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篇总论


太阴病概论   


   

   

   

   

太阴为三阴之首,太阴病是三阴病的初始阶段。主要表现为脾阳虚、脾气虚,运化失司,寒湿内盛,升降紊乱,而出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等表现,为里证、虚证、寒证。

一、太阴病病位

主要在足太阴脾脏、足太阴脾经和四肢。太阴本指手足太阴肺、脾而言,但《伤寒论》中的太阴病,只涉及足太阴经、脏的病变。而手太阴肺的病变,在“太阳病篇”中已多有涉及。这是因为,太阳主表,肺主皮毛,在外感病初期阶段,即可见肺的病变的缘故。

二、太阴病成因

一是脾阳素虚,寒湿直中;二是太阳病、阳明病误治或少阳病失治、误治,导致脾阳受损,外邪内侵。

三、太阴生理

经: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上行过内踝前缘,沿小腿内侧,交厥阴经脉前,沿大腿内前侧上行,人腹,属脾络胃,沟通了太阴与阳明的表里关系。由于足太阴经脉行于腹部,故有“脾主大腹”的说法。

脏:足太阴脾脏主运化,主升清,主肌肉,主四肢。脾与胃相表里,两者以膜相连,经脉相互络属。胃主受纳,脾主运化,纳化相依;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升降相因;脾主湿,胃主燥,燥湿相济,共同完成人体的消化吸收、营养输布和糟粕排泄的功能,而为气血化生之源,人体后天之本。

四、太阴病的证候分类和治疗

一是太阴脾脏虚寒证:以脾脏阳气虚衰,运化失司,升降紊乱,寒湿内盛为主要特征,症见腹满时痛,呕吐,食不下,自利不渴等。治疗“当温之”,宜服理中汤(丸)、四逆汤一类方剂。

二是太阴经脉气血不和证:邪伤太阴经脉,症见腹满时痛,或大实痛。当疏通经脉,调和气血,宜桂枝加芍药汤或桂枝加大黄汤。

三是太阴表证:由于脾主四肢,而四肢在人体的外周末梢,所以我把“太阴病篇”所记述的风寒邪气侵袭四肢,症见四肢剧烈疼痛、脉浮的证候,称作太阴表证。本证可以自愈,如果不能自愈,当解肌发表,疏通经脉,用桂枝汤。

五、太阴病预后

太阴病的不同证候,预后也各不相同。太阴表证,四肢烦疼,可以自愈;以正虚为主的太阴脾脏虚寒证则易内传少阴;以邪盛为主的太阴腐浊不化证,可以通过下利而将腐浊排出体外,从而自愈;如果腐浊没有排出体外,在体内存留日久,也可以从阳明化燥而出现大便硬,这就是太阴外出阳明的证候,也叫阴病出阳,脏邪还腑。


   

   

   

   

配图

01

思维导图


       

       

为了方便大家记忆,特意做了张思维导图供大家学习和理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五章、辩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一节、概说
《伤寒论》讲义7 
太阴病
太阴风湿表证(一)姚梅龄撰
郝万山教授:这7种病,1个方子就搞定
《伤寒论》学习笔记16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