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睿智】感受“虽有偏见、绝不歧视”的纽约客精神


读书笔记:《The Coloring Book》(着色本)作者: Colin Quinn(柯林奎恩)


在这个“政治正确”和“政治过敏”的年代,碰到“种族”“肤色”这个雷区大家都知趣地都踮起脚尖绕着走,或者一味为“多元文化”高唱颂歌。

唯一敢于拿族裔话题开涮的,反而是一群被视为不大正经,满口脏话的脱口秀谐星,尤其是少数族裔/第一代移民的谐星,如加拿大的Russel Peters(印裔), 美国的Aziz Ansari(印裔),Ali Wong(华/越裔,女),David Yoo(韩裔),Margret Cho(韩裔,女), Anjelah Johnson(墨裔,女), Christela Alonzo(墨裔,女),和印度的Aditi Mittal(女)等,还有无数非裔美国人(对黑人的“政治正确”称呼),如:Chris Rock, Tracy Morgan, Michael Che, Chris Tucker, Trevor Noah, Dave Chappelle,等等等等。

他们/她们即使比一般人更大胆,更口无遮拦,可是在“种族”这个敏感话题上,仍然有些自律的禁忌。比如,只有黑人谐星可以左一个“Niggar”右一个“black ass”损自己的同类,白人谐星却绝对不敢随便去碰这个“N”词。其他族裔的谐星,大体都是在先拿自己的同类开涮一番以后,才会理直气壮地揶揄讽刺其他族裔。

现在,有一位在纽约市土生土长的爱尔兰裔白人,根据纽约市历史发展的时空坐标来探讨聚居在这个素有“大熔炉”之称的城市里的各个族裔,从70年代的布鲁克林,到80年代的曼哈顿,90年代的脱口秀俱乐部,到911以后的美国社会心态。只有像他这样地道的纽约客,才说得出:“如果你到昆士,你可看到餐厅的招牌有长着人脸的异邦鱼类,在罗斯福大街,有丹顶鹤在争抢一块墨西哥卷饼(burito),爱姆赫斯特那里,晒衣服的绳子上吊挂着烤小白鼠,一只貓鼬从消防梯上吐口水。”

“所有的午餐店,鱼市场和肉市场都是意大利人的。面包房是德国人的。熟食店是犹太人的。酒坊是西班牙人的。”

他叫Colin Quinn, 他的书名叫《着色本》(“色”(color)为双关语,也指肤色)。他对纽约市的地理分布,人口构成以及人文景观如数家珍,数落起各个族裔的短处来毫不嘴软,自曝年少荒唐岁月更是知耻近乎勇:

“黑人是到20年代才出现在纽约市的哈莱姆的。之前,他们通通住在南部。直到1963年以前,谁都希望当白人……连马尔科姆X(美国”黑豹运动“发起人)都把头发烫直了。”

“在白人社会里感到自在的黑人有几类:1. 喜欢白人类:就是那位出现在布鲁斯史布林斯汀音乐会上的唯一黑人。2. 左右逢源类:就像奥巴马可以被称为“巴里”或“巴拉克”一样。他既可以喜欢杰伊吉,也可以喜欢凯莉克拉克逊,即喜欢篮球也喜欢高尔夫。3. 老死不相往来类:他们与白人不搭界。他们才不管克里斯布朗暴打瑞雅娜呢。他们会说:‘他长那么帅,想揍谁就揍谁呗!’整个白人社会都怕他们,半个黑人社会也怕他们。”

“白人急于想得到黑人的认可。你最恨的人往往是最爱你的人。比如你父母。 黑人比其他族裔更恨白人,可我们白人却是你们最脑残的粉丝!”

(犹太店老板):“喂,小子,别插队!下一个是这位有色老太太,还有这位西班牙姑娘和中国佬,然后才轮到你。”(纽约客的态度就是:虽有偏见,绝不歧视。)

“种族就像美国孩子一样。白人是长子,所以是老爸最喜欢的。黑人是次子,老被欺负,所以到现在还记恨着老爸。拉丁裔是三小子,被夹在中间,总想给另外两兄弟当和事老。亚裔是最小的,在学校成绩好,但基本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美国土著则是他们的叔叔,房子就是他的。大家说:‘他的房子空置不用!咱搬进去!’”

“如果你想讨论这20年来的移民问题,整个故事就在7号线火车上一览无余。如果你看到一个家伙在阅读《爱尔兰回声报》或者是他加禄报纸,他们就是爱尔兰裔或菲律宾裔。他们将会在Sunnyside的46街下车。如果有人在读印地语,他们会在Jackson Heights的74街下车。如果有人在读西班牙语并盛装打扮,他们会在82街施施然下车,因为他们是哥伦比亚人。但如果他们读西班牙语而穿着建筑工人服,他们会在Corona的103街下车,因为他们是墨西哥人。如果他们读着中文报纸,他们不到最后一站—法拉盛的缅街是不会下车的。”

对希腊人,俄罗斯人,阿尔巴尼亚人,德国人,东欧人,北欧人,西印度人,非洲人,中南美洲人,科林奎恩都一一点评。最后,他这么总结了美国社会心态的变化:

“一百年前,来美国的移民把它视为遍地机会,他们可以在这里发财致富,就像是一个不坑人的拉斯维加斯度假村。虽然不是人人都中头彩,但还是有不少人中了奖。这个赌场还真不赖。

但过了些时候,大家都不再把美国当成一个富庶之地,而开始把它视为罪恶之都。这一年,学校老师还说:‘星期四是感恩节。孩子们,那是一个我们允许印第安人坐下来和我们一起吃晚餐的日子。我们多好心啊,是不是?’过了一年,老师说,‘感恩节是一个种族灭绝的日子。让我们把学校的窗户都涂成血泪淋淋的图案。’”

读科林奎恩,还真感受到那种“虽有偏见,绝不歧视”的纽约客精神。


作者言论自由,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纽约高中新生中亚裔学生竟占53% 数量远超其他族裔
美国房价泡沫,要崩了!2万美国人已病死,最终病死或将超两百万!
掩盖种族犯罪率差异正使西方社会走向崩溃(中)
凤凰知道:美国人拿什么来抚平种族冲突?
〝绿皮书〞电影中要说的绝不只种族歧视而已
南非在黑人治下凶杀强奸肆虐 白人面临种族灭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