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卖了1个亿!流传至今的唐朝古琴“大圣遗音”,曾差点毁在故宫里

  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统皇帝退位,在溥仪离开紫禁城后,清室善后委员会对紫禁城内所有文物进行清点,此时一位工作人员在养心殿南库发现一把被遗弃很久的古琴。

(故宫养心殿)

  由于紫禁城年久失修,南库的屋顶已经多处渗漏,每逢下雨,雨水便会流进屋内,致使很多文物被泡。此时的古琴表面已沾满污垢,由于泥水侵蚀,古琴上被包裹了一层厚厚的白色水垢,琴弦早已不知所踪,架起琴弦的岳山更是已经崩坏。

  如此情况的古琴,直接被工作人员登记为“破琴一张”,至此便在库中安静的沉睡了三十多年。

(王世襄)

  1947年,故宫博物院总编纂王世襄在库房中发现了此琴,经鉴定,确定为唐朝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的宫琴,名为“大圣遗音”。

  在征得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的同意后,王世襄请到了著名古琴家管平湖来到博物院进行修复。

  经过清除水锈,管平湖发现古琴漆面竟没有丝毫损坏,在重新制作了紫檀岳山后,这张千年古琴又恢复了本来面目,轻抚琴弦,琴音清脆松透,余音绕梁。

(故宫版“大圣遗音”)

  在同一时期,另一把“大圣遗音”也在民间辗转流传,并最终与王世襄结下了不解之缘,甚至见证了王世襄与其夫人袁荃猷的爱情。

  民间版“大圣遗音”最初也是源自清朝宫廷,只是后来被老太监盗出,辗转流落到民间,后被民国初年古琴名家锡宝臣所得。

  民间版“大圣遗音”与故宫版不同的是,故宫版为神农氏,民间版为伏羲氏,两者外观大体相同,只是在音色和颈部略有不同。

(伏羲式琴与神农式琴)

  古琴在锡氏家族传了三代,直到1940年,“大圣遗音”迎来了他的新主人王世襄。

  王世襄,著名收藏家,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被收藏界誉为“京城第一玩家”。

(王世襄与袁荃猷结婚照)

  王世襄与其夫人袁荃猷都是古琴爱好者,尤其是袁荃猷,更是弹奏古琴的高手。王世襄爱屋及乌,自然对夫人的爱好也是推崇备至,甚至自称为“琴奴”。

  1940年,当时经济并不宽裕的王世襄夫妇为了买到民间版“大圣遗音”,不得不倾尽家私。先是用三件首饰和日本版《唐宋元明名画大观》换得黄金五两,又加上包括母亲遗物在内的三枚翡翠戒指,才换得了这把唐朝古琴。此后这把古琴一直珍藏在王世襄夫妇身边,是夫妇二人最为珍爱的两件藏品之一。

王世襄与袁荃猷晚年)

  1973年夏,王世襄从下放之地湖北咸宁回到北京,此时夫妻二人大部分藏品已被王世襄主动上交文物局,唯有“大圣遗音”一直被存放在文物局的办公室而得以保留。

  到了八十年代,夫妻二人绝大多数藏品都回到了身边,“大圣遗音”也再也没有离开过他们,一直陪伴二人走到了暮年时光。

(王世襄版“大圣遗音”)

  2003年10月29日,袁荃猷去世,王世襄悲痛欲绝,感慨“琴的另一位主人已经不在了,(这些藏品)由我而来,由我而去吧”。便将一生收藏的143件文物,包括“大圣遗音”全部卖掉,算是告慰陪伴了自己五十八年的一生挚爱。

  2003年11月26日,王世襄的“大圣遗音”被拍出了891万元。八年后,当年拍下的收藏者再次拿出拍卖,成交金额则达到了1.15亿元。

  “大圣遗音”是中国现存最珍贵的古琴之一,也是唐朝至今保存最好的一架古琴,与“九霄环佩”“枯木龙吟”“春雷”并称为中国传世名琴。

  制作于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大圣遗音”,经历过多少主人已无从考证,但在一千二百多年的时间里,这架古琴无疑受到了无数爱琴人士的悉心保护。若非如此,今天的我们也没有机会一睹九德俱全的唐琴风采。也许作为一件文物,最珍贵的就是它背后所拥有的故事,而这些故事代表的,则是我们中国人最本源的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王世襄《自珍集》

[2]梁白泉《国宝大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民国四大“败家女”之抚琴高手袁荃猷
【唐 “大圣遗音”伏羲式琴】
琴之界 | 揭秘历代古琴
清韵
伏羲氏“大圣遗音琴”|清宫遗留的一块烂木头,身价过亿
一琴一录音之唐琴——“大圣遗音”伏羲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