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蟋蟀

济宁文学

「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蟋  蟀

作者:宋桂忠

 

入秋以后,溽热的天气日渐减少,凉爽的感觉成了主旋律。人们远离了酷暑的折磨,大呼快哉,连饭量都有所增加,于是因为苦夏而消瘦的身体就有了一个需求:贴秋膘。贴膘,本是我们传统文化带来的一个生活仪式,尽管现在很多人压根不用贴秋膘,每逢立秋,也一定要弄点好吃的贴上一贴。

我们的祖先既聪明又有智慧,把一年四季分为二十四节气,用来指导农事和生活。他们对立秋是这样说的: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每个节气分三“候”,每候5天,这样我们就知道,在立秋到处暑的这15天里,随着凉风袭来,田野中的草木有晨露凝聚,一种叫“寒蝉”的知了,就开始鸣叫了。

立秋以后,还有一种昆虫逐渐活跃,那就是蟋蟀。

蟋蟀也叫蛐蛐、促织、将军虫、斗虫等,是一种古老的昆虫,据研究至今已有1.4亿年了,比我们人类还要早几百万年,想一想真令人吃惊。

蟋蟀喜独居,生活在墙缝里,砖石下,草丛中,领地性极强。雄性好斗,会用翅膀摩擦发声,声音清脆悦耳。人们发现了蟋蟀的好斗特点,便想办法捉来饲养,经过调教,然后聚众邀斗,再加上一些彩头,千百年来乐此不疲,竟形成了独特的蟋蟀文化。宋朝的大奸臣贾似道,就主编了一部《促织经》,把蟋蟀的种类、生性、特点、捕捉、饲养、斗法等洋洋洒洒写了数千言,着实下了一番功夫。《促织经》里,蟋蟀按颜色分,有白、黑、红、黄;按形状分,有螳螂状、土狗形、蝴蝶头;按特征分,有花麻头、青灰项、红花牙等。《促织经》把各种蟋蟀的优劣做了评判分析,让爱好者能有所遵循。明代的刘侗,也写了一部《促织志》,比《促织经》更简明具体,也是以前捕养蟋蟀者的必读之物。

我对蟋蟀产生兴趣,还得从儿时说起,大概刚上小学。那时,父亲所在的工厂大门前有一片广场,偶尔会有放映队在广场竖起两根很高的杆子,扯上银幕,放一些新闻片或故事片。一次,得知某周六晚上要放一部动画片,叫《济公斗蟋蟀》,异常兴奋,早早吃饭,天不黑就穿街巷、越漫野,直奔放映点占地方。《济公斗蟋蟀》是早年上海美术电影制品厂拍的一部优秀剪纸动画片,故事说的是一位木匠,在丞相府做工,误放了一只丞相公子的蟋蟀,被家丁痛打一顿,告知如果三天之内不赔偿蟋蟀,就得以命相抵。木匠走投无路,要跳河自杀,恰巧济公路过此地,救了上来。济公得知原委,便找了一只半死不活的蟋蟀,捧在手里,吹一口法气,拿到丞相府要斗相府的公鸡。结果,几个回合下来,小蟋蟀跳到大公鸡的鸡冠上,紧叮不放,弄得公鸡狼狈不堪。丞相公子大喜,放过了木匠。后来,公子调弄蟋蟀时,不小心让蟋蟀逃出,蟋蟀一路乱钻,不见踪影,只听到明亮的叫声。公子大急,指挥家丁循声捕捉,锨镐并举,最后一帮人被坍塌的房屋压在下面。济公做了一桩善事,功德圆满,摇着破扇子,趿拉着露着脚趾的拖鞋,嘴里哼着小曲,在夕阳余晖的照耀下,渐渐远去。济公哼唱的小曲,至今不忘:“走,走走;扭,扭扭,哪儿有了不平的事……”

自此,我开始迷上了蟋蟀。后来每到暑假,捉蟋蟀便成了一个比做作业还重要的事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截一段粗铁丝,一头敲扁作小铲用,一头砸成叉状,用来掏墙缝或土穴。然后用废纸折叠成纸袋装蟋蟀,找一个瓶子装水,用来灌蟋蟀洞逼迫蟋蟀出来。如果晚上行动,就把家里仅有的一支手电筒偷偷带出来,和同伴们房前屋后乱溜。白天,会到野外搜寻,在地里田间,根据声音筛选捕捉,跑得再远也不觉得累。蟋蟀的叫声很不同,有的声音纤细弱小,有的声音宏大嘹亮;晚间蟋蟀的叫声最大,“嘟、嘟、嘟”很有节奏,白天的叫声就小,有的则不再是有节奏的“嘟嘟”叫,而是拖长了声音,每一声都会拉得较长,显得很慵懒,我们管这种叫声为“弹弦”。声音小的蟋蟀基本不在考虑之列,声音大的才作为首选。如果遇到个头小声音大的蟋蟀,就有上当的感觉,因为毕竟形体大的蟋蟀战斗力才会相对较强。夜里捉蟋蟀,如果看到附近有蜈蚣什么的活动,就认为这个蟋蟀一定厉害,因为有蜈蚣“把门”。要是看到有蟾蜍爬行,就会放弃捕捉,因为癞蛤蟆把门的蟋蟀“怂”。捉到满意的蟋蟀了,会带回家中,把大口玻璃瓶子装一层土,压实了,用来养蟋蟀。剪一块硬纸板,戳几个洞盖在瓶口上,防止蟋蟀逃逸;再剥几粒西瓜子仁或南瓜子仁,扔到瓶子里,作为蟋蟀的食物。一个瓶子只能放一只蟋蟀,所以,一个捕捉季下来,院子的角落里总会摆了一溜大大小小的瓶子在那里。

捉蟋蟀仅是过程,斗蟋蟀才是目的。隔上几天,就邀请街坊邻居的伙伴们,各带了自己的宝贝,聚在一起比高下。找一个稍微大点儿的敞口罐,约斗的主人会把自己的蟋蟀小心取出,放进罐子里,然后挑逗蟋蟀的情绪,激起小虫们的斗志。有一种草叫蟋蟀草,一根细细的长茎,顶端有两根、三根或四五根须子,我们专找两根或四根的蟋蟀草,揪住须子,小心地向两侧劈分,大约分开两厘米左右,然后贴着草茎折断,捏紧了,猛力向上一提,须子不见了,只剩下一撮白白的、零散、柔软的草茎毛,这就是用来挑逗蟋蟀的工具。放进斗罐里的蟋蟀,并不会立马冲上去搏斗,大多互相躲避。我们便用蟋蟀草的细毛轻扫蟋蟀的头部,蟋蟀被惹急了,会追着咬,这时如果遇到另一只被惹急的蟋蟀,立刻大张牙板,厮杀起来。蟋蟀的牙很厉害,就像一把小镰刀,咬合有力,用来切割草叶得心应手,用来和对手拼斗,更是利器。战斗力强的蟋蟀,找到机会,会一下子把对手掀翻,更有的居然能把对手的大腿撕掉。几个回合下来,被打败的蟋蟀会落荒而逃,而获胜的一方则立在场地中央,磨牙剔须,背上的翅膀抖动开合,发出悦耳的“嘟嘟”声,宣告自己的霸主地位。

捉蟋蟀、斗蟋蟀,带给我们的是追寻、探索和获胜以及失败的乐趣,真正让自己看了斗蟋蟀而感到心情沉重的,是在多年后读了蒲松龄写的《促织》。

明朝宣德年间,北京紫禁城里的皇帝迷上了斗蟋蟀,每年都向民间征集,于是各级官员就把搜寻蟋蟀当成了大事去办。华阴某县令,为了讨好上官,甚至用蟋蟀充顶徭役或税赋,搞得民怨汹汹。一位成姓书生,被指名征献蟋蟀,因能力有限,完不成任务,被县令几次打夹棍,以至于“双股间脓血流离”。成生病急乱投医,听一个巫婆指点,在一座破败的寺庙里,好不容易捉到一只,带回家里,视若珍宝,准备交到县里以塞官责。不料成生的儿子好奇,趁父亲不在,打开笼罐想看看蟋蟀,结果被蟋蟀逃出,等到奋力扑捉到手,发现蟋蟀腿也掉了,肚子也破了。成生的妻子把儿子骂了一顿,等成生回家,发现儿子不见了,经过搜寻,原来儿子已经投井。夫妻俩悲痛欲绝,守候到半夜,儿子苏醒过来,却状如痴呆,僵卧床上。天亮后,成生忽然听到门外有蟋蟀鸣叫,出门一看,是一只个头瘦小、其貌不扬的蟋蟀趴在墙上。成生压根没看上,正要离开时,这只蟋蟀一下跳落到他身上不走了。成生也是走投无路,便把这只小蟋蟀带回家中,充顶征役。村中有好事者,带着自己的优质蟋蟀找成生比试,结果大败,一只公鸡要啄蟋蟀,也被蟋蟀叮咬住鸡冠,摆脱不下。成生大喜,把蟋蟀献给县令,县令将其与别的蟋蟀相斗,屡战屡胜。县令把蟋蟀献给巡抚,巡抚又献给皇上,由于成生的蟋蟀与众不同,皇上高兴了,一路嘉奖下来,连屡试不中的成童生,也成了秀才。一年后,成生的儿子精神逐渐好转,说自己化身为促织,能征惯战,至今才苏醒。

蒲松龄最后写道,皇上喜欢某一件物品,未必不过后就忘了。而近臣们为了讨好献媚,作为定例,命令下面无休无止地执行,而且层层加码,逼得百姓不得安生。所以,天子的一举一动,都关系民生,不可不小心。

治理天下者,又何尝不如是。

作者简介:                                                  

宋桂忠,济宁医学院工会退休干部,平时喜读书,喜欣赏书法,偶尔写点小文字给自己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章中林:蟋蟀声里秋味浓
张镃《满庭芳·促织儿(月洗高梧)》
蟋蟀声里解乡愁
活了1.4亿年的蟋蟀,为何成了中国人的玩物?还发展出独特的文化
“促织”为何是指蟋蟀
童年虫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