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辽宁】​周百坤 |拾柴火的那段岁月

祝贺《百姓文学》出版

文学社祝全体人员祝全国文艺工作者狗年快乐

  周百坤

入冬以后,我回农村老家,在我妹妹家入住,一进房间,一股暖流立刻向我袭来,迅速赶走了室外给我带来的寒冷空气,顿感温暖如春。特别是那农村土炕,烧的滚热滚热的,烙的我一宿都没睡好觉。不由使我回想起,早年在农村老家,拾柴火的那段岁月,还让我历历在目,至今难忘。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经济还处在贫穷落后阶段,农村不仅缺吃少穿,连烧火做饭的柴火也极度奇缺。当时我家在辽西一农村居住,家中七口人,我们姊妹五个,父亲是位人民教师,长年在外任教,平日里很少回家,家中的一切生活重担,都落在我母亲一人身上。母亲一边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一边拉扯我们度日维生,日子过得非常艰苦。

在我的记忆里,我家吃穿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最困难的就是缺少柴火。因为我家地处辽西平原干旱地区,几乎见不到山林,柴火来源少之又少。烧柴主要以大田农作物的秸秆为主。由于村里人多地少,每年生产队种植的庄稼,多种多样,约有三分之一的农田,播种一些经济作物及各种蔬菜,收获后的谷草和豆杆,都粉碎用来喂养牲畜,只有玉米和高粱秸杆,分给村民用做烧柴。

虽然我老家地处粮食大县,但由于过去科技落后,土地瘠薄,肥料不充足,良种低劣,作物种植密度极稀,玉米亩株数一般在2000株左右,粮食亩产在600斤左右徘徊,不仅粮食产量低,秸杆也极度奇缺。我们这个村的秸秆分配原则,一是按户进行分配,每户一年能分一马车玉米杆,半马车高粱杆。二是按劳动力进行分配,每个劳动力,能分一车玉米杆,劳动力越多,柴火分的就越多,目的是鼓励村民,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劳动。这种分配原则,苦了我们这样的家庭,烧柴成了我家生活困难的主要因素。

由于我家未成年的人口较多,我是长子,才刚刚进入中学读书,在生产队劳动的只有我母亲一人,每年生产队分的柴火,用杯水车薪形容,最恰如其分。柴火年年不够烧,只有靠拾柴火进行填补。过去,我们一家人由于生活较为困难,仍住在我爷爷留传下来的两间半老式土坯房,与我堂伯住对面屋。由于柴火不够烧,母亲为了节省,舍不得多烧火,传统的连二大土炕,只有炕头温热,其余的部分都拔凉拔凉的,炕梢在寒冷的时候,都上霜结冰,仿佛像冷窖一样。我们一家人晚上睡觉时,都围着棉被,往炕头拥挤,争取那一点点的温热,但也冻得瑟瑟发抖。特别是我的小妹妹,最不经冻,年年冬季,手脚冻得红肿,疼的哇哇直哭,母亲只能用防冻药膏进行涂抹,熬过这寒冷的冬天。我家做饭的锅灶,都是用黄泥土坯搭建的,炉膛口较大,一捆高粱杆都能塞进去,它就像张开血盆大口的猛兽,不断吞噬我们家中分来的柴火,眼见柴火垛渐渐的变少,我母亲心急如焚。

为解决烧柴不足,每当秋冬到来的时候,拾柴火便成了村民的重中之重。特别是粮食收获后,村民们都翘首期待,生产队拉作物杆棵的日子早些到来,等到队里拉完一块地的时候,生产队长一声令下,可以捡拾了,四面八方的村民闻讯赶来,就像决堤的洪水一样,快速涌进农田,捡拾遗漏的秸秆,那场面相当火爆,大人小孩,男女老少,人山人海,有的捡拾秸秆,有的搂庄稼叶片,转眼之间就被捡拾一空。每块拉完秸秆的地块,都是如此,错过秋天捡拾柴火的机会,再想拾柴火,就难中之难。我母亲由于体单力薄,抢不过身强力壮的男子汉,只能在人们的身后,用耙子搂了几堆柴火叶子背回家。望着村民大背小扛的往家运柴火,我母亲看着都眼馋,怨恨我父亲在外任教,没时间回家拾柴火,我们做儿女的又太小,帮不上母亲的忙,母亲只能眼巴巴的看着拾柴火的大好机会,一次又一次的失去,常常在没人的地方偷偷落泪。

秋天过后,农田里就像男人剃过的光头一样,地面光秃秃的,只有农作物的根茬,还残留在土壤里。每逢星期日,我们一家人,都盼我父亲早点回家拾柴火,就像盼星星,盼月亮的那种渴望。父亲见家里柴火不够烧,也是着急上火,但忙于教学工作,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为在农田结冻前,多拾点柴火,父亲每次回家,天刚放亮,就带着我和我上小学的弟弟,去刨玉米和高粱茬子,父亲在前面刨,我们在后面磕打土,直到根上没有泥土为止,然后把茬头装入花篓,母亲一点一点的往回背。

父亲每逢周日,刨一天茬子之后,就返回学校上班。我母亲由于体力差,刨不动玉米和高粱茬子,就带我们去大豆地里拔豆根,豆根虽然短小,但木质化程度高,又经烧,火苗又旺,拾一背豆根,相当于好多背柴火叶子。母亲经验丰富,专门找土壤疏松的地块去拔,很快就拔了好多堆豆根,我和弟弟也按母亲的样子去拔,但使出吃奶的劲,也拔不了几棵,母亲见我们拔不动,就让我们把母亲拔的豆根,聚集在一起,然后装在花篓里,待拔满后一起背回。母亲在前面一边拔豆根,一边用手帕擦汗,一边用布条捆扎手掌心,母亲的这一举动,

被我无意中发现,原来母亲的手,因拔豆根磨出了血泡,血泡磨破后浸出了血,母亲简单的包扎后,仍继续拔豆根。我心痛的劝母亲别在拔了,咱们回家吧!母亲没有听从我的劝阻,还是一个劲的拔,望着母亲执着的背影,我心痛母亲的泪花,再也止不住了,像断了线的珠子,流淌了下来。

很快进入了寒冬,茫茫的田野,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虽然给我们带来了壮观的北国风光,却给缺少柴火的农户,雪上加霜。造成地下的根茬被冻实,地面上的柴火被掩埋,无法再进行捡拾柴火。但寒冬恶劣的气候,也没挡住我们拾柴火的脚步,平日里,母亲拿着镰刀,沿着荒芜的沟渠,割收干透的野生蒿草。周日放假后,父亲拿着自制的铁钩子,带着我去树林中,钩取腐朽干枯的树枝。有时钩不下来,灵巧的父亲就攀爬到树上,用脚使劲跺干腐的树枝,直到跺下来才肯罢休。曾几次险些从树上掉下来,吓得我不时的惊出一身冷汗。但父亲每钩下来一个树枝,我就高兴的帮忙捡拾起来,心里充满着无比的喜悦!

随着我年龄一天天的长大,对家中柴火不够烧的困境,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缓解父母拾柴火的劳累,解决家中柴火不够烧的困扰,每到秋冬放学回家,我丢下书包,义无反顾的背起花篓,拿着耙子,去野外拾柴火,填补家中烧柴的不足。每当我拾回的柴火,垛起来逐渐增大时,父母为我的这一收获高兴不已。但又经常责怪我,一是怕我累坏身体,二是怕我影响学习,经常劝阻我别去拾柴火,柴火不够烧,由我们大人来解决,你就把学习学好了比啥都强。父母对我的关心,我心知肚明。但我用辛勤的汗水,拾回来的柴火做饭、取暖,能使我们一家人,过着其乐融融的幸福生活,感到无比的欣慰与自豪。

改革开放后,我国全面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家按人口,也分得了几亩责任田,高兴的我们一家人兴奋无比。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不断的进步,良种不断的更新改造,不仅粮食产量迅猛提高,解决了温饱,而且秸秆随着密度的加大,也解决了烧柴不足的困扰,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几年的光景,家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都相继建造了砖石结构的大瓦房,搭建了新型的节能灶,不仅家家烧起了煤炭,现在还用上了液化气,从此,在也见不到拾柴火的村民。

当我离开家乡,回头望着袅袅的炊烟,还是那么充满泥土的气息,庄稼的味道。那段拾柴火的岁月,随着炊烟的飘散,已消失的无影无踪,展现在我面前的是,文明、幸福、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


2018年2月26日              

作者简介   

周百坤,铁岭市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曾发表《辽宁日报》《辽宁农民报》《铁岭日报》《辽沈晚报铁岭版》《新农业》《中国农垦》《辽海散文》《铁岭文艺》《晚枫笔韵》等20多个报刊杂志。2015年《边城作家网》全国中秋征文大赛荣获二等奖,2016年铁铁岭端木蕻良文学大赛获优秀奖。

关于我们

《作家文学》杂志社

投稿注意:投稿时,请精选5--8篇作品、创作心得与作者简介(100字以内)和生活照一起发邮箱,如有高清配图,可一并发来,请记得完善出生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的卧🐯湾】李进章|拾柴火●童年那些事儿续(2)
散文||搓碾玉米棒
[黄石文坛]吴一凡的散文《放牛》
聂延力:责任田(外一章)|散文
随笔 柴火垛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故乡的炊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