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3年第34篇:读文有思∣“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重心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重心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学习任务群之一。对于这方面的内容,我缺少专题研究,目前尚以学习为主。最近,我在《语文建设》2023年第1期读到了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余党绪老师的论文《思辨意识·判断能力·理性表达——义教阶段“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的三个任务》,论文对义务教育语文课标里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名著阅读案例提出了具体的实践要领。党绪老师多年来致力于思辨读写、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研究,他的论文自然也是研究思辨阅读与表达的重要参考文献。读完这篇文章后,我的收获主要有三个:一是

善于解读与提炼。“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相关要求我也读过,但总是感觉茫然无头绪,主要是因为我对课标上的那段话缺少解读与分析,不能够透过字面意思把握课标内容的真正含义,不能够将其有效地纳入到自己的知识构架中。课标里是这样讲的:“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这段话有两个分号,一共表达出三层意思,如何用精炼的语言提取信息并表达要点呢?余老师对这段话进行了解读。首先第一个分号之前的这句话,“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是思维的方式或要素,“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这句话中有两组关系:观点与事实,观点与材料。思辨阅读要区分观点和事实,然后分析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对应关系。这几句话可以用“思辨意识”来概括。其次是第二个分号之前的内容,余老师用“判断能力”来概括,主要是事实判断、价值判断、审美判断等不同的内容。再次是第二个分号之后的内容,主要讲的是“理性表达”。将课标的这段话提炼为“思辨意识”“判断能力”“理性表达”三个关键词,该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要点立刻清晰了。

二是善于借助理论框架。当提出了这三个关键词后,接下来该如何成文呢?余老师又对这三个关键词进行了解读,提炼出了相应的分析框架。例如作者引用杜威的“思维是为了某个目的而展开的连贯有序的头脑推理活动”,提炼出了思维的三个要素,即“目的”“过程”“材料”,这其实也是议论文阅读的关键词语。所谓目的,就是说论证一定是为了解决或解答某个问题的,而不是为了论证而论证;所谓过程,就是用环环相扣的推理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所谓材料,就是与问题相关的事实和经验,材料是为了证明文章论点的。接下来,作者从这三个要素出发,指出了思维的常见三个错误:首先是目的偏差,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有相应的目的,教学有目的,语言表达有目的,写作手法的存在自然也有目的。在论证过程中,目的偏差会导致思维方向的错误。其次是材料偏差,即所用材料无法证明相应的观点。作者举了《水浒传》《鲁宾逊漂流记》《红楼梦》的相关例子来证明。《红楼梦》中凤姐将林黛玉比作戏子,宝钗的表现是“不肯说”,宝玉的表现是“不敢说”,心直口快的史湘云点破了,如果将这些归结于黛玉“使小性儿”,那在推理方面就不够严密,因为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将林黛玉和地位低下的戏子相提并论,林黛玉自然会恼羞成怒,这不是性格使然,而是人正常的情绪反应。再次是过程偏差。《鲁宾逊漂流记》中,有人把鲁滨逊的生存奇迹简单归结为他的勇敢与乐观,而看不到他所拥有的丰富的生存经验和物质资源,这从逻辑上讲就是说不通的。

三是善于构建分析模型。在阐述“理性表达”时,作者提及了“文本评价”的要点。在该任务群的“教学提示”部分,课标提出要在第二学段“引导学生发表对文本的看法”,第三学段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评价”,第四学段要“尝试对文本进行评价”。作者将文本评价与理性表达相勾连,构建了一个分析模型,即“文本把握—作者探究—自我反思”。其中,“文本把握”主要是思考文本写了什么,主要认为是把握文本的内容,目标指向了真实理解;“作者探究”主要是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主要任务是探究作者的写作动机,目标指向合理解释;“自我反思”主要是思考我怎样评价这个文本,主要任务是探讨作者是否达到了他的目的,目标指向了公正评价。这就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分析模型,作者举了《骆驼祥子》的例子,指导学生从“文本写了什么”“老舍为什么要这样写”“我怎样评价这个文本”三个层面进行解读。该框架的适用范围是很广的,而且三个方面都直指“整本书阅读”,有助于对名著进行整体观照与把握。

当然,对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任务群,我也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因为目前新教材尚未修订,我们只能以统编教材为载体落实学习任务群。我认为,学习任务群不是超越教材的独立教学内容。不是教完教材后再去教“学习任务群”,而是要将学习任务群的理念、相关任务落实到教材教学中。就拿该任务群来说,教师在基于教材的阅读与写作教学中,就要善于将任务群的理念加以落实。在单篇文章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运用“文本把握—作者探究—自我反思”的模型来教学,这与整本书阅读的教学逻辑是一致的。对于《老山界》一课,学生首先需要把握这篇课文写了什么,然后思考作者为什么写这些事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写,最后就是自己对这篇课文的评价与分析。例如红军翻越老山界时最险要的地方是雷公岩,但作者只用了三言两语就概述了自己翻越雷公岩的过程,对此应该如何评价?学生可以认为文章有问题,应该详细来写该过程,也可以认为文章没问题,因为这恰恰能够体现红军的坚强意志与乐观精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解读(之三)
余党绪:以“三个转化”推动整本书思辨性阅读
石沂波:指向任务完成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单元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王红霞丨凸显思辨特性,培养思辨能力——“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价值、内容解析与实施路径
【代表发言&四年级语文】基于新课标的单元整体备课寒假集中培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