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例子、煽情、理论概念



不仅仅是学术


作者:拙棘

本号原创首发

  编辑:吴伟






当代中国的公共说理基本停留在“抛出问题、举三个血淋淋的例子、以排比句煽情作结”这样的低智水平。高中思政老师说过,哲学归根到底只能靠举例子;也有很多人说,诉诸比喻、举例子只是思想无能的表现,只能传达模糊的感受,清晰严密的思考必须借助有明确定义的概念。


       

公共说理讨论的问题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事实问题,分析到底是怎么回事;一类是价值问题、规范性问题,回答某个目标值不值得追求、我们到底该怎么做。这两类问题虽然根本上是相互独立的,但我们日常讨论的往往是些非常具体的问题,事实价值混杂。举例来说,有个做部门法的老师跟我说,某国强制要求开车的人系安全带之后,交通事故突然增多了。这大概是因为司机系了安全带之后开车胆子更肥了,结果因为开车不谨慎造成的负面后果压过了系安全带带来的正面效果。这里涉及的当然是心理学等层面的具体的事实问题,我们的价值判断挺明确的:交通安全是好的、值得欲求的。但对事实问题考虑不够全面导致特定手段没能实现我们认为可欲的目的,因此经验知识使我们改变了对特定手段的价值判断,我们觉得,系安全带这个手段没一开始想的那么尽善尽美。


       

小例子既会被用来辩护事实命题,也可能通向特定价值判断。在事实问题上,以举例子来论证有多么不靠谱大概都不必多说。重要的是价值问题。


       

如果接受某种价值理论,那么我们也许可以说,在价值问题上,我们归根到底只能讲故事、举例子,而最重要的故事当然是自己经历的那些,此外还有历史典故、小说情节、热点事件、“我听说……”、“我有一个朋友……”,等等等等。因为价值问题的根据归根到底就是我们的一系列信念,好的故事、例子能够使相关信念清晰地暴露出来,比如被说滥了的电车难题。在最根本的层面,好的故事、例子并不停留于“例证特定结论”这种层面,它们能将我们真正的信念如其所是地呈现出来。


       

话虽如此,我们的信念毕竟太多了些,有些还会相互冲突,如果不进行概念化,将它们组织进特定理论体系中,那么我们的思考永远都是乱七八糟、捉襟见肘的:乍听觉得a有理,但听了新的知识付费节目后又觉得b也挺有理,而a和b却显然是相互矛盾的。当我们的特定信念被强化或被推翻,从而原本挺融洽的信念体系变得摇摇晃晃时,我们必须了解整个信念体系的结构,搞清楚哪根柱子松了,是只能整个房子推导重建了还是可以局部修补,如果修补的话,承重结构怎么改,哪边需要添砖加瓦……


       

因此,即便我们承认价值问题归根到底离不开例子,这也不是故事的全部:我们同样离不开概念和理论,离不开体系化的反思。此时,最糟糕的做法就是不将被小例子照亮的信念接入系统的反思,而是通过煽情放大这一信念;不是重新反思自己的信念体系,而是被小例子和煽情手段搞得太过兴奋,迫不及待想抉择、要行动,完全不会想着再更系统地反省一下;言说者也不希望引导你去思考,只想尽快让你被情绪控制,从而可以将你轻易引向他想要的结论。


       

除了那些典型的小例子,亲身经历的具体事件也会引发类似的危险。我们的信念多是在具体的人生经历中发展完善起来的,一方面,这些经历使那些抽象的概念获得了具体的规定性,另一方面,我们依然需要时时提醒自己超脱于个人得失、一时情绪,准确定位具体感受的真实意义。


       

我们的日常生活比较简单,许多道理日用而不知,但这不意味我们可以前理论地生活。现代生活不再那么直白质朴,而越来越以有意识的观念反思为中介,即便自己脑子比较简单,也有一堆人生导师通过各种渠道推销观念,试图占领你的心灵、窃取你的钱包。这时,回到前观念的朴素状态只是一种幻想,我们只能以更好的观念反思来治疗观念带来的弊病,以沉着、系统的理论思考来对付由小例子和煽情搭建起来的观念烂尾楼。我们需要一点理论能力,特别是把握理论概念的能力,一种能在不同的抽象层次、不同语境间自由穿梭的能力。


       

以哲学为代表的文科理论从日常困惑起步,但又不停留于日常困惑。因此,许多日常概念的含义被反复打磨,成了理论概念,对应的语词成了必须借助技术性定义才能准确把握的术语。 


       

单拿出来看,日常语言似乎很模糊、很混乱。但日常语言编织在具体语境中,借助语境的提示,特定语词指向哪个概念,这个概念具体什么意思,这些都很清楚,极少需要解释。 


       

日常语言现象在特定语境中发生,很具体、很短暂,往往三言两语就完成了。但理论是超越具体语境的,理论试图在一般、抽象的层面梳理各种事物间的复杂关系,赋予其体系性,因此理论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长程推理。在理论写作中,语境的提示作用被极度弱化了,长程推理又要求核心概念保持同一性,因此理论工作者不得不对核心概念作技术性界定。这种界定多少会使理论概念偏离日常概念,即便它们还分享同一个语词。有时理论工作者还会用到几乎不会出现在日常语言中的纯粹理论概念,如先验等。


       

面对理论概念,读者应该努力把握特定理论本身对这些概念的界定,而非径直用日常理解来消化它们。同时,在评价对特定理论概念的界定是否合理时,我们主要应着眼于它们在特定理论中发挥的作用,而非其是否符合日常理解:理论作为整体与日常理解发生关联,理论概念则深深嵌在理论体系之中,受其内部逻辑约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悟空问答
问答两则:为什么要反中医
地理分析的“机制”和“过程”
法律文化的概念
史学史与史学理论 | 陈慧本:历史时间与概念史:论科泽勒克概念史研究的时间维度
消除主义、读心术与实验哲学:访斯蒂芬·斯蒂奇教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