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聚焦IM两岸青年影展丨新人导演如何突围?听听业内大咖怎么说

10月25号,第一届IM两岸青年影展在福建平潭落幕,本届影展由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海峡卫视发起创办,福建省电影局、福建省广播电视局、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联合主办,影展囊括了短片推优、论坛、展映以及大师班等一系列内容丰富的活动,在为期3天的时间里向观众奉献了一场场激动人心的电影盛宴。

在电影市场不断发展、观众口味不断演变的当下,青年导演如何从中突围一直都是业内关注的话题,作为一个旨在扶持高校创作者和青年影像的影展,在第一届IM两岸青年影展上,多位知名创作人、监制以及业内专家从自己的经验出发,畅谈了当下青年导演应该秉持的创作观,也对有志于进行电影创作的新人导演提出了一些切实有效的建议。

“全民导演”时代,作品关照现实很重要

“要从现实的深处去发展一个故事,在现实中寻找自己的人物”,在IM两岸青年影展大师班上,《第一次的离别》监制秦晓宇多次强调了作品关照现实的重要性。进入互联网时代后,尤其是随着智能设备、短视频的不断发展,每个人都能更容易地进行拍摄和创作,也即秦晓宇所说的“全民导演”时代,在这一前提下,作为缺乏经验的新人导演,该如何选择创作对象便成了首要问题。

以电影《第一次的离别》为例,在拍摄这部作品前,导演王丽娜虽然没有创作剧情长片的经历,但她在纪录片领域积累的经验却给《第一次的离别》的创作带来了不少启发。比如,影片在正式拍摄前,摄制团队就已经在当地进行了长达近一年的纪录片拍摄,记录下了当地儿童的宝贵瞬间,而在大量的现实素材基础上,团队再加以故事化的改造。

“在创作过程中,团队尽可能尊重主人公生活本身的来龙去脉”,秦晓宇补充到。从现实生活中取材,再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是《第一次的离别》导演王丽娜以及整个团队的方法论,也正是得益于前期所做的大量准备工作,在影片正式开拍后,摄制团队能够与当地的孩子更融洽地相处,也使得这些稚气未脱的素人角色在正式表演时能够呈现出最为自然的状态。“这样虚实相生的方法,既有利于塑造人物、刻画故事、完成故事,同时又能够保留这种童真之美”,秦晓宇提到。

曾为《十七岁的单车》《蓝色大门》等电影担任制片人的徐小明也强调了创作者深入现实生活的重要性。“回家观察父母的生活,甚至去农贸市场看看卖西瓜的小贩,回到生活中找灵感肯定有很多精彩的东西”,徐小明提到。

青年导演除了要从现实生活中取材外,经典作品的耳濡目染也至关重要。当下一些新人导演在创作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转向IP改编或者一些高概念题材,对此徐小明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题材的取舍无可厚非,但对于新人导演来讲,最有效的方法还是脚踏实地关注生活,与此同时也要多看经典作品,甚至多逛逛画展、多读诗,都对创作有很大帮助。“做项目准备的时候一定要做功课,多看一点经典的电影,花更多时间去构思你想要做的东西”,徐小明强调。

把握学校教育与电影节展机会,

注重团队协作

本届IM两岸青年影展举办前期,组委会面向全球高校进行作品征集,吸引了来自海峡两岸、港澳地区、新加坡等华语圈学生踊跃参加,这些资历尚浅的创作者带着自己的作品汇聚平潭,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姿态迎接评委和观众的检阅。可以说,IM两岸青年影展为高校学子提供了展示作品的舞台,也让更多观众和业内人士关注到这些优秀的新人作品。在影展举办期间,电影人也分享了学校教育和电影节展对于新人创作者的意义。

关于学校教育对于年轻创作者的作用,徐小明认为,无论学校实行怎样一种教育方式,都能够帮助年轻导演更好地进入到这个行业里面,同时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最重要的是创作者要学会培养自己的情感表达方式,建立自己的一套美学体系。

以李安导演的创作生涯为例,在执导自己的第一部长片作品前,李安拍摄的短片作品就是当年学生短片奥斯卡最大奖的得主。在学校的学习经历让李安掌握了基本的电影拍摄技巧和叙事理论,在后续从事长片创作时,参加短片展并获奖的经历让李安收获了一定的信心,在创作时能够用自己了解并擅长的方式去讲述故事、表达情感,这也是为什么李安早期执导的家庭三部曲能够获得如此大关注度的原因。

正如李安导演以短片节展当做创作生涯的跳板,IM两岸青年影展也为有志于从事电影创作的青年导演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据组委会资料显示,本届影展共计收到了来自276所高校的1195部参赛作品,规模之大、参赛作品之丰富都显现出了IM两岸青年影展的影响力。

在本届IM两岸青年影展的评委会主席导演王小帅看来,不少年轻影人借着中国电影产业大发展的机遇踏上了职业征途,而此次IM两岸青年影展的举办也恰逢其时,能够惠及更多的年轻电影人。

一部作品从创作到融资、剧本、演员、拍摄后期,再到运营宣发,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而每一个环节也都会面临着各种难题,对此秦晓宇认为,除了编剧、摄影等主创人员外,一个好的制片和监制对于新导演投入创作也很重要,“融资难一直都是新人导演面对的首要难题,捉襟见肘的创作通常都会留下许多遗憾,而这时候一个好的制片团队就显得至关重要,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资金问题,从而让导演后续的拍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秦晓宇补充到。

导演需培养个人风格,

与目标受众进行有效沟通

对于刚刚进入电影行业的新人导演来讲,在创作时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题材和风格尤为重要。近年来包括文牧野、郭帆等青年导演所取得的成绩在业内有目共睹,这些导演在商业上所收获的成功让一些青年创作者产生了动摇,面临第一部作品应该选择商业片还是艺术片的问题,对此,王小帅导演谈到:“现在的市场环境对年轻导演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其实很多新人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就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无论是商业还是艺术,选择好方向最重要。”

的确,商业和艺术间并不矛盾,对于青年导演来讲最重要的是在一开始确定好自己创作的方向,并在创作实践中逐渐培养个人风格。以华语电影大师侯孝贤为例,本届IM两岸青年影展“风从海上来”单元就复映了侯孝贤导演的《恋恋风尘》,作为侯导的早期作品,《恋恋风尘》以写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风格朴实而动人,成为万千文艺影迷的启蒙作品,此后侯孝贤导演始终坚持在艺术领域探索,从《悲情城市》《海上花》,再到最近的《刺客聂隐娘》,侯导的电影里始终没有过多的商业元素,然而侯导作品中对乡土现实的关怀、对生活细节的真实还原让他能够得到全世界影迷的推崇,成为华语电影界的一代大师。

“拍电影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导演的叙事风格,怎么讲述这个故事,事先一定要想好。”徐小明认为,导演在正式进行创作前就要确立好自己的风格,在确立好风格后,下一步便是针对自己的目标受众进行创作,在他看来,导演进行创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与观众进行沟通的过程。

当下一些青年导演在创作过程中有些“急功近利”,希望自己拍出的作品能够受到所有人的欢迎,对此徐小明认为这一做法实际上走入了创作“误区”,青年导演拍摄电影一定要非常具有针对性,当下的电影类型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细化,只有确定好风格和自己的目标受众后,导演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创作,与观众进行沟通,“(如此一来)也可以让非常独特的、带有个人作者性的电影快速找到受众对象”,徐小明补充到。

结语

对于新人导演来讲,在创作时通常都会面临着从短片到长片如何过渡、第一部长片应该怎么拍、拍艺术片还是商业片等诸多现实性问题,而在本届IM两岸青年影展上,来自行业内的诸多知名电影人给予了青年创作者极具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的意见,相信以IM两岸青年影展为代表的电影节展活动,也将继续为创作者和观众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助力更多青年导演实现自己的电影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348万奖金的IM青年影展,如何构建两岸青年的交流场景?
关于短片创作与发行,这场对谈绝对让你受益匪浅
金鸡港澳台影展开启第一届海峡两岸青年短片季!
5000元成本的《地儿》,获奖30万 | 在IM两岸青年影展,创作者向风而生
vivo携手FIRST青年电影展开启第四届超短片大赛征片
站在过去与未来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