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9年第129篇:【读杜有感】之《哭长孙侍御》

2019年第129篇:【读杜有感】之《哭长孙侍御》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哭长孙侍御》,创作时间未详。原诗如下:“道为诗书重,名因赋颂雄。礼闱曾擢桂,宪府旧乘骢。流水生涯尽,浮云世事空。唯馀旧台柏,萧瑟九原中。”杜甫在至德二载有《送长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一诗,长孙是谁,诗中亦未详,“九”是其在兄弟中的排行。他原本是侍御,后到武威担任判官。但此“长孙”是不是《哭长孙侍御》中的“长孙”,说法不一。有人认为《送长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有“樽前失诗流,塞上得国宝”与《哭长孙侍御》中的“道为诗书重,名因赋颂雄”有相似之处,据此认为两首诗中的长孙是同一个人。然后进一步推测,长孙九侍御本来要倒武威任职,但不幸病逝。但是,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一来是仅凭两人都会写诗就断定他们是同一个人,过于牵强,二是《哭长孙侍御》中没有任何战乱的暗示,这与此诗附近的十几首诗的风格不相符。当然,高仲武的《中兴间气象集》也收了这首诗,不过作者却是杜诵。也就是说,这首诗的作者究竟是谁,现在也没有确切的证据。

不过,抛开本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就诗论诗,我认为还是很不错的。准确地讲,这是一首悼亡诗,诗的前半部分概述长孙的履历及诗赋成就。首联“道为诗书重,名因赋颂雄”,这句诗中的“道”,不太好理解。长孙是诗人,这个“道”就不是哲学意义上的“道”,或治国理政的“道”。仇兆鳌引用了谢灵运的诗“事为名教用,道以神理超”,认为这两句诗本于谢诗。从句式结构上讲,杜甫的诗句和谢灵运确实有相似之处,但后者带有一种你那个玄言诗的味道,而杜诗纯粹是叙写长孙的文艺成就。因此,此处的“道”,不妨理解为“文学造诣”。本诗的首联就对仗工稳,应该是杜甫常用的“偷春格”。颔联“礼闱曾擢桂,宪府旧乘骢”,涉及到“礼闱”和“宪府”的典故。前者指的是礼部,礼部在唐代属于尚书省。注家引《晋书·郤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如何?’诜对曰:‘臣鉴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其实,颔联的前半句就是说长孙曾经蟾宫折桂,在科场上有过风光的岁月。“宪府”,就是御史台。长孙官为“侍御”,自然会在御史台任职。“乘骢”,也是有典故的。《后汉书》卷三十七《桓荣传》附《桓典传》。“辟司徒袁隗府,举高第,拜侍御史。是时宦官秉权,典执政无所回避。常乘骢马,京师畏惮,为之语曰:‘行行且止,避骢马御史。’”颔联主要写的是长孙在科举考试以及担任御史时的光辉履历。

相较而言,我认为本诗写得最精彩的就是颈联“流水生涯尽,浮云世事空”。一说“流水”,便会立即想起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其中“逝”又暗合长孙的去世。孔子想表达的是岁月的流逝,进而引申为生命的流逝。但用在长孙身上,就不是“生命的流逝”,而是“生命的尽头”。人的一生,就像这流水一般,水流尽之时,就是生命停止之日。下一句的“浮云”,是易散之物,孔子就曾用“浮云”来形容富贵,所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世事也正如这浮云一般,说散就散,万事到头来都是一场空。这两句诗,看似写得充满了悲观绝望,生命如流水,世事如浮云,生命有时尽,浮云总归空,人的一生究竟有什么意义呢?记得我读林继中先生的《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读到“流水生涯尽,浮云世事空”时,就很有感触,还专门划出了这两句诗。近两年来,我对生命突然有了一种全新的理解,生命的短暂性和脆弱性,是不可逆转的规律。当年华老去,回首往事,如果能活出一点价值感,也不枉此一生。因此,我认为这首诗表面上看是说长孙曾经在科场上风光一时,又曾经担任过御史,而现在却像流水一般逝去了,万事也都如天上的浮云,转眼变成空。实际上,作者是想表达一种对长孙去世的异常沉痛的哀悼之情。

尾联的“唯馀旧台柏,萧瑟九原中”,注家引《汉书·朱博传》:“是时御史府吏舍百余区井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晨去暮来,号曰‘朝夕乌’,乌去不来者数月,长老异之。”众所周知的“乌台诗案”,其中的“乌台”,就是御史台。诗中的“九原”,指的就是葬处。这两句话合起来就是:往日御史台种植的松柏,今在墓地种之而萧瑟也。其实,将墓地上的柏树,等同于御史台的柏树,这是一种实证主义的思路,并不符合诗歌的情感逻辑。这样理解也无伤大雅:万事都如浮云般散去了,只有那坟头萧瑟冷寂的柏树,孤零零地立于九原上,那柏树莫不是长孙侍御曾经任职的御史台的柏树?

这首诗我背诵得特别快,不仅是因为诗的结构分明,前四句的意思是一个整体,后四句的意思又是一个整体,而且也因为诗中渲染得那种荒凉感、无助感深深地感染了我。人的情感是很复杂的,不可能一直处于亢奋的状态,当然,也不可能一直处于悲观绝望的状态中。我一直以为自己是很乐观的人,喜欢用温馨、幽默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但有时候也会有莫名的失落感。可能是想起了自己逝去多年的亲人,可能是想起了影视剧中某个悲凉萧索的片段,于是一两句情真意切、悲痛伤怀的诗,就能够触动内心深处那最柔弱的部分。就像这首诗中的长孙侍御,生前算是显赫,在诗艺上也很有成就,但生命是有尽头的,当那一天来临时,曾经的荣华风光,都化作了云烟。终有一死的人向往永生,向往永生的人终有一死,这就是人生在世最深刻最根本的悖论。这既是人的生理宿命,同时也是人的哲学宿命。当一切都飘散如烟时,或许只有那郁郁青青的柏树,永远伫立在坟头。

生命的话题是复杂的,它牵扯到太多太多的内容。陈德森导演的《童梦奇缘》里有一句台词,颇有韵味:“生命是一个过程,可悲的是它不能够重来,可喜的是它也不需要重来。”不能够重来、也不需要重来的生命,究竟应该怎样度过呢?这值得所有活着的人深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杜甫五律《哭长孙侍御》读记
初唐'文章四友'的三十四首诗,值得品读!
朱放《送温台》“人生一世长如客,何必今朝是别离”全诗翻译赏析
一周一诗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让我们一道倾听流水的歌唱(现代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