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还原超级稻 - 袁隆平团队

(本文原载凤凰周刊2012年第11期)

随着中国几个杂交水稻团队先后创出超高产成绩,业内专家和农民对单纯追求超高产水稻的质疑也浮出水面。

记者/杨桐  特约撰稿员/袁凌

2011年9月,袁隆平团队“Y两优1号”稻种隆回试验田获926公斤亩产的消息报道后,陆续有李昌平等人质疑,这种追求试验田超高产的意义,因为超高产背后水肥投入成本高昂,推广意义有限。这些质疑得到从事农业栽培管理科研的学者认同,他们认为,增产过了一定限度会导致水肥投入效率降低。眼下更急迫的是通过提高栽培管理技术实现稳产,以及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

超级稻研究在不断取得产量突破和种子产业化的同时,也伴随着逐步滋长的担忧。近来的连续超高产消息造成了另一种疑问,即杂交水稻增产潜力是否已到极限?过分突出超高产的意义是否有走偏之嫌?农民对超级稻推广的热情有多大?超级稻的神话后面,隐藏着怎样的产业利益和矛盾?

增产不增收

此次创高产纪录的隆回羊古坳村民彭国精直言,超高产除了有良种还要搭配合理施肥的良法。据介绍,项目组首先拿出了两三分地不施肥种植“Y两优2号”,发现土壤只拥有供给亩产500公斤的肥力。要达到亩产900公斤,必须大力补充营养。

这透露了目前超级稻试验产量向大田转化的瓶颈。种子、用水、化肥和农药上的投入皆高出常规稻。仅仅人工成本一项,即往往抵过增产带来的所有收益,譬如仅人工除草一项,平均一季水稻,要人工除草10次以上。这往往使农民倾向于选择推广多年、普适性强的常规稻或普通杂交稻品种,而非前沿的超级稻新品种。一些村民之所以愿意参与试验田项目,是因为有农业部门的项目补助。

以河南信阳市平桥区甘岸办事处二郎村种粮大户曾凡高为例。曾种有80亩“Y两优2号”水稻示范田,袁隆平曾两次前来察看,测产时达到亩产869.5公斤,袁一度更看好这里会拿出超高产纪录。

曾凡高试种期间的化肥、种子、农药都由政府提供,农业局派了5个技术员常驻把关。但曾的成本负担依然很重。一般的水稻种植可以用机械插秧,每亩插秧成本是20元。试验田则要求必须人工插秧,每亩成本达200元~300元。试验田需要每七天打一次农药,尽管药免费供给,但打药需要的人工自行支付,每次需要雇4个人打两天,花费800元。

在做这个项目之前,曾凡高被告知,不能计较成本。记者到访时,曾刚刚完成“Y两优2号”的收割,晒干之后的产量是每亩775公斤,尚不足800公斤。曾凡高估计,如果放在大田,种植不这么繁琐,这稻种能够比常规杂交稻亩产增100公斤左右。但从投入产出看,并不划算。

信阳市农业局高级农艺师徐庆猛强调,专家的产量和农民的产量完全不同,一般情况下,850公斤的专家产量,到农民种植时能做到650公斤已经不错。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彭少兵曾在国际水稻所工作近20年,研究水稻育种、栽培管理与产量之间的关系课题,眼下在湖北实地从事水稻栽培管理科研。他指出,追求高产过了一定限度之后,单位增产投入的资源会增多,造成资源利用效率下降,农民增产不增收,对环境也造成更大影响,未吸收的肥料会进入地下水和河流,或成为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国际上公认,达到产量潜力的85%时农民种稻的经济效益最高。

湖南省浏阳县北区的永安镇,与长沙相邻。该镇共有土地4.5万亩,其中超级稻推广面积为2.5万亩。该镇农技站的孙健说,永安是袁隆平团队的重点实验基地,曾在2010年召开过首届中国杂交水稻大会。

孙健介绍,超级稻需要高肥高水,施肥标准为每亩纯氮14~15公斤。需重施有机肥并配备一定数量的化肥做基肥,即每亩1000公斤的猪牛栏粪,40公斤的化肥。以后要分阶段施肥和施加生长调节剂。

当地农民每种一亩超级稻,需要的花费包括种子、插秧、农药、收割、水费、肥费相加近800元,其中肥料费133元。由于超级稻比普通水稻植株高出一倍,基本都在1米以上,这为机械化收割带来了难度。如人工收割,则劳务费用大增。

在河南信阳,农民倾向于种植成本低、不用浇水的旱稻。往年,该县常规稻能达到500公斤的亩产,超级稻比它高出100公斤以上。但常规稻管理省事,能省去不少水肥开支,有逐渐扩大的态势。不过今年信阳遭遇大旱,不少旱稻田绝收。

浏阳现有耕地面积86.6万亩,目前水稻种植情况是普通杂交稻为主,超级稻品种约低于1/3。多数农民习惯种一季稻,因为生产成本降低,收割完水稻后可以种烤烟。这有违政府推广两季超级稻的意图。

彭少兵介绍,在常规稻和杂交稻之间,存在着一个微妙的产量差异:在施肥较少的同等条件下,常规稻产量要约高于杂交稻。同样施肥较多的情形下,杂交稻则产量更高。常规稻也可以大面积高产,在气候不好尤其是病虫害多的年份,常规稻反而可能有优势。因为杂交稻追求高产,需要高肥、密植、大群体,形成了不易透风和高营养的环境,容易造成病虫害和倒伏危害而减产。

产量不是全部

在杂交稻的性能评价中,试验产量不是唯一的指标,地域适应性、抗病性、抗灾能力、产量稳定性、口感等都是决定性因素。80年代初,杂交稻推广即陷入稻瘟病困境,幸亏谢华安的“汕优63”扭转了局面。

2006年湖南省审定委员会对“Y两优1号”的审定结论是,该品种在华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时,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适于种植在稻瘟病较轻的南方地方。“Y两优1号”和袁隆平团队另一主要品种“Y两优1128”易感稻瘟病现象,亦可从“隆平种业”在线售后服务的反馈意见中略见一般。另外,尚有零星反映易得青枯病的。此次谢华安测产的“宜优673”,广东省对其的审定意见是米质未达优质标准,高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生长期需注意倒伏。

在广西南丹巴平村蛮桃屯,2010年村民种植的百亩“Y两优一号”杂交水稻示范田遭稻瘟病,63.8%面积的庄稼绝收。而在头一年,这里曾测出848公斤的亩产。

永安镇稻农郭佑红说,几年前他种过袁隆平团队在2001年通过审定的第一代超级稻,但这个稻种在当地易倒伏,容易患稻飞虱、纹枯病等,已经无人再种。“Y两优1号”尽管已推广十年,稻种在浏阳每年只有两三万斤的销量。

杂交稻在通过人工干预培养遗传优势的过程中,由于需要追求高产或某项其它突出指标,往往导致其性能不均衡。用于大面积推广时,在地域适应性上,往往比不上当地原有的常规品种。这就是众多品种的超级稻品种易患稻瘟病的原因。

李昌平在公开信中称,很多常规稻,经过千百年选育出来,兼顾产量和品质,达到一个自然的最优平衡点,又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抗灾能力强。现实中,中国对种子种植有着严格的区域审定,在湖南种的好的稻种不一定适合河南种,种子进入某区域前需经审定。

业内人士指出,一定不要迷信于某个品种的超高产量等单项指标,而要看其综合表现。“大家都去生产条件好的地方搞测产,而忽视条件一般的主战场,这样的测产验收过程不科学。”

在彭少兵看来,眼下杂交稻的试验产量已经很高,进一步增产空间有限,更大的潜力是在栽培管理技术上,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投入有待增加。由于栽培管理技术的推广是公益性的,不像新品种那样可以直接卖钱,国家应该加大投入推动新的栽培管理技术在大面积上推广。

方向需调整

超级稻在中国,是从90年代中期开始的一个项目,发起者是农业部科教司。15年来,农业部先后审定了83个超级稻示范推广品种,示范面积目前已过亿亩,占全国水稻种植总面积的不足1/4。“十二五”期间,农业部还将再“命名”30多个“超级稻”品种,年种植面积达到1.5亿亩以上,亩增稻谷50公斤以上。

关于超级稻的概念,大陆农业管理部门和学术界之间存在区别。农业部《超级稻品种确认办法》规定:命名“超级稻”必须百亩方实测比当地品种产量高10%左右,生育期适宜,品质好,抗1-2种病虫害,审定后2年内推广面积5万亩以上。

这个规定的主要标准是产量和推广面积。而在学术界,超级稻有更具体的技术指标。彭少兵介绍,学术界认为超级稻品种应具备新株型,即大穗、穗数减少,茎秆高而粗,抗倒伏能力强,因为只有提高了库容量,增加了株高,保证了抗倒性,才有可能在不降低收获指数的前提下通过提高生物量来提高经济产量。

中国农业部推广的“超级稻”有籼稻也有粳稻,有杂交稻也有常规稻。凡是种植面积大、产量高的品种都被命名为“超级稻”。业内专家认为,农业部的标准缺乏技术含量,却因此出现了以几分地的测产来充当百亩亩产的情形。在玉米种子界,种1亩试验田就是1亩的产量,实打实割,没有百亩亩产这样的概念。提百亩亩产,是为了突出项目的推广性,却脱离了试验产量的本义。

“产量独尊的超级稻概念打乱了杂交稻科研和推广的方向,使科研走向片面追求极端高产。”中国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佟屏亚称,在玉米领域,亦曾出现过“超级玉米”的概念,并没有得到流行。

超级稻推广增产的功绩到底有多大

根据资料,中国水稻的亩产上一个10年上升100公斤,2000年之后,亩产一直在440公斤~480公斤之间徘徊,去年全国水稻平均单产仅为439公斤,并无进展。

可资比较的是小麦增产历程,小麦从1952年的48.8公斤每亩增长到2008年的317.5公斤,增长6.5倍。这个增产幅度要远高于水稻,但没有水稻的宣传声势。

小麦育种的领军人物李振声院士曾分析个中原因说,杂交稻育种需要年年育种卖种,要宣传;小麦农民可以留种,育种科学家不需要大力宣传。

水稻和小麦产量增长的时期,也正是中国使用化肥农药量大增的同期。据相关资料,品种和栽培手段在增产中的作用各占50%。由于现阶段育种已到达很高水平,种子技术对于水稻增产已不再具有决定性作用。一篇题为《解密中国超级稻计划》的报道援引水稻专家陈温福的话说:“水稻生产的最大隐患不在于技术,而在于资源条件。一个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再一个是地力水平不断下降。”

超级稻主要适宜种植的南方地区受工业化、城市化影响,水稻种植面积急剧下降,农民为节省成本,“双季改单季”现象日渐突出,水稻产量降低不可避免。在全国范围内,近20年来水稻种植面积下降了超过10%,亩产徘徊不前。

彭少兵介绍说,对于亩产徘徊的局面,一种看法是说育种科研对产量贡献已经不明显,另一种解释是,由于眼下劳动力昂贵,田间管理投入有所降低,加上气候变化和地力下降,这样自然导致产量的下降,而新品种的增产潜力正好弥补了这个降幅。彭少兵说他本人更倾向于后一种解释。

干旱缺水也是水稻面临的困局之一,农业用水约占总用水量的70%,而水稻用水约占农业用水的60%以上。土壤的质量下降,土地污染和无节制施化肥造成土壤酸化,则是另一大制约。

在2011年7月召开的全国超级稻研究与推广工作会议上,农业部提出,中国常年水稻种植面积4.4亿亩左右,其中70%以上是中低产田。要把追求小面积的高产转变到追求大面积的均衡增产上来,将超级稻推广的重点转移到中低产田上,真正把科学家的产量变成农民的产量。

在彭少兵看来,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发挥栽培管理科研的增产潜力,帮助农民降低成本。而水稻的育种科研仍然需要一直进行。根据他的研究,相同的种子在变化了的外界条件下产量会退化,需要不断培育适应气候土壤等环境变化的新品种,他把这类的育种研究称为维持育种。维持育种和高产育种对中国水稻生产有同等的重要性。超级稻的育种应该将增加产量潜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抗逆性三个目标结合起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水稻的发展史,你了解多少?
两米高的巨型水稻研发成功,各位怎么看?
提干必读:“超级稻计划”20周年 袁隆平的两个梦想
超级早籼稻“中早39”的高产育种研究
我们今天能吃饱,都要感谢这位老人
袁隆平:向亩产1300公斤冲刺,饭碗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