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0年第135篇:语文课堂教学的“学情意识”

2020年第135篇:语文课堂教学的“学情意识”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王荣生教授提出过一个阅读教学的设计框架:“依体式,定终点;缘学情,明起点;中间搭2—3个台阶。”其中“缘学情,明起点”的意思是说,课堂教学的起点就是学情。这个结论是没有问题的,但我觉得“学情”是贯穿于整个语文课程教学的全过程的,而不仅仅在于课前的“学情分析”以及作为确定教学起点的依据。我听过不少语文课,尤其是阅读教学课,“教师设计主讲、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是大量存在的。不是说这样的课一定不好,而是说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得到落实。我以前喜欢“百家讲坛”式的课,我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听得也很入迷,这样的课不能说没有任何效果,但学生完全成了听课机器,这是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

最近,我在《中学语文教学》2020年第10期上读到了尤立增老师一篇课例评析的文章《语文课堂教学要植根“学情”》,尤老师评析的是孙丽莉老师一节《初中文言文起始课》的课例。这节课是面向刚入初中的学生开设的,“起始课”也带有“导读课”的意味,目的不在于讲解文言知识,也不在于对文章进行分析,而在于将学生引入初中文言文的大门。孙老师设计了五个主要教学环节,一是赏读,探寻文言文语言的凝练典雅之美;二是比读,探寻文言文传承文化之内涵美;三是探究,寻找生活中的文言文之应用美;四是展望,激发对学习文言文的期待。赏读环节,以《夸父逐日》为载体,讲解文言文的语言特色与风格,同时对接现实生活;比读环节,以《螳螂捕蝉》为载体,讲解文言文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探究环节,以学生自己的姓名为例,探索姓名与文言文之间的关联;展望环节,则是从现实世界中的景点、事物出发,与课文建立起联系。同时,孙老师还提到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这本书,这也是“文言文起始课”的一大内容。

在我看来,作为“起始课”,这节课还是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的。很多老师根本都没有设计这种起始课的意识,直接进入到七年级上册的文言文教学中。孙老师的课,从文言文的语言和文化两个角度,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重点进行了展望。这样的课,是很价值的。但是尤老师提出的一些问题,更值得我们思考。

首先,语文教学必须高度重视真实的“学情”,不但要在教学设计时明确学生“已知”和“未知”的学情,还要在课堂教学中把提高转化率作为核心目标去追求,更要在转化过程中创造各种条件,解决转化状态问题,将学生的状态由自然无意的乃至受压抑的转化为有意的、自觉的、亢奋的,而植根“学情”,就是突破课堂教学瓶颈的有效手段。孙老师的这节课,还是十分重视学情的,例如课堂开始时请学生回忆小学阶段学过的文言文,此后又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姓名进行探究等。但也有很多内容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学生“发现”的内容不多。在尤老师看来,“发现”主要包括发现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发现疑难之处,发现读物本身的缺陷和错误。这一点在课前的学情分析以及课中的文本解读的过程中,都应该存在。例如教师是否能够请学生在自主阅读理解《夸父逐日》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文言文语言的特点呢?学生不一定非要用“凝练”“典雅”这些词进行概括,而是要读出自己对文言文语言的感觉来。当学生不能读出更多信息的时候,教师此时再进行点拨与补充,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好。

其次,尤老师提到了扫除“三风三代”的问题,即扫除以教代学、以讲代读的“代”风“代”习;扫除只灌结果不导过程的“灌”风“灌”习;扫除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教师当牧人,学生当羊群的“霸”风“霸”习。当然,用这“三风三习”评价孙老师的课过于武断,但尤老师提及的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教师的注意。我在上一篇随笔中也提到,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重视结论,而忽视了得出结论的过程。例如教师请学生概括“紫藤萝花美在何处”,学生就是从课文中找到原句,挑出修辞手法等语文知识,然后直接过渡到“紫藤萝花之美”的结论上,以及“作者对紫藤萝花的喜爱之情”的简单情感分析上。这个教学片段的问题在于,学生对原文分析得远远不够,分析的过程极度简化,久而久之学生只会找原文、对应结论,思维得不到训练,语文教学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这种“只灌结果不导过程”的风气,也是忽视学情的表现。因为学生在语文学习与测评中的薄弱点,正在于对文本的理解与思考得不够深入和全面。不少阅读题目丢分,除了信息捕捉得不够全面外,还与思维不够深入有密切的关联。对此,尤老师的建议是:“教师应该把质疑释疑的权利教给学生,采取交流探讨的方式,组织指导学生尽可能地自我完成理解消化的过程;小组交流切磋,取长补短,尽量达成共识;全班交流,小组代表发言;全班讨论,辩难,自由发言;对存在的仍未解决的或有争议问题,教师可以适时‘介入’,师生共同探讨解决。”这一点,恰恰是重视学情、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最后,尤老师还提到了一个“激发术”的问题,即如何有效地将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与语文相关的人文素养等转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为此,教师应有“激发术”,例如以动手要求强制投入,以任务感促进投入,以荣辱感刺激投入,以交流切磋深化投入,以需要感升华投入等。由此可见,尤老师的教学经验是十分丰富的。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兴趣,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其实,孙老师的课堂上也存在着很多“激发处”,例如教师用PPT展示《答谢中书书》课文图片以及南京市陶谷新村的地址等,然后激发学生对八年级陶弘景《答谢中书书》的学习兴趣,而且孙老师教学的对象恰好是南京市的学生,这种激发的效果将会更为明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马说》课例研修报告
----新课标背景下文言文教学的三大变
运用“问--讲--练”教学模式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益
新课程语文学科各课型课堂教学模式
国培课堂:《湖心亭看雪》课堂教学实录及讨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