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母校我的班


我的母校我的班

素材提供:安陆一中八六(2)班同学

整理撰稿:肖海涛

安陆一中八六届高三(2)毕业留影 图片肖海涛提供

  《我所教过的安陆一中八六(2)班》一文在《安陆水易居》公众号发出后,不少同学和校友在公众号后和微信群中纷纷留言,回忆了当年在母校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这些回忆中有求学的艰辛,生活的清苦;也有师恩的难忘和对母校的期许,更有青春易逝的感慨和岁月磨砺的无悔。我想,我应该把这些点滴的回忆汇聚起来,让它荡漾起一湾沧浪之水,以濯洗同学们艰辛跋涉的匆匆步履,也为纪念他们那一段五味杂陈的人生。

这是当年我们经常走过的地方

  转眼间离开母校安陆一中已经三十多年了,许多往事随着时光的流逝已淡漠得像天空中倏然飘过的白云,留下的只是片片羽化般的痕迹,肖老师的文章《我所教过的安陆一中八六(2)班》又打开了我们尘封的记忆,当年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艰辛和苦涩,那些磨砺和欣喜又清晰的浮现在眼前,泛滥起心湖一阵阵涟漪。

八六届高三(2)班的同学们毕业三十年后回母校坐在教室聆听老师讲课 图片肖海涛提供

       说起母校,首先想到的是那时候读书的艰辛。初中毕业时,读不读一中,对于我们一群农村孩子来说面临的是一次艰难的选择。当时,初中毕业实行一考三录,即中专,高中,技校,而上技校则需要城镇户口。农村的孩子,为了尽早跳出农门,很多人首先考虑的是上中专,那样就能谋得一个公职,拥有城镇户口,每月有固定的收入。这种诱惑对当年贫寒的农家子弟来说是无法抗拒的。因而,选择上安陆一中读书对于我们来说虽说是个意外,但的确也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不过当时农村孩子的家里都很穷,没钱上学就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坎。我记得高一上学报到时36元钱的学费就是父母东挪西借才凑齐的。当时班上有一个与我一起从孛畈考到一中的同学(杨小平?),因为家里难以供给,为了节省开支,上学一个多月后又改读中专去了,而我在高一上学期读完后也差点回去当了民办老师。那时读书的艰难现在想起来心里还是酸酸的,但值得欣慰的是我们在不可抵御的诱惑面前还是没有放弃自已。

在母校北栋教学楼旧址上新建的教学大楼,老校成了凤凰寄宿学校 图片中左八为肖海涛、左九为现任校长彭传宽

       高中的生活是清苦的,这种清苦主要是伙食。记得当时我们在学校食堂里搭伙吃饭,隔一段时间,农村的同学都要回家背一袋子米交給食堂,食堂收米后再兑换成饭票。回家背米是艰难的,那时的公共汽车不仅班次少而且特别拥挤,有一次我背着米袋挤了好几次都没挤上班车,等到好不容易赶到了学校却已经迟到了,后来在教室门口被数学程老师罚了好长时间的站。现在的孩子很难体会那个年代我们求学的艰难。到食堂称米也很闹心,称米的师傅是神圣的,米质的好坏全在他的评判,米质稍有不好他是不收的。称米的时间我们完全不能掌握,有时上课还要记挂着课间操去称米。有一次,我把背来的一袋子米放在食堂等待称重,过了两天却不见了,食堂的师傅只说了声“不知道”就完了。米称了以后还要等管理人员兑换饭票,兑换不及时就有挨饿的危险。现在想来,那时我们这些农村的孩子读书真的是多么不容易。学校食堂除了卖饭,也会供应一些价格不等的菜品,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许多同学打完饭后只是匆匆地回到寝室,因为那里存放着他们从家里带来的一罐罐的腌菜。记得有一次我偶尔去女生宿舍,看到有的同学刚刚打了饭回来,碗里没什么菜,她们一个个打开从家里带来的腌菜就这么吃了。现在想来,虽然当时生活艰苦,但那一段时光仍然是值得回味的。

八七届高三(2)班同学毕业30年后重回母校 图片肖海涛提供

       学校里最热闹的场景是每次开饭的时候,特别是早晨,自习的下课铃一响,饥肠辘辘了一夜的同学们便像潮水一般涌向食堂,倾刻间,食堂里一个个卖饭的窗口前便排起了长龙。大家拥挤着,呼喊着,一个个伸长着脑袋,带着十二分的期望紧紧地盯着卖饭的窗口,希望今天能碰上好运气,拿到一个大点的馒头或舀上一碗满满的稀饭。如果运气不好只拿到一个小的馒头或打上大半碗稀饭,那种沮丧的心情就像霜打的茄子。缺油少盐的饭菜,紧张的学习生活,加之大家正值长身体的旺盛时期,饥饿常常是我们每天绕不开的话题。我清楚地记得,从高二开始,上午后面的两节课我不能写只能听,因为手饿得发抖捏不住笔杆,早上的稀饭馒头只能支持前两节课的能量。那时候,早饭能多吃一个馒头是我们做梦都想的事情。记得有一次我们到农场割麦子,学校免费供给我们馒头,我一连吃了好几个还欲罢不能,那馒头的滋味真是香啊!

八五届理科一班部分同学毕业30年后重回母校 二排左起:徐玉华、肖海涛、罗亨瑞、程泽爱、吴树森、谢志华  图片肖海涛提供

       除了伙食清苦,学校的住宿条件也十分简陋。那时候,男生的宿舍是由原来的教室改造的,而女生却没有专门的宿舍。(现在想来是不是重男轻女?)全校住读的女生全都住在同一间破旧的仓库里,仓库门前安有两个水龙头池子,供同学们洗衣洗脸之用,但上厕所则要到百米开外的地方。厕所里有时没有灯光,每晚睡觉前大家都知道千万别喝水,如果半夜入厕可就惨了。后来学校新建了食堂,原来山坡下的食堂就改造成了女生宿舍,虽然简陋但生活毕竟方便安全了许多。

       这些都是三十多年前母校留给我们的记忆,那时整个国民经济都在历经史无前例后慢慢地恢复之中,母校办学经费的不足导致办学条件的简陋也在情理之中。俗话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想起母校,尽管我们常常在心里抱以微辞,但仍然对她充满着不尽的感恩,这种感恩来自子女对父母般的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今天,偶尔回到母校,看到新建的校舍和日益改善的生活教学设施,我们的内心真为现在的孩子们感到高兴。

安陆一中八七届高三(2)毕业留影 前排右三起:涂友明、杨茂柏、赵成文、肖海涛、姚昌淑、彭发宗、毛彬湖、胡享庭、王建伟、刘玉芬  图片肖海涛提供

       说起母校,最难忘的还是那些可亲可敬的老师们,他们的关爱,他们的宽容让我们想起来就暖心。记得那一年,我脸上长了一个疖子,找到医务室的那个胖胖的胡医生,他二话不说一下子剪开疖子,挤出脓血,不料后来我的脸肿得像个胖头鱼,直到现在脸上还留有伤疤。从医多年的我现在想来,胡医生当时肯定是治病心切,没想到却带来了不良后果,但我还是要感谢他,因为他行为中充满了对学生的关爱之情。那时的我们还会常常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有一次,我们班的同学课间休息时正在教室门前的走廊上传球,这时候教几何的刘老师正从楼梯上走来,不知哪个调皮鬼一球正砸到了这位老师的头上,见此情景,同学们都吓得目瞪口呆,低着头准备迎接一场暴风骤雨洗礼。出乎意料的是,刘老师虽然十分恼火最终却无可奈何地摇摇头走开了。刘老师是位女老师,个子不高,武汉口音,那个情景我至今记得。最令我感动的还有:记得高考前一天,我突然发起高烧,当时手中又没有钱,也不知道去哪里治疗,后来我找到数学程泽爱老师,程老师马上把我带到护国的一个诊所,去了后才发现那里已经关门,接着他又把我带到县医院,连续三天我都是白天考试晚上打针,现在想来,当时如果没有程老师的关爱帮助,我也许会因生病而错失了上大学的机会,滴滴师恩真是没齿难忘。

八五届理科一班的同学毕业30年后重走母校操场,重温青春的来路  图片肖海涛提供

       这就是我们的那些可亲可敬的老师,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的奉献爱心,他们的兢兢业业,他们的知识才能,他们的谆谆教诲,他们的豁达人生态度都为我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谢敏老师不拘小节,很是有趣,有一次上课中他的烟抽完了,让坐在前排的我一路小跑到校门口的小卖部帮他买了盒烟。还有一次课堂上有人放了一个屁,很响,同学们都呵呵有声,谢老师转过身说:“你们笑什么?放屁是健康的反应。”一句诙谐的话语代替了粗暴的电闪雷鸣,课堂上的气氛显得那么云淡风轻。

       程泽爱老师的教导语重心长,他常常对我们说:“无论今后大家从事什么职业,上不上大学,学到的东西总是自己的,人生的路上不是这个考试就是那个考试,知识总是用得着的。”他上课的特点是充分发挥学习成绩好的同学的带头作用,经常让何雄、陈祎兵等同学到黑板上演算相关数学题目,给大家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八七届部分同学三十年后重聚母校 前排左四刘玉芬;二排右四起:李庆华、肖海涛、彭发宗、赵成文、闵布遐

        体育张老师很严肃,高大的身躯站着像一座黑铁塔。记得有一次大热天在操场上练习排队列,有的同学不太认真,张老师气得像一头雄狮,不过下了课他还是很和蔼可亲的。

       政治涂老师讲课很有气场,每天晚上政治课补习,他一定会提前到场,洪亮的讲课声估计全校都能听到,后来他当了母校的校长,市教育局长。

       语文肖老师极有事业心,讲课很有激情。他在课堂上给我们讲“张打油”的“打油诗”:“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让我记忆深刻。多年后我带着儿子见到肖老师时还对儿子说,这就是当年给爸爸讲打油诗的肖爷爷。当时电视剧《射雕英雄传》正在热播,他在课堂上给我们分析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了这部作品的成功和不足。肖老师退休后大部分时间住在一中,我也跟老师见过几面,老师和蔼可亲,精神极佳,也许文人和诗人的特质让他对人生有更敏锐更饱和的认识,生活得很洒脱快乐。

八七(2)班的同学给老师献花 图片肖海涛提供

       在与老师们的朝夕相处中,我们从感性上明白了做一个学生崇敬的好老师的难能可贵。这样的好老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更重要的还要有认真负责的精神。高一时有个年轻的老师讲代数,讲集合,讲映射,我怎么也搞不懂(听说那个老师当时在一心考研),后来换了一位女老师,姓柴,刚从乡下调上来,她打了个比方,意思是一个妈妈有好几个孩子,好几个孩子共一个妈妈,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合集和子集。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把抽象的知识具象化,把学生的需求当做自已的需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我们从母校老师们的身上感受到了一个优秀教师的神圣和伟大。

九二届的同学以老办公楼和教学楼为背景留下了青春的倩影 二排右四往左:彭发宗、向广豪、张懋炎、朱声炎、沈祥生、彭启尧、肖海涛、李国新、刘旺英

       说起母校,也不得不提起一些值得咀嚼反思的事情。迫于高考升学的压力,那时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并不丰富,但毕业前夕的那个迎新晚会我还记得清清楚楚,晚会上很多同学都积极参加,孙子超同学说相声:“上个坡,吉隆坡”,引得大家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同学唱流行歌曲,有的同学跳现代舞蹈,但参与者大多是城关的同学。那个时代我们乡下的孩子在学校几乎接触不到音体美课程,接受文艺熏陶的机会更少,又缺乏抛头露面的锻炼,只能是傻乐傻笑,跃跃欲试又胆怯害羞。不过,农村孩子也有农村孩子的长处,许多同学的独门特技也会让人大开眼界:孙密的旋转球,郑杰的鲤鱼打挺,邱用杰的引体向上,严双桐的养生之道,还有程芳洲的毛笔字等等。时光过去了三十多年,现在农村的孩子上学时也能接受音体美课程的教育和各种文艺的熏陶,相比我们,他们的发展要全面得多,成长也幸福得多。素质教育的要义在于努力提高受教育者多方面的能力,时代遗留给我们的缺憾希望不会重现在现在农村孩子们的身上。

八六届高三(2)班同学毕业30年后在原教学楼旧址上新建的教学楼前留影 图片肖海涛提供

       也许是乐极生悲,就是在那次晚会后李光召同学发病了,倒在了教室里,这是他发病的开始。那时候很多同学都有神经衰弱的毛病,我从高二年级下半年就有明显的症状,这个病一直困扰我多年。神经衰弱与思想压力大又没有很好的调节情绪有很大的关系,李光召同学的悲剧也许是由轻度精神障碍开始一步步加重导致精神崩溃的,他的死成了我们班同学心中最深的痛点。过去,学生的精神问题和心理咨询一直是一个没有被充分重视的问题,听说母校近年来加强了这方面的工作,作为校友我们从内心里感到十分欣慰。

安陆一中八五届理科二班同学毕业留念 二排右起:谢志华、皮世曙、叶福民、肖海涛、姚昌淑、沈祥生、林质英、朱学俊、毛斌湖、刘传新、李家郢、杨茂柏

       最后要说一说我们班的同学们,自强是我们班同学共同的特质。毕业后许多同学工作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但大家并没有气馁,也没有向命运低头。他们有的走南闯北,为生活打拼;有的二次创业,为理想奋斗;无论是顺利或坎坷,最后都在社会的棋盘中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定位。邱用杰同学说得好:“对高考落榜我至今还有一丝丝痛楚,一丝丝阴影……然而肖晓纯老师说过,失败是成功的妈妈,是同学们吃苦的精神,坚韧的性格,优秀的品质默默地影响着我,让我在社会的大潮中没有沉沦,感谢老师的培养教诲,感谢同学的帮助激励。”他还写诗抒怀:

      万言追忆只为情,

      谆谆教诲润初心。

      青春已随流水逝,

      八仙过海写人生。

      若不尝尽世间苦,

      安知繁花过眼云。

      向天再借五百年,

      还做当年青涩人。

      是的,年轻时我们对日月如梭没有概念,现在,白驹过隙,一晃就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回首在母校的那段苦涩的青春时光,我们应无怨无悔于当时的选择;看到同学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的辉煌成绩,我们更要感谢岁月给予我们的淬炼磨砺。凤凰山上春波绿,曾是凤凰倩影留,我的母校我的班,你永远是照耀在我们心头的清晨第一缕阳光。

              (2020年8月24日)

老校友原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中)回母校与安陆一中领导合影 左一时任一中副校长肖海涛、左二时任一中校长彭发宗、右二时任一中副校长曹月、右一时任一中副校长,后任校长、教育局长孙宁 图片肖海涛提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叶智佳|在汕师读书的日子里|散文
【万辉华专栏】县一中琐记
涂晏成|难忘那段青葱岁月
感恩母校
“好老师”征文|恩师吴树伯往事点滴
母校,我们回来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