳夫,2019

03

布林宾萨里机场

Blimbingsari Airport

设计:andramatin

印度尼西亚巴纽旺宜,2018

04

阿尔戈当代艺术博物馆和文化中心

Argo Contemporary Art Museum & Cultural Centre

设计:ASA North / Ahmadreza Schricker

伊朗德黑兰,2020

05

尼迈耶宾馆改造

Renovation of Niemeyer Guest House

设计:East Architecture Studio / Nicolas Fayad, Charles Kettaneh

利比亚黎波里,2018

06

CEM Kamanar中学

CEM Kamanar Secondary School

设计:Dawoffice / David Garcia, Aina Tugores

塞内加尔Thionck Essyl,2020

多详情请戳——

2022阿卡汗建筑奖结果出炉,6个关注社区和环境改善的最佳建筑http://www.archiposition.com/items/b52817c13c


5

袁烽教授荣获AIA国际设计大奖 Honor Award for Architecture

2022年9月30日晚,美国建筑师协会AIA国际设计奖(AIA International Design Awards)颁奖典礼在英国伦敦举行,本年度全球共评出2项美国建筑师协会AIA国际设计荣誉奖(Honor Awards for Architecture),我院袁烽教授设计的“乌镇互联网之光博览中心”获评该奖项。2022 AIA国际设计建筑奖包括:代表最高奖的荣誉奖(Honor Award)和优秀奖(Merit Award)入围奖(Commendation Award)等奖项级别。

美国建筑师协会AIA国际设计奖旨在表彰AIA国际成员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实践项目、创新思维和卓越设计,从而彰显建筑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建筑师为人类和地球设计的作用,从而实现健康、包容和有责任感的未来。

多详情请戳——我院袁烽教授荣获AIA国际设计大奖 Honor Award for Architecture


6


2021年“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奖”

2021年10月31日晚,2021年“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奖”(Asian Awerds For Architecture 2021)颁奖典礼在上海市奉贤区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星光小剧场隆重举行。在2021年亚建协建筑奖颁奖环节,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系系主任章明教授的作品燕罗体育公园获得社会与文化类荣誉提名奖、泵坑艺术空间获得可持续类特别奖。另外,建筑系客座教授庄慎的作品永嘉路口袋公园同时荻得了社会与文化类金奖和社会责任建筑特别奖两项大奖。

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奖 (ARCASIA Awards for Architecture)是一项由亚洲建筑师协会设立的年度大奖,旨在表彰亚洲建筑师的优秀建筑作品,并以此鼓励亚洲精神的传承,推动亚洲建筑环境的提升,增进建筑和建筑师在亚洲路国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2021年亚建协共收到来自 15个亚洲国家的225 项申请。共有25个项目获奖,其中来自中国的项目获奖共 13项。

多详情请戳——2022 AAA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奖最终名单,浙大院、华东院、北京建院、同济原作设计、都市实践、建筑营、靠近设计、三文建筑等上榜


7


2022RIBA斯特林奖

部位于伦敦的工作室 Níall McLaughlin Architects 在剑桥大学设计的麦格达伦学院图书馆(Magdalene College Library)荣获第26届英国皇家学会(RIBA)斯特林奖。此前 Níall McLaughlin Architects 三次入围该奖项,这是其首次获奖。

斯特林奖,The Stirling Prize,又名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斯特林奖。1996年前,该奖被誉为“建筑的年度奖”(the Building of the Year Award)。奖项的命名来源于建筑师詹姆斯·斯特林(James Stirling,1926-1992),大奖每年由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RIBA)组织颁发,授予“在过去的一年内为英国建筑做出最伟大贡献的建筑师们”。


8


国际光日 - 日光建筑奖(Daylight in Architecture

5月16日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的国际光日(International Day of Light),自1980年起,每年的这一天都会颁一个给阳光的建筑奖——日光奖(The Daylight Award)。

日光奖仅有两个奖项:日光建筑奖(Daylight in Architecture)和日光研究奖(Daylight Research),专门表彰建筑领域对日光的研究和利用,在如今门类众多的建筑类奖项中独树一帜。

今年日光建筑奖的获奖者是两位爱尔兰建筑师伊凡娜·法瑞尔(Yvonne Farrell)和雪莉·麦克纳马拉(Shelley McNamara),两人同时也是2020年的普利兹克奖得主。

秘鲁工程技术大学(University Campus UTEC),摄影©Iwan Baan

意大利米兰路易吉·博科尼大学(Bocconi University),摄影©Iwan Baan

多详情请戳——一个颁给阳光的建筑奖,建筑师的“光魔法”了解一下~


9


2022德国DAM建筑

2022德国DAM建筑奖公布,获胜项目:“大城市合作社”(Kooperative Großstadt)的慕尼黑San Riemo住宅项目。

 

德国DAM建筑奖于2007年创立。每年,德国建筑博物馆选出100名提名作品,经由建筑师、评论家和其他专家组成的评审团层层筛选,最终选出获奖者。

多详情请戳——2022德国DAM建筑奖公布,慕尼黑一住宅项目获胜


10

2022年国际高层建筑奖公布入围作品,9个中国项目上榜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高层建筑奖之一,国际高层建筑奖自2004年以来,每两年评选一次,以表彰那些在功能、技术创新方面取得突出成就,融入城市发展,并且体现可持续性、面向未来的优秀高层建筑。

2022年国际高层建筑奖(International High-Rise Award)入围长名单,共有来自13个不同国家的34个高层建筑。其中,建成于中国的高层建筑提名占比最多,共计9个项目,分别是:汉京中心、大疆深圳总部、南京证大喜马拉雅中心、重庆来福士、深圳农商银行总部、山东港口大厦、唯品会总部大厦、上海金融交易广场、深圳万科云城办公楼。

多详情请戳——

2022年国际高层建筑奖公布入围作品,9个中国项目上榜(http://www.archiposition.com/items/0bec97689d)


11

2022年世界建筑节WAFX

世界建筑节(World Architecture Festival)公布了2022年各类奖项的入围名单。这些项目包括自疫情以来建成的优秀建筑、室内及景观作品,也包括旨在解决社会和地球面临的挑战的建筑概念。

其中,WAFX奖便侧重于表彰“采用先进的设计方法来解决核心的全球性挑战”的建筑概念,这些挑战包括应对气候变化、建立社区复原力等方面。今年共有20个项目入围WAFX奖,包括2个中国项目:BDP的上海杨树浦电厂更新,以及南京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海南东方市滨海片区城市设计

奖项最终获胜者,将于11月30日至12月2日在葡萄牙里斯本建筑节上揭晓。

多详情请戳——

2022年世界建筑节WAFX奖入围名单公布,2个国内项目上榜(http://www.archiposition.com/items/65a5453d5a)


12

LWK + PARTNERS 囊括四个2021年国际设计大奖

LWK + PARTNERS 四个建筑作品:中国东莞松山湖万象汇、中国杭州紫荆天街、中国杭州奥体万科中心、中国汕头中海宏洋悦江府展示中心,在2021年第15 届国际设计大奖中勇夺闪亮佳绩,标志着设计业界极高荣誉。

建筑奖项篇


 国内篇 



1

20202022梁思成建筑奖获奖者揭晓:矶崎新、李兴钢、张利、胡越

2022年9月23日,2020(第十届)和2022(第十一届)梁思成建筑奖评选会受疫情影响而合并,在上海举办。该奖项由中国建筑学会主办、国际建筑师协会支持和参与,是面向世界、引领国际建筑方向的专业大奖。

两届评选,共有15位建筑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入围,经过多轮评选,日本建筑师矶崎新(Arata Isozaki)、中国建筑师李兴钢荣获2020(第十届)梁思成建筑奖,中国建筑师张利和胡越荣获2022(第十一届)梁思成建筑奖。

多详情请戳——2020(第十届)和2022(第十一届)梁思成建筑奖获奖者揭晓


2

首届建筑技艺奖(AT Awards)揭晓

建筑技艺奖(AT Awards)是《建筑技艺》杂志2021年全新改版后设立的年度建筑设计大奖,旨在寻找和发现能将技术创新与建筑创作完美结合的优秀作品。

2021建筑技艺奖所提名的六个作品——江苏园艺博览会主展馆、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二郎镇天宝洞区域改造、市集上的美术馆、东钱湖教育论坛大师创作室、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都从“技艺”的不同层面给予回应,也启发着我们对建筑学基本问题及外延的更多思考。

受新冠疫情影响,2021建筑技艺奖现场评审推迟到2022年8月21日进行,最终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项目获奖。


3

钱锋教授被授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

2022年1月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第十批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名单,我院钱锋教授荣获“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是中国勘察设计行业国家级荣誉,评选范围涵盖勘察设计行业28个专业,一般每两年进行一次评选工作。

钱锋,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都市院总建筑师,35年来长期从事体育建筑的研究与实践创作,出版《百年奥运建筑》、《中国体育建筑150年》等专著。代表作:北京奥运会乒乓球馆、上海同济大学嘉定校区综合馆

多详情请戳——祝贺!我院钱锋教授被授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


4

朱介鸣教授入选建筑环境与设计领域“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

斯坦福大学2022年版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于10月10日发布,我院朱介鸣教授入选建筑环境与设计领域“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

朱介鸣,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2018年当选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多年来专注研究市场经济下的城市规划,城市发展中的土地产权制度分析。在城市发展制度框架下,探讨模糊土地产权制度转型对土地市场的作用、集体土地产权在乡村发展中的作用、集体土地改革的路径依赖、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寻租、“乡乡差别”、基于城市化红利的城乡空间公平理念等等。出版专著:2009 《市场经济下的中国城市规划》;2015第二版改名为《市场经济下的中国城市规划:发展规划的范式》,2020英文专著(Urban Development in China under the Institution of Land Rights, London: Routledge)。

多详情请戳——喜讯 | 祝贺我院朱介鸣教授入选建筑环境与设计领域“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

建筑活动要闻篇


 国外篇 



1

“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倡议”亮相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

第59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于2022年4月23日开幕,作为联合活动的Times Reimagined由艺术家Chun Kwang Young与建筑师Stefano Boeri 合作策展,在威尼斯波利尼亚克宫(Palazzo Contarini Polignac)开展学术论坛。Times Reimagined学术论坛以“生态危机时代的艺术与建筑环境”为主题。

李翔宁教授在全球面临气候变化、物种灭绝、生境破坏、空气和水污染,以及人畜共患病等全球危机的背景下,以“共建生物多样性·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倡议(Building for Bio-Diversity·Nanjing Hongshan Zoological Forest Park Initiative)”为主题,呼吁人们关注城市的生物多样性,通过实践性的建筑和艺术设计来讨论当代城市中与人类和动物共存共生的愿景。

多详情请戳——“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倡议”亮相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



2

2022年伦敦建筑节(LFA)举办

2022年伦敦建筑节(LFA)于61日至30日在英国伦敦举办,这是继两年线上举办后,活动首次回到线下。今年的建筑节以“行动”(Act)为主题,被解读为“是我们努力想要摆脱疫情的一种自然回应”,大家共同探讨了建筑师该如何应对严峻的气候问题、不公正的社会现象和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等议题。


3

卡塔尔世界杯“金碗”球场

卢赛尔球场将是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的核心场地,由福斯特事务所(Foster + Partners)在2018年参与设计。

多详情请戳——

福斯特事务所参与设计,卡塔尔世界杯“金碗”球场正式就位(http://www.archiposition.com/items/20220923091315)


4

哥本哈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 2023 年世界建筑之都

继里约热内卢之后,哥本哈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2023年世界建筑之都,并将在两年后主办国际建筑师联盟世界大会。在第二届中,教科文组织与UIA合作支持的倡议旨在强调建筑和城市规划在塑造可持续未来和应对全球挑战方面的作用。城市世界建筑之都每三年指定一次,将成为围绕与城市环境相关的问题进行辩论的国际论坛。

丹麦首都将主办UIA的第28届世界大会,这是一个可以追溯到1948年的专业论坛。在“可持续未来——不让任何人掉队”的主题下,哥本哈根将举办一系列活动,探讨建筑和城市规划如何为实现联合国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贡献。通过旨在提高公众对可持续建筑意识的举措,该称号将塑造该市2023年的文化议程。

作为第一个世界建筑之都,里约热内卢原本是第 27 届世界建筑师大会的举办地;然而,鉴于大流行,该活动变成了数字化。今年的主题是“全世界”,探讨了如何创造一个更公平、更支持性的城市环境。只有一个世界”。根据UIA 的说法,巴塞罗那和北京是 2026 年冠军的有力竞争者。

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充满了历史和现代建筑奇迹。Bluebeam 博客将这五座建筑选为最具标志性。

多详情请戳——哥本哈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 2023 年世界建筑之都


5

巴塞罗那胜出,成功申办2026年世界建筑师大会

继哥本哈根和里约热内卢之后,巴塞罗那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UIA的2026年世界建筑之都,并将在哥本哈根会议两年后主办国际建筑师联盟世界大会。巴塞罗那和北京都是2026年冠军的竞争者,作为唯二候选城市,北京方面由中国建筑学会和北京市联合申办,而巴塞罗那则是与西班牙建筑师协会和加泰罗尼亚自治区建筑师协会联合申办。

最终,西班牙巴塞罗那以147票对129票在和中国北京的较量中胜出,获得2026年世界建筑师大会的举办权,以及2026年“世界建筑之都”的称号。

巴塞罗那将在未来几年举办一些建筑活动。人们期待已久的圣家族大教堂竣工仪式将在安东尼·高迪逝世100周年之际举行。这座城市还一直致力于主办新欧洲包豪斯,这是一项“呼吁所有欧洲人共同想象和建设一个对我们的眼睛、思想和灵魂来说都是美丽的可持续和包容的未来”的倡议,并将举办第 25 届西班牙建筑与城市规划双年展(BEAU)。

多详情请戳——赢了北京!巴塞罗那胜出,成功申办2026年世界建筑师大会

 国内篇 



1

清华设计科学大会成功举办

2022年5月28至29日,清华设计科学大会以线上会议的方式成功举办。本次国际会议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办,探讨以建成空间为载体的设计科学,聚焦全球人类聚居环境的共性问题,关注工科与创意学科在当代技术文明下的学科交叉前沿,力求在不同行业从事设计的有识之士之间,建立一个沟通交流设计科学的平台。设有“全尺度空间干预中的设计科学”、“理论与历史研究中的设计科学”、“碳中和与绿色建筑设计科学"、“设计科学的跨界启示”4个分论坛。


2

喜讯 | Built Heritage首获CiteScore引证指标

Built Heritage于2017年创刊,2020年正式与Springer Nature合作,当年11月被Scopus收录,日前,爱思唯尔CiteScore 2021年度(引用分)指标正式发布,Built Heritage以0.2的分值进入History和Conservation两个学科领域期刊排名的Q3区。


3

Architectural Intelligence 创刊

由同济大学和DigitalFUTURES主办的Open Access新刊Architectural Intelligence 已开放投稿!创刊号将于6月26日 线上发行。本刊倡导以设计科学(Design Science)思维为引领,面向智慧人居、虚拟人居、地外人居三大未来场景,专注研究贯穿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人工智能及新兴技术,致力于以实证为支撑的建筑科学研究方法,打造学科交叉的国际学术平台,重构建筑科学知识体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新范式。

多详情请戳——Architectural Intelligence 创刊 | 全球70位知名学者共同邀您关注


4

2021世界建筑科技创新大会圆满举办

2021年11月24日至26日,WATIC世界建筑科技创新大会在海南国际会议展览中心成功举办。本届大以“数智营城·科技赋能”为主题,探索数字建筑科技如何赋能城市建设,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


5

袁烽教授团队牵头研发的元宇宙3D打印机亮相世界机器人大会

8月18日,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袁烽教授团队牵头研发,专利赋能上海一造科技有限公司、转化落地的元宇宙3D打印机(MetaPrinter)亮相2022世界机器人大会

作为一款面向元宇宙建筑艺术作品定制化生产的建筑机器人移动打印机,元宇宙3D打印机融入虚实共生的理念,以区块链数据存储及低碳智能建造为核心技术,具备生产建造一体化、线上线下实时交互、可移动、可多站点联动打印等特点,让建造的对象在虚拟和现实中共存,实现“可想即可造”,成为元宇宙时代智能建造的重要设施。

多详情请戳——我院袁烽教授团队牵头研发的元宇宙3D打印机亮相世界机器人大会


6

WDCC | 人民城市,同济设计——首届世界设计之都大会同济大学展场

首届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于2022年9月15日在上海黄浦江畔如期举行,本届大会以“设计无界,相融共生”为主题,旨在打造国际一流的设计领域合作交流盛会。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计创意学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评论学术委员会联合承办了“人民城市,同济设计”主题展览,讲述同济设计打造人民安居乐业、幸福生活的城市故事。

▲同济大学展区

多详情请戳——WDCC | 人民城市,同济设计——首届世界设计之都大会同济大学展场


7

“设计赋能,未来之城 ”——2022上海新城设计展

10月12日上午,由我校团队策展的以“设计赋能,未来之城”为主题的2022上海新城设计展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拉开序幕。本次展览以“设计赋能,未来之城”为主题,围绕设计塑造空间、设计助推创新、设计服务人民等多个维度,共8个单元,展示体现“新城之新、在于创新”特点的多项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的优秀规划成果,以及在设计过程中开展人民意见征集工作的相关内容,全面反映五个新城规划建设的未来图景。

多详情请戳——由我校团队策展的 “设计赋能,未来之城 ”——2022上海新城设计展,10月12日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开幕


8

2022年上海城市更新系列论坛

2022年10月23日,上海城市更新系列论坛在线成功举办。以技术赋能未来、社区更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出发, 从“技术、社会、文化”三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形成了三场主题论坛。

论坛一 “技术·数字孪生”

目标:空间技术,赋能未来。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间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与自然资源部超大城市自然资源时空大数据重点实验室,作为国内聚焦城市空间领域的两大科创平台,本次联合举办技术·数字孪生论坛,聚焦超大城市发展议题,凝练高水平的学术观点,促进多方位的技术交流,总结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引发数字孪生技术探索与城市有机更新实践的思维对话。

论坛二 “社会·社区更新”

目标:社区是居民日常活动的空间载体,也是国家治理和地方自治的实践场所。存量规划背景下的城市更新往往以社区为行动单元,从空间和社会两方面来提升建成环境的品质。本次“社会·社区更新论坛”通过实践分享,聚焦超大城市社区发展与治理中的新问题、新方法,从不同维度和尺度探索上海社区更新的成功经验。

论坛三 “文化·历史建筑”

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城市有温度,要实现这样的美好生活,城市在更新的过程中就绝不能大拆大建,而是要坚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和延续宝贵的城市集体记忆。本次“文化·历史建筑”论坛致力于从多种视角分享来自学者和实践者的思考,探索一种将历史基因与创新活力有机融合的城市建筑可持续发展模式。

多详情请戳——直播预告 | 上海城市更新系列论坛


9

"金石声德国留影"摄影展揭幕


118日下午,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留德语国家分会和同济大学博物馆联合举办的“金石声德国留影”摄影展,在同济大学博物馆揭幕。展览是庆祝中德建交 50 周年、同济大学建校 115 周年、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院 70 周年的重要活动之一。展览展出了中国现代城市规划教育的奠基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金石声(金经昌)先生在德国不同时期创作的摄影作品100幅。

多详情请戳——展讯 | "金石声德国留影"摄影展揭幕


10

同济设计70

01同济学派 同济设计
更多详情请戳——同建筑·济天下 | “同济设计70年” 短片展播01

在中国现当代建筑史上,同济大学占有重要地位,有学者称之为“同济学派”。同济学派与同济设计互为支撑。同济设计与同济学派是中国建筑人为国家、社会努力贡献的典型代表。1952年9月,通过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同济大学由华东地区13所院校的相关专业汇聚成为全国最大的土木建筑测量类工科院校。经过七十年发展,同济大学的土木建筑类学科全部进入全国双一流学科,在世界建筑类院校排名亦位列前茅。

02基点:建筑校园
更多详情请戳——同建筑·济天下 | “同济设计70年” 短片展播02

同济设计的基点是建筑校园。通过将建筑校园作为技术和思想的实验场,高校的设计力量可以真正发挥中国特色的产学研一体化优势。以此为基点,可以撬动很大的未来。最早的同济设计是以“一边教学一边生产”的模式展开的,有着多元背景的第一第二代建筑师们在各种各样的设计中推动批判性反思,年轻的学生们在真刀真枪的工程实习中快速成长。校园建筑就是最初的实验场。更具体来说,同济设计的基点是建设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

03天际线:大事件,大项目
更多详情请戳——同建筑·济天下 | “同济设计70年” 短片展播03

同济大学建筑系师生参与的第一个大事件和大项目,是跟全国众多建筑师和多所高校建筑院系一起,集思广益,为国庆十周年设计“十大建筑”。同济大学提出的对传统形式进行现代技术转化的人民大会堂方案虽未能入选,却在后续上海3000人歌剧院的竞赛中拔得头筹。由于时代原因,上海3000人歌剧院和另一个大项目——北京30万人体育场都停步于“纸上建筑”,但是师生们通过“真刀真枪”的大项目开展自主科研的传统,却代代传承,逐渐成就了同济设计在剧院和体育建筑类型上的技术和人才优势。


11

北宋万安桥被烧毁


万安桥距今已有超过
900年的历史,清康熙四十七年遭火焚,乾隆七年(1742年)重建,后历代都有修葺。1990109日批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3月批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525日作为“闽东北廊桥”之一公布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日晚1045分,火被扑灭。

据介绍,宁德万安桥始建于宋朝,不仅年纪大(距今已有917年历史),长度还是全国木拱廊桥之最,全长98.4米,并且没有用到一颗铆钉。

多详情请戳——突发!始建于北宋的万安桥被烧毁!为全国最长木拱古廊桥


12

郝洛西教授负责研发的南极健康人因疗愈舱搭乘“雪龙”号运往南极


该项目是上海市2020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南极科考智能人因健康支持系统研究》的重要成果。项目组充分发挥“理、工、医”交叉学科与产学研合作的协力共进优势,自主研发主动式健康干预关键技术,探索建立极地站区智能人因健康支持与环境调控系统。

第39次南极科考队及“雪龙号”启程前往南极

该舱具有疗愈舱、医疗舱和实验舱三个功能,以人因研究为基础、智能技术为工具,集成了智能照明系统、舱内环境一体化控制系统、疗愈舱环境监测系统、站区噪声掩蔽系统、南极人因健康数字孪生系统、极地物联网边缘计算系统、便携式心电监护及基础医疗设备、极地站区声景疗愈、智能补光疗愈绿植墙等多项自主研发技术,可进行定量调控和精准干预,为全面开展南极科考环境健康保障研究提供了先进科研平台,旨在提升南极站区室内环境品质与科考队员生命质量。此外,徐汇区青少年南极创意绘画为舱体的外观提供了设计素材。

多详情请戳——南极科考队再次启程 | 我院郝洛西教授负责研发的南极健康人因疗愈舱搭乘“雪龙”号运往南极

同济篇


划重点这个很重要!!

去年多少同学在这个上面栽跟头啦!

文章来源:公众号iStructure

本文将沿着百年同济的时间线,从侧重结构的角度,介绍同济校园内的一些建筑,谨以本文向同济大学祝贺、致敬,也让校友们找回青春的点滴回忆。


文远楼  1953

文远楼于1953年建成,名字源自祖冲之(字文远)。建筑设计师为黄毓麟、哈雄文,结构师为俞载道。文远楼的建筑理念、空间布局,以至构件细部的设计都贯穿了现代建筑思想,是我国最早的典型的包豪斯风格的建筑。

20世纪90年代末,文远楼被载入《世界建筑史》,也是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的12处上海建筑之一,成为了永恒的经典。

整座建筑呈三层不对称的错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采用了“巨柱式”和“双重柱”的手段,侧立面看去,不仅有贯穿三层的壁柱,还有其间的小柱,两者共同传递、承受荷载。

2007年学校对文远楼进行了翻新和改造,后由建筑与城规学院使用、管理。


南北楼  1953

南、北教学楼建于1953~1954年,由吴景祥、吴庐生、朱亚新设计。建筑外貌古朴端庄,门厅入口处的楼梯间设有预制水泥花窗,大楼顶部作挑檐处理,上有砖砌镂空女儿墙,底层以水泥粉刷做成仿须弥座式的基座。外墙为清水红砖。

南北楼均是4层砖混结构房屋,但设计之初曾尝试中国古典建筑舒展飞扬的“纵三段式”结构,即高台基、密柱与大屋顶,却又因时事变化,而放弃了大屋顶部分,反倒气息独具。


拱顶商店  1955

校园西南门附近的有一处砖拱顶结构房屋。它建于1955年,由建筑师吴景祥设计。该房屋原为电工馆,目前作为商店。

房屋由三组并列的砖拱厂房组成,屋面呈双曲壳面,上铺马赛克,连续的拱面十分优美。外立面为清水红砖墙,带形窗。建筑北向三个入口雨棚的上方,各有一组预制窗格,给厂房增添了传统的装饰意味。


大礼堂  1962

1959年,学校打算在校园的中轴线一端建造一座可供3000名学生用餐的饭厅兼礼堂。由黄家骅教授和俞载道教授主持建筑、结构设计。

据俞载道教授回忆:"当时考虑了许多结构方案,包括钢筋混凝土双铰拱、双曲扁壳、多波的圆柱长薄壳、圆柱短薄壳等。从耗材、建筑效果、施工难度等方面对比以后,选择了现在的方案"。礼堂结构外露、简洁轻巧。拱肋的高跨之比为1/90,须按非线性理论分析。以当时的计算手段和理论,结构设计任务十分艰巨。

大礼堂于1962年建成,大厅长56米,外跨54米,净跨40米,采用了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拱形联方网格结构。建成之时是亚洲地区最大的无柱中空礼堂,被誉为“远东第一跨“。

大礼堂的建筑结构模型

从某些角度看,1959年设计的同济大礼堂与奈尔维1957年设计的罗马小体育馆有异曲同工之妙。

同济大礼堂是新中国初期探索建筑结构新技术的一个代表作。1963年,俞载道教授接到国际壳体结构协会IASS经由北京图书馆辗转送来的约稿函。原来是万里之遥的工程师和学者们,看到了登载于《建筑学报》上的“同济大学学生饭厅的设计与施工“一文,对这座“大学食堂”表示出了极大兴趣。

皮埃尔.奈尔维设计的罗马小体育馆,1957年

礼堂拱形网格结构,支承在两侧钢筋混凝土三角架(间距8m)和横梁上。在三角架底部采用2根槽钢对拉以平衡上部拱的推力。拱肋网格构件截面仅100~150 x 450mm。屋面采用预制水泥砂浆板,配双层钢丝网。拱形联方网格的整体刚度很大,在恒活满载作用下,挠跨比仅约1/2330。


拱肋交点和拱脚节点配筋作法

礼堂结构简洁清晰,且内部开阔的大空间没有立柱。室内的菱形网格拱肋外露,富有韵律感。

联方形拱肋,无柱空间

礼堂设计之初是作为食堂使用,侧立面采用大面积的玻璃窗,以实现最大限度的自然采光。考虑到跨度较大,在侧面又开辟了“老虎窗“以补充采光,结构为混凝土折板形式。

侧面老虎窗,混凝土折板屋檐


大礼堂侧面-夜景

正面入口处为深8米、宽20米的5开间的开敞式门廊。混凝土折板式雨篷,造型新颖,且与两侧折板式老虎窗形成呼应。

大礼堂正门入口的折板雨蓬

在建国之初各方面局限的条件下,同济人用集体智慧建造的这座礼堂,历经50余载,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同济人的成长。

1999年,大礼堂获“新中国50年上海经典建筑”提名奖。2005年,学校对大礼堂进行了屋面、结构、音效、节能、室内装修等方面的翻新和改造,作为2007年同济大学100年校庆的主会场。

改造前、后的剖面对比,新增了舞台后方的功能用房 


图书馆  1965-1986

对于大学,图书馆无疑是它的一个重要精神载体。同济的图书馆位于校园主入口的中轴线上,是一批批同济人对母校的回忆。它始建于1965年,即现在的2层砖混结构裙房,由同济大学吴景祥等设计。外墙采用清水红砖,间以白色线条,处理简洁明快,与南北教学楼相呼应,形成校园入口的亲切的围合。

1986年图书馆开始一次扩建。扩建的核心是实现图书馆主轴线贯通,并加建一座高50米的主塔楼。主楼位于裙房围合的天井庭院内,场地十分狭小,并且扩建期间不得影响裙房的使用。

图书馆平面图:扩建的主楼在原裙房的天井中

主楼地上共11层。结构设计方案是,在1~4层仅把塔楼的混凝土核心筒落地;在裙房屋面(L5层)以上,再围绕核心筒布置悬挑结构,形成25m x25m的楼面。2幢塔楼平面成45°对角布置,使得不影响裙房中庭房间的采光和通风。塔楼之间以透明的菱形厅相连。

扩建主塔楼的平面和剖面

为了实现建筑整体如此大跨度的悬挑,结构采用了预应力混凝土、悬臂空腹桁架形式。将每2个楼层一组作为空腹桁架,桁架之间彼此脱开,以此排除施加预加应力时引起的超静定次内力。对每个桁架的上弦杆用后张法施加大吨位预应力。最终,上、下弦杆的截面仅400x1150mm,就实现了约8.35m的悬挑,提高了楼层的净高。

单栋塔楼的结构简图

我们知道空腹桁架的腹杆需要承受较大的剪力。细心的你可能发现,在图书馆的书架之间、座位区桌椅的背后有一些薄墙(约250x1500mm),这正是桁架的直腹杆。

从某个角度看,图书馆主楼仿佛漂浮在空中。学生们说它像两个悬浮的“大电池”,在图书馆学习则是 “充电”。

 

主楼有两层地下室,以提高基础的稳定性,并减小主楼与裙房的不均匀沉降。但是,由于主楼裙楼的荷载相差很大,还是出现了一定的差异沉降,或许再增加一层地下室更合适。

2002年,图书馆在书库北侧扩建了自习室,采用了钢框架结构。建筑立面为玻璃幕墙结合金属百叶。百叶片的倾斜角度可根据需要调整,在夜间不采光时,将百叶片放成垂直状态,降低热量的外泄。

从青春河岸边看图书馆主楼和加建的自习室


主楼大厅的螺旋步道

玻璃雨篷上的字是荀子《劝学》篇


明成楼  1985

“明成楼”建于1985年,由戴复东主持设计。取名“明成”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建筑家,一是北宋《营造法式》的作者李诫,字明仲;二是明末《园冶》的作者计成。因明成楼墙面采用废铁屑与陶土烧制成的深红色面砖,学生称之为“红楼”。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 楼,作为明成楼扩建,由建筑学院的张斌、周蔚老师设计。建筑表现材料为“ 清水混凝土,玻璃,钢,木 ”的组合,整体颜色呈朴素的青灰色,学生称之为“青楼”。

文远楼、 明成楼、 C楼三者的演进过程, 恰似建筑设计发展的缩影。

综合楼  2007

综合楼是一幢集教学、科研、办公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定位是要反映学校在建筑、结构、设备工程等方面的创新与优势,于2007年同济大学百年校庆前建成使用。楼高98米,地上共21层(寓意为百年同济迈入21世纪)。

建筑方案是在50mx50m的正方形平面上,划分9宫格,以16.2mx16.2m为基本模数单元,每3层使用层组成一个“L”形单元。21层共分为7个“L”形单元实体,每个单元再顺时针旋转、叠置,构成整个建筑的基本形体。

呈螺旋上升的建筑体块

由于“L”单元的螺旋上升使得结构特别不规则,而且楼板的开洞面积超限,结构的扭转效应明显。针对这些难题,综合楼采用了由方钢管混凝土框架+粘滞阻尼支撑组成的耗能支撑框架结构体系,利用设备夹层做了结构转换和加强。


综合楼剖面

其间有6个层高为2米的结构设备转换夹层,桁架形式。

9宫格中心镂空,形成通高的中庭


全楼共设置了56个粘滞阻尼支撑

楼内大胆地采用大空间、“楼中楼”设计,有不同类型阶梯教室、球型多媒体会议中心、会议厅、咖啡厅等9座风格各异的“楼中楼”。

综合楼内的大空间


综合楼内的大空间与“楼中楼”


更多详情请戳原文链接:

华诞特辑 | 同济校园建筑的记忆--贺同济大学建校110周年

.

.

.

.

.

2022年建筑圈大事记整理ing

未完待续

欢迎大家在留言处补充说明哦~!

end

本文为非常全面的时事热点总结文章~

如需精简背诵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首位!同济教授斩获国际大奖
院士专访 | 吴志强:“双一流”大学校园规划
中国首位!全球唯一!袁烽获国际 建筑师协会建筑技术奖
董鉴泓
【蒙特利尔老白】加拿大华人建筑师回馈母校:向麦吉尔大学捐款1200万
(下)清华建筑学书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