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再读路遥

济宁文学

「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再读路遥

作者:曹倩茹

深秋的夜,寂寥而清冷;月光如水,倾泻到窗台又洒在地面上。在这微寒的秋夜,我和衣不眠,终于读完了厚夫撰写的《路遥传》,确切的说,我是用“微信听书”功能,熬了整整七个深夜,才听完了这部长达43集、20多万字的传记文学的。在听这部《路遥传》前,对于路遥,我并不陌生,因为作为一名70后,从《人生》到《平凡的世界》,我早已读过,高加林和林巧真、孙少安和孙少平等人物也深烙在脑海,所以自认为自己对路遥是了解的;《路遥传》播放到一半的时候,原先未知的信息量开始一波又一波的冲刷着我的头脑,我渐渐为自己之前的肤浅和自大感到可笑甚至羞愧;第七个深夜,我终于一字不落的全部聆听完了《路遥传》,此刻窗外明月高悬,我闭着眼躺在床上,任由思绪穿过寂静的秋夜,穿过时空的隧道,穿越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路遥的苦难和挣扎、艰辛与执着、悲壮和辉煌,血与泪,灵与肉......一切的一切都在我眼前交织碰撞。我应该感谢厚夫,他的《路遥传》让我重新认识了路遥,更深层次的读懂了路遥的文学观、人生观甚至哲学思想。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颗伟大的心灵进行对话,如果说30年前的我在读《人生》《平凡的世界》的时候曾与伟大作家路遥进行了一次心灵对话,那么,30年之后这个葵卯年的深秋之夜,当我聆听完《路遥传》的时候,就再次与路遥进行了一次触及灵魂最深处的对话。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纵观路遥短暂而辉煌的一生,“穷”始终像个赖皮苍蝇一样盘旋在他的头顶。《路遥传》的第一章题记为“苦难的童年生活”,真实记录了路遥从陕西清涧县出生到7岁那年过继给延川县大伯家中“顶门”的完整历程。从清涧县到延川县,对于当时年幼的路遥来说,仅仅是换了个生存之地而已,一样的贫穷一样的食不果腹。在那个“穷“字当头的年代,读书,是路遥童年时代最强烈的梦想和奢望,而他也明白自己被送到大伯家就是能读书。为了自己的志向,幼小的他目送父亲离开自己而宁愿默默流泪也不哭闹不哀求父亲带走自己。小学毕业后他不顾大伯强烈反对而独自去求大队书记帮忙上了初中。学校食堂的伙食分甲、乙、丙三个等级,干部子弟们吃甲菜,路遥常常连丙菜都吃不起,在一个自尊敏感且仅仅十多岁孩子的眼里,他目之所及的世界是悬殊分化的。正值吃壮饭的年纪,他常常饿得发疯,绝望,飞奔至野外找一切能吃的东西。这种饥饿感像一个巨大的黑洞,以至于路遥余生都在用超乎想象的能量去满足和填补。在《平凡的世界》开头,路遥描写孙少平在学校吃饭的情景就是他自身真切的生活体验。没有经历过,他不可能通过如此朴实的语言写出一个饱受磨难的穷学生面对现实窘境时的自卑和痛楚。“穷”并没有击垮年幼的路遥,他靠自己坚定的信念和不服命运安排的勇气,掌控了自己航行的船帆,若没有超越常人的青云之志,路遥也不可能写出《人生》《平凡的世界》等系列名篇巨著。


“时代的每一粒尘埃,落到个人身上都是一座大山”。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18岁那年,路遥初中艰难读完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西安石油化工学校,那是1966年,眼看着“跳出农门”、 “ 当上城里人”、“吃国粮”的梦想即将实现,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路遥的梦想被现实无情击碎。十年浩劫给当时的国家造成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一代人的命运由此改变,路遥也裹挟其中没能幸免。他被时代的洪流席卷着,荒诞离奇的走了许许多多的弯路。文革前期,从文斗到武斗,路遥经历着时代的大事件,竟以强大的领导才能阴差阳错的成了当时“红四野造反派”的带头人物,甚至后来又进入那个年代延川县政治权利的核心位置。文革后期,政治风向大变,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又令路遥的仕途梦破碎,恋爱也极度受挫,前期获得的一切荣誉权利又都镜花水月般的破灭。“时代的每一粒尘埃,落到个人身上都是一座大山”,路遥曾一度绝望到求死的地步。但路遥毕竟是路遥,厚夫在书中这样写当时的路遥:“只见那年冬天,路遥在家穿着一身披麻戴孝的白色衣服,当旁人问道为何如此时,路遥说,我祭奠过去的自己,以前的我,死了。”这是路遥在以这种方式过去诀别。大浪淘沙,路遥凭着一身刚烈和倔强的韧性一次次涅槃重生,破茧成蝶。其实,文革时期的特殊经历成了路遥后半生乃至去世前都无法抹去的阴影。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行一山拦”。漫长而无谓的文革争斗,耗尽了当时所有人的生活热情。少年时期就酷爱文学的路遥,在文革接近尾声时进行了自我反思,开始向缪斯之神靠拢。21岁那年,他的《塞上柳》、《车过南京桥》等诗文发表后被人初识;小说《优胜红旗》更令他信心大增。1983年小说《人生》发表后获得中国第二届中篇小说奖,同年《人生》被影视界搬上荧屏并名声大噪,一时间路遥风光无限,生活也由此发生了极大地变化。当时,文坛界都觉得《人生》是路遥的巅峰之作,是他不能再逾越的一个高度。但路遥的传奇之处就在于永不停止自己前进的步伐。在创作随笔《早晨从从中午开始》中他写道:“我承认,对于一个人来说,一生中可能只会有一个最为辉煌的瞬间—那就是事业的顶点,正如跳高运动员,一生中只有一个高度是他的最高度。就我来说,我又很难承认《人生》就是我的一个再也跃不过的横杆”,“换一个角度看,尽管我接连两届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人生》小说和电影都产生了广泛影响,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作家的劳动绝不仅是为了取悦于当代,而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待”, “尽管创造的过程无比艰辛而成功的结果无比荣耀,尽管一切艰辛都是为了成功,但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造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我必须从自己编织的罗网中解脱出来,当然,我绝非圣人。我几十年在饥寒、失误、挫折和自我折磨的漫长历程中,苦苦追寻一种目标,任何有限度的成功对我都至关重要。我为自己牛马般的劳动得到某种回报而感到人生的温馨。我不拒绝鲜花和红地毯。但是,真诚地说,我绝不可能在这种过分戏剧化的生活中长期满足。我渴望重新投入一种沉重。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会活得更为充实。”这几段话,《路遥传》中也有多次提及,之所以在这里引用原文,是因为这些话深深震撼了我——无论鲜花和掌声如何簇拥,无论艰难和困苦如何包围,路遥始终都保持高度警觉和清醒头脑,即使身“入万山圈子里“,仍有果敢冲破“一山放行一山拦”的魄力,坚定地朝着自己宏远志向迈进,不被胜利冲昏,更不被困苦折服,这在当下这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时代更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深思。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人生》曾把路遥推向一个高高的顶峰,高处不胜寒,路遥在无数个焦虑而失眠的夜晚,总想起自己很久远的一个早年梦,那就是这一生一定要在40岁之前写一部规模很大的书。他决然要“从眼前《人生》所造成的暖融融的气氛中,再次踏进冰天雪地去进行一次看不见前途的远征”。为了理清自己的思绪,更为了给自己做个宣誓仪式,路遥义无反顾的踏进了毛乌素大沙漠,他坚信故乡的大沙漠是“一块进行人生惮悟的净土”,“无边的苍茫,无边的寂寥,如同踏上另外一个星球。嘈杂和纷乱的世俗生活消失了。冥冥之中,似闻天籁之声。此间,你会真正用大宇宙的角度来观照生命,观照人类的历史和现实。现在,再一次身临其境,我的心情仍像过去一样激动。赤脚行走在空寂逶迤的沙漠之中,或者四肢大展仰卧于沙丘之上眼望高深莫测的天穹,对这神圣的大自然充满虔诚的感恩之情。尽管我多少次来过这里接受精神的沐浴,但此行意义非同往常”。此时此刻,路遥意识到自己将要进行的其实是一次命运的“赌博”,而赌注则是自己的青春抑或生命。这是路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描写自己开启《平凡的世界》之前的壮举,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为了写好这部百万字巨著,路遥果断彻底的从人群中消失。

他独自躲到一处偏僻的招待所,开启了早晨从中午开始的艰难日子。为了查阅资料,路遥用了几个月的时间读了近百部的长篇小说和其他杂书,甚至诸如养鱼、养蜂、施肥、造林、土壤改造、风俗、民俗等资料也疯狂广泛阅读;期间,他翻阅了近10年间的国内重要报刊杂志并详实做了读书笔记,“工作量太大,中间几乎成了一种奴隶般的机械性劳动。眼角糊着眼屎,手指头被纸张磨得露出了毛细血管,搁在纸上,如同搁在刀刃上,只好改用手的后掌继续翻阅”,这是路遥当时的真实写照;为了“深人生活”,路遥又开始奔波乡村城镇、工矿企业、学校机关、集贸市场等地方寻求素材,也亲自下煤窑和煤矿工人一起挖煤,甚至有一次装成钟点工偷偷潜到当时的县委书记家中去体验“高层次”的生活,等等。无穷的体验奔波整整耗费了3年的时光,把路遥折腾得半死不活。1985年初冬,路遥终于带着呕心沥血备好的素材一头扎进矿山,开始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创作。


一切看来很简单却又很艰难。在文学创作这条荆棘之路上,路遥心甘情愿当起了“苦行僧”,真正到了“不疯魔不成佛”的地步,尤其是在《平凡的世界》第二部即将完稿的时候,路遥几乎不是用体力工作,而是纯粹靠一种精神力量在苟延残喘。曹雪芹和柳青是路遥最佩服的两个人,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路遥曾写:“在中国,企图完成长卷作品的作家,往往都死不瞑目。伟大的曹雪芹不用说,我的前辈和导师柳青也是如此。记得临终之前,这位坚强的人曾央求医生延缓他的生命,让他完成《创业史》”。其实当时,路遥的身体已经千疮百孔接近极限,他也怕自己会像曹雪芹、柳青一样留下半部书而成为永久的遗憾,于是几乎用一种“殉道”的决绝方式进行最后的创作。他终于完成了--“1988年5月25日这个日子我却一直没能忘记—-我正是在这一天最后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全部创作。我心中的春天也将来临。在接近六年的时光中,我一直处在漫长而无期的苦役中,就像一个判了徒刑的囚犯,在激动地走向刑满释放的那一天”。想着在《平凡的世界》创作中所受的非人折磨和发表时所遭遇的种种不公,望着镜子中那个两鬓斑白、满脸无神的紧紧40出头的自己,路遥悲怆的眼泪缓缓流下。


仔细算来,路遥从1982年开始谋划创作《平凡的世界》至1988年创作完成,历时整整6年;加上在去世前躺在病床上坚持创作完成的自传性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的时间,长达 10年之久。十余年间,路遥“浮生着甚苦奔忙”,以“字字看来皆是血”的悲壮谱写了《平凡的世界》这部旷世不朽的经典鸿著。

人到中年,再读路遥,重新认识了一个在平凡的世界里血泪交织、大起大落的立体人生;

人到中年,再读路遥,灵魂倍受洗礼,自感三生有幸,更觉开卷有益。

2023年11月3日凌晨


作者简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平凡的世界》大作家路遥的穷困,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1992年寒冬,穷了一辈子的路遥患癌死了,年仅42岁,让人意想不
路遥逝世二十年:“劳我以生 息我以死”的文学圣徒
“最悲惨作家”路遥:7岁被遗弃,惨遭初恋抛弃,死前被离婚,42岁不幸病逝
路遥死前三个月,派车叫贾平凹来相见,叮嘱一句话让老贾号啕大哭
致路遥:一个活在悲壮与苦难中的作家,在平凡的世界追求不平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