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写作组优秀文章荐读】张娜:让写作从云端走向课堂

让写作从云端走向课堂

中山市实验中学/张娜

前不久,郭哥在朋友圈分享喜悦2020618日至2021611日,写作组共发表随笔、论文100篇!”他在分享之前先在理事会群里询问了大家意见是否妥当,后来陈姗姗老师说“郭哥说要发这个时我最先想到的就是你”,因为100篇内没有1篇是我贡献的,此时距离上一次论文发表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年的时间了。昨天收到了《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关于3月论文《重视模型等效转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用稿通知,喜不自胜,此前的压力总算稍微缓解了些许。将喜悦告知郭哥后,郭哥的平常心也让我思考了许多。

1.真正从课堂汲取素材

2020912月,依照写作任务,我尝试《基于“UbD”模式的单元教学设计——以新人教版“抛体运动”为例》等文章,自己不满意所以根本都没有投稿,且属于拍脑袋想出来的故而有强烈的脱离感,无法将教学和论文结合起来,年初计划“将在写作组完内容的侧重点拉向学科后,我开始关注课堂中惊喜点、不足点、困惑点,并及时进行记录,这个过程确实让自己踏实了许多,虽然看着小伙伴们一篇篇的发表论文自己毫无动静,但是也知道自己是在积蓄力量的途中,所以没有太大的心理波动。

《重视模型等效转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一文是三段式的,三个论点后各附一道习题佐证,这篇是我参照陈珊珊老师的文章做的第一次尝试的,此前的文章从未出现过对习题的分析,本学科的杂志中也甚少采用此种类型的文章,写的时候也不知道可以投什么杂志,但是对其中选用的三个习题非常有信心!第一道习题是202126班刘人全提出的,第二道习题是202120班银铁生提出的,第三道习题是20班雷志强提出疑问后,我用了大半节课的时间纸笔推导出来的,结果发现有意外的惊喜——此前让学生画图定性分析的结论原来可以定量推导出来,三个题目的巧妙解法恰好对应了三类模型的转换方法。由于习题的解法已然熟记于心,且已进行了纸质版或电子版的记录,所以文章完成的非常顺畅,也是第一次体会到如何用随笔辅助论文写作以减轻论文压力。

2.真正从课堂问题出发

大家都知道深挖一口井的益处,但是挖哪一口却是让人迷茫的。我自己关注过的热点研究包括“学生自主创新实验”“项目式学习”“大概念教学”“单元教学设计”,可逐渐发现它们于我而言是在云端,我把握不了故而也无法真正用于实践,这是脱离感的主要来源。

我对于“物理模型”的关注是从20211月底开始的,通过阅读发现现有文章基本都是直接指向教学的,结合对乔际平先生主编的《中学物理习题教学研究》(1993年出版)一书的阅读,进一步明确了“解答物理问题的两个重要信息变换环节:识别现象和运用规律”,而识别现象的过程就是将环境问题模型化为物理问题的过程,而许多学生之所以无法顺利解决问题的原因正是在于无法识别现象,无法顺利将问题模型化;另外,书中提到模型化、等效变换在上个世纪就已经被作为常用的物理学方法,这也让我知道了原来模型建构并非新鲜事物,而是长久以来大家在习题教学中都关注的问题。通过对现有文献的仔细梳理,现有的研究大多围绕如何进行建模教学,以及如何进行建模能力水平进阶教学,经过再三思索,结合对课堂教学需求和可操作性的思考,我最终决定围绕物理模型建构进行深挖。除了3月份的《重视模型等效转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5月份写了《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建构能力的策略研究——以过程模型为例》,6月份写了《基于科学思维水平层次,培养学生建模能力——以“竖直面内圆周运动模型(无支撑)”为例》,即对前面两个研究方向逐一进行了尝试,然而发现似乎并没有想象的操作,这又在某种程度上动摇了我,使得自己又开始思考这口井是否挖对了?真的能出水吗?《课程教材教学研究》的录用通知就像一剂强心针,肯定了选点的正确性,方向没问题,只是能不能走出谜雾还有看时间的投入。

3.真正实现“合力”课堂

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太有限了,崔允漷在《有效教学》中谈到自我反思、同伴互导和专家引领是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基本路径。学校写作组集中了一批物理教师,旨在希望写作提升自己专业水平,借助郭哥曾经给我们介绍过的形成合力的思想,我也想在物理模型建构方面实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局面,并由此推动物理学科组的团队建设,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于是,我专门调课跟随郭哥的课题组学习如何进行课题组团队管理、如何进行聚焦式评课,在确定聚焦物理模型建构之后迅速拟定了团队计划,发起团队成员招募。至于后续怎么样跟随教学进行研究推进怎样落实团队管理怎样使得成员有切实的成长、怎样保障教学质量有实际的提升,都是需要进一步细化的,我打算在学期末再次召开大家开会具体商定暑假的工作,集思广益,致力于真正实现“合力”课堂。

在筹备写作班时,郭哥说“成功了是一件大好事,失败了也没什么遗憾”,在写作班的大团体下同时关注学科内的聚焦和学科团队建设,也是同样性质的事情。喜悦分享时郭哥的平常心回应,让我意识到目前的状态只是“做一个笨拙的长期主义者”所面临的一瞬,无论是否能及时得到期望的反馈,自己的坚持成长都要继续,而通过推动自己进一步推动其他人的共同成长、实现“合力”课堂,更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后记

昨天收到《课程教材教学研究》的收稿通知时,简直有种想哭的冲动,这一年的写作经历太煎熬了,收稿过程也煎熬,我是319日投稿的,419日发邮件去询问进度,没有任何回复,直到618日才收到用稿通知,整整3个月的时间!期间由于迫切想要发表我便在428日转投了《中学物理》,531日收到了拒稿通知,一度灰心丧气便搁置了。没想到,《课程教材教学研究》给了意外的惊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互联网 物理习题”教学模式探索研究 ——以“磁场- 复合场问题”为例
145.回归本真 习题课也要有“物理味”(5)
教学随笔
一个教导主任的评课记录:听刘X老师物理习题复习课有感
“物理悟理,悟物穷理,理在物中,理在悟中”
高中物理动能定理习题讲解12:动能定理与单环模型相结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