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自我的觉醒

每个人都有治愈的能力,这股力量蕴含在人的心中,而治疗的意义就在于帮助其去除阻碍性的力量,而调动建设性的力量,最终促使真我成长。就印度哲学的观点而言:治疗乃是经由自知而获得再定向之道。此时,他的自我开始觉醒,他意识到了什么对他来说才是最重要的,他不再被恐惧与欲望所左右,开始努力成为他自己,活出他自己。

但这却是一条艰险的道路,他需要摆脱阻碍个人成长和幸福既有框架,在自身体验的基础上,建立新的人生方向与目标,他要发现自己真正的情感和需求,去建立属于自己的价值观,以真实的自己和他人相处,把生活的重心从他人转回到自身。这不是一个可以顺利完成的过程,相反它是一个不断产生痛苦、畏惧、迷茫的过程,选择这样一条路需要很大的勇气。

    开始患者是因为生活中的某些困难或身心症状来求治的,但随着治疗的深入,他会逐渐发现到问题并非如此简单。开始幻想治疗只是“闪电战”的阶段过去之后,他意识到治疗实际上是“持久战”——如果要摆脱内心的分裂,达到“人格的统合”,那这必须要经过痛苦与漫长的努力。

    在这个过程中,他必须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症状的减轻转变成对人性与人格的反思。他要理解自己为何会变成现在的样子,他要明白原生家庭对他带来了那些影响,他要体会到内驱力对他的掌控;他要看清自己虚假自我的存在,他要醒悟到价值观与人生追求的错误,他要放弃对自己的错觉以及幻想,他必须克服一切足以阻碍他人格发展的需要、驱力或态度,他才有机会发觉出自己的真正潜能,进而发展它们。

所以本书所论及的一切都是治疗的重要环节,虽然整书看起来并没有提出太多可以操作性的建议与指导,但在心灵成长的领域真正需要的并非是方法,而是觉察与醒悟。虽然我也希望患者能快点放弃其病态的追求与目标,但如果他自己的内心没有成长,没有认识到,任凭我怎么说都没用。只有他自己觉察到了,而不是别人灌输给他的,这样才能产生转变的力量。所以咨询师的角色是帮他看见,试图唤醒他,让他明白。

因为治疗如此强调患者本人的参与和努力,有时患者又会走上另一个极端,从认为治疗是万能的,变为治疗是无用的。治疗的作用就好像是一面镜子,帮助他“看见”自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有用的,但镜子并不能消除一个人脸上的瑕疵,也无法把一个人变得美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治疗又是无用的。所以治疗并非是一件功利的事情,而相当于一种自我的修行。当我们对自己,对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与了解,才会体会到其实自己一直在错误的道路上而不自知。

一些患者总是很着急,希望咨询师把看见的,知道的都告诉他,这样可以加快治疗的进程,但实际上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他的心灵没有成长到一定的高度,他的觉察没有到达一定的深度,如果他只是把治疗当成消除症状的手段,那么无论咨询师怎么说都不会走心,或只是机械化执行咨询师的每一句话。比如,当咨询师说他太过自负,太过敏感,太强求,因为他自己没有搞明白这一切的前因后果,他也没有真的体会到这一切,那么他就会强迫自己不自负,强迫自己不敏感,强迫自己放下一切执着。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是从一种强迫,变成另一种强迫,只要他内心没有感触到,没有真的放下,那么任凭他怎么做都是徒劳的。

打个比方,如果一个人依然坚信传销致富,那么想必他不仅不会退出,还会继续把亲友都拉来成为他的下线。就算拯救他的警察把他带离传销窝点,他依然会责怪警察影响了他的财路。过一阵子他又会被另一个骗局所吸引。因为他压根就没有发现这一切自己如此容易被如此拙劣的骗局吸引,只是因为内心中有过于强烈的贪欲。如果不放下贪欲,那么他的智商就可不能在线。

一些患者太想好了,但一个规律就是,越是想要治好,就越治不好。很多人不明白,为何肯努力,想好的人,生活就如此事与愿违。实际上我们只看到了表面,太想好的背后,实际上就是他不能面对一个不够好,不完美的自己。

治愈并非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这里存在真治愈和假治愈的区别,真正的治愈并不是痛苦和症状的减少,而是惊醒梦中人。就好像赌徒,真正对他有帮助的,并不是教给他怎么赢,而是戒赌。虽然患者与治疗师都在谈论着治愈,但实际上治愈的含义在两者的定义完全不同,患者认为的治愈是消除症状,维系和谐,消除不完美,逃避不可控的现实,维系他高高在上优越感与自负与人设(虚假的自我),只有这样他才能逃避内心深处的恐惧。而真正的治愈并不是痛苦和症状的减少而是直面恐惧,不再自欺,放弃对理想化自我的维系,最终与自我和解的过程。如果关于治疗的目标没有统一,咨询师与患者只是在拔河,而不是往相同的方向在努力。

当一些患者成功了,挣钱了,被肯定了,被人崇拜了,症状减轻了就以为自己治愈了,但实际上这只是虚假的治愈罢了,只是维系了一种病态的平衡,这实际上是一种及其不稳定的状态,当外界环境改变,那么内心的冲突与恐惧依然会暴露出来。

经验不足的咨询师会秉承爱心一味地帮助患者减轻外在的症状,却忽视了他的痛苦是来自于他内在的贪求。看得到的问题往往只是冰山一角,而看不到的问题往往深藏在水面之下,只想解决表面的症状,不仅徒劳,有时反倒会让问题更为严重和复杂。比如,一个女孩,虽然她成绩是第五名,但因为她没有达到理想中的第一名,所她就觉得自己失败;虽然她有朋友,但因为她不能让所有人都喜欢和尊重她,所以就恐惧与逃避与人的交往。但如果她真的是第一名,她真的获得所有人的尊重与喜爱,她的欲念得到满足,虽然她的痛苦减轻了,看似获救了,但这就如同一个吸毒的人,有了毒品之后的满足,她的欲念并不会减轻,只会变得更加强烈。看似她找回了自信,但实际上却是走上了另一个极端,成了一种狂妄的自大。

一些患者理智上明白治疗的意义,但潜意识中他依然把治疗当成了逃避现实,维系幻想的手段。只有经过一次一次现实的打击,他开始懂得治疗与成长的意义所在——成长实际上就是少一些幻想,多一些现实;少一些执着,多一些包容;少一些伪装,多一些真实。在这个过程中他理解了痛苦的意义,他也意识到这些并非通过智力或知识来获得,他必须通过自己的心去体会与认识到。不然任凭他人或咨询师怎么说他都不会被触动。一位患者谈到我说的关于治疗的东西,就如同她和我说婚纱(她是开婚纱店的),她虽然和我说过各种款式,但因为我没有见过,也没有摸过,没有穿过,所以不能有切身的体会,无法形成概念。治疗也同样如此,我说的东西,需要她一点点理解和看见才行,才能成为她自己的东西,才能融入到她的内心,才能影响他的生活。

心理学家卡伦霍妮也提醒我们:“认识自己”不可只停留于“智慧上的认识”,虽然它可能会由此方式而开始,但后来必须变成一种情感的体验,其实这两项因素必会相混合,因为大体上没有人能够普遍地体验出“自负”;他只能从某一特定的事物中体会出他个人的自负。他不只要考虑作用于他自己的力量,而且要感觉出这些力量,这是很重要的。用智慧所观察出来的也许是正确的,然而就像一面不能吸收光线而只能反射光线的镜子一样,他可将这些“见识”应用于别人,而不用到自己身上。

例如,一位因为工作压力而频频崩溃的女性患者,虽然后来她工作量降低了,但他依然不喜欢上班,在工作中依然充满了焦虑。引发焦虑的并非是大的事情,只是诸如把一个工作交给了另一个同事,之后就开始担心没有交代清楚,担心他没有做一类的小事情。她现在感受到了自己的追求是病态的,一种极致的完美与病态的认真,之前她没有感受到,但从这次崩溃中,她真切地感受到了。以前我告诉她这一切的时候,她听不懂,认为和自己没有关系。以前她一直停留在希望“治好”的阶段,而那时候他还不懂得咨询到意义。他现在终于明白,治疗的重点并不是从外在找价值,而是要内在放下病态的价值与追求,直面内在的不安全感等等,不是“变好”那么简单。

随着人生经历和体会的增加,患者会想起咨询师的话或多年前看过的书,当时他不理解,不明白,而经过时间的沉淀,他开始懂了一点,听进去一点,他开始明白也许不是咨询师不理解他,而是他一直没有认清自己与问题的本质。

就拿我个人学习心理学的经历来说,当初在大学的时候,我几乎看遍了所有心理学的著作,并主观地认为我看得懂的书是有用的,而看不懂的书就是一些人吃饱了撑的在胡扯,完全不着边际。而后来当我从事了心理咨询的工作,开始试图用我懂得的理论来指导工作,但在工作中遭遇瓶颈却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当我再次去研读我看不懂的书的时候,我竟然看懂了一些,尤其是卡伦霍尼的书,书中的一些内容解开了我的很多疑问,也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我最终可以看懂大师的著作,可以理解他观点,完全是因为我在工作中切身体会到了患者的处境与困境,当我对人性多一些理解的时候,我才发现那些我一时看不懂的书,反倒对我的成长帮助更大。

所谓体会,是亲身实践、验证之后获得的具体感受。而所谓知道,是根据推理判断而得出的抽象知识。不过,最深刻的理解是在具体实践和体会之后产生的。犹如不吃梨子,就不知道梨子的滋味那样。

一些患者看似在分析自己,在学习心理学,但他却一直以智力为中心,而不是以情感为中心,虽然他通过治疗和读书懂得了很多道理,也试着用这些道理来说服自己,但因为这些并没有引发他情感上的体验,所以最终无所得。比如,一位患者看遍了几乎所有心理学的书籍,懂得各种心理学的理论,分析起自己来也是头头是道,几乎都快成了心理专家了,但这种懂得并没有减轻他的恐惧,并没有让他停止逃避,也没有减少他的幻想与冲突。仅仅是智慧上的知道,不能深入到潜意识,只有真正体会到的东西才能产生治疗性的作用。

还有一些人喜欢心理暗示,喜欢喊口号,这种空洞的口号除了让人好像打鸡血一样暂时感觉好过之外,就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了。一位患者选择了一种叫“誓言疗法”的心理暗示的方法,他每天都在对自己说:我在成长;把一切交付给上帝;我不用别人评价;我不要完美;别人伤害不了我;我爱自己,接纳自己。因为他不明白自己为何不爱自己,没有搞清楚他为何在意别人看法,为何不能直面众生皆苦,为何执念于完美,而这种空洞的口号最终只会让他空欢喜一场。

既然这些行不通,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真正治愈神经症,最终达到自我的觉醒呢?

想要治愈神经症,那么就需要对神经症形成的原因与治疗的目标有深刻认识,如果认识不清,那么就不会走在正确的路上。

神经症产生的机制——童年缺爱,所以陷入到幻想,幻想成了保护他的壳,但这个壳却限制了他的成长,也阻碍他看清这个世界本来的样子。理想化自我的存在让他有一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让他减轻了无足轻重的感觉,但这也同时为日后的冲突埋下了伏笔,毕竟幻想总会被现实打破,他迟早有一天要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并非是那么完美的,甚至很多方面都不如普通人。所谓更好的自己不过是逃避真实自我的借口,最终他越来越脱离自我,也因此产生种种外在的症状。

因此,治疗的目的是打破幻想,回归现实,摆脱对理想化自我的依赖,依靠真实的自我来活。这此时,我们才能建立一种健康且坚固的支撑——自爱。这个过程就是自我觉醒的过程。

那么,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需要怎么做呢?

在现实中,在痛苦中,在症状里,在执着与逃避中,在梦中,在幻想中,在冲突中,在自卑与自负中,在所谓的人之常情中,去认识,体会,与发现我们还没有醒悟到的真相。

首先,直面恐惧

我们要直面那些被我们逃避的现实与生活,一个人越是有直面现实的勇气,才越有可能发现关于自我真相。

卡伦·霍妮在《我们内心的冲突》中写道:神经症患者对自身的内部明显矛盾全然不知,或者冲突存在的背后,患者的反应是惊恐。严格来讲,他并不打算“解决它们”。他无意识的努力目的在于“回避”这些问题。所有的恐惧都源自未解决的冲突。但只要最终目标是整合人格,我们就不得不直接面对这些恐惧。这些暂时的苦难,是我们得救的必由之路。

人总是趋利避害的,总是试图逃避恐惧,逃避冲突,因此也会逃避真相,所以治疗从本质上来讲是反人性的。但这并不是一种逼迫,需要觉醒。就好像冒着枪林弹雨往前冲的战士,当然如果这个士兵是抓壮丁来的,当然无法意识到这场战争的重要性,只有他是一个有信仰的士兵,知道这一切的意义,那么就算放弃自己的生命,他也不会退缩。当然这正是心理分析的意义,只有深刻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才能意识到治疗的意义实际上在于真实与自由。

一位高中生写到:我治疗的动机是否是为了缓解当下的痛苦?我已经从清醒到迷糊,再从迷糊到清醒4次了。这来来回回的反复使我不禁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会这样?我明明都已经清醒了,为什么又选择回去?在我想清醒的时候,我感到很焦虑,很清晰的焦虑,于是我便想通过看片来缓解这种焦虑。或者,也许是我希望自己短视?毕竟看不到之后的痛苦,那就能换到当下的舒服,就好像借高利贷,拿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可我何必要这样骗自己呢?是什么逼着我去借高利贷呢?我觉得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有人借给我,我每次退缩都发生在我自己的家里,在家里没有外界的刺激,我有处可逃。另一方面是因为我需要钱,虽然我清醒了,但是我对自己的恐惧没有消除,我虽然更敢于做自己了,但是这不代表我没有焦虑,反而焦虑更强烈了,于是我也就缩了回去。所以说这其实是一场持久战,光清醒还不够,还要在巨大的焦虑面前挺住,一直挺住,挺到我在面对恐惧时,不焦虑为止。

一个人平时是注意不到自己幻想的存在的,只有冲突时候才能认识到,所以当皇帝的新装被撕碎,虽然痛苦,不过却也是契机;症状的存在虽然恼人,却也是自我觉察的起点;现实的压力虽然难以忍受,却也迫使人直面他自己。

第二:认识自己

在现在中,在冲突中,在痛苦中,不断地觉察,扩展认知的域限,增加对自己的认识与了解。一位女性患者在一次治疗中谈到,她体会到了之前他没有意识到的东西,比如她认识到,爸妈一直把他保护的太好了,但这种保护并非是爱,而是一种控制,就算他已经长大了,父母总是把他当小孩,但这样他很沉重,感觉自己一直被包裹起来,方方面面。当然这背后也许是担心孩子变坏,不能符合他们的期待。而父母的标准与应该也被他内化,他谈到,比如热水瓶,他认为应该放在哪里就哪里,但老公总是方别的地方,之后说老公,后来也不说了,就自己拿回去,当然这也是小事情,但他注意到这种小事情在他生活方方面面都有体现,所以这实际上就成了大问题。他从小事情中找到了自己为何会阶段性爆发的原因,毕竟在生活的点滴中,他不可能任何方面都那么完美与无懈可击,当他说了别人坏话,当他意识到了自己的自私,当他不能在人际中如鱼得水,当他被羞辱和伤害却无法自我保护,当这些事情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他就开始情绪崩溃。之前他不理解为何会这样,而现在他知道了,一定是他内化了父母各种病态甚至是变态的要求,所以才不能接纳自己,而他又会无意识中把这一切泛华到了老公和孩子身上,所以才总是在他们身上挑毛病。因此他才明白,治疗并非是解决表面的症状,而是要打破如此的束缚。

另一位一直活在自己世界中的患者,当他试着活在现实中的时候,他崩溃了,因为之前觉得自己很强大,但事实上并不是。而实际上在学校里和发小接触的也少,以前一直认为在对方心里是一个人物,但现实中发现并不是,对方也总是批评他,并且求对方帮一个忙,对方也没有同意,他谈到也许是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太久了,反倒认不清现实了。他以前认为自己混的好,但事实上也许朋友本来也没有吧他当成一个很厉害的人。而他没有朋友,因为他没有和别人平等的关系,一直要统治,处于中心地位,所以以前的很多朋友他都不联系了。并且他总是把人想的很坏,打一次架就不和别人玩了,实际上别人也听好了,只是他不能吃亏,吃亏必须换回来。认为一吵架就完了,做不成朋友了,但事实上别人也没有当回事,他总是认为别人不尊重他,但实际上他已经看不清实施了,过于敏感,活在他的扭曲的价值观和眼光当中。。。只有回到人群中,与人交往,才能知道真正的人际是什么样的,很多东西都是他爸爸的灌输,谈到如果你不是人际的中心,这样的人际就没有意义。

对自己了解的越多,就越会发现,实际上神经症的组成是一层一层的。而治疗也好像剥洋葱皮,要一层一层的剥。一位见人紧张的男性患者,没有症状的时候还好,但症状一出来就不舒服,通过治疗他发现,怕自己在人际中表现的不好的第一层是恐惧,而第二层是太想表现的好,而第二层是第一层的原因,他之后开始试图分析第三层,为什么要表现的好?

他想到了小时候,幼儿园的时候他就表现的笨,反应慢,老师不喜欢,不优秀,被嫌弃,后来小学他学习好了,被喜欢了,成为人际的中心,之后他膨胀了,有安全感了。而初中在陌生的环境没有安全感了,维系的东西没有了,没有支撑了。

后来他努力增加优点,减少缺点,努力变现的好,把幻想的自己当成了真实的自己,所以产生了应该,他要求自己自信,大胆,成熟,优雅。所有的事情都必须按照这个来,不然就痛苦,最终形成了症状。因为完美的自己不接受现实的自己,所以逼迫自己达到完美的应该,他只接受好,不接受不好,因为自己是一个完美的人,所以他要把所有的方面都做好,比别人强

总结起来神经症产生逻辑是:创伤,自卑与自恨,欲念,理想化自我,应该之要求,脱离自我。而治疗也正是针对这个链条的各个方面来进行的。

第三:发现与怀疑

随着治疗的深入,患者就如同楚门一样,开始对自己,对生活产生了怀疑,他开始有意识自己也许一直活在一个自我的骗局之中——正如楚门的世界,楚门对身边原来习以为常的琐碎小事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他发现一栋大厦里面的玄机,每天一成不变的照面,每次想出城都会遇到的莫名其妙的堵车,每次订飞机票都会遇到的各种阻挠,妻子莫名其妙的产品介绍,每天那那儿绕圈子的拿花的男人和骑车的女人,疑惑充满了楚门的脑海,他开始强烈的怀疑,怀疑他周围人的真实性,怀疑他生活的圈子的真实性。他开始恐惧,于是他开始本能的寻找答案,当一切虚伪昭然若揭之后,楚门的笑容里多了一份五味杂陈的情感,他知道他必须逃离这个虚伪的岛屿。

直到有一天,他发现有些不对劲,他遇到了多年前就已遇溺身死的老爸,与此同时,他竟然在串频的广播里听到,他的一举一动竟然在别人的跟踪下进行,妻子的莫名话语,电梯后的莫名空间,莫名的问候,莫名的人,这些都让他心生疑念,他开始怀疑周围世界的真实性,于是他想尽办法去试探,去逃脱,最终,他找到了事实的真相,他最后要面对的就是他想不想离开这个伪造的世界,然而正是因为这件事情,才导致楚门对身边的一切人和事的思考和怀疑。

而此时,治疗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开始对之前坚信的一切产生了怀疑,开始意识到也许一切都是幻象。此时,他开始不再坚持自己的追求是正确的,所执着的完美的自己是存在的。此时,他开始怀疑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开始质疑自己是否是高高在上或超凡脱俗,他有时发现实际上自己很普通,自己一直都没有活在一个真实的世界之中,只是活在了一个梦中。

一位患者写到:我该怎么认识自己呢?人际平平中下等吧,恋爱倒数吧,心理下等吧,唯一觉得还能拿得出手的就是成绩了,在找工作上硬件很厉害,从小到大也是,升学考试都很顺利。走到现在,我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真的没有那么好,不仅不是那么好有时候还很糟糕,超出我的底线,我看到了真实的自己,开始反思自己是否一直带着滤镜看自己,比如曾经觉得自己情商很高,长得不那么丑。我开始怀疑自己的位置,事实多了我不得不怀疑甚至承认自己不是以前的8分。我知道我只是个普通人,那么在我身上1-10分都是正常的,我的范围不是只有8-10分。我该承认我做不到父母眼中的89分,我让他们失望了,他们对我是9分的要求,而事实我只是56分,是我不够好不够优秀,是我无法匹配他们对我9的希望和要求。最可怕的是我依然认为父母没有错,因为确实有人是9分,就像我爸一直以他们单位的孩子为标准要求我,还有我身边很优秀的人。客观上,还是我不够好吧,达不到9

成长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的阻力与迷茫,毕竟被原生家庭所灌输的错误的价值观依然非常坚固,而不被爱的恐惧也深植内心。所以虚假的自我依然是他在这个世界赖以生存的基础,而打碎了这一切,他的灵魂将无处安放。他也明白自己活的不真实,他知道自己活在梦当中,但就是不敢走出来,必须依赖这些而活。

四:瓶颈与反复

治疗并非是直线的康庄大道,而是波浪前行,有时也会遇到瓶颈,而停滞不前。此时会表现为围绕某个点一直绕圈的现象,而表现形式就是他一会看清了幻想,识破了心魔的诱惑,而一会又会陷进去,又活在自己的舒适区当中,活在逃避当中。

所有的症状都是为了逃避恐惧而给自己建立起来的防护,虽然患者想要解决外在的症状,但事实上没有症状也许他会更恐惧,毕竟和症状的纠结,总好过他直面内心深处真正的恐惧。

一位患者写到:老师,你夺走了我一切,自从看过你写的理论之后突然把我惊醒了,认识到永远填不完心里的空缺,我认识到我原来我从来没有活过,一直在追求自我证明,一直把自己保护的很安全,从来没有按照我真实的面目活过。这一切虽然都是父母的原因,但是自从不在追求虚荣之后,我反倒更怕了,我变成了一个胆小怕事之人,谁都能欺负我了,我都不能攻击他人,怕自己是在追求权利,怕自己伤害到别人。你夺走了我以前所有的东西,荣誉所有能让我安全的东西,不能自由自在的活了。

 神经症的表现可能是千变万化,但核心的表现就是恐惧与安全感的缺乏。因为害怕面对真实的世界与自己,所以才躲在神经症的保护之中以获得虚假的安全,他可能会给自己编制一层又一层安全的网,而想要掀开这一切就显得异常的艰难,对他来说就好像跌入悬崖,万劫不复的感觉,所以他会死命地抓住这一切,就算这一切是假的,就算这并不能真的得到救赎。理智在恐惧面前会变得不值一提。所以患者会无意识逃避冲突,逃避痛苦,逃避分析,他宁愿相信去掉了症状,他就没事了。

这种自动化的自我保护会成为治疗的瓶颈,虚假的自我无法维系,真实的自我无法面对,因此被卡在其中。他此时,一只脚在现实中,一只脚在梦中。

一些人也因此陷入到如此的无限循之中。虽然他知道应该活出自己,但现实太痛苦,他依然认为真实的自己不好,不被接纳,活出真实的自己就是死路一条。活在虚假的完美的自我中还能得以喘息,所以他依然会把心魔的诱惑当成生命的支撑,并甘愿被其控制。失去了这一切,那么他就不得不直面内心深处的恐惧——成为你自己。

一位患者写到:我认识到了那个深层的扭曲的人格,那个为了完美和虚荣而抛弃了真我和生活的美好的我,我也没有真正的活过,只追求外在的完美和赞扬,可是忽略了生活本来的美好,很多事物甚至是朋友在我这里只是维系完美的手段而已,而没有了本身的价值。但依然舍命去追求那个美好。即便比以前认识的更深刻了,我在行动上依然被魔鬼控制着,出个门,去自习,老觉得别人在看我,生怕自己形象不好;别人不回微信我依然焦虑的不得了。

她绕了一圈又一圈,就是不敢面对真实的,不完美的自己。当他面对现实与自己的时候,身体会莫名的紧张,不舒服,情绪低落,他的恐惧已经内化到了他的身体里成为了一种条件反射。而为了舒服,他该逃避就逃避,该幻想就幻想。

此时,他只要有机会就会想办法维稳,但这样实际上他就无法进化。就算他知道这一切都是自我催眠,他依然缺乏勇气走出来。他不敢依赖真实的自我而活。负面的记忆与情绪就好像是一个能量球,只要看见,只要碰触就会被弹回去。

人的成长,都是被逼的,如果能维稳,想必,没有人会去冒险。生活的现实自会推动一个人去看见,认识,发现,毕竟现实会不断打碎他给自己造的梦,逼迫他看清现实,看清他自己。

人总是趋利避害的,总是试图逃避恐惧,逃避冲突,因此也会逃避真相,所以治疗从本质上来讲是反人性的。就好像冒着枪林弹雨往前冲的战士,当然如果这个士兵是抓壮丁来的,当然无法意识到这场战争的重要性,只有他是一个有信仰的士兵,知道这一切的意义,那么就算放弃自己的生命,他也不会退缩。当然这正是分析的意义,毕竟只有深刻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救赎的关键,灵魂的丢失,才能意识到治疗的意义实际上在于真实与自由。

而随着治疗的深入,患者会有了更多的认识与领悟,一位患者谈到:平时的咨询一段一段的,而看了我书串联了到了一起。而实际上如果没有前面大量的工作,他也无法串联一起,发现全貌,所以这一切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必须看清楚这一切才能有行动力,毕竟抓壮丁和有信仰的部队,战斗力是不一样的。

慢慢地,他意识到自己实际上只是被困在原生家庭的羁绊,童年的阴影里,他依然在以儿时的应对方式来应对现在的生活,他依然活在过去的心结之中——我不好。这让我想起泰国的一个训象的故事。泰国象的身体很大,可是主人却用很细的绳子把它栓在很细的木桩上,主人放心的走了,不用担心,三天三夜,大象不会离开半步。这是训练的结果。大象在很小的时候,主人依旧用很粗的绳子把它栓在很粗的木桩上,小象为了争取自由一次又一次挣扎,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在若干次失败后,小象再也不会挣扎了。因为它有一种看法就是,它永远也无法挣断主人套在它身上的绳索,它从此失去了信心。等它长大以后,它不是挣不断主人套在它身上的绳索,而是挣不断主人套在它心上的绳索。

所以他必须走一条和之前不一样的路——以真实的自己和这个世界相处,去发现这个世界与自己的真相。因为看见,所以相信,他才有可能跳出之前的误区,我们的生命也才能得以完整。

患者实际上正如电影《香草的天空》中汤姆克鲁斯饰演的的那样,简直就是一个人的“清醒梦境”。当然他并没有那么傻,只是现实太过残酷,他只是渴望一个梦,只是渴望的太过强烈,而忘记了原本就是一场梦而已。完美的梦境就如同香草的天空一般恬静平和,但梦境再美终是虚幻,躲避在自己的“清醒梦境”也许会让痛苦少一些,但是你永远也不知道,去追求你真正所爱的一切与自由是什么样的感觉。

     五:心魔的诱惑

 虽然在本书中对神经症的表现与机制做了详尽的分析,但对患者来说却不能完全理解与接受,他心中总会有一个声音告诉他:不要信他的,他说的是不对的,我陪伴你这么多年,我比你更清楚你自己。虽然这个声音产生于想要掌控他的邪恶力量,但患者却把这当成了依靠,依然认为它的一切都是为了他好。这种情况有些类似于对待病态父母,虽然他知道自己的问题和父母有关,但在心理上依然不能割断脐带,依然在情感上依赖他们,不能摆脱共生关系,依然被他们的思想,追求和价值观所影响,不能做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一位患者写到:今天忽然在想自己为什么再也没快乐过了。其实是我的方向一直错了,我一直将快乐寄托于一份完美的工作、完美的自己,可是无数的事实证明,似乎真的没有完美。就像我的身体,我的异性缘,我的人际,每一份工作,他人,都不完美,所以我一直不快乐,而真正的快乐应该是把目光放在已经有的东西上去发现它的好,而不是看着碗里的想着盆里的,我不应该去找到一瓶装满水的瓶子,而是应该去发现那还剩下的半瓶。虽然无数的事实证明了没有完美,但是我还是有不甘心的,我用了“似乎”没有真的完美,在说这话的时候心理清楚地有个声音说不啊,是有完美的,你可以去追求的,你看你之前就差一步了,你看你辉煌的曾经,你做到了啊。我知道这一定是心魔,我并没有完全死心,每每我对自己说放弃吧一定会有个声音跳出来。

在此我们又引发了另一个话题,那就是心魔的谎言与欺骗。这实际上是心魔惯用的伎俩,它总是用“更好”来诱惑与欺骗,蛊惑人心,妖言惑众,这往往会让患者陷入到迷雾当中,一错再错。

心魔就好像电影的旁白一样和你对话,迷惑你的心志。就好像楚门的世界中的导演与楚门的对话:听我的忠告,外面的世界跟我给你的世界一样的虚假,有一样的谎言,一样的欺诈。但在我的世界你什么也不用怕,我比你更清楚你自己。你害怕,所以你不能走。我看了你的一生,你出生时我在看你;你学走路时,我在看你;你入学,我在看你;还有你掉第一颗牙齿那一幕。你不能离开,楚门你属于这里,跟我一起吧……

心魔也是同样,给了人一种虚假的安全感,比如,一些患者认为伪装人际会更好,但事实上无论伪装还是不伪装,该讨厌你的人依然会讨厌你;虽然他认为心魔让他努力学习,上了更好的大学,但好的大学依然不保证好的人生,依然会因为不完美的现实而崩溃。

魔鬼化身为天使,诱惑那些精神贫瘠的人,他以为按照魔鬼的话就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但殊不知这一切反倒是自我毁灭。

下面就列举一些心魔常见的欺骗手段。

但随着治疗的深入,他也许会意识到自己之前没有意识到的应该,强求,执念,标准和因此给自己带来的种种伤害,他也会发现自己的意识与情感完全脱节,他只会说正确的话,做正确的事,但这一切却并非是由心而发,他也开始明白,很多的问题并非是症状或现实带来的,这一切实际上是他一直都不能接纳自己与接纳现实的结果。他也开始觉察到自己的内心内化了很多父母病态的价值观与要求,而最终成了父母所期望成为的人,努力成为他们喜欢的样子,并用他们的眼光来评判自己,而最终迷失了他自己。他最终认识到了一些自己不自知的东西。他的视野被扩大,他看清楚了很多他之前一直不明白,不理解,或没有想过的问题,也透过这些更加认识了他自己。他终于从症状的困扰转化为对人性的反思。

因此,他也试着用真实的自己与这个世界相处,他降低了他完美的标准,他的自责也响应地减少,他对自己和他人都开始表现出友善,他对治疗师或其他他依赖的对象的依赖也减弱了。随着良性的循环,他自我的力量越来越强,他有了真正的价值观与存在感,他发现放弃幻想事实上他也能生活,甚至可以活得更好,他越来越相信他自己了。成为他自己,做自己,给了他更多的满足,恐惧响应地减弱了,他开始确信自己走对了路。而此时,他对成功,完美,胜利的幻想的欲念也相应地变少了,他可以去追求那些他真正感兴趣的东西,他开始承认与面对自己只是一个和别人一样,有着各种困难与困扰的普通人。他的精力可以更多地被用在那些有建设性意义的事情上,或自我实现上。对待他人他也可以真诚地相处,可以面对别人喜欢或不喜欢他是别人的权利,而不是一种必须。对工作和学习而言,他越来越把它们当成它们本身,而不是证明自己出类拔萃的筹码,他也因此在其中找到了真正的快乐。这种做自己的快了和幸福,并非是证明自己比别人强带来的,而是他接受了自己,而产生的真正的安全感与归属感。

一位患者谈到治疗就好像哈利波特,全集讲的就是哈利波特和伏地魔的斗争,伏地魔是他们学校的师兄,偶然的机会得到了可以把自己的灵魂分割成8份的魔法,所以伏地魔把灵魂寄托在8个不同的宿主的身体里,魔法石里,书,戒指……这才有了8部哈利波特电影,这何尝不像是心理治疗一样,每次痛苦,每次挣扎,都是杀死了一个魂器,最后一集,哈利和伏地魔本人正面斗争,这就是大决战的那天,对应心理治疗也是一个里程碑吧。

这层层关卡就是本书所涉及的主题,关于幻想,心魔,价值观,自负,暴君,原生家庭,而最后的决战发生在真我与假我之间。

对此,心理学家卡伦.霍妮在他的著作《神经症与人的成长》中实际上已经给出治愈的答案:“患者究竟是想保留他的幻想,继续沉浸在虚假自负之中,还是接受自己也是一个有着人类普遍局限,面临各种实际困难,同时也有着成长潜力的普通人?也只有当他放弃幻想,真正承担起生活的责任,神经症造成的内心冲突才可能化解,他才可能迎来真正的个人成长。

 楚门的世界最后一幕,给我们揭示了成长的真相:楚门背对着镜头,沉默着。基斯都催促楚门说话,没人知道楚门会如何选择。他终于转过身,带着标志性的笑容,说出了那句著名的台词:“假如再也看不到你,那么祝你早安午安晚安。

“如果我再也见不到你,祝你早安、午安、晚安。”他说了无数遍的台词,在这一刻,承载了多少的悲哀和欣喜。这种发自心底的尊重与认同源于他选择了自己想要的生活,选择活出真正的自己。做真正的自己,或许一切都会变得未知,但至少它是真实的。最后,出门打开了门,迎接他的是一个真实的,但不完美的世界。

最后我们以卡伦·霍妮在《我们内心的冲突》中的一句话来结束本书——所有人只要还活着就有改变自己,甚至是彻底改头换面的可能性,并非只有孩童才具有可塑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六章: 迷失自我
社交恐惧症自救指南
如何面对「死亡焦虑」?
烦怨恨怒恼——解密癌症患者心理变化6阶段
强迫症只有患者才理解的痛苦
放弃心中的幻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