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躯体化症状:明明我很痛苦,为什么医生就是查不出问题?
userphoto

2024.04.10 天津

关注
你是否经常感到疲劳、头痛、晕眩、恶心、心悸,有时还会出现莫名的胸痛、关节痛?你是否曾尝试去医院检查,却被告知身体一切正常?也许你坚持过寻医问诊,却总是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和改善,并且长期的一直保持着痛苦的这些体验。
你虽然怀疑过是不是自己想太多,但当疼痛再一次剧烈清晰呈现时,你不得不开始怀疑自己真的有了病症。
其实,你的感觉并没有错,你的确在真实地感受痛苦。一般来说,疼痛都是在提醒我们,身体的某个地方出问题了。但当你排除了所有的器质性病变的可能,发现这些症状无法用生理原因来解释时,你也许会开始考虑这份痛苦不一定是源自身体。
此时,个人的疼痛或者身体病症无法归因于生理原因,而要考虑心理因素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事实上,它是一种身体对于心理压力的反应——躯体化症状

#01

什么是躯体化症状
躯体化症状(Somatic Symptom Disorders),又称躯体症状障碍、心因性疼痛、持续性躯体疼痛障碍等。是指个体本来有情绪问题或者心理障碍,但却没有以心理症状表现出来,而是以各种躯体症状表现出来。
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个体常常会感到身体上的不适,但往往难以检测出实际器质性问题(比如:常常感到为胃痛,但检查后并未发现胃部有任何异常或病灶)或是对自身症状的判断和反应远远超过实际检查结果(比如,感到颈椎剧烈疼痛,难以动弹,但检查后发现只是颈椎轻微疲劳)。
这类躯体的不适不能用病理发现来解释, 但患者却常常将它们归咎于躯体疾病, 并因此寻求医学帮助。病人会反复陈述症状并要求医学检查,而各种医学检查的阴性结果和医生关于其症状并无躯体基础的再三保证均不能打消其疑虑。对患者来说,即使症状与应激事件或心理冲突密切相关,他们也往往拒绝探讨心理病因的可能。
因为不能用其已知的生理学或医学知识解释躯体不适,所以患者会不断求助于医院。有报道称,医院就诊的患者中,25~50%患者存在躯体化症状。而调查显示,躯体化症状患者就诊率、住院率及住院费用远高于无躯体化症状患者。

#02

躯体化症状的特点
对于躯体化症状,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是这样描述的:有一种或多种躯体症状,主要表现为疼痛。症状对个人的生活与身体呈现出严重损害,个人会感觉到痛苦甚至是生活被摧毁。躯体症状可能会不断改变,但受症状困扰的时间持续6个月以上。
有与躯体症状相关的极端想法、感觉或行为,或与健康相关的过度担忧,至少表现为下列一项:与个体症状严重性不相称的、持续的想法;有关健康或症状的持续高水平的焦虑;对这些症状或健康的担忧耗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躯体化障碍是躯体形式障碍中的一种疾病,常为慢性波动性病程。多伴有社会、人际或家庭行为方面的严重障碍。起病往往在成年早期,女性多于男性。患者以躯体疼痛或不适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情绪冲突,因为这些内心的情绪如焦虑、抑郁、愤怒等无法被语言表达,或不被允许表达。
从心理动力学角度看,躯体化症状是情绪转变为躯体形式的过程,是难以言说的情绪所导致的躯体体验。通俗来说,就是你心理的不愉快堆积起来,从而以身体不适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患者的情绪常被躯体化症状所掩盖 。
躯体化症状会与情绪障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进行有效的治疗,这些症状错综复杂,会干扰多个生理系统。情绪变化通常会加重躯体症状,当躯体化症状达一定严重程度,甚至可以成为一种精神疾病。

#03

躯体化症状的表现
患者的不适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系统、器官、部位,常见的大体可划分为以下分类:
1.假性神经系统症状:失明、复视、视物模糊、头晕昏倒、意识丧失、记忆缺失、行走困难、肌肉乏力、排尿困难、异常皮肤感觉(烧灼感、疼痛、寒战、痒、麻木、蚁走感)、疲惫无力、手指震颤、面部抽动等。
2.耳鼻喉症状:口腔溃疡、耳鸣、咽喉异物感、吞咽困难、失音等。
3.消化系统症状:腹痛腹胀、打嗝嗳气、反酸、恶心呕吐、食欲下降、腹泻、便秘、体重减轻等。
4.性心理症状:性欲冷淡、性交时缺乏快感、性交疼痛、阳瘘等。
5.女性生殖系统症状:痛经、月经不规则、整个妊娠期严重呕吐等。
6.疼痛症状:头、背、关节、四肢、生殖器等疼痛、排尿疼痛、其他疼痛等。
7.心肺症状:气促气短、心慌心悸、心前区疼痛、胸痛胸闷等。
8.睡眠障碍:整夜不眠、服药效果不明显、感到痛苦等。
9.特殊症状:身体机能的错乱、突然出现从未有的过敏症状等。
以上躯体化症状可能会不断改变、游走,受症状困扰,患者会出现反复就医和明显的社会功能障碍,常伴有焦虑抑郁情绪。社会、人际及家庭行为方面存在长期障碍,持续时间往往在6个月以上。

#04

躯体化症状常见原因
能够引发并维持躯体化症状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童年创伤、社会、家庭环境、疾病经历、生理、性别,甚至对他人的反应和对自己健康的过度关注,都有可能引发并维持躯体化症状。总的来说,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大类:
1.成长发展因素:幼年时遇到的外界刺激会引起我们自然的躯体反应,如:羞愧会脸红,害怕会颤抖。应激来临时激素分泌,会引起一系列反应,消化、循环、免疫、内分泌、皮肤、呼吸和心脏等在情绪压力下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激活。如果个体从小未能学习用语言表达感受,他们便倾向于用躯体形式(如:生病、虚弱)来代替语言,若习惯性选择用躯体反应来应对压力,则可能发展为躯体化人格。
2.家庭环境因素:研究表明,经历过家庭成员身体不适的儿童,更容易发展出躯体化表现。个体的儿童时期,身边成年人可能会对躯体化起到“榜样”作用。儿童从父母身上学到如何表达身体不适,在过去扮演生病的角色使自己获得了关注和支持,避免了社会和家庭义务,同时家庭成员的反应也会加强这种躯体化倾向。因此,绝大多数情况下,躯体化障碍是不会遗传的,但是它会有家族聚集性。
3.性格因素:研究人员认为,不同个体对于身体感受关注等级不同。神经质人格更容易情绪化,情绪波动更大,抗压性较差,此类个体倾向于采用躯体化作为面对人生重大事件的方式,比如心理需求和冲突、内疚感&愤怒和低自尊。因此,从小性格内向、暴躁、过激的人群,是躯体化症状的高发人群。
4.心理疾病:躯体化常常作为心理疾病的并发症存在,抑郁是较为常见的躯体化诱因,75%的抑郁患者都存在躯体化的现象。疼痛是随着抑郁出现的常见反应,这就导致许多人在最初寻求医疗支持时并未能及时得到适当地诊断。同时,焦虑也会导致躯体化,一般是由于对于身体不适的选择性关注,以及更高度的觉察,这些导致个体对于自己健康状况的认知产生了负面的偏差。比如惊恐发作、胸口疼痛,头痛,眩晕等等。这些症状会导致恐惧以及对身体疾病的不断怀疑和担心。而这些想法同时又再次加剧了焦虑的症状,导致患者在确认不存在生理疾病后,仍然频繁寻求医疗支持。
5.情绪因素:一般而言,负面情绪都是不好的表现,长期的不好的负面情绪不仅表现在内心,当得不到充分表达的时候,就会表现在躯体上。
6.压力及应激事件:丧失、恐惧以及长期压力都可能成为躯体化的诱因。比如身体疾病、受伤、关系破裂,见证死亡等等。这些事件一般与忽然出现的短暂而强烈的躯体化相关,并且较为容易确认。
7.社会因素:长期的躯体化一般包含了患者和家庭、社会系统之间复杂的关系。现代生活社会压力很多,很多人都因为压力处于一个神经比较紧绷的环境中,备受压迫。导致神经出现紊乱,便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躯体化障碍。
8.文化因素:产生躯体化症状也可能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譬如在一些文化中,强调男性刚毅的社会性别期待,这让一些个体很难在情感上释放和抒发压力,而这些无处可去的压力就转化为了另一种生理形式发泄出来。而在另一些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由于人们缺乏对于心理疾病的认识,心理压力更倾向于表达为身体上生理的不适。

#05

躯体化症状的危害

一般而言,躯体化症状不会危及到生命安全,但它会让你深刻领悟到生死之间的无助。
首先,由于躯体化症状的不适会涉及身体的任何系统、器官、部位,因此患者遭遇躯体化症状时常常十分痛苦,仿佛全身各处都出了问题,生活质量也会随之严重下降。
其次,一些患者觉得自己根本没有精神上的障碍,就是身体上的疾病,但检查结果一次次显示:各项指标均为正常。这会让很多患者备受打击、失去信心,甚至还会加重原本的焦虑、抑郁、失眠等问题。
最后,这种反复不定又难以直接找到原因的不适感,会导致病人持久的担心,进而频繁寻求医疗支持和检查,从而带来经济和精神状态上更大的压力。

#06

如何应对躯体化症状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躯体化症状虽然是客观存在的身体不适,但身体本身并没有出现器质性病变。这一切感受,无非是激素紊乱的结果,并不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臆想中的伤害。因此不要自己吓自己,我们需要解决的,只有自己的心理问题因为随着情绪逐渐稳定,躯体症状自然会消失。
其次,躯体症状是不受我们控制的,在允许的基础之上,任其存在不去阻拦,不去对抗不去纠缠,让注意力缓缓从对躯体症状的关注上散开,躯体症状自然会消失。通俗点讲就是不要自己吓自己,在确定自己身体没有问题的前提下,不要去过度关注这些躯体症状(比如通过正念练习培育接纳的态度)。既然我们没有生病,也无法控制躯体症状,那不妨就当他们不存在,继续该做什么做什么,投身于正常的生活。
最后要强调的是,如果症状非常严重,难以忍受的话,建议大家可以及时就医,通过一定的生物学辅助手段(比如药物)把症状先暂时稳定住,等到自己有了稳定的状态,然后再通过心理学干预,逐步的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由于躯体化症状总是与抑郁症、焦虑症等一系列心理与精神疾病结伴而行,导致很多人对其谈之色变,而由于躯体化症状在临床中多样的表现,大众对其暂未形成准确的认知,这必然会衍生出很多的误解:
“我看就是闲的,在家里闲出病了,一干活啥都好了...”
“他们的身体没毛病,那他们不就是装的嘛!?”
“医生都说了没事,Ta还疼什么啊?”
“Ta是不是想偷懒?”
但事实上,躯体化症状虽然不是大家平常理解的“严重的精神疾病”,但患者的疼痛是真实而强烈的,并且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希望大众对这个疾病、这类患者多一些理解和接纳,这会促进患者的自我理解与接纳,更好地康复。

#补充:

躯体化症状相关概念
躯体化(somatization):最初是20世纪初由德国精神分析学家提出的概念,是指以躯体症状来表达情绪痛苦的临床情况。指患者由情绪问题导致的躯体不适的症状,但患者本人不承认是由于情绪问题导致的。
躯体化症状:指一种以多种多样,经常变化的躯体症状为主,而没有相应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的神经症。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系统或器官,最常见的是胃肠道不适、头晕、头痛等。
躯体化障碍:是一种以持久的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一组神经症。患者因这些症状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即使有时患者确实存在某种身体障碍,但其严重程度并不足以解释患者的痛苦与焦虑。
躯体形式障碍:这一术语最初被用于DSM-3疾病分类系统中,指一类新的障碍,既包括了传统的精神障碍,如癔症、疑病症;同时也包括新近提出的类别,如躯体化障碍。在最新的一版ICD-11中,此诊断已经不在出现。
功能性躯体症状:这一术语常为内科医师所使用,常用于描述有显著的功能障碍而又缺少组织病理学基础的躯体问题。患者较为接受该术语,然而「功能性(相对于器质性)」这个词的使用已收到批评。
神经官能症:是一种旧称,但是在一些医院里仍然保留这个诊断。现如今统一为神经症,是一种精神障碍的总称,包括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虑症、恐怖症、躯体形式障碍等。特征是患者深感痛苦而且妨碍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病程大多持续迁延或呈发作性。
植物神经紊乱:也叫植物神经失调、自律神经功能失调,即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躯体出现相应的症状,但是又不具备器质性病理基础。植物神经紊乱造成的症状涉及全身,除心理障碍以外,躯体化障碍也少不了。胸闷胸痛,头痛头晕,心慌心前区疼痛,肢体麻木不适,肌肉酸痛等等。
这些术语很多,而且分类上也比较模糊。但主要表达的症状都是相同的:没有病因和解决方法的,并且难以解决的躯体痛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躯体化症状针刀治疗
应对心理问题躯体化表现
躯体形式障碍 | 反复求医也无法查出的“怪病”
【心理】为什么我的身体没病却总是不舒服
到底是身体不适还是心理不适,你分的清楚吗?
做了5次胃镜也没大问题!她每天吃饭像受刑,竟是为了老公“装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