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时间 ‖ 令人心跳的《虎啸》

2021年09月13日 

  总548期

令人心跳的《虎啸》

朱哥亮

对于爱书人而言,一本好书的作用无异于是一颗兴奋剂,能让人心跳加快、血脉贲张,得到强烈的阅读快感并从中获益非浅。任林举老师的《虎啸——野生东北虎追踪与探秘》(以下简称《虎啸》),正是这样的一本书。
作为一个从小生活在现代文明天空下的所谓现代人,之前,我对于野生动物的观念并不强烈,总觉得那是离我们很遥远而且与我们毫无干系的事情,和大部分普通人一样,我觉得那些虎啊狼啊豹啊什么的,不仅吃牲畜,还可能伤人、吃人,最好让它们在地球上绝迹、永不再出现才好……
可是,从任林举老师的这本《虎啸》里,我读出了保护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物、尤其是保护野生动物中的王者野生东北虎的紧要性与迫切性,从而认识到自己以往的想法是多么肤浅与无知——地球并不是我们人类独有的家园,而是各种野生动植物和人类共有的家园,正是它们和人类一起,共同组成了色彩斑斓的自然生态和完美无缺的食物链,可以说,这些野生动植物的存在,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虎啸》最大的特色是,用丰富详实的数据、真切感人的事例、扣人心弦的描述,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事实:不要因为我们人类拥有先进的杀伤性武器,就可以对以野生东北虎为代表的各种野生动植物任意妄为、恣意捕杀,因为那样,最终受损害的,必定还会是我们人类自己。所以,很多当年以捕猎为生的猎人,最终都在政策的感召下,转变为了野生动物保护者,利用自己熟悉野生动物的优势,和社会上一些利欲熏心的偷猎者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改善生态环境,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而当年他们打猎时的经历、见闻,乃至遭遇,都是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如果把《虎啸》整体比喻为一串精美的项链,那么,这些精彩的故事,就是项链里的珍珠,颗颗都闪闪发光。
而作者的文笔,则是把这些珍珠串起来使之大放异彩的链子——浑雄大气的笔法,给整本书蒙上了一层厚重的画面感,类似电影中的蒙太奇,又像电视中的画外音,使人在阅读的时候,自觉不自学地感觉像是在看一场有声电影,作者娓娓道来的述说,就像是电视画面里的画外音,跟着他的讲解,你会感觉面前出现了一片山林、山林中的树叶滴着清新的露珠,忽然,树下出现了一只吊睛白额大虎,踩着厚厚的积雪,迈着威严的步伐向你走来,眉、眼、胡须都清晰如画,额头上的“王”字给人不怒自威的感觉,大地在它的脚下瑟瑟发抖。忽然,它纵身一跃,跳上路边的巨石,仰天长啸,声震环宇……


“地球上的虎,只有唯一的一个本源,那就是中国。时至100年前,世界上老虎的种群还十分兴旺,可仅仅是100多年之后,一个生存了200万年的物种竟被摧残得支离破碎、奄奄一息——1887年一只老虎在伊拉克的摩苏尔附近被射杀,这是在伊拉克有记载的唯一一只老虎;1906年巴基斯坦最后一只老虎被射杀;1937年最后一只巴厘虎在巴厘岛西部的森林里被猎杀,宣告巴厘虎绝迹;20世纪50年代朝鲜最后一只老虎死亡;1970年土耳其最后一只老虎死于猎枪,里海虎从此绝种;1980年最后一只爪哇虎在雅加达的动物园去世……”
不知道别人读到这里会是什么样的感受,我是觉得:这是一串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也是一段引人深思的文字——在虎类生存了200万年的历史长河中,这100多年时间充其量只能算是微不足道的一刹那,而正是这微不足道的一刹那,竟然令原本蓬勃兴旺、在自然界没有天敌的虎类族群陷于濒临灭绝的境地——人类文明高速发展的这100多年时间,堪称是以虎类为代表的各种野生动物们最暗无天日的一段日子,世界各地对虎以及各种野生动物们的屠杀、掠夺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各种野生动物的灭绝或濒临灭绝。这看似是人类科技文明的胜利,实则是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过度的索取,这种胜利并不光彩,是典型的竭泽而渔、杀鸡取卵。
《虎啸》告诉我们:“作为地球上虎类族群的唯一本源,至2018年底,我国境内各亚种的野生虎加在一起也不足50只”,而“1956年,中国皮毛市场的不完全统计数字还显示,全年全国共收购虎皮1750张。如今,再打开华南虎的生存细目,很多省份的名字之下几乎都有一条标注:'地区性灭绝’……”区区的不足50只,比起1956年仅一年就收购虎皮1750张(还是不完全统计数字),这是多么巨大的反差——如果任这种势头发展下去,很快这仅存的野生虎也会被灭绝掉,我们终将会走到大自然的对立面,受到大自然毫不留情的报复。事实上,我们现在不是已经受到大自然的报复了吗——流失的水土、灭绝的物种、突变的气候、恶劣的环境、变异的病毒、古怪的病例……无一不是大自然为我们人类敲响的警钟。



作家经过多年关注、观察,并多次深入深山老林实地探寻老虎的足迹,书中写道:“从早晨到现在,我们一行人已经跋涉近三个小时。除了郎建民,其余的人都露出了疲倦之态,有的大汗淋漓,有的扶腰喘息。我也感觉到腰部有些许的胀痛,稍稍下弯,便感觉到剧烈的疼痛。平时不经常运动的老李已经快支持不住了,只见他脸色发暗,手捂胸口,停在队伍的后边垂着头不停喘气。见此情景,大家决定扶着老李,快速转移到一个地势稍高一些的宽敞处,暂时停下来,歇一歇,恢复一下体力……”可见每次进山要面对的困难和需要克服的身体生理极限是多么巨大。
这样实地考察、亲身体会得来的资料才是真实详细、令人信服的,而书中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事例,作者都是这样实地考察、亲身采访得来的,这是《虎啸》一个很难得的独到之处,也是最震撼人心的独特之处——古人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形容人的勇敢、无畏,而任林举老师为了这本《虎啸》,不仅做到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而且还做到“崇山峻岭中,不倦寻虎影”,为此付出劳累、承担危险也在所不惜,甚至以寻到虎踪、看到虎影、听到虎啸为幸,堪称是为《虎啸》拼了命、为闻虎啸长了一颗“虎胆”。
对于作家而言,任林举老师通过实地考察、切身体会,用脚下沾满的泥土、心中沉淀的真情,加上其文采飞扬的构思、雄浑大气的文笔,共同凝聚成了这本令人心跳不已的《虎啸》。
所以说,《虎啸》不是坐在书房里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一字十步甚至百步、千步,从大自然里“下载”来的,每个字都闪耀着作者睿智的思考和辛勤的汗水。
任林举通过《虎啸》告诉我们他的思考:“埋头于追逐既得利益的人类,不论为了国家也好,为了群体也好,为了个人也好,都需要有人在适当的时候敲响一下悬在头上的警钟——别再一意孤行啦,再走下去,后果很严重,会面临很大的危险或灭顶之灾!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老虎就是那个警钟,它们是自然的使者。在人类不能自觉或无法做到自觉的前提下,它们时刻站在食物链的高端,警示着人类。一旦它们难以生存或无法生存时,就证明整个生态已经衰弱得无法支持野生动物生存了,也就是山、水、空气都出了我们能够看见或看不见的大问题。再不觉醒、停手,人类自身也将无法在自然中安身立命。虎是一个昭然的象征,是一个深刻的隐喻,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风向标。也许,人类并不需要爱老虎,但必须热爱和尊重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如果我们不想受到自然的惩罚,不想在一个崩溃的自然环境里走向覆没,就有理由对老虎存多一份爱护和敬畏之心,把它们当作提醒我们,佑护我们,使我们不至于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
为了《虎啸》,任林举还不辞劳苦,走访了很多老猎户。这些猎户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履行的职责,只有生态环境好了、野生动植物恢复了、食物链平衡了,人类才能过上好日子——猎户于贵臣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回首三十多年的打猎生涯,小的野鸡、野兔不算,光是大一些的熊、野猪、狍子、鹿总共也有上千只,可谓丰厚,但日子却没有过出与之相对应的富足。相反,随着野生动物的锐减和消失,他的生活却每况日下,一点点滑向贫困的深渊。后来,在禁猎的政策感召下,他卖掉猎枪,辗转承包了林业局的果树场,一年忙下来,平均可净赚四万块钱左右。这样平安、顺当、没有波折的日子,对于贵臣来说,是三十多年前打猎时想都不敢想的。
后来,于贵臣加入了爱虎小分队,当起了清山清套志愿者。当初,于贵臣是下套子的高手;现在,也是清套高手。大家都管他叫“清套大王”,三年下来,他一个人清出来的套子差不多上千个。他说:“小动物没了,老虎没了,人也就没了,最后什么都会没有的。”
这是一个有着三十多年行猎经验的猎户,在生态环境恶化到一定程度迫不得已改行后的幡然醒悟,也因此,改行后的他过上了比较安定、相对富足的晚年生活。



任林举在采访印度动物保护学家乌勒斯·卡伦斯时,特意向他请教、探讨了捕猎者的生存状态和命运的问题。乌勒斯·卡伦斯先生明确地告诉任林举,在他所认识的印度猎人中,没有一个人借助猎杀的野生动物使生活和命运得到过正向改善。他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猎人,印度的也好,俄罗斯的也好,中国的也好,情况大致应该都是一样的,他们在猎物身上所获的利益,从来都只是微不足道的“附加”。虽然他们都曾经荣耀一时,但最终的结局,却都逃不出贫、病、伤、亡。
这种结果确实令人深思。尽管我们并不知道“天意”使用了怎样的一条绳索,但我们却明明白白地看到,猎杀者和猎物之间的命运竟被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在任林举接触、采访过的猎人中,于贵臣是结局算是最好的,这大概与他及时觉醒和收手有关吧!
作为一个原本对野生动物没有感觉、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好感的人,读到这里,我顿时觉得灵魂受到了深刻的洗礼——虽然凭着进化出来的智慧和能力,人类不用再像其他动物那样生活在山河湖泊的大自然中,但是,从野生环境中脱离出来的人类,并不是孤立的存在,依然与各种野生动植物有着千丝万缕剪不断理还乱、无法割舍的联系。如果一任环境继续恶化下去,也许,若干个时期以后,以野生东北虎为代表的各种野生动植物灭绝的悲剧,就会在人类身上重演……
可喜的是,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尤其是野生虎保护已经在国际国内形成了广泛共识并付诸了行动——早在2010年11月,包括中国在内的13个全球野生虎分布国通过了一项重大的联合行动计划——全球野生虎种群恢复计划,并联合发表了《全球野生虎分布国首脑宣言》,倡议共同努力促进野生虎及栖息地的保护,并将每年的7月29日定为“全球老虎日”。从此,每年的这个日子老虎都成为一个世界性共同话题;每年的这个日子,人们都在认真地思考着人与老虎、人与自然的关系,也都在谋划着为老虎做点什么事情。
因为,为老虎做点事情,从另一个层面来讲,就是为大自然做点事情;而为大自然做的事情,最终的福报必然会波及人类——作为动物中除了人类没有天敌的“王者”,如果生态环境恶化到连老虎都无法生存的地步,那么,还有什么动物能够生存繁衍、顺利发展呢?难道到最后,地球上只剩下人类这一物种,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初衷和愿景吗?
相信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因为真到了那时,人类一定也不能够完好地生存,也一定会受到来自大自然和生态环境的狠狠报复,甚至陷入灭绝也有可能。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保护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生存的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绝不是一个口号、一句空话,而更是一句振聩发聋、发人深省的警言,应该时刻鸣响在每一个现代人的心头。

任林举老师的《虎啸》,正是基于这个朴实而又堪称伟大的理念展开创作的——为了创作这本书,任林举老师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先是想尽办法与相关部门、相关人员取得联系、争取支持和配合,后又冒着被野生动物包括东北虎袭击的危险,跟随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们一起,到山林深处追寻虎豹的踪迹、探访黑熊棕熊的秘密,并采访了大量曾经以打猎为生的猎人,付出了巨大而艰辛的劳动。
虽然这些劳动和长年累月在深山老林从事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郎健民”们比起来,可能算不得十分艰巨,但是难得的是,他用自己的如椽巨笔,把这一年多跟踪采访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所想、所得,整理成文、付梓发行、警醒读者,从更大更广的层面为人们敲响生态环境保护的警钟,起到了“郎健民”们所起不到的“广而告之”作用,绝对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之前我对于任林举老师也有关注,他的作品大都是心怀苍生、悲天悯人。尤其是这部《虎啸》用大量真实而丰富的细节、翔实而丰满的故事、大气而雄浑的笔法展示了环境文学带来的强烈震撼,让人不仅为虎啸心跳加速,更为环境保护与生态生存而产生一种紧迫感与使命感,让我觉得,这不是一本简简单单的书,而是一本用心血和热爱、以才华与担当凝聚而成的力作,既是一本令人心跳加速的《虎啸》,又是一声能警醒世人的当头虎喝——“野生动植物保护关系着我们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赶紧停止侵害野生动植物们的恶行,加入到保护它们的行列中吧,这样,不仅是对野生动植物们负责,也是对我们自己、我们的子孙以及对人类的未来负责!”


作者简介
朱哥亮,本名朱应召,供职于河南郸城县融媒体中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华南虎到底灭绝了没有
新竹:虎啸山河又起航
中国修订了野生动物保护法 国际组织却因此担忧老虎的未来
印度野生虎数量4年间增长33%,为何印度在老虎保护上如此出众?
动物解说系列--虎
华南虎野外灭绝了 我们还能做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