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0年第3篇:语文教师专业成长要培养思维理性

2020年第3篇:语文教师专业成长要培养思维理性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随着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以及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投入使用,新一轮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也逐渐拉开了帷幕。新课标和统编教材的落实,实际上也是教育政策如何实施的问题。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教师,这个观点一点也不夸张。实际上,“新课标、新教材来势汹汹,我自岿然不动”的现象是很普遍的。新课标的理念、新教材的编排,很多内容是难以走进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据我有限的观察,我发现教师要么是对“新”东西有抵触清楚,要么是存在着“课标和教材不管怎么变,课还得那样教”的认知偏差,当然,更重要的是,过去的“考什么,教什么”转变为“教什么,考什么”,转变得并不彻底。最后,我敢保证还是要回到“考什么,教什么”的老路上去。或者说,只要高考或中考的内容与形式没有根本变化,一线课堂教学绝对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如果高考还是延续目前的题型与考查理念,我们的语文教学还是会以单篇教学为主,不管“学习任务群”提得有多响亮,不管教材编写得有多科学。

《语文建设》2019年第10期发表了《中学语文教学》杂志主编张蕾的《思维理性: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一文,针对语文新课改的一些状况进行了剖析,提出了用“思维理性”促进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张蕾主编首先梳理了近年来语文教师职业成长方面,各级单位、学校所做的一些事情,主要包括: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师的必修课,研究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是语文教师成长的路径。也就是说,语文教师成长主要靠学习课标、研究教材、参加培训等。这些当然是很重要的路径。但作者又冷静地指出:语文教育改革发展,语文教育进步提升,任何决策、任何方案都必须看语文教师的反响和反应。在她看来,语文教学的实际不是由理想中的标准设定的,也不完全是由确定的选文确定的,而是由层次不同、品味不一、能力迥异的广大语文教师的不同解读决定的。她举了一个例子,课标专家、教材编者往往会从国家发展、教育理论的高度和深度阐释新课标、新教材的科学性、先进性,但这样的描述,到了基层语文教师的课堂上,又会得到怎样的回应呢?不考虑这些实际的问题,课程与教学改革还会陷入“上面轰轰烈烈,下面风平浪静”的怪圈。

在张主编看来,教师对于课程标准、教材的误读,对于专家观点、名师模式的盲从。对于语文教育目标任务定位的错失,特别是对于长期以来应试策略和方法的应和、顺从乃至火上浇油,很大程度上与其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有关。首先是对语文课程的价值、本质作出深度思维、哲学思考,这是涉及语文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语文教育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一点不难理解。一线教师对于理论“望而生畏”,对于哲学更是“敬而远之”,能够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的表层内容已属不易,再去探究其背后的教育理念甚至哲学理念,那简直是天方夜谭。但如果对于课标没有进行这样的阐释,教师对课标的理解永远停留在教学手段和课堂形式的层面上。例如对于“学习任务群”,如果不理解阅读的深层原理,不理解“群”的内在动因以及教育理念,那么很容易把“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简单理解为“单篇教学的集合”,这样的教学改革,只是课堂组织形式的变革,没有触及到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更没有触及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原理性内容。

其次是,对于纷繁芜杂的语文教育思潮,不断涌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层出不穷的教学主张和流派,语文教师要敢于求异、质疑、审辨,并在这一过程中,修炼、锻造出敏锐的思维理性。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育也在进行着较为快速的变革,各种新名词、新提法、新概念、新理念接踵而至,令人应接不暇,不少教师就在这些眼花缭乱的现象中迷失了方向,盲从于某一种教育理念。例如“群文阅读”一出现,很多人就认为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将其奉为至尊,甚至是语文教育唯一正确的方向。殊不知,教材单元本身就是“群文”的一种形式,过去的“主题阅读”“专题阅读”等等,与“群文阅读”相比,其相通性的内容要远远大于差异性。这种行为,实际上是没有把握到各种提法和理念的最本质的内容,没有从教育教学原理、学习原理甚至哲学原理的深度去理解。

再次是对于个体语文教师教育思想、教学风格和教学个性的认识,要充分运用辩证思维,实现点与面、个性与共性的和谐统一。语文教育领域涌现出了一大批有思想、有个性的名师,他们有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风格和代表课例,他们作为“引路人”对语文教育教学进行了先在性的思考,可以说,他们是语文教学的标杆性人物。向名师学习,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但关键问题是学什么。新教师可能对名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资源运用感兴趣,希望从名师那里直接获取有用的经验,但随着自己教育经验的积累,对于名师的学习也要有辩证思维。即对于名师的课堂,是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要学?能不能理解其教学设计背后的支配性的理念?名师的课堂有无值得商榷之处?对于这些,自然要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学习肖培东老师的课堂教学,仅仅看到“浅浅”是不够的,还要看到“浅浅教语文”背后的东西,包括对语文的理解、对文本的解读等等。

文章最后,作者总结说:作为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核心任务的语文课程,重视在言语教学中培养理性思维能力,言中有思,思而有行,行而有思,知行合一,这才是教育改革的关键和语文教师成长发展的“人间正道”。这一点我也比较认同,思维转变只是问题解决的一个侧面,重要的是落实到行动与实践上,所谓“知行合一”。否则,只有思维层面的转变,而没有行动上的跟进,那很多问题依然得不到解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思维理性: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 张蕾
语文:必须要有自己的理性定位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好语文课”该“好”在何处?
当今学生最欠缺的能力,家长最忽视的教育,这位老师10多年前就开始教啦| 名师微课
新课改后语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