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市政府新闻发布会

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介绍本市优化医疗资源布局造福百姓民生相关情况

(2012-7-11)

  在今天(7月11日)举行的“和谐发展看上海”市政府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市卫生局副局长肖泽萍介绍了本市优化医疗资源布局,造福百姓民生相关情况。

  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建设覆盖城乡、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关系到满足群众基本医疗服务,是医改的重要任务,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从2009年以来,大力推进医疗资源优化布局,重点开展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宏观调控,制定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为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结构,促进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提高整体利用效率,2012年2月,市政府出台《上海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1-2015年)》,实行“三个严格控制、四项重大调整”。

  三个严格控制:一是严格控制千人口床位数。目前按开放床位数统计,2011年本市千人口床位数为4.56张,在全国处于第二位(低于北京,北京为4.69张),规划至2015年千人口床位数控制在5.0张以内,届时本市千人口床位数预计仍处于全国第二位,配置水平略低于世界高收入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二是严格控制各区县床位增量。根据各区县现有资源的配置情况,明确不同的增量控制指标。其中,黄浦、静安等区域资源配置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综合性医疗机构床位不再增加;徐汇、长宁等区域资源配置水平与全市基本持平,严格控制综合性医疗机构的床位增量;其他资源相对缺乏地区将给予一定的增量,重点对短缺资源加强配置,并为社会办医留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三是严格控制中心城区医疗机构的规模。规划明确,中心城区总体上以布局调整和结构优化为主,除国家级的临床科研基地和医学中心建设需要之外,中心城区原有三级综合医院不再增加床位。

  四项重大调整:一是空间布局调整。规划期内实行郊区三级医院建设“5+3+1”项目,即新建5家、升级3家、迁建1家,项目完成后,郊区三级医疗机构可新增近5000张床位,解决过去郊区优质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二是二级综合医院功能调整。规划期内,对不同区域的二级医院实行分类指导,将一部分业务量较大、技术水平较高、具备较好学科优势的二级综合医院提升为三级乙等医院,作为区域医疗中心;对部分二级综合医院实行功能转型,转为康复医院、老年医院。三是学科布局调整。规划期内,通过增量配置或存量调整,重点加强老年护理、康复医学、精神卫生、产科、儿科等相对紧缺领域的床位配置。四是所有制结构比例调整。规划期内,进一步加大医疗市场开放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在医疗资源相对薄弱、有床位增量额度的区域举办医疗机构;鼓励社会举办老年护理、康复、精神卫生等医疗机构;鼓励社会举办具有较大规模、以先进技术、优质服务和现代化管理为特征的高端医疗服务机构。

  二、实施郊区三级医院建设“5+3+1”工程,改善郊区医疗服务水平

  在郊区建设三级医院,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适应郊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促进本市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均衡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总体目标是通过调整优化三级医院设置,使郊区居民享有优质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明显提高,至2012年实现郊区每个区县配置至少1所三级公立综合医院,这一目标年内即可实现。按照新医改政策,政府保障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经费。“5+3+1”涉及的9家医院的基本建设、大型设备、开办经费以及日后的运行经费补助,由市、区两级政府予以保障。

  目前,除长征医院外,8个项目将在年内投入使用。其中,金山医院迁建项目已于今年2月投入使用;华山北院、瑞金北院、仁济南院、六院临港新院4个项目已基本竣工;奉贤区中心医院、崇明县中心医院、青浦区中心医院3个项目进入收尾阶段。为积极配合各项目的基本建设,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已完成新建医院第一批大型医疗设备的集中招标采购工作。

  三、加强政策引导,推动部分二级医院功能转型

  二级医院功能转型,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适应需求;尊重历史、循序渐进;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四项原则。目标是通过推进部分二级医疗机构功能转型为康复或老年护理机构,盘整医疗资源存量,优化医疗资源结构,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形成层次清晰、分工明确的医疗服务体系。“十二五”期间,各区县通过现有机构转型(包括整体转型或部分转型)、增设康复医院、增设康复床位等方式确保新增不低于200张康复床位,全市整体转型康复医疗机构的康复床位达到1500张;老年医疗护理资源严重匮乏的徐汇、长宁等10个区县,各新增或转型一所老年护理医院,床位在300-500张;黄浦、静安等7个区县各新增或转型一所老年护理医院,床位数在200-300张。

  为鼓励符合条件的二级医院功能转型,市政府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卫生部门明确转型后的康复机构和老年护理机构,保留其原有的医疗机构等级不变;转型后与三级医院积极开展医疗联合体合作的医院,予以适当增加床位,扩大规模;按照转型的先后顺序予以“上海市第X康复(老年护理)医院”作为第一冠名;同时积极会同市教委、市人保局等部门,加强康复学科建设,开展从事老年护理服务的护理员的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等工作。财政部门明确市级财政统筹残疾人保障金、福彩公益金,对整体转型的公立医疗机构给予一定补助,资金用于转型后机构的场地改建、设备购置等用途。医保部门明确对转型后的医疗机构约定服务项目原则上不取消,确保医保费用预算指标合理增长,完善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办法。物价部门明确将逐步调整康复服务和老年护理服务项目的收费标准,启动“物理治疗与康复”等项目的新一轮价格规范和价格调整工作,重点支持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项目价格调整。

  目前,已有宝山区一钢医院、杨浦区老年医院正式提出了功能转型的申请,相关工作已陆续开展。我们将严格落实有关政策,加强对相关区县的指导,坚持“一院一方案”,稳妥推进具备条件的二级医院功能转型工作。

  四、夯实基层卫生服务基础,推进家庭医生服务试点

  家庭医生制度的构建,是上海医改的一项重要举措,是社区卫生服务模式转型的重要抓手。

  在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医疗服务体系中,家庭医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主要表现为三大特点:一是实行签约服务,二是实行家庭医生首诊,三是实行按人头预付服务经费。家庭医生在维护居民健康、确保医疗资源合理使用、控制医疗费用等方面发挥着“守门人”的作用。上海期望通过家庭医生制度试点,逐步建立与发达国家和地区接轨的家庭医生制度,形成以家庭医生为基础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2011年4月,本市在长宁、闸北等10个区启动家庭医生制度试点。通过一年多的试点,取得了积极进展。试点覆盖面逐步扩大到12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87家服务站、597家村卫生室,约占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50%。共有1982名全科医生担任家庭医生,占试点社区临床医师的41.78%,郊区另有参与试点的乡村医生1066人。各试点社区共签约家庭76.98万户,签约居民209.9万人。试点期间,家庭医生共接诊签约居民110.28万人,占签约居民数的52.54%;对签约居民开展健康筛查55.25万人,占签约居民的26.32%;对签约居民制定干预指导方案48.01万人,占签约居民的22.87%。签约居民切实感受到家庭医生试点在就医便捷、转诊服务、疾病管理、费用控制等方面带来的实惠。

  家庭医生制度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了使这项改革举措能够平稳推进,年内本市将重点完成以下工作:一是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出台试点指导意见,将试点工作扩展到全市所有区县。二是继续加强家庭医生队伍建设,实施家庭医生骨干培训计划,加强临床技能与健康管理技能的培训。三是启动家庭医生相关服务标准的制定,包括健康管理、双向转诊等技术标准。

  上海将继续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以深化医改为契机,不断优化本市医疗服务体系,为广大市民提供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不断提高市民健康水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海口将试点开展康复医疗服务
做医养融合四个模式
重大利好! 北京老人入户 医疗费将纳入医保报销啦
新政:3年后山东每个人都将有家庭医生,人均寿命达79岁!
医养结合的“多方合力”模式
哈尔滨成为分级诊疗新试点 家庭医生帮忙预约挂号大医院优先接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