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济南见闻】也说山东博物馆题字——新浪博客lrgang2008
【济南见闻】也说山东博物馆题字
2015-07-09 18:50阅读:13,076
 X
山东博物馆


山东博物馆原名山东省博物馆,初建于1954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座省级综合性博物馆,之后历经两次搬迁,现在的新馆是2010年10月建成开放
的。山东省博物馆至此更名为山东博物馆。新馆面积8.29万平方米,高74米,是济南最有影响的地标性建筑物之一。这栋煌煌巨厦一经面世,即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特别是大厦正上方的“山东博物馆”五个鎏金大字,更是遭到市民的热议,说好的不多,批评的不少。
记得笔者初到济南时,去山东美术馆看全国美展,被近旁的这栋巨厦所吸引,定睛一看正是“山东博物馆”,馆名题字为草书,书写者不详。

五个字中,“山东”和“馆”一眼就可认出,但中间 的“博物”两字就难以辨认了,虽然心里明白肯定是“博物”两字。但平心而论,把这俩字单拿出来,的确是不太好认的。当时心想,如此巨厦,题字者定是一位重量级的书法大师,至于为 公益性的文博事业题字,为何要采用这种难认的草书?一时没想明白。另外,由于没有署名,单从字体上也很难判定书家是谁?后来曾和儿子提起,他也不知道题字为何人所书,只说这几个题字在济南惹的争议大了,还闹出了一些笑话。
传的最多的是这么一个段子:一对情侣在山东博物馆附近游玩,小伙子凝视对面的大楼上的字说书法真不错,并大声念道:“心在情妇纳”。女孩子说:你SB啊,明明写的是“山东情妇馆”,贪官的情妇都关在这里了。这时一个路人经过听到后,心想:两个2B,不认得还在这里冒充有学问的!明明是“心系情妇波”吗!


笑话归笑话。不过,山东博物馆的草书题字,以普通人的眼光看,“山”写的貌似“心”,“东”写的貌似“系”,“博”写的似“情”,“物”写的貌似“妇”或“物”,“馆”写的貌似“波”或“报”,由此衍生出以下几个恶搞性的读法:一曰:“心系情妇馆”,二曰:“山东情妇馆”,三曰:“山东情物馆”,四曰:“山东情妇报”,还有“心系情妇波”、“心系情妇纳”等等,由于不知道题字出自何人之手,一时间,非议不断,恶搞连连,把一个好端端的山东博物馆腌臜的不像样子。

为此,笔者特意就山东博物馆题字问题,做了一番小小的研讨。初步有了答案。
原来,“山东博物馆”的馆名题字是郭沫若先生所书。据山东博物馆研究员陈梗桥先生介绍,山东省博物馆建成开放之初,一直沿用的是茅盾(沈雁冰)先生题字牌匾。
1992年10月山东省博物馆迁址于千佛山北麓,开始改用郭体书法为馆名。个中原因,竟是因为茅盾先生的题字中有一个“错别字”。陈梗桥先生回忆:“因为沈雁冰题字中‘馆’字是‘舍’字旁,汉字标准化后‘馆’为‘饣’字旁,当时我们考虑着山东省博物馆要是再用错别字,那不是成了大笑话?所以经过商讨后决定用郭沫若的题字。“郭
沫若除了是文学家,他还是著名考古学家,用他的字更贴切。不过他的题字里面没有‘省’字,为了尊重原作最终没有加上‘省’。陈梗桥解释说。
但笔者认为,陈研究员的这个解释很难成立。理由是,1992年第二次迁址弃用茅盾题字改用郭老题字时,博物馆并未更名,正式名称仍为“山东省博物馆”,其中的
“省”字显然是博物馆添加上去的,因为郭老的题字里面并没有这个“省”字。如果说是“尊重原作”,为何1992年迁址时不尊重,一直要拖到2010年第二次迁址时才想起来尊重?
2010年山东省博物馆再次迁址,并改名山东博物馆,仍然沿用了郭老的题字。笔者认为,山东博物馆去掉“省”字,绝不是陈研究员说的只是“为了尊重原作”那么简
单。一定是经过了慎重研究才决定的,因为这涉及到一个事业单位的更名,必须经过政府编制部门的审批。现在看,山东博物馆去掉了“省”字,不仅字面简洁了,而且视野也开阔了,意义自然也深远了许多,如同山东大学、安徽大学、浙江大学等,又有哪一
个带了“省”字?。
那么,郭沫若的题字又是怎么来的呢?经查资料,1959年2月,郭沫若先生生曾到山东省博物馆参观并赠送一幅书法作品,内容是他作的一首古体诗,作品落款中有“山东博物馆”五个字,后来,山东博物馆在考虑弃茅盾题字改用郭老题字时,采用的就是题诗作品中的这五个落款字。

也就是说,现在的馆名题字并非郭老为山东博物馆专门题写,而是博物馆方面从他赠送的诗词书法作品中截取下来的。
郭老是我国著名诗人、文学家、剧作家、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同时也是一位大书法家。对他的书法,笔者历来喜爱,看的多,也熟悉,郭老生前题字遍布神州,别的不说,仅笔者所在的蚌埠市,他就为好几个单位题写过字,如“蚌埠日
报”,“蚌埠医学院”,“安徽财贸学院”和“蚌埠市人民印刷厂”等。因此,对郭老的题字,一般情况下笔者很容易就能认出,但说老实话,对“山东博物馆”这几个字,
却没能看出来。为啥呢?原因是郭老生前应邀为一些单位题字,向来都比较郑重,从不马虎,书体多用行书或行草,绝少采用草书,细观他为许多学校、刊物、景点、碑亭题写的字莫不是如此,就笔者所知,他生前到访蚌埠时题写的“蚌埠日报”,“蚌埠医学院”,“安徽财贸学院”和“蚌埠市人民印刷厂”,结体严谨,舒展大气,既好看又好认,如今,除人民印刷厂不复存在了以外,蚌埠日报和蚌埠医学院还在使用郭老的题字,安徽财贸学院改称安徽财经大学后,校名仍然采用的是郭体字。
但郭老对书写诗词曲赋之类就不同了,非常放的开,笔走龙蛇,狂放不羁,他生前书写并出版的《毛主席诗词三十七首》和《井冈山巡礼》等,可为佐证。
如此以来,对于郭老为山东博物馆的题字为什么不采用行书或行草,而采用草书这一让观众难以辨识的书体,其来龙去脉也就十分清楚了。真实情况是,郭老并没有专门为山东博物馆题过馆名,现在的题字是山东博物馆从郭老诗词作品中撷取下来的。郭老如果应邀专门为山东博物馆题字,我相信绝不会书草体,更不可能惹来这么多的非议。
另外,笔者对山东博物馆弃用茅盾题字改用郭老题字的做法也不以为然。茅盾先生是我国著名作家、文坛巨擎,新中国首任文化部部长,德高望重,其书法结体工整,稳重隽永,别具一格,也极好辨认。可以想见,他当年多半是应山东博物馆之邀才欣然题
字的,对博物馆方面来说,应该是很大面子了。但在使用了多年之后,馆方以一个小小的借口,中途换字,不知是否想到了“尊重”二字?依个人愚见,这事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做的都欠妥甚至不太地道。而且,给出的理由也很不像样子。按陈研究员的说法,弃用的原因主要是茅盾题字中有一个错别字,这完全是误解。须知,“馆”用“舍”字旁,并非错字,而是“馆”字的另一种写法,在书法艺术中再正常不过了,可以说屡见不鲜,根本谈不上是错别字,更不可能成为什么“大笑话”。另外,如果非要论错别字
的话,郭沫若题字中的“博物馆“三个字,无论怎么看,都与标准化汉字相去甚远,岂不是比茅盾先生题字错的更离谱?所以,说换字是因为茅盾先生写错字的理由难以成立。这其中是否有其他什么隐情,恐怕连陈研究员自己也未可知了?
最后,笔者通过仔细对比郭老原作发现,现在使用的馆名题字中,除“博物馆”三个字相符外,“山东”两字与作品中的“山东”并不怎么相同,咋看咋不像。是放大制作时走了样,还是笔者个人的鉴赏眼光不及?请博友对比照片,自有结论。

2010年建成的山东博物馆,新馆沿用了郭老草书题字,自向社会开放以来非议不断,恶搞连连。

第一次迁址时的山东省博物馆,建于1992年,从这时开始弃用茅盾题字,改用郭老诗词题字。注意:牌匾上的“省”字是郭老原作中没有的,所以,到第二次迁址时,所谓“为尊重原作而去掉‘省’字”一说是不能成立的,


郭老1959年参观山东省博物馆时的题诗, 山东博物馆题字源出于此,但仔细对比可以看出,现
在使用的馆名中,“山东”两字与原作中的字并不相同,原因不明。



烟台市博物馆馆名亦为郭沫若题写


郭沫若1958年为蚌埠医学院的题字



郭沫若为蚌埠日报题写的报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东博物馆题字震惊游客(有图有真相)
常熟博物馆有感
从山东博物馆的书法笑话说起
郭沫若:被坑,山东博物馆
原来故宫博物院的题字,竟然有这么多讲究
郭沫若给山东博物馆题名,因字迹潦草常遭网友恶搞,专家:换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