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南地区发展休闲农业的思考
内容提要:休闲农业是生态旅游的一个重要形式,是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兴交叉融合型产业,在国外已经发展了很多年,我国休闲农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认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结合一定区位条件和经济条件。苏南地区在利用其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发展休闲农业已经取得了一定规模,但还存在缺乏规划等问题,本文在最后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休闲农业,苏南,区位论,产业结构,消费结构

       休闲农业,是指利用农村田园景观、自然景观、生态资源,农业生产经营和活动以及农村文化等,经过规划设计,使其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增加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它既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形式、又是旅游业中的一个新型品种,是旅游业在新的经济发展环境和生活条件下的一种延伸,是当今人们追求“个性化”、“生态化”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心态的自然流露。

       休闲农业是“三生”(生产、生活、生态)农业,其目标是追求农业生产企业化、农民生活现代化和农村生态自然化。休闲农业具有如下三大特色:生产特色——配合当地农林牧渔业生产,带动乡土饮食业的消费,让当地农民真正受益;生活特色——休闲农业拥有山光水色,还有一群以农为生的人,观察他们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活生生的传统文化;生态特色——农业兼具资源保育的功能,休闲农业在这方面可提供丰富的知识。

一、休闲农业的理论基础

        休闲农业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兴产业,其产生与发展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地域条件、经济条件基础上,休闲农业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休闲农业的布局必须符合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和吴必虎的环城游憩带理论。农业区位论首先由德国学者杜能于1826年提出。杜能学说的意义在于阐明了市场距离对于农业生产集约程度和农业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首次确立了土地利用方式的区位存在着客观规律性以及优势区位具有相对性,为区位论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对于认识休闲农业的区位布局具有重要的指导性。吴必虎提出的环城游憩带的概念,除部分地发生于城市内部空间,更多地推向城市郊区,出现了环绕城市外围、处于近城乡镇景观以城市居民为主,并拉动相当数量外来旅游者参与的游憩活动和支持这种活动的游憩设施和游憩土地利用,与中心城市交通联系便捷,具有观光、休闲、度假、娱乐、康体、运动、教育等不同功能,这些土地利用构成的游憩活动空间称为环城游憩带(ReBAM,Recreational Belt Around Metropolis)。国外文献反映出西方国家的学者对环城游憩带的研究早于中国20多年。中国的一些学者也利用环城游憩带理论对各地进行了实证研究。

        第二、消费结构升级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互动关系。休闲农业作为新兴产业,其产生发展必须建立在消费结构升级基础上,并且通过一系列传导机制建立起相应的产业结构。

        消费结构作为理论分析的范畴最早是由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开始的。恩格尔系数衡量食品支出与消费支出的关系,是反映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层次的一个综合性指针。恩格尔定律揭示出消费结构变化的一定趋势,即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引致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而这成为产业结构转换的重要动因。此后,马歇尔、凯恩斯、库兹涅茨、钱纳里、卡莱茨基对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逐步的研究,可以把他们的思路简洁地归纳为:经济增长(国民收入增加)→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改变→产业结构改变→经济进一步增长。

        第三、城乡融合的理论。城乡融合设计理论由日本学者岸根卓郎于1985年提出。他认为21世纪的国土规划目标应体现一种新型的、集约了城市和乡村优点的设计思想。其基本思想是创造自然与人类的信息交换场。实现其新国土规划的具体方式是以农、林、水产业的自然系为中心,在绿树如荫的田园上、山谷间和美丽的海滨,井然有致地配置学府、文化设施、先进的产业、住宅,使自然与学术、文化、生活浑然一体,形成与自然完全融合的社会。换言之,他提出的“新国土规划”使自然系、空间、人工系综合组成的三维“立体规划”,其目的在于创立在“自然——空间——人类系统”的基础上的“同自然交融的社会”,亦即城乡融合的社会。城乡融合设计理论与城乡一体化理论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也与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要求相一致,该理论在区域规划中的应用,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城乡关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具有指导意义。

二、国内外休闲农业的发展

       休闲农业在发达国家出现较早,最早可以追溯到1865年意大利成立的“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介绍城市居民到农村去体味农业野趣。20世纪中后期,具有观光、餐饮、住宿、购物等形式的休闲农业在世界各地普遍发展起来。

(一)德国的休闲农业的发展

       19世纪后半叶,德国正式建立了“市民农园”体制,其主旨是从建立健康社会的理念出发,让住在狭窄公寓里的都市居民能够得到充足的营养。近年来建立市民农园的宗旨已发生很大的变化,转向为市民提供体验农家生活的机会,使久居都市的市民享受田园之乐。市民农园的土地来源于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镇、县政府提供的公有土地,另一部分是居民提供的私有土地。目前,德国市民农园呈兴旺之势,承租者已超过80万人,其产品总产值占到全国农业总产值的1/3。

(二)日本观光农业的发展
       其主要类型和经营方式为:1、农业公园,是日本城郊出现的一种休闲型农业设施,比如大坂市城郊的农业公园内有各种农业生产分区,根据植物种类和生产方式而定,是由农业部门开发建设,主要资金来源于国家和地方财政。2、农业特区,是日本千叶县开辟的山地农业项目。其目的是利用山区农地开展农村和城市间的交流活动。方式之一是建立自然学校基地即为城市中的学校开展有关农业生产的实地教育,甚至让学生亲身插秧收割体验农业生产。方式之二是将小块土地租给市民供其业余时间劳作休闲。3、农业观光园,是町村办的农户合作制项目。由町村组织(相当于我国的村委会)牵头农户参加,建成观光园。观光园以农田生产设施为主,配套建设小木屋、会议室、餐厅等接待城市来客。

(三)台湾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

       20世纪80年代,台湾岛内农业人口老龄化、农地荒废问题日益严重,于是,1981年台湾开始推广观光农园。1983 年台湾农政部门就制定了“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使观光农业的发展逐渐走向正规化和程序化。1989年为改善农村生产结构,提高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自然景观,结合农业生产与文化生活,当地政府又着力推行休闲农业。1996年通过了“休闲农业辅导办法”受到基层农会及农场主的欢迎。台湾市民农园在经营目标、规模、组织、租赁方式等方面,都大致与德国的市民农园相同。但两者也有不同之处,一是台湾市民农园的土地极少由政府或公营事业单位提供,而绝大部分由农民提供;二是目前土地租期大约是5年;三是土地种植的多是蔬菜,很少种花、种草或经营其它项目;四是以生活体验为主。

(四)我国大陆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

       我国休闲农业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深圳荔枝采摘园。目前休闲农业已经在我国部分省市和地区发展起来,并走上规范化的发展道路。北京、上海、重庆、成都等地都成立了观光休闲农业协会,进行休闲农业规划,指导农民走上规范化、合理化、高效化道路。

       一个国际大都市要求打破孤立、封闭的传统农业形态。人类的城市经过商业中心、工业中心、国际经济中心为标志的三个阶段后,现在出现了第四代城市即生态城市的发展方向。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应该成为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北京市作为国际大都市,目前郊区的休闲农业也展现了勃勃生机,2003年底,北京郊区观光农业项目发展到1942项,全年接待游客3982万人次,总收入高达27亿元。2004年,北京观光农业的总收入超过了30亿元。

       作为文化产业的上海观光农业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如今在郊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现代休闲农业项目。这些景点大多融观光、休闲、教育和旅游于一体,同时又各有特色。有体现农业生产与农民对丰收期望的南汇“桃花节”,有体现农村风俗风情的“农家乐”,有科普与教育结合一起的“现代农业园区游”,以及与实用艺术结合在一起的“美的农业”和与亲近自然、提高素质的生态农业。

三、苏南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

        传统意义上的苏南地区包括苏州、无锡、常州三个地级市及所辖区,土地面积为17651平方公里,占江苏省面积的17.2%。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江苏休闲农业由南向北在各市逐步兴起。“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已经成为大城市居民周末放松度假的重要形式。

(一)苏南地区发展休闲农业的有利条件
       第一、自然资源条件。苏南地区北枕长江、南临太湖,东临上海,西临南京。该地区地形多样,水面广阔,物种丰富,自然资源得天独厚。苏南地区具有深厚的农耕历史,农业生态空间形式各异,具备发展休闲农业的天然优势。素有“鱼米之乡”之称谓的苏南周围乡村的山、水、林、果、野资源种类齐全,低山冈丘陵连绵起伏、水系河网纵横交错,苏州自古就有“水乡泽国”之称,水域面积大,水域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42.5 %,其中100亩以上的大中型湖泊有89个;丘陵山地植被丰富,30多万亩山地,植被覆盖率100%。

        第二、区位条件。苏南地区位于长江三角洲中心,交通便利。目前环太湖地区已与周边城市群形成了2小时交通圈,拉近了太湖与都市圈之间的距离,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周末在很多苏南地区的休闲农业景点,可以看见很多外地牌照的车停靠整齐,来自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游客或全家周末放松旅游,或进行商务活动,休闲旅游区呈现出十分繁荣的景象。

       第三、经济条件。苏南地区经济条件发达,80年代因为创造了“苏南模式”而闻名全国,90年代以来,通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民营经济获得了更加长足的发展。目前,苏州、无锡的生产水平都已经实现了小康。2004年苏南地区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49466.67元,2005接近了发达国家水平。周边地区如上海、杭州的城市居民收入也很高,较高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带动了消费结构的升级和产业结构的升级。2005年苏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为66826元,2005年无锡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为61942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超过8000美元,常州市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达37174元,比上年增长14.2%。苏州、无锡也已经于2005年率先实现了全面小康,富民工程使得老百姓有了对休闲农业的迫切需求。

(二)苏南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苏南地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新形势,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并重,积极创新农业发展思路,努力丰富农业内涵,拓展农业发展功能,以保护和建设农业生态环境为前提,积极发展以“绿色、休闲、参与、体验”为基本特征,集生产、生活、生态和农业产销、农产品加工、农业旅游服务等三次产业为一体的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其中苏州市已有48个各类生态观光农业场所,2005年接待游客400万人次,实现直接旅游收入超过1.5亿元,并带动相关产业3亿多元。

        在规模上,苏南地区各市县基本上都有自己的特色休闲农业地带。在2004年底国家旅游局公布的203个农业旅游景点中,江苏省有16个农业旅游景点榜上有名,其中无锡的太湖花卉园、苏州农林大世界等名列前茅。在新华报业网站上刊登的江苏省观光农业一览表中,列出了苏州、无锡、常州的109个观光农业布局点,其数量和效益都处于全省领先地位。苏南地区的休闲观光农业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创收和农业增值。常州市溧阳的万亩南山竹海观光区2005年仅服务岗位就吸纳近200人就业,苏州市依托山水相依的独特自然风光和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先后建成了4个国家级、4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的农业综合农业示范区、20多个休闲渔业垂钓区,以及一批湿地公园和生态农业园。

       在类型上,苏南地区利用各地优势,形成了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的观光农业综合体系。休闲农业按照功能来看,有观赏作物品种园地、品尝型观光农业、购物型观光农业、参与型观光农业、娱乐型观光农业、疗养型观光农业、度假型观光农业。苏南各市近郊及山水资源富集区初步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休闲农业主题园,不仅有观光果园、生态有机茶园、主题花卉园,而且有各具特色的休闲景点,如以传承历史、弘扬中华文化为载体的溧阳天目湖,吴江以镜湖公园为载体的水上游乐、垂钓。展示农业高科技为主题的苏州农林大世界、苏州西山现代农业示范园。苏州初步形成了以森林生态景观为主的旅游观光农业,如虞山、穹隆山森林公园等,以采摘垂钓为主的农事参与型,如东山、西山果茶园、双山岛垂钓中心等,以人文历史、革命传统、农业“四新”技术展示为主的科普教育型,如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未来农林大世界等;以名特优产品品尝为主的美食餐饮型,如巴城阳澄湖大闸湖碧玉主题公园等;以江南水乡、农家风俗体验为主的乡村体验型,如三山岛农家乐园等。

       从投资主体上来看,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以苏州市为例,由90年代以政府投资建设森林公园为主,逐步转变为国有、集体、民资、外资等多元投资格局,已统计的各类观光农业中,国有投资为主的占27%,集体投资为主的占10%,民资投入的占49%、外资投入的占14%,民资和外资已成为生态观光农业开发的主体。

(三)苏南地区发展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发展休闲农业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是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一方面,这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不仅可以充分整合利用农业资源、增加农民的收入,而且还带动了农民的新一轮创业,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是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实现农业效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使农业向多元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休闲农业给城市居民提供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机会,有利于城乡居民间的沟通,有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和谐社会。

1、存在问题

       第一、苏南地区休闲农业基本是在自发状态下发展起来,普遍存在对休闲农业内涵认识不清问题。首先,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存在盲目发展的问题。对于休闲农业区而言,受国际和国内休闲农业示范效应和市场对“绿色”潮流追赶的影响,各区投资经营者缺乏周密的市场论证和发展规划能力,导致区内缺少总体布局规则,同一休闲区中各个休闲点不相协调,多有重复、雷同。其次,很多园区对农业的生态、文化、社会、教育等多方面的功能认识不足,没有把休闲农业看作是建立在农业经营基础上的农业和休闲业有机结合的产物,甚至部分区域休闲农业还存在有脱离原有农业基础经营的问题。苏南地区休闲农业脱胎于城郊农业,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程度较差,各园区规模有限,不能达到规模经济。很多地方单纯依靠门票的收入来维持发展,造成单一经营,缺乏经营项目上的深度开发。

       第二、缺乏科学的统一规则和有效的宏观管理。目前,苏南地区的休闲农业大多数还处于自发发展阶段,地方政府没有制定出观光农业的总体规则,也没有明确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办法,观光农业的布局不尽合理。没有形成观光旅游的精品线路,因此也没有形成区域品牌。虽然有些地区的建设、农林、水利和旅游部门都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标准来评定景区的等级,实施着各自相应的管理办法,但是这样又往往形成多头管理,几个部门都各自做规划,缺乏宏观控制和指导,加上投资者自身缺乏发展规划能力,导致投资决策的明显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

       第三、休闲农业活动比较单一,缺乏乡土文化内涵,都市居民逗留时间短,休闲农业收入有限。活动大都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初级层次的活动上,深层次参与性不强。活动内容的有限导致了游客回游率低。同时,部分景点还存在环境保护意识差、随意污染环境的现象,缺乏品牌意识与长远竞争理念,仅仅用价格策略争夺顾客。

2、苏南发展发展休闲农业的建议

       第一、 首先要统一认识。如何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潜在的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转移消化劳动力,推动和发展休闲农业,开辟出一条富有竞争力的农业发展新路子,已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一个新的课题。在发展初期多向西方发达国家和台湾地区学习经验,探索出适合本地区情的发展休闲农业的道路。

       第二、要合理规划。发展休闲农业首先要因地制宜,总体规划。要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特点及人文特点,结合当地农产品的特色,树立品牌,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挖掘其蕴藏的文化资源,合理规划,通过建立示范基地、特色园区等,并与当地的旅游景点联机联网,将发展休闲农业与发展旅游有机结合起来,把休闲农业纳入到大旅游业当中去通盘考虑。达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农业生产、园林景观在整体上的和谐与统一。其次休闲农业的项目规划应根据市场的需求,在体现地方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应遵循奇趣性、参与性、益智性、多功能性,体现对农业资源的充分整合功能。第三,制定休闲农业规划时应体现几个结合:一是与当地人文背景、自然资源的结合;二是与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加工企业的结合;三是与新农村新面貌、小城镇建设的结合;四是与其它旅游景点的结合;加强休闲农业与其它行业的相互渗透,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让休闲农业形成一个与周围环境紧密相联的共同发展产业。

       第三、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休闲农业首先要以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为前提,应把生态作为主题,以保护自然资源为原则,对自然的地形地貌,只能利用、改造,决不能搞破坏式开发,弄得面目全非;对野生动物、植物,要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只能优化不能干扰破坏它们的生存环境;在农艺措施上,要多采用自然的生物的农业技术手段,避免用化学的或对系统平衡有害的手段。其次在保持原有生物多样性、景点差异性的前提下,需要改造重新设计的人造景观应以不破坏原有自然景观为条件进行设计,同时人造的景点要进行旅游设计,应对原有景点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第三为了实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项目开发的稳定性和长效性,进行休闲农业项目开发时,应先进行环境评估,将污染控制在源头,各类休闲景点周围的宾馆、饭店规划时要实行“三同时” 的原则,应弄清休闲农业不是纯粹的农业开发,也不是传统的旅游项目开发,它的发展必须包含并兼顾农业、环境、生态、环保、教育、经济、旅游、文化的意蕴,只有这样休闲农业才能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营】农业主题公园的绿色经营策略
日本台湾乡村旅游案例精选
前线:产业旅游地产开发模式(二)
【规划案例】观光农业园的景观规划
未来10年,休闲农业将“大爆发“,你可以这么做!
* * *市* * *休闲观光农业开发规划构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