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8年第3篇:一篇文章的诞生

2018年第3篇:一篇文章的诞生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2016年,我读到了好友李金华老师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第4期上的一篇名为《教学设计:流程·技术·艺术》文章,我立刻被文章的题目吸引住了。这个标题太有艺术感了,简洁而有力,同时又暗示了文章的脉络结构。此后,我对这个题目一直“耿耿于怀”,在很多讲座中都提到过这个标题的魅力。终于,忍不住内心的冲动,我也邯郸学步,写了一篇《教学实录:实录·重构·虚构》的文章。这篇文章其实主要是讲教学实录的性质,名为“实录”,实际上带有“重构”的性质,但现实中有很多“虚构”的实录。写好之后,顾影自怜一番,也就淡忘了。

9月份,我发现信箱里多了一本《新课程评论》的期刊,以前似乎没有见过。略一了解之后,发现了这本期刊的特点:既接地气,又带有浓厚的学术意味。于是每一期都认真阅读,还做了读书笔记。边读边在想,什么时候自己也能够在上面发表一篇文章?于是翻检自己的文章,感觉每一篇都达不到发表的水准,跃跃欲试几次之后,便熄灭了念头。一直到去年5月份,终于鼓起勇气将这篇《教学实录:实录·重构·虚构》投给《新课程评论》。惊喜总在不经意间,没多久便收到了一位叫杨鸿燕编辑的回复,这是我投稿以来收到的最专业、最贴心的回复,于是我连读了三次,终于把握到了编辑们的良苦用心。为了还原当时的情境,特将回复全文转述:

尊敬的郭跃辉老师:

您好!

您的来稿《教学实录:实录·重构·虚构》一文我们已收阅,感谢您的信任与支持!

现结合杂志编辑部和审稿委员会的意见,有几点编辑建议与您商榷:

首先,建议您对文章的摘要进行修改,摘要主要阐述本文研究的问题以及突破点等,方便读者对全文有一个整体把握。所以,阐述主要内容即可。

其次,关于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本文是基于教学实录的现状,在阐述教学实录的应有状态和现有状态,分析其间的问题和困境,再在最后提出我们需要批判性地审视教学实录。文章的学理性和逻辑性还是比较强,但是在实践方面略微有些不足。真实记录一堂精彩的课,如何还原其本真状态,期间的难题,这些可能接触过或者做过的老师都深有体会,因此,如果论述仅到此为止,提醒大家要批判性的审视,其实践意义不是特别大。审稿委员会建议,如果您有更深入的思考,可以将重点放在如何改变这一块上。首先,在阐述课堂实录的重要性后,分析目前课堂实录存在的问题,即您本文论述的一些问题,但是可以比较简要的呈现;接着第二部分,也是文章的主要部分,即如何解决问题?如何能够改变课堂实录目前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师如何利用这些教学实录,来进行教学反思和学习,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学效果?这两个方面的论述,可能才会对教师的成长更有指导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您可以择取不同的案例,进行对比阐述,以支撑您的策略论述。

最后,您修改后的文稿建议为6000字左右。

所有修改,都是希望您的文章能够以更好的样貌呈现给读者,希望您能够理解。辛苦您了!

如果方便,期待能于6月30日前拜读您的修改来稿。

感谢。祝福。

顺颂祺祥!

《新课程评论》杨鸿燕

此后,我与鸿燕编辑围绕这篇不太成熟的文章进行了多次的沟通与修改,鸿燕也为这篇文章花费了太多的心力,几轮修改下来,文章终于相对圆满了。对比修改后的文稿与最初的原稿,将近一半的文字做了改动。但更为有价值的是,在与鸿燕编辑的对话过程中,我又琢磨出两条写文章的基本原则:

一是文章的实践指导性要强。教育文章不能只在观念层面上打转转,而是要时刻想着能够有实践意义,能够为同行带去一些经验。就拿这篇文章来说吧,我阐述了教学实录的三个特点,但从实践层面上讲,意义确实不是很大。指明教学实录是“实录”,基本上是语义的重复,没有太大的价值;指出实录的“重构”的性质与“虚构”的问题,最终目的究竟是什么呢?这些问题我都没有意识到。经鸿燕编辑的点拨,我不仅意识到这篇文章的逻辑漏洞,同时也对“文章”本身进行了思考。教育教学类文章的旨归就是实践,写这类文章,心中要时时想着一线教育,目光要紧紧盯着课堂教学。

二是文章的问题意识要强。当我修改第二稿之后,鸿燕编辑又及时提醒我,文章的切入点应该是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而不是某个概念或术语。文章的切入点,不仅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也是文章的立意之本。教研论文的最佳切入点就是实践中的问题,针对现实中的问题写作,文章才会有针对性。于是我将文章的“虚构”部分调整为了切入点,即现实生活中部分教学实录带有虚构与想象的成分,这是违背实录精神的。在此基础上论述其“重构”性质,并且从“读”与“写”两个层面阐述教学实录的价值与意义,最后回归到教师的专业发展上。而文章最终的题目变成了《教学实录:从写与读的视角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有时候我一直在感慨,一位作者能够遇到一位好编辑,一定是人生中最大的幸运。所幸的是,上天眷顾我成为这样的幸运之人。回想自己专业成长的路上,确实得到了太多期刊编辑的点拨与指津,他(她)们哪怕只有一言半语的专业指导,对我来说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当然,作者也不能一厢情愿地期望所有的编辑都要对自己的文章提出专业的意见,来稿数量太多,阅读都是难事,遑论一一回复了。因此,我将编辑与作者的对话称之为“茫茫人海中的机缘巧合”。对于这种可遇不可求的机缘,作者唯有倍加珍惜,时时用感恩的心态进行读书写作,并以此为契机,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加深自己对某些问题的思考深度,方不负这种机缘的价值。

在几乎所有关于论文写作的讲座中,我都会强调写文章要有“编辑意识”,即要站在编辑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文稿,这当然带有一定的功利目的。但更多的时候,我能够体会到编辑们的辛苦与不易,几篇文章阅读下来,头昏脑涨在所难免。曾经有一位编辑戏说:“阅读质量差的文稿,不经意间会降低自己的认知水平”,虽是“戏说”,但也道出了编辑工作的难处。很多时候,与编辑微信或QQ聊天时我总是草草结束,怕耽误他(她)们的宝贵时间。同时,我也会反复阅读自己的文章,将版面尽量排得精美,字体、行距都调到最佳格式,尽量避免错别字与不通顺的句子。我想,这也是作者对天下所有编辑微薄的回馈吧。

最后,祝愿我认识的与不认识的所有编辑朋友们工作顺利,祝愿你们的期刊越办越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镇西】​教育写作有哪些形式?(下)——写作微讲座(4)
现在开始,安心当一个老六的读库粉
我来改 你来看
好文章是“做”出来的
我为什么写作
听牟森讲非虚构写作心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