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疯狂到理性,支付牌照交易降温

支付牌照价格缩水,行业回归理性,发展面临新机遇。

媒体训练营11月6日报道

文|左远良

物以稀为贵,在政策收紧、罚单频出的背景下,第三方支付牌照曾一度炒到了数十亿元的天价。然而,相较于年初的炒牌热度,支付牌照的交易开始日渐回冷。

11月6日,据《证券日报》报道称,经调查发现,第三方支付牌照价格已经大幅降价,甚至缩水50%。一位知情人士表示:“第三方支付牌照确实在降温,以前全牌照成交价在8亿元—10亿元之间,现在全牌照3亿元—4亿元就可以成交,即便如此也是有价无市。”

对于支付牌照价格变化,分析人士指出,随着巨头布局逐渐落定,供需两端均出现变化,交易活跃明显下降,第三方支付牌照含金量重估,价格也随之相应回落。

监管来袭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对传统的银行卡支付机构造成冲击,不少互联网支付机构通过多银行开户,将清算活动内化为内部流程,绕开清算环节,从而被过顶传球。这一过程中,互联网支付机构也形成事实上的黑箱,对监管提出了挑战。

监管机构为了使支付业务回归通道角色,避免账户化、清算组织化,开设了支付牌照。2010年6月,央行公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从事支付业务需要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也称《支付业务许可证》。

2011年,央行下发了第一批27张第三方支付牌照,支付宝推出扫二维码支付;2013年8月,微信推出微信支付功能,2014年春节,微信通过抢红包完成了大量绑定银行卡;2014年,滴滴、快的打车大战,用户逐渐习惯移动支付,到2017年底,我国移动支付用户已经突破7亿。

有统计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40.36万亿元人民币,无论从规模还是增长率上来看,第三方支付都是风口上的行业。但是,代表着“通行证”的第三方支付牌照却一直是稀有资源。

在2011年-2015年期间,央行共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271张。由于在备付金、清结算、二清、套码等方面开始陆续暴露问题,监管层开始出手整顿支付行业。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明确表示“一段时期内原则上不再批设新支付机构”,从此暂停发放支付牌照。这标志着第三方支付牌照进入存量时代。

截至目前,央行累计注销支付牌照名单已增加到33家,最新的支付牌照数量为238张。

一牌难求

受互联网转型大潮的影响,线下实体企业向线上转型,在转型的过程中要想在线上交易,务必需要支付。支付是交易的闭环,也是衍生业务的开始,是银行支付体系外服务客户满意度最高的主体。互联网公司都想拥有自己的支付牌照,但牌照数量却有限,出现了一牌难求的局面。

近年来,央行大力打击无证经营支付业务的公司,例如美团曾多次被律师实名举报并被央行约谈,携程在2017年也陷入“无证经营”的风波。因此,行业巨头必须要拥有一块支付牌照解决二清问题,为业务发展找到护身符。

值得注意的是,支付牌照不可以倒买倒卖,其他公司如想快速获得,只能通过直接收购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方式将支付牌照收入囊中,这使得支付牌照的市场存量越来越少。

伴随着支付牌照发放的收紧,行业并购事件不时发生,市面上也催生了支付牌照买卖的生意,各种中介、掮客游走在各方之间,价格也一直被热炒。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3月30日,支付领域相关的并购案例目前已经发生35起。在35起涉及支付公司的并购案例中,有27起与支付牌照有关。例如:钱袋宝被美团收购,浙江贝付卖身唯品会、捷付睿通被小米拿下、广西集付通遭恒大吞并、深圳神州通付嫁入美的。其中,价格最高者为海立美达并购联动优势,耗资30亿元人民币;其次为万达集团并购快钱耗资3.13亿美元。

为了抢夺先机,抓紧布局,收购牌照成为不少上市公司进军支付行业的快捷通道。更有一些上市公司,主业不振,打出“双轮驱动”的经营战略,通过收购一块三方支付牌照,摇身一变成为互联网金融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呼风唤雨。

交易回冷

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支付牌照价格的热度开始冷却。据《北京商报》报道,一位金融牌照交易的中介人士表示,最近很少见第三方支付牌照成交。目前市场上支付牌照交易玩家数量逐渐减少,支付牌照价格相比年初至少下降了不少。

业内人士分析称,支付牌照交易降温、价格缩水,原因在三方面:一是行业寡头格局,牌照需求已经趋于稳定;二是政策逐渐开放,牌照核发重启预期升温;三是监管持续收紧,牌照交易市场回归理性。

支付行业已经行称“双寡”格局,使牌照需求方减少,是交易冷清的主要原因之一。有数据统计显示,支付宝和腾讯金融分别以53.76%和38.95%的市占率占据主导地位,两家企业在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占比高达92.71%,剩余7%的市场份额由200余家公司抢夺。

238块存量牌照,已经不少了。剩下的236家支付公司在7%的市场里厮杀,能有多大的利润空间?资本是逐利的,谁会长期养一家不赚钱的企业?想要的,买的起的大佬和巨头们,都已经得手了;剩下的,真实需要,买得起、养的起的企业已经不多了,需求已经趋于稳定。

在供给端,支付牌照申请放开的迹象改变了市场预期。今年3月,央行宣布正式放开外资进入中国支付市场,明确外商投资支付机构的准入和监管政策。央行有关负责人公开透露,放开外商投资支付机构准入限制,在支付市场对外资开放的背景下,国内支付牌照申请也出现解禁迹象。

另一方面,支付牌照本身并无实际价值,只是由于监管部门停发新证,而入场玩家苦于合规问题而不得不收购持证机构。但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玩概念、囤牌照”的市场现象将成过去式,支付牌照的市场估值将逐渐趋于理性,价格缩水也在情理之中。

支付剩宴

七年前,监管机构批发支付牌照,使得第三方支付企业凭借便捷、灵活的特性,一度开辟出支付行业的蓝海,手续费、备付金利息以及一些创新收入成为众多支付企业的红利来源,进而推动了行业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也催生了互联网金融乱象。以P2P为例,P2P公司本来是撮合者的角色,但受赚取利差的诱惑,放弃自身定位,抛弃收取服务佣金这一赚钱相对不快的盈利模式,直接参与金融业务,从平台者,走向银行化,进而冒险化、“旁氏化”、最终“跑路化”。

为整治市场乱象,监管力度加大,比如开出大额罚单。8月初,央行在一天内对4家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出5张罚单,罚款金额达1亿元人民币,其中3家机构收到2000万元以上罚单。据统计,今年以来央行对133家机构(含分支机构)处罚了上亿元资金,处罚力度为历年来之最。

支付行业的创新红利渐逝,进入到洗牌加剧的窘状,支付业务不好做,业内人众所周知。支付牌照也不再是护身符,而是紧箍咒,即便是拥有牌照的互联网巨头,也开始转战金融科技服务,指向互联网金融提供商及商业银行提供金融科技服务。

不过,回归本质后的第三方支付牌照,也并非没有价值。拥有支付牌照的企业,可以打通资金闭环,进一步打造覆盖全产业链的业务布局和资金管理服务,也有助于线下场景拓展。比如:蚂蚁金服在推动其信贷业务走出淘宝、天猫体系主要依靠的就是支付宝线下的密集布局,合作大量未触网的线下商铺,成功为阿里小贷等获客。

未来,随着区块链和AI的加入,支付行业又将面临一次洗牌,只要熬过在这轮监管周期,有望洗净浮躁,脱骨新生。此外,在新零售领域,第三方支付行业也有很好的机会。


【人物】

马云 | 李彦宏 | 张勇 | 陆奇 | 雷军 |  陈天桥

王小川 | 刘强东 | 贾跃亭 | 蔡文胜 | 邹胜龙 

俞永福 | 姚劲波 | 杨元庆 | 孙宏斌 | 井贤栋 

何小鹏 | 王功权 | 周鸿祎 | 史玉柱 | 胡胜利

龚宇 | 傅盛 | 冯鑫 | 康庄  | 张瑞敏 | 张一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三方支付牌照为什么这么值钱?
【新三板市场周报】第三方支付日渐规范,通道价值显现
互联网+时代,“支付行业的准生证”!
第三方支付发展史,一路走来到底经历了什么?
牌照经纪一夜暴富:牌照成抢手货售价高达亿元
一牌难求:炒到3亿元仍有价无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