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9年第5篇:【读书有思】之《哲学解释学》阅读心得

2019年第5篇:【读书有思】之《哲学解释学》阅读心得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我在研一的下学期就读过。当时记得感觉很爽,对新解释学的理论有了更深的了解。原以为再次阅读是一次充满温馨与回忆的幸福之旅,没想到真正阅读时才发现,这其实是一条充满了全新认知与体验的荆棘之路。过去的理解似乎全然消失了,除了书里勾画出的重要句子,记忆里竟找不到半点当年读书的痕迹。或许,经典著作就是这样,每一次阅读都是一个开始,只有反复阅读才能把握经典著作之精髓。

本书《编者导言》长达49页,系统介绍了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思想。在伽达默尔的话语体系里,解释和理解是一回事。解释不仅仅存在于艺术鉴赏或文学阅读中,而是广泛存在于社会中的一种现象。解释与其说是一种方法论,不如说是本体论,这也是“哲学解释学”的含义所在。例如我们中国古代的“训诂学”,其实就是一种解释学,但训诂学只是一种工具与方法,训诂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理解古书的字词含义与整体意思。在中国古代的文化视野中,训诂只有方法论的价值,而没有达到本体论的高度。在伽达默尔看来,解释既不是理解话语主体创作意图的活动,也不是消除误解达到理解作品原意的活动。这是传统解释学的主要内容,像施莱尔马赫,他就认为理解就是要消除误解,以实现正确的解释。而狄尔泰则确立了体验在解释学中的中心地位,进而将解释学确立为人文科学普遍的方法论基础。伽达默尔却认为狄尔泰的理论具有典型的非历史性。

伽达默尔有一句名言:“成为历史的,意味着不要沉溺于自我认识”,也就是说,“认识者束缚于自己当前视域的特点以及使认识者与他们对象相隔的时间间隔是一切理解的创造性基础,而不是要克服的消极因素或障碍”,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一部作品而言,历代读者都参与了文本的意义创造过程,不存在偏离作者原意的误读,哲学解释学要做的并不是去甄别何种解读正确何种解读错误,而是要透析隐藏在各种解读背后的深层历史文化因素,即解读者为什么会如此解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伽达默尔确立了历史在解释中的地位。理解不是重建,而是调解,调解历史上各种理解,他将这样的历史称为“效果历史”,也有人翻译为“有效应的历史”。此前,我一直不理解这个概念的含义,直到最近重读《哲学解释学》,才明白了这个重量级概念的意指。所谓“效果历史”,意思是说每一种历史都不是过去客观的存在,而是能够对当前现实产生影响。对于理解来说也是如此,过去的每一种理解都能对现在的理解产生积极的影响,过去的理解既不是继承的对象,也不是消除与破解的对象,而是理解的对象,只有当过去的视域与当前的视域发生交汇融合,理解才能够真正发生。伽达默尔称之为“视域融合”。

从这个意义上讲,解释的“视域融合”,也是解释者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作者将这种对话称为“解释学谈话”。在他看来,理解文本并不主要意味着回溯到过去的生活,而是在当前参与到文本所说的额东西中去。这其实并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例如,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关系——而是参加到文本与我们所作的交往之中的问题。解释一种交往对话,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而是人与文本之间的对话。现在的语文课程标准,都提倡阅读是一种对话过程,其理论来源之一便是伽达默尔的新解释学。伽达默尔说:“如果解释者注视着他者,而不是与他者一起注释着他者试图进行交往的内容的话,解释的对话性质就会受到破坏,因此,只有当解释者倾听文本、让文本坚持它的观点从而真正使自己向文本开放时,解释学的对话才能开始。”解释学的这种原理,看似深奥,实际上并不艰涩。作者经常用游戏现象对比解释现象。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也重视游戏的审美功能,但他专注的点是游戏者本身的精神与心理状态,而伽达默尔反对的正是游戏者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他认为游戏的主体既不是游戏者,也不是游戏的规则,而是游戏本身。游戏者必须知道游戏规则,并且运用一定的方法参与到游戏中,但当游戏者参与游戏时,其主体地位便消失了,也就是说游戏者必须忘记自己的游戏者角色,让自己意识不到自己在游戏,才能充分融入游戏。如果游戏者时时告诉自己“这不过是场游戏”,那么这个游戏者就是一个不会游戏的人。同样道理,解释的主体也不是解释者,而是解释本身,只有解释者全心全意参与到文本的意义创造过程中,而忘记自己的解释者的角色,才能真正参与解释。

在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理论中,语言也是一个重要概念。他曾经说:能够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语言,我们一般认为它是一种工具,是实现理解的工具。作者非常反对这种看法,他认为语言与工具的最大区别于,工具用完之后就可以抛在一边,而语言在用完之后却不能抛弃,而是时时刻刻参与到理解过程中。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的意义就是它的用法,他用“家族相似性”来理解语言的意义;海德格尔却认为“语言是存在的家园”。伽达默尔说:“了解一种语言并不是指知道这种语言的规则与结构,而是知道在有关论题上怎样使自己被他人理解。”那么,对于我们语文教育而言,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也有必要超越工具论,使建构与运用成为一种理解过程,成为一种意义建构过程,而不是掌握语言的知识与规则。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解释学反思的范围”是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出版之后写的论文,包括《解释学问题的普遍性》《论自我理解问题》《人和语言》《事物的本质和事物的语言》等;第二部分“现象学、存在主义哲学和哲学解释学”则是对20世纪胡塞尔的现象学、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进行分析评论,这也看出新解释学与现象学、存在主义哲学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遗憾的是,我对胡塞尔的理论理解不深,读起来严重不适应。这一点还要在以后的学习中慢慢弥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哲学释义学|现代西方哲学
伊格尔顿评析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
单继刚:伽达默尔:翻译与对话
【单继刚】伽达默尔:翻译与对话
《意义的探究》:能理解的“在”就是语言
伽达默尔诠释学的三大原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