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0年第41篇:基于“教学”有效论的阅读教学反思

2020年第41篇:基于“教学”有效论的阅读教学反思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2020年第2期发表了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外国语学校张悦群老师的《“教学”有效论:拨正建构主义的错位——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本刊第1期发表的是《“言语”教学论:抓住语文语文课程的本质——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末尾有“未完待续”的字样,我还以为这篇文章没写完,于是静等第2期。现在发现上一个专题已经阐述完毕,本次阐述的是有效教学的问题。张老师说的“拨正建构主义的错位”,其实是对影响新课程改革的建构主义教学原理进行反思,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提供支持学习的环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等,可以说深入一线教师之“脑”。但任何一种理论都不是绝对完美的,建构主义在教学效率方面,就不如科学取向的教学观。这也是这篇论文最核心的观点。

张老师首先讲到了“诗歌写作课四问”的讲座。诗歌写作课,自然是教学生写作诗歌的课。那如何使这样的课真正有效呢?张老师提出了“四问”:一是问想让学生45分钟在诗歌写作上达到什么水平?有什么具体的标准?二是问学生在诗歌写作上的原有水平是什么?三是想让学生在原有诗歌写作水平上,通过什么途径或条件达到所确定的标准?四是问怎样确定学生是否达成教学目标?这四个方面分别是:教学目标、学情、支架和评价。

关于课堂教学目标,张老师提出了六项要求:以学生为本,可操作可检测,难度适中,容量适合,指向终端,符合系统。所谓“指向终端”指的就是课堂教学目标指向课堂教学结果,而且只允许达到终端的标准才是课堂目标。这一点看似简单,实际上是不容易判断的。因为这暗示了,一节课要有一个最终的、核心的教学目标。以往那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书写模式宣告破产。“符合系统”指的是一个课时的目标在一篇课文的目标系统中,一篇课文的目标又在一个单元的目标系统中。这一点也比较容易理解,但在操作上不太容易判断。

关于学生从原有水准达到预想标准的条件,即进行“条件分析”。张老师采用的依然是科学取向的教学观,即分析学生的起点水平后,要分析达到终点所需要满足的一个个前后相递的条件。例如他认为中考语文复习可以采取四步“样子教学法”,即让学生看老师做样子,让学生跟老师照样子做,让学生互相试着照样子做,让学生独立照样子做。假如有“古诗主旨解读”的课,教师教学生运用“剖析标题”“联系背景”“捉住显露”三种方法解读,那就可以让学生看老师解读王维的《新晴野望》,然后让学生跟着教师解读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然后是学生互相解读王昌龄的《送魏二》,最后是学生独立按照解读主旨的三个方法解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种教学法,其实就是最原始的讲授法、示范法、模仿法等。应该说,这样的思路对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方法和技能是相当有效的。

关于通过什么评价方式确定学生是否达到预想的标准,张老师提出要观察学生达成目标的行为动作,例如一节课的目标是“运用三个事实论据进行说理”,那么在下课前就要让这一点作为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依据。亦即,评价是导向教学目标的,这也是泰勒的课程与教学观的核心精神所在。

最后,张老师以朱自清的《春》教学为例,阐述课堂教学目标与环节。不少教师认为,既然教无定法,语文课又非常灵活,是不是所有的语文元素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和目标呢?答案是否定的。教学目标的确定不是随意的,而是根据教材单元提示、预习提示和课后习题等综合判断的。他首先解读了“单元提示”,然后发现这一单元的教学是以“朗读”和“欣赏”为中心。按照我的思路,那就应该确定两个教学目标了,一个是朗读方面的目标,一个是赏析的目标。但张老师认为,两个目标中有一个是起决定作用的,即“朗读”以“欣赏”为基础,“欣赏”要以“朗读”作为辅助,因此“欣赏”抒情散文是本单元的教学中心。根据教材助学系统,张老师又分析道,本单元的“朗读”主要讲究“重音”“停连”两种技能;“欣赏”分为“情景想象”和“语言品味”两部分。教师要做的就是考虑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这两大任务。例如“情景想象”主要有“同类增加”“远景补全”“他物补喻”三种方法,“语言品味”可以从语法修辞、布局谋篇、作者情意等角度着手。像这些具体的方法,是需要教师通过经验、研究去研发的。在此基础上,张老师确定了《春》两个课时的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在表情朗诵的基础上,运用“同类增加”“远景补全”“他物补喻”的方法,想象第4段文字“描绘的情景”,写出想象的具体内容。

第二课时:用斜线标明《春》最后三段(每段一句话)在朗读时的停顿,陈述其语法理由与感情理由;把最后三句话中“像……”的短语删除,解说其修辞手法与原来的不同之处及其表达效果。

这两个课时的教学环节和目标,都指向了“欣赏”抒情散文这个总目标。这样的教学设计,才算是抓住了课文最核心的教学价值。像指导学生概括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等,可能就没有考虑到教材的提示,依然是按照惯性思维在进行教学。

不过,我也有一点疑问,按照张老师的教学设计,学生的语文能力尤其是知识学习与技能培养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但语文学科毕竟与物理、化学、数学等学科有较大的差异,既有知识与技能的目标,也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难道《春》的教学只能指向“欣赏”和“朗读”这样的技能目标吗?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核心素养,需不需要体现?又该如何体现呢?这一点值得进一步探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学反思:反思阅读教学的五大误区 >>语文教学反思>>励志勤学>>中华励志网
提升语文专业素养 构筑教师美丽人生
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 教学反思
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长文短教”教学的策略研究
从“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