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3年第86篇:读文有思∣文本解读研究该往何处去?

文本解读研究该往何处去?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近两年,我开始关注阅读教学的问题,即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对文本解读的关注度有所降低。而且,单篇文本的解读似乎已经走进了一个死胡同,解读已经形成了固定的套路,于是今年强迫自己重返“老本行”,阅读古今文艺理论著作,希望能够为文本解读提供一些理论支撑。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一直回避的,就如何在单篇解读的基础上,能够对文本解读的经验和心得进行提炼和梳理,形成有分量的专题综合式的“大论文”。至于如何形成呢?目前还没有什么思路。不过最近我阅读了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贺卫东教授和陕西师范大学教师发展学院朱慧颖老师合写的论文《文学文本的解读与建构》,深受启发。该论文最初发表于《语文建设》2023年第1期,后被人大复印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2023年第6期全文转载。这篇论文给我的启发主要有:

第一,撰写文本解读专题综合性文章,要能够对文本解读有一个理论上的观照。文本究竟是什么?那就需要在阅读文献、了解前人观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进行回答。比如要梳理孙绍振、王荣生、黄伟、荣维东以及其他教授对文本解读的观点。同时还要对中外文艺理论史上与文本解读有关的理论观点进行梳理。我以前重视某一家、某一派的主张,现在要对不同流派的观点进行综合梳理。在这篇论文中,作者明确提出的观点是“文学文本解读本质是阅读主体的自我建构”,这一观点与于泽元教授等人合写的论文《阅读的理想境界:意义图式积累与生命重构》中提出的观点是相似的,也是我目前比较认可的一种观点。支撑这一观点的理论就有现代心理学、阅读心理学、文艺理论观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等。例如作者说的“文学作品的虚构艺术使得文本具有更多的审美空白,也使得文本的意义有了更强的隐含性与不确定性”,这一观点就来自于英伽登的“填空”说和伊塞尔的审美反映论。

第二,要着力构建文本解读的框架结构。文本解读可以从某个角度切入,也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不论哪种方试都需要构建一个逻辑严密的框架。在这篇论文中,框架结构主要是文本解读的路径,其依据就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或者说,作者是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核心素养角度构建框架的。具体说来一共有四个点:

一是精读文本,在咀嚼涵泳中建构语言知识,提升语言能力。在作者看来,文学语言包括基于规则的标准化语言和具有个性的艺术化语言,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前者、领悟后者,引导不同水平的学生建构不同层级的语言知识,从而满足基于不同能力、不同资质的个体需要,使得学生各取所需,达到基于标准的语言要求,提升基于自我的语言创新能力。这一点启发我们,在进行文本解读时,要着力进行语言建构与运用,这种建构与运用的方向有两个:第一个是基于语法规则的标准语言,第二是基于情感逻辑的文学语言。对这两种不同语言的解读,也可以结合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等相关观点。例如作者提及《荷花淀》中的“你总是很积极的”,单靠语法规则是读不出这句话中包含的多方面含义的。

二是基于生活与经验,在体悟中建构文本意义,发展思维。作者认为,文本解读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问题情境,借助文本形象设计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提升学生理解、分析、综合、运用、创造等能力。例如执教《祝福》,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结合文本与生活常识,分析祥林嫂死于谁之手。我记得读大学时,学完现代文学史中的《雷雨》后,老师组织我们讨论“《雷雨》的主人公究竟是谁”,大家各抒己见,我至今还记得那样的场景,这个问题也是基于生活与经验,引导我们着力于建构文本意义。

三是文学阅读着眼审美意识的提升,改善审美认知与判断。很多教师对于经典文本的教学,总是脱离不开机械社会论的解释,这在《荷塘月色》《囚绿记》《装在套子里的人》《我的叔叔于勒》等课文的教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作者认为,在文学文本解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不断提升理性的审美认知,帮助学生建构审美知识与方法,在文本的深层解读过程中提升审美素养。例如执教《荷塘月色》,应该抛开生硬的背景资料,着眼于朱自清笔下的荷塘形象和月色形象的解读,抓住文中优美的描写语句进行赏析,而不应该纠缠于朱自清彼时彼刻的社会责任状态。

四是在文化视域融合中传承与理解优秀文化。作者认为,文化的建构是学生不断自我更新的过程,是主体的文化意识自觉,因此文本解读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吸收良性文化的合理因子,批判与新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迂腐守旧的文化因子。这在古诗文篇目的解读与教学中表现得最明显。

除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框架外,还有没有其他可用的框架呢?布卢姆、安德森的教育目标分类学,马扎诺的教育目标新分类学,威金斯和麦克泰格提出的理解六层次等等,都可以尝试作为文本解读的框架结构。

第三,要善于总结梳理文本解读的原则。过去,我对原则之类的内容不太感兴趣,在我的论文中,也从来没有阐述某种教学原则。但原则作为宏观的解读方向,还是可以梳理一下的。本文就提出了文学文本建构式解读的基本原则:建构有据,着眼整体,解读有界;基于学情,尊重规律,循序渐进。这对于文本解读研究是有启发的,就像赖瑞云教授提出的“多元有界”,本身就可以作为文本解读的原则。对于这一点,以后还要继续思考,不断总结,为文本解读提供合理的方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谈核心素养背景下优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文化素养建构与言语表现的统一
中职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
从“教课文”到“教阅读”
转帖 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汪慧珍专栏 | 基于文本召唤结构的高中语文深度学习策略初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