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公共安全事故前都有征兆——1000起隐患?

前言

“凡是可能出错的事必定会出错”,在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300个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

3月22日上午,河南濮阳一小学发生踩踏事故,致2死20伤,吓坏了孩子,伤害了家长。从踩踏事故到“电梯吃人”,从港口爆炸到船沉江底,那么多类似的悲剧一再发生。伴随着事故新闻密集登上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也引发了公众对社会公共安全的深层次担忧。

城市作为体现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标志,除了表面上很美好、很便捷、很现代之外,竟然如此的危险,更让人害怕的是,类似事故不仅爆发原因太多,既可能是“天灾”所致,也可能是“人祸”酿成;而且爆发时间、地点根本无法控制,从高档大气的写字楼到人流涌动的地铁站,再到杂乱无章的城中村都可能成为发生地,面对365天全年无休的事故,难道已经束手无策?

其实,公共安全事故最近几年开始呈现高频次、多领域发生的情况绝非偶然,这与国内高速的城市化进程息息相关。

中国将西方两百多年的城市化压缩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内完成,在带来巨大的规模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规模风险,即城市功能越复杂,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就越多,系统本身会变得越来越脆弱:

首先

城市运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水、电、燃气、交通、通讯、物流等每个环节看似无关紧要,可是一旦出现问题却会引发城市整体的瘫痪;

其次

城市地区的资源有限,如粮食、能源、原材料供应以及产品销售等对外部的依赖性很强,一旦内部出现问题很难自我救助;

另外

现代城市安全的威胁已不限于传统的自然灾害,更具不确定性、偶发性的人为因素扰动,甚至是恐怖袭击,类似昆明火车站砍杀、911恐怖袭击,以及《查理周刊》等因政治、经济、文化原因导致危害公共安全事件,造成损失和危害往往更为严重。

因此,简而言之,城市化的过程某种程度上就是其脆弱化的过程,习惯与事故相伴是必须的,但关键在于应该如何化解种种安全危机。

不能否认,大部分的城市公共安全事故都属于“小概率”的突发事件,其常常是在人们做好了99.9%的准备情况,用0.1%的概率不断印证“墨菲定律”的残酷,即“凡是可能出错的事必定会出错”,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共安全事故是无法避免的。

相较于悲观的墨菲定律,“海恩法则”所揭示的规律或许更具积极意义: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300个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

任何重大事故都是有端倪可查的,最终的悲剧经过了“萌芽-发展-爆发”的量变到质变过程。

譬如佛山爆炸的直接导火索是工人违规电焊操作,但简陋的消防措施(仅在工厂外有一个消防栓)却成为事态不断恶化的“幕后黑手”;

哈尔滨仓库“火烧连营”20多个小时难以救援,源于长期以来生产、仓储、居住三合一的混乱格局,消防通道变“堵塞胡同”,付出的是5名消防战士牺牲,14人受伤的惨痛代价;

至于在广东省惠东县发生的电影院大火(造成17人死亡,大部分为学生,最小的仅5岁),商场为了让观影者多买展销商品,故意把进出通道弄的弯弯绕绕,40辆消防车面对内部结构复杂的“迷宫”无能为力,持续13个小时大火的隐患其实早已埋下。

统计数据显示,在全国各地重大人员伤亡的火灾事故中,80%以上是由于消防通道堵塞;而近一半的拥挤踩踏事故是源于观众数量失控和组织工作疏忽,之所以“小概率”事件屡屡酿成重大事故,关键并不在于问题“发现难”、“成本高”等技术方面,而是管理者的侥幸心理与责任心不足。当他们忽略了危机萌芽之初的种种征兆,也就怪不得最终酿成大祸了。

当然,除了主观上的疏忽大意之外,安全事故频发也折射出现有管理体制机制上的积弊。

首先是规则欠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飞速发展,但在规则建设上却严重不足,由此引发的混乱绝不限于城市公共安全领域,股市踩踏、食品安全、医疗纠纷皆受其累,而由于全国没有统一的公共安全管理法,部分领域甚至无法可依,管理者在城市安全治理上自然也难有作为。

其次是协调不足


从横向来看

城市安全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复杂的行政力量配备,不仅需要公安、交通、医疗、旅游等多个部门协调,甚至还应该有社会(媒体、通讯、企业)和军方力量的参与,而目前的管理仍处于粗放型的“分散管理”阶段,不同部门处理不同类型安全事件的“九龙治水”效率低下,尚无“横到边”的联合协作机制。最后是执行不力。

从纵向来看

目前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以顶层设计为主,大多停留在笼统的概念、口号层面,相关法律法规的操作性不强、实施不到位,尤其是社区基层的力量极为薄弱,既无深入群众的公共安全反馈机制,也无针对性的危急自救技能和日常安全教育,有些部门屡屡在突发的危机事件时与民众“失联”,正反映出公共管理执行力亟待提高。

因此,偶然的背后是必然,“大概率”事件上的管理不到位,才是“小概率”事故爆发的根本原因。

从某种程度上看,现代化城市正在进入“细节决定成败”的时期。城市越来越像一台的精密机器,由无数个零件组合构成,任何一个没有拧紧一个螺丝钉,都可能带来巨大的灾难。不难想象,在方方面面追求细节完美的精细化管理,未来或将成为城市发展的必需品。

在这方面,严谨的德国人一直备受称道。源于对于细节的“完美主义”追求,德国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极为强调标准化(降低复杂度避免出错)、模块化(分解生产流程)、秩序化(明确责任承担),其具体内容已细化到每台设备、每个工具的摆放位置都必须固定,极致到生产的玻璃杯多了一个气泡都要对生产线全面检修的地步。

虽然德国的经验确实值得借鉴,但略显刻板的管理模式亦不能生搬硬套,否则难免水土不服,这是中德两国不同的发展阶段所决定的。已处于工业化后期的德国,企业生产和管理的主要对象其实是机器,用硬性、细化的规章制度来保持高效、避免风险是理性的选择。

而对于中国来说,面对着庞大的劳动力人口,如果仅仅依靠冷冰冰的制度约束、绩效考核来完成思想、行动上的统一,企业尚且很难做到,更何况是系统高度复杂城市治理。趋势上看,当精细化控制遭遇难以预料的“人”之时,突出个性诉求的软性管理将越来越重要,未来的城市安全或许比城市发展更受关注。

目前国内的城市安全管理尚处于“初级阶段”,要想避免“小概率”事件“一而再、再而三”的爆发首先要摆脱误区,即不仅仅要看到水面上的冰山,更要学会如何探索水面下的冰山,评估和测量潜在的风险。

以纽约时代广场为例,其跨年夜的庆祝活动举世瞩目,全球各地的超过百万民众都会聚集在“世界的十字路口”等待水晶球降落倒数计时。虽然压力巨大,但时代广场110多年未发生踩踏事故,对于大型公众聚集活动的风险控制值得称道,其包含以下几大方面内容:

一是预测人数,时代广场对于大型活动会进行事前的模拟预估,一旦现场聚集的人群超过预测时就立即采取限制措施,送外卖要看送货地址,住户要求展示ID等。

二是分隔区域,把人群分成若干个区域,从晚上六点离时代广场10多条街就开始管制,每个街口分段控制人数,设置栅栏由安全人员守卫。

三是单向分流,大规模人口聚集如果加上无序运动其结果将是灾难性的,单向分流是超拥挤环境中的普遍规律,因此每个区域都遵循“先出再进”原则控制人流方向。

四是重点防护,凡是在易发生挤踏的高危地点,比如台阶、复杂地形、装有玻璃的建筑物等附近,都应当设立警示牌和应急通道,必要时设专人值守。另外,时代广场还对于旅客安全意识的进行教育和指导。

在如今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日渐成熟的大背景下,新技术实际上已为城市安全的事前管理的风险预测、隐患发现等提供了更多的应用空间。

政府管理者

在整合体制内外各部门的数据、信息平台的前提下,利用大数据技术形成“挖掘数据-量化分析-寻找相互关系-突发事件预测”的科学决策流程已非天方夜谭;

市场企业

来说,协助政府管理者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出有益信息将成为巨大的商机,例如谷歌公司在2009年甲型H1N1流感爆发几周之前,就曾根据大量互联网信息的汇总、比对,得出了对流感来源与传播态势的判断,其商业价值难以估量;

普通百姓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基于互联网的实时互动与LBS定位技术的成熟,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公共安全危机治理的参与者,管理者发动群众对于身边的危机苗头进行举报、宣传,不仅能大幅度提高了城市安全治理的效率,还间接起到培育安全意识的作用,城市安全的“大概率”治理也将由此进入新的阶段。

(本文为福卡智库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若转载请联系后台并标明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海因里希事故概率法则
海恩法则
“海恩法则”的启示
怎样在安全工作中做到以预防为主呢?
【安全月征文】安全在我心中
检讨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