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乡土情怀】每小平:关中灶火

乡土是我们的根,乡村是我们的梦,乡情是我们的魂,乡土文学是你我的人生驿站,是我们心灵栖息的温馨家园。期待您的光临!

致作者一封公开信

文集推荐


     “乡土诗人”擂台赛专辑

       长篇小说《回水滩》

        电影大片《沉船100天》(剧本)

        优秀作品排行榜(阅读1000以上)

        乡愁征文专辑

关中社火

/每小平

农民要得乐,集体耍社火。
社火是关中人的狂欢活动,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社火是一种古老庆典活动,人们爱看社火图的是热闹的气氛,有心人看门道。扫除阴霾,虔诚祝福。
 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社火又称“演社火”“射虎”等,是民间自演自娱的一种杂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较多,主要有平台、芯子、车社火、背社火、血社火、马社火、山社火、高跷(柳木腿)、彩旗、锣鼓、扭秧歌、跑旱船、骑竹马、大头娃等。
社火的来历源远流长,起源于古老的宗教信仰。它是随着古老的祭祀活动而逐渐形成的。远古时的人类正处于幼稚时期,生产力极其低下,原始先民们对生死及自然界许多现象如日月、灾荒、地震等灾害既不能抗拒、又不可理解,只能幻想借助于超自然的力量主宰它,于是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神”。当社会生产由渔猎转向农耕,土地便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渴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或驱鬼逐疫的祈禳性祭祀活动便产生了。
追溯“社火”起源,它与远古时的图腾崇拜、原始歌舞也有着渊源关系。图腾崇拜在我国历史上经历了极为漫长的时间,原始社会的人们,把本氏族的图腾标志雕刻在石壁、木柱或刺在身上,画在脸上,有的还制成面具,每逢祭祀时节,人们在身上绘有图腾图案或戴上图腾面具,边击打着劳动工具,边跳着模拟图腾物的舞蹈,狂呼狂舞,祈望所崇拜的图腾能给予他们一种神奇的力量。到了商朝时期(公元前11世纪--256) ,宫廷里就有了逐鬼的祭祀仪式。周代称“大傩”,是一种带有巫术性的舞蹈。《论语疏》称傩为逐疫鬼也。《乐府杂录》记:驱傩用方相氏,四人戴冠及面具,黄金为四目,衣能裘,执戈扬盾,口唱巫术咒语,在室内到处乱打,以使鬼惧怕而逃遁。随着岁月的流逝,经朝历代,这种驱傩由宫廷传入民间,逐渐形成巨大的民俗礼仪活动,演变为乡村祭神、娱神、迎神的赛会,并加进杂戏表演。这种古老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或庙会、商贸盛会等,陕西等省地都要举行盛大的、热闹非凡的社火、戏剧等活动来迎神报赛,招徕四面八方民众。
社火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文面,文身、巫术、祭祀、宗教,古代的角抵、驱傩、祭社等活动。史载:汉代画像石上的“百戏”,已出现耍社火的节目。陕西的社火活动在西汉、隋、唐、宋、明时代以“灯节”“龙舞”“狮舞”为主要形式的社火杂耍,不断发展兴盛。每逢皇帝登基或年节,京城长安及边陲重镇,都要张灯结彩,官兵和民间都办社火盛会。元宵灯节灯会,游艺5----7日。南宋至明初,因战争社火活动略逊于前代。但民间戏剧、杂曲、说书、小说等却兴盛一时。如流传下来的社火脸谱、词目、曲调、扮演造型奇特,色彩质朴粗犷,群众对扮相的辩认靠的是脸谱和文字牌。其模式多属明、清两代传袭后世的。尤其是社火中的特技艺术如狮子、龙舞、龙灯、竹马、芯子等艺术生命力旺盛,不以时代变化而被磨灭,代代沿袭相传……


社火起源于火,发展壮大于社。远古时代,火的出现,结束了人们茹毛饮血的荒蛮生活,人们对火奉若神明。因此,每遇灾害、瘟疫人们就“施烟火及作金钢力士以逐疫”。顾颉刚《古史辩·第一册首序》载:“社是土地之神,从天子到庶民立有不等的社。” “……乡村祭神的结会,迎神送祟的庙会,朝顶进香的香会,都是社火的变相。”
关中社火鼓舞起源于古代祭祀和军事活动,突出有汉唐宫廷文化、体现宫廷仪仗锣鼓的严整繁复和恢弘气势,又有源自乡土艺术的奔放和质朴。史料称:“社火,在节日扮演的各种杂戏” ;又称:“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南宋·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 。原始社会中,人类为战胜野兽而生存,常在狩猎野兽后庆贺或聚会扮兽庆贺;教育后代,树立智、勇、谋、搏诸多本领。
社火作为最古老的千年习俗,在关中有着数千年的历史。起源于古代劳动人民对土地与火的崇拜,是远古时期巫术和图腾崇拜的祭祀活动的产物,也是古时候先民用来祭祀拜神时进行的宗教活动。据史载:关中社火活动在西汉、隋、唐及宋明时代都有表演。社火集中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智慧与才能,它涉及音乐、舞蹈、曲艺、武术、杂技、戏曲、服装、工艺美术等门类。
“社”为土地之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能驱邪避难。社火的产生,源于人们对土地神和火神的崇拜,感恩土地赐予五谷丰收,火提供了取暖和熟食之源,于是产生了节日迎神赛会中祭祀社与火的习俗。关中各地都有社火村(社火局) ,大村有多社,小村多联合;有钱出钱,无钱出力,人人参与!
社火被誉为看戏(“哑吧戏”哑剧) 、“过眼艺术”,供人观赏而不用“说唱”。演者以桌面(高台) 亮相的形式游展,观众对扮相角色的辨认靠的是脸谱(面具) 和文字牌 。为使众人一目了然,脸谱强调人物主要特征:一般是专人专脸,如周仓和牛皋额头上画有图案化的“周”字和“牛”字,宋代秉公办案的包公、人称“包青天”,其额头上的“日”、“月”,象征他铁面无私,公正廉明,与日月同辉。此外,还有在脸谱上画有“心”、“肝”、“肺”、“金”、“木”、“水”、“火”、“土”、“人参”、“苦参”等图案。
社火脸谱是以人的容貌和性格特征出发,用日月纹、火纹、旋涡纹、蛙纹等纹饰的不同组合来表现人物的性格;以色彩辩识人物的忠、奸、善、恶;红为忠,白为奸;黑色为正,黄为残暴;兰为草莽,绿为义侠、恶野;金银为神妖。高台教化的装扮,多由剧团或乡村经验丰富的民间艺人来指导。在一个桌上或车上,使用木杠、钢筋、布料、彩纸等材料造型,如假山、动物、树木等,孩童装扮人物固定在平台或高台上,少则1人,多则10余人,高台最高可达数丈。
历史厚重彰显民风,艺术精湛乡间民俗。千年社火是中国汉族民间喜庆节日,古会民俗祭祀的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也是锣鼓、马牌子、平台,高台、芯子、高跷、竹马、旱船、舞狮、舞龙、秧歌、大头娃等等的通称。耍社火(闹社火)颇具古风,出场前有大旗、横幅或1----2丈大的牌上书写村庄或社火局等名称。仪仗队各种彩旗皆有,还有三角形狼牙边的“令”字旗,大旗上有村组名称等。巡游时马牌子、大头娃在前打场子探路当先锋,社火会旗(横幅) 等招牌在前,仪仗队、锣鼓队在后。
民间社火以悠久的历史,神秘、深厚的文化内涵,声势浩大的场面,精心装扮人物、动物、亭台楼阁和花草树木等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成为春节期间传统
民俗活动的亮点。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给社火艺术带来了新的生机,社火艺术得到发扬广大,成为群众喜闻乐见最热闹的传统文化活动。社火是关中等地的非物质宝贵遗产。是高台、高跷、旱船、竹马、舞狮、舞龙、杂技、秧歌等等的通称,具体形式随地域而有较大差异。旱船、竹马、高跷、杂技等民间技艺都“以难为美,以技乐人” 的审美特点,历经千年传承至今。
耍社火(闹社火、抬社火) 是关中人的传统民俗,为图红火吉祥在每年春节期间举行,穿街过村在街巷、公路、广场、田地等宽畅处进行表演,成为人们庆贺一年收成的盛会。社火凝聚着劳动人民深层次文化基因,体现出民族特征、充分表现华夏儿女的优秀文化观念以及审美思想的高台教化……
社火分大耍和小耍,小耍只出高跷和平台。芯子一般一二层高,也有三四层甚至更高惊险的。芯子分人抬、人背和车载形式。高跷分“文跷”和“武跷”,文跷重扮象与扭逗,武跷则强调个人技窍与绝招。高跷一般成群结队而行,艺高胆大者表演刺激人心“绝活”。
关中耍社火是很有仪式感的事情,从逗社火到搭班子、集资、筹备、化妆到表演等环节,都要村民出资出力。在震天动地的锣鼓声中,在阵阵鞭炮、火铳的鸣放声中,彩旗飘扬、仪仗宏大,人面桃花、色彩缤纷的社火队伍,村民将喜庆的欢愉化作掌声和欢呼……


关中社火以西安冯村、大吉、大羊、侯官寨、魏寨、杜曲、东大、北张村及鄠邑、周至、蓝田、大荔、华阴、三原、陈仓区、风翔、陇县、兴平、秦都区、渭城区、铜川新区等区县表演闻名乡里,誉满省内外……
八百里秦川锣鼓响,乡村社火热闹异常。白天耍,夜晚也耍,图的就是喜庆吉祥。每年春节期间,关中大地的城镇乡村耍社火热闹非凡。喜庆的锣鼓,欢快的秧歌,富有地域特色的舞龙舞狮、跑竹马、划旱船、踩高跷、赶毛驴、大头娃、马牌子等异彩纷呈,是民间最大的“狂欢节”。
社火将喜庆的氛围和热闹的欢呼,带给新年里每一个热情洋溢的人!
千年传承,精彩纷呈;
社火表演,世代传承。

  作者简介 每小平 笔名每牧 每文 长安区作家协会理事 民俗委员会主任 区诗词协会监事 市作家协会会员 市民盟老盟员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省散文学会会员 省柳青文学研究会会员 办公室副主任 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白鹿原分会副会长 省唐诗与杜甫研究会理事 区政协委员 区政协特聘文史员 民盟长安区工委原副主委兼韦曲支部主委 人文地理 方言 习俗 社火文化研究者 )  

责任编辑:施静云
发稿编辑:无畏无惧
排版编辑:小  菜

您看此文用时

 
 
·
 






读往编来

 1、乡土文学社章程

 2、乡土文学期刊征稿

 3、乡土文学招聘编辑

 4、会员文友出书方略

 5、乡土诗人擂台赛

 6、全国小小说大赛

滚动下方品味精彩


乡土文学编委会

顾   问   聂鑫森 

            湖南省作协原名誉主席
主   编 陈小平 
副主编  李秀珍             
执行主编  刘金龙(兼诗歌组长)
编辑主任  施静云(兼散文组长)
排版工作室主任  朱吉述
期刊执行主编    丁    村
期刊编辑部主任  刘燕宏
期刊编辑部副主任 王建成(兼小说组长)
编 委  马发军  史寿林  孙成纪
             朱玉华  刘金龙  刘燕宏
             陈 乐  陈德山  陈贤东 
             陈  缘   余   萍   雷青云
             杨天营  杨胜彪  杨军凯
             郭良美  皇   甫  彭太光   
             潘政祥  袁晓燕  朱吉述
             姜盛武  杜盘堂  李   菲
             唐吉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独具特色的什川社火
陕西社火 流动的艺术风景
陕西乡间最春节的是社火
长安社火
陕西民俗风情
大伾山与浚县社火【转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