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3年第3篇:读文有思∣代顺丽博士的“文本阅读的整合式认知”

代顺丽博士的“文本阅读的整合式认知”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语文建设》2022年第12期发表了代顺丽博士的论文《文本阅读的整合式认知》,该期刊的公众号推送了这篇论文,我第一时间将其列入“收藏”,同时代顺丽博士也将推文发送给我,供我学习。我读完这篇论文的最大感受就是,作者说清楚了我一直在思考但没有想清楚的问题。

一线教学中的问题还是很多的,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师过于重视静态的语文知识,尤其是文体知识的讲解与训练,不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师执教《怀疑与学问》,绕不开的教学内容就是以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我不是说这些内容不应该教,而是说不能只教这些知识,或者说应该将知识讲解和阅读能力训练结合起来。我的观点对不对呢?我觉得也没什么错,在评课时我多次讲到这个观点。但对于一线教师而言,这个指导有什么意义呢?要求一线教师将知识讲解和阅读能力训练结合,意思是说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并不是水到渠成的关系,不是说掌握了知识就自然具备了阅读能力。老师们也能理解这一点,但究竟应该如何去做呢?我没有能够提供更多的实操技术,那么这样的指导就是纸上谈兵。当然,比较笨的做法就是将教学内容分为两类:一类是语文知识讲解与训练,另一类是专门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策略。例如执教《怀疑与学问》,教完议论文的三要素之后,再进行略读、浏览、把握重点、把握脉络等能力训练。学习了代顺丽博士这篇论文后,我对此的认识更加深入了。

在这篇论文里,作者首先提到了文本阅读的两种主要思维方法。一种是以文本要素分析为中心,另一种是以认知策略为中心,前者的代表是国内的专家如孙绍振、王荣生等,后者的代表则是国际测评项目PISA阅读理论。前一种的实质就是文本解读教学,从文本的背景、体式、形式、语言、主题等要素入手对文本进行解读,不断掌握阅读的经验,进而扩展到其他同类文本阅读上;后一种的实质是阅读策略的训练,即阅读效果取决于对文本信息的精加工程度。阅读的心智过程分为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阅读前要启动“预测”策略,阅读中要启动“访问和检索”“统整和解释”“反思和评价”深度加工策略。在作者看来,只强调一种思维方法,都难免偏颇,必须将两者结合。于是作者提出了文本阅读的“整合式认知”思维。具体说来就是,文本阅读更有效的思维方法可以是整合式的:既考虑认知条件——先备图式,又考虑认知过程——认知策略。先备图式触发和启动认知,生成初始发现;认知策略使认知持续运行,并产生后续发现。持续的阅读发现导向意义建构,生成理解。而这种认知思维也对应了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

在此基础上,作者构建了一个“整合式认知模型”。当读者面对一个文本时,首先要启动认知条件,掌握文本的“先备图式”。其次要运用系统性的认知策略,包括访问、检索、统整、解释等。在此基础上形成整合式认知产品,即持续生成的阅读发现,最终达到深度理解的阅读目的。该模型的优点主要有:一是关注阅读的根本目的,即实现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实际上也是其他专家所说的“建构意义”。如果这个模型里缺少了阅读目的,那就意味着认知条件和认知过程的方向性不明确。二是用“先备图式”来整合静态的语文知识要素、文本内部的诸要素等。这其实也是我在思考的问题,文本解读不只是从文本中发现、提取语文知识要素,即不是说只要我找到了一篇议论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就标志着读懂了一篇文章,读懂还意味着理解、迁移和运用。乔纳森·卡勒在《结构主义诗学》一书中提出过“文学能力”“程式”“归化”等概念,在他看来:“阅读诗歌是由一定规律制约而产生意义的过程;诗提供了一个结构,这个结构必须由读者自己去填补,因此,读者便按照他读诗经验中产生的一系列形式规则去进行创造,而这些规则既是他创造的条件,又对他的创造加以约束。”我个人觉得,卡勒说的“文学能力”本质上就是一种认知的图式,这种图式先于具体的阅读行为而存在,读者将某一次具体的阅读纳入这种认知图式的过程,就是“归化”。这也说明,作者提出的“先备图式”是有文学理论依据的。三是用“认知过程”来整合阅读方法、阅读策略、阅读过程等。初中语文统编教材构建了阅读方法体系,小学语文统编教材设计了阅读策略的单元,不论是阅读策略还是阅读方法,它们本质上是“策略性知识”,与我经常提到的“程序性知识”略有不同。当然,安德森没有区分这两种知识。作者提到的“认知过程”自然涵盖了这两种知识。梅耶在《学科教学心理学》一书中也提到:“有三类知识是有效的阅读理解所必需的的:内容知识,即拥有先前知识,并能够加以使用;策略知识,即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推断,并运用文章结构来识别重要的信息;元认知知识,即监控自己是否理解了阅读材料。”这与作者所说的“认知过程”也是有相似之处的。

有了这样的“整合式认知”模型,在以后的听课评课活动中,我就可以把阅读教学的要点讲的更透彻一些。首先,教师要超越静态的文体知识,不要让文体知识学习脱离文本解读的过程,而是要将文体知识转化为文本解读的“支架”,进而不断形成作者所说的“先备图式”,从而为后续的认知奠定基础。其次是有意识地进行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的训练,这也是统编教材的应有之义。再次是将两者有机融合,不能将其割裂为两种不同的教学内容。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阅读、有关鲁迅作品的知识与阅读经验等基础上,形成相应的“先备图式”,用于《阿长与<山海经>》的阅读。当然,“先备图式”和“认知过程”究竟是如何融合在一起进而产生持续性理解的?又该如何体现在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中?这些问题还值得我继续思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术前沿】代顺丽︱文本阅读的整合式认知
图式理论
学习循环|大单元大项目大概念,学生没有脚手架怎么办?
让学导思,丰盈阅读课堂
促进元阅读能力生成
阅读教学有效策略摭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