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1年第141篇:读文随笔∣“学习评价”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学习评价”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中学语文教学》2021年第10期发表了北师大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李倩老师的论文《初中语文实践探究活动中的学习评价设计》。这篇论文提及的“学习评价”并不是全新的领域,但这个话题对我来说是十分陌生的。我们经常说的“学教评一体化”中的“评”实际上就是学习评价,而我也知道这种评价不仅仅是以考试为代表的终结性评价,同时也包括了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但这种学习评价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包括哪些因素,有哪些步骤,如何设计具体的评价任务等等,对我来说都是全新的内容。阅读李倩老师这篇论文,我对“学习评价”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有学者提出了“评价是基于证据的推理过程”的思想,总结出了教育评价三角模型。这个理念和模型是比较难理解的,因为它们不在我以前的知识框架内。所谓“三角模型”实际上就是学习评价的三个维度:认知、观察和阐释。首先,“认知”解决的是“评价什么”的问题,也就是评价的对象是什么,这种思维方式带有“认知”的成分。实际上,学习评价重在评价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特定学科领域的学习规律。学生和学科是教学的重要因素,评价这两个领域的规律,是可以理解的。其次,“观察”指的是“如何评”的问题,即在明确评价目标后,评价者要借助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与评价任务,收集学生真实而多样的学习表现,进而形成富有价值的判断与发现。再次,“阐释”主要指向“如何理解与运用评价结果”,评价设计者要综合评价目的与情境等相关因素,分析证据,有效地应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经过作者的解释,我终于明白,所谓的“三角模型”解决的就是“评价什么”“如何评价”“为什么要这样评价”的问题。作者利用该“三角模型”,对初中语文“活动·探究”单元的学习评价进行了探讨,具体说来就是提供了如下三条策略:

第一,明确评价目标与学习表现标准,确定评价方式。做任何事情都要确定目标以及目标的具体表现,然后再思考如何做这件事情。评价也是如此,评价目标就是评价要达到怎样的标准,学习表现标准就是评价目标的具体表现,而评价方式就是如何进行评价。这一条策略就涵盖了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表现和评价方式,共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分析学习目标的类型,结合学生目标达成的表现标准与学习成果,筛选评价目标。评价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内容是一致的,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作者提供了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新闻”的学习目标:①了解消息、特写、通讯等新闻文体特点;②阅读不同类型的新闻,把握基本观点并获得主要信息;③了解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④揣摩新闻的写作立场与情感倾向,培养理性思考的习惯;⑤养成关注现实、关心时事的习惯。相应地看,评价目标就是看学生达成这些学习目标的具体表现。第二步是准确分析评价目标的内容指向,选择与之匹配的评价方式。所谓评价方式,主要有纸笔测试、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等。指向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评价,可以采用纸笔测试;指向语文素养的评价,不妨多考虑一下表现性评价;要评价学生在某个学期的表现,不妨采用档案袋评价的方式。不过我有一点不太理解,作者认为,针对现代诗创作的评价,“教师不妨采用诗歌比赛、读书报告、制作个人诗集等表现性评价”,那么诗歌比赛、读书报告、制作个人诗集究竟是学习的内容,还是评价的内容?如果按照“促进学习的评价”“评价即学习”的理念,这一点是可以解释的。但我在观念上,还是有点转变不过来。

第二,设置典型开放的评价任务,收集多样的学习证据。作者明确之处,在语文实践探究活动中,学习任务即为评价任务,即依据评价目标而设计的符合语文学科逻辑的学习项目,或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既然学习任务就是评价任务,那么学习内容不也就是评价内容吗?按照这样的逻辑,在内容维度上,学习和评价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在方式上。那么,在这个部分中,作者提到的评价任务的特征,也是学习任务的特征。活动探究单元中,学生的学习任务具有典型性和开放性特征,这与学生学习书本知识是有差异的。作者提出了两条具体的策略,一是以典型的评价任务凸显评价目标的学科特点。评价任务就是学习任务,在评价时,可以根据学生完成典型任务的情况而定。二是以开放的评价任务保证多样化的学习证据。所谓开放就是不固定,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框架下自主设计或选择学习任务,例如针对演讲单元的任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经验,自主选择演讲话题,并通过查阅资料、观看演讲视频、小组讨论等方式,自主建构演讲稿的评价标准。

第三条是建构促进学习的评价标准,形成有效的反馈机制。这种评价标准更多是一种描述性标准,与评分标准是有差异的。作者提供了一个八年级“新闻采访提纲”表现性任务的评价标准,从采访目标、采访对象、采访问题三个维度,设计了优秀、良好和待提升三个等次,这些等次不能进行精确打分,但也可以进行“模糊评价”。当然,学生也不一定非要按照这三个维度进行评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新的维度。我的疑问在于,是不是所有的任务都要设计评价量表呢?此外,作者还引用了另一学者的观点,即教师可以运用评价标准,实现三个层面的反馈:一是任务水平,针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及其具体学习行为;二是学习过程水平,聚焦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关注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学习策略与方法的使用情况;三是元认知水平,评价与反馈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自我监控能力。这又是另外一个层面的话题了。

总之,这篇论文比较抽象,读起来难度较大,但只要把握了评价本身的逻辑规律,以及掌握了“评价即学习”的理念,文章大部分内容还是可以读懂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专题 | 系统调整:语文教育评价对核心素养发展诉求的回应
2022年7月11┃教学评一体化┃指向教、学、评一体化的大单元活动设计
课例丨以表现性活动引领的初中语文大单元课程设计(附完整资料包)
高中语文新课标视域下的教学评价思索
跨学科实践(3):如何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
单元教学的设计角度与模板 | 国庆特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