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跌宕起伏,气势不凡的天下第三行书——苏轼《黄州寒食帖》赏评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黄州寒食诗帖》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素有“天下第三行书”之称。

这件作品是一首遣兴的诗作,写于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即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的寒食节。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

黄州寒食帖

在春寒浓重的风雨中,苏轼回想起自己已然过去的贬谪生涯,想起自己远在眉州的列祖列宗的寂寥坟冢,看到眼前的破灶、湿苇、空庖、寒菜,以及那衔着烧残的纸钱的乌鸦在阴雨中飞过的情景。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诗人以诗歌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诗写得非常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

笔法

从笔法上来说,该帖以浓墨大笔为主,多用侧锋,点画丰满肥厚,大多数情况下起笔都是以出锋开始,而在运笔过程中力求圆润。作品中的点、横、撇、捺不仅保留了苏体楷书的基本形态,而且富于变化,频生意趣。如作品中的“萧瑟”“海棠”等字词,正体现了这些特点,表现出了“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的艺术特色。

苏轼《黄州寒食帖》(局部)

结体

在结体上,《黄州寒食诗帖》的体势宽博质朴、横平竖直,包围结构较为方整。结体扁平、奇崛;另外,最显著的特征是结构的参差变化,或左重右轻,或右重左轻,有的上密下疏,给人以错落的美感;而少数长方形的结构在调节章法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如“年”“中”“苇”“纸”等字,尖笔长竖,锐不可当,不时透出疏朗之气息,给人以行云流水般的美感。

苏轼《黄州寒食帖》(局部)

章法

从章法上来看,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前一首七行,字形从小到大,再从大到小,第四五行字形最大,为转折处,乃通篇的三分之二略靠前处。此处浓墨重力,行笔减缓,字形增大,笔力浑厚而浓重,表露出感慨深重的情感主调;后一首九行,用了两个转折,第一个转折在三分之一处的第三行,字较小。与此相衔接的第四、五行,字体明显放大,笔画奔放急促,运笔不计工拙,随心所欲,布白密结,似乎透不过气来,反映出苏轼心潮澎湃、悲愤齐涌、不可遏制之情绪。而“烧湿苇”这三个字的布白突然萧疏,墨色惨淡,直笔无限拉长,好像是苏轼的长长叹息。第二个转折在三分之二处的第七行,字很小,到末尾行笔又复缓慢,持重而平稳地收笔完篇,字体和行笔效果与篇首遥相呼应,表达出了诗人不可遏止的激情。因为三个转折的作用,使得通篇结体造型展促抑扬,跌宕起伏。

苏轼《黄州寒食帖》(局部)

这件作品将诗歌中的感情寓于书法的点画中,点画随作者情绪的变化而起伏迭宕,诗境蕴藉深沉,书法深婉平易、天真烂漫,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结合,充分体现了苏轼“短长肥瘦各有度”的书法艺术风格,也是他思想、胆略和学识所致。苏轼在书论中多次阐明自己对自然天成的审美追求,他说:“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然其为人傥荡,本不求工,所以能工此,如没人之操舟,无意于济否,是以覆却万变,而举止自若,其近于有道者耶?”这表明他强调这种直接感受、“无意于佳”“无意于济否”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心忘其手手忘笔,笔自落纸非我使”,浩然听笔之所之,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是好作品。《黄州寒食诗帖》就是他书法理论的一个最好佐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东坡 《寒食帖》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赏析
难得一见的苏轼墨迹大观[精品珍藏]
十大书法名帖(6)苏轼《黄州寒食帖》
(宋)苏轼行书黄州寒食诗帖卷
视频讲解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