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提高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的思考
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农村信用社经营的主要资产是信贷资产,主要收益来源也是信贷资产,因此信贷资产质量就是信用社的生命线。高质量的信贷资产是信用社实现稳健持续发展的前提和根本保障。如何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将是信用社长期面临的一大课题。现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就如何提高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和看法。
一、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难点解析
每一个经营者都知道信贷资产质量的重要性,都非常重视信贷资产的质量问题,但由于受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社会风气、人员素质,管理能力、价值取向等因素的影响,信贷资产质量往往由信用社管理的重点,向领导关注的焦点、社会议论的敏感点、形成案件的风险点转变,成为信用社管理的最大难点。分析信贷资产质量提高的难点主要集中在“四不”。
(一)“放不出”
1、惠民政策落实,农民“不用贷”。随着近几年国家出台了免征农民税费、对种粮农民进行补助、退耕还林资金补助等使农民的收入大幅的提高,同时农村医疗改革、义务教育阶段的“两免一补”等等减少了农民的支出。因此农民购化肥、农药、农膜等生产性支出已经能够自足,不需要办理贷款。
3、工商户资金周转快,往往“不想贷”。规模较小的个体工商户经营流动性大,资金需求少,对资金的成本核算较细,一般需用临时性的资金,宁可向亲戚朋友借,也不想用贷款而支付利息。规模较大的个体工商户,往往对资金的需求较大,需要的时候也比较紧迫,常常因为贷款手续繁琐而放弃。
4、民营企业不规范,信用社“不愿贷”。民营企业由于自身发展的先天不足,管理滞后,财务不规范,甚至有的只采用家庭式的帐务管理,原料来源、产品销路都不稳定,受国家政策因素影响明显,往往达不到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同时,部分企业已经给信用社造成了一定份额的资金损失,因此,信用社信贷人员和管理层,对民营企业不敢放手发放贷款,存在惜贷现象。
5、规模企业需求大,信用社“不能贷”。对于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或国有企业,资金需求较大,而信用社在自身的发展中同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又存在一些缺陷:一方面信用社各自为政,互不相助,实力不足,在争取优质客户上不能同商业银行抗衡。二方面技术信息差,不能给大客户提供全面的服务。
(二)“贷不上”
1、农民贷款担保难。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占比较小,如需大量资金,则由于农民的耕地是集体的、房屋是自建的,宅基地不能抵押。因此农民发展生产和消费贷款,很难提供符合信贷政策的担保人或抵押物。同时一个村子有能力担保的人员也仅有几个人,当他们都需要贷款时,实际上就形成了不符合贷款规定的互保现象。
2、企业贷款难担保。一是国有企业土地是划拨的、办理贷款抵押手续繁琐,抵押变现较难;二是民营企业起步时多半经济实力不足,因无力缴付国有土地出让金而无法取得土地使用权证,这样,即使拥有自建厂房,也不能作为有效财产来抵押。至于用租赁厂房抵押,物权障碍更多。用机器设备等抵押,因变现难等原因,信用社不乐于接受。三是中小企业贷款一般具有额度较小、时间较短、次数较多的特点,而抵押手续繁琐、程序复杂,难以适应其要求,且抵押物的评估涉及多个部门、登记收费较高。四是部分中介机构评估不客观、不公正,且不承担责任,信用社或业主难以接受。五是经济实力强、效益好的大企业,为防范风险,通常不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六是一些地方虽有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但资本金额度小、收费高、担保面窄。
3、担保公司不成熟。一方面担保公司的资本金额度小、收费高、担保面窄;被担保的品种很少,主要是个人消费贷款及银行承兑汇票等,对中小企业固定资产贷款担保的几乎没有,对流动资金贷款担保的也很少;反担保的条件有时苛刻。同时担保公司提供的担保金较少,而贷款金额大,信用社承担的风险过高,积极性不大。
(三)“管不好”
一方面信用社的员工大部分来自农村,文化素质、业务素质、思想素质、政治素质等较差,法制观念淡薄,有章不循,拒变防腐能力较差,没有能力管好贷款。另一方面对不良客户的识别能力差,只是片面的听取客户的介绍,不能客观地分析客户的实际情况和还贷能力,对贷款投向把握不好。第三信用社贷款笔数多、涉及面广,信贷人员管理不能做到按时回访,监督使用情况。
(四)“收不回”
受多种因素影响,信用社不良贷款清收盘活难。
一是名存实亡贷款盘活难。国企的改制,有的是有牌子没资产,有的是无牌子无资产的破产,造成信用社贷款悬空,还有的是老人员组成新班子后,对信用社债务不予落实。
二是改革初期交的“学费”盘活难。改革开放初期,各种小企业、小实体全部上马,信用社对这种情况预见性差,管理不到位,贷款手续不健全。企业经营出现问题后,有的收入仅能维持基本生活,有的根本无力归还贷款。
三是法制不健全盘活难。对一些“老赖户”“钉子户”“难缠户”一方面信用社起诉后,判决得不到执行,另一方面他们又在社会上反宣传,制造新的“老赖户”“钉子户”“难缠户”。
四是行政干预贷款盘活难。各级行政领导为了自己的政绩,给信用社指令贷款,随着领导人员的调动,新官不理旧帐,加之信用社又没有真凭实据,造成这部分贷款盘活难。
五是案件形成贷款盘活难。信用社一旦形成案件,往往都与贷款相关联。案件遗留的贷款一般都比较复杂,无效担保、虚假骗贷、借冒名、超权限、超比例,而且额度相对较大,到发案时信贷资金已经基本被使用或挥霍,基本都没有保障。
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对策和思考
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是信用社发展的前提,是各项业务工作的基础,没有好的信贷资产质量,信用社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如何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是信用社乃至金融界长期管理的重中之重,当务之急。
(一)加强业务知识培训,提高信贷人员素质。
一是针对管理人员的不同层次,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从思想教育和引导入手,转变信贷人员的思想,树立信贷营销观念、全新管理观念、最大的风险是缺乏风险意识等理念。二是进一步加强贷款管理工作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切实转变作风,深入扎实工作,要求具体做到九个到位:现场检查落实到位,报表、报告要详实,情况要写清楚,问题要真实揭示;信贷监控落实到位,要做到严格监控,快速反应,全程防控;限制性条款落实到位,坚持做到“三个执行不走样”---执行贷款方案不走样,执行贷款前提条件不走样,执行信贷监管要求不走样;账户资金监管落实到位,要做到连续跟踪,全程监管,专款专用,确保归社;预警信息识别到位,预警信号要100%识别,风险信息100%掌控;预警信号反馈落实到位,做到上下沟通,快速反应,情况清楚,意见明确;风险处置措施落实到位,抓好风险控制和转化,做到方案具体,目标明确,重在化解;催收贷款本息落实到位,要做到户户有人管,人人有责任;帮扶企业客户工作到位,重点帮助客户加强生产、销售、资金、财务管理,提高贷款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双赢”。三是建立信贷人员从业的资格认证、淘汰制度,提高现有人员素质,加快打造贷款管理专职队伍,对不能胜任岗位工作的信贷人员,要果断及时退出信贷专业岗位。四是信贷人员自己要加强业务技能学习,适应信贷业务发展的新要求。
(二)科学进行市场定位,不断优化信贷资产结构。
信用社要实现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经营宗旨,一方面必须扎根农村,面向农业,服务农民,搞好三农资金的服务,另一方面根据国家产业政策,把多余的信贷资源投向质量高,效益好的优质行业、朝阳产业和重点地区。信用社要深入调查了解企业和农户的需要,服务到位,建立一批社会信誉高,收益好,风险小的优良信贷客户群体。不断拓展消费信贷,特别是个人住房贷款、婚庆贷款、汽车贷款等业务,增加家庭贷款的比重,占领优质的项目信贷市场,牢牢把握市场竞争主动权。
(三)改进信贷管理流程,确保规范高效运作。
当前,在不断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同时,信贷业务流程的链条也在不断延长,一些环节功能重复,部门和人员责、权、利不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贷资产质量。按照现行的分级授权管理办法,贷款发放与否的决策权多在上级社,而贷款项目评估,抵押物评定等具体工作则由基层社来完成,有些基层社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往往出现偏离。一旦出现贷款风险,容易相互推诿,责任不明。因此,必须重新审视信贷管理流程,明确信贷风险评估、授权批准等不同环节的权利和责任,科学地制定贷款授权授信制度,避免“一刀切”。适当下放信贷经营权,做到信息与信贷决策权对称,权力与责任对等,业绩与利益挂钩。科学地设定信贷标准,在健全考核与监督体系的前提下,适当调整授信权限,让基层社发挥应有的活力,同时承担相应的责任。
(四)加强贷后管理工作,确保提前预知风险。
县级联社主要应加强贷后管理力度,有效防范和控制业务全过程风险,确保信贷资金安全周转运行,真正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业务经营效益,推动各项业务有效可持续发展。一是进一步完善贷后管理的内容、原则、贷后管理制度、部门岗位职责、管理行为规范和责任划分,贷后检查、风险预警机制,规范贷款到期处理,严格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及不良贷款管理,建立统一的信贷档案管理制度,严格贷后管理责任移交,建立贷后责任追究和奖励制度等内容。从多层次、多领域、多层面、多环节入手,全面规范贷后管理行为。二是明确基层信用社客户经理的主要职责,主要包括:客户监管及贷后检查——监管客户资金账户往来,信贷资金使用用途等用信情况,客户生产经营及财务状况,贷后跟踪检查,落实审批内容,收集客户公开信息并定期联系客户;担保人及担保物的监管;风险分类及日常管理——按照规定评测客户信用等级,并及时进行资产风险预警分类,维护贷后管理台账,整理、收集信贷客户档案有关资料,信贷管理系统数据录入,贷款本金和利息收回;风险预警——做到发现风险信号及时提出处理建议并报告;定期报告——定期向信用社主任和贷审会、联社信贷部门、客户部门汇报辖内客户贷后管理情况。三是明确信贷部门的主要职责,主要包括:通过信贷管理系统实时监测客户用信及客户经理贷后管理情况,对客户经理贷后管理情况实施现场检查,深入客户进行检查,了解客户风险状况;风险分析和预警——定期对重点管理客户及其所处行业进行风险分析,并按期向客户经理发出风险分析报告及相关信息,若发现异常情况应随时汇报,及时提示并督促客户经理限期处理,并定期向联社主任、贷审会汇报所监测的经营单位(客户)贷后管理情况及客户风险状况。四是建立重点客户管理制度。信贷管理部门应按照贷款额度或授信额度、风险程度、管理难度,确定各级的重点管理客户。辖内集团客户、管理部门审批的重点客户,系统性客户、行业龙头客户、客户部门直接营销的客户,以及贷款余额在一定金额以上的大客户,均属联社信贷部门、客户部门加强贷后管理工作的重点对象。五是完善风险责任预警制度。要通过客户资产账户信息、信贷管理系统、贷后检查、客户财务报告制度,做到及时化解处理贷款风险。
(五)完善风险预警体系,强化贷款管理监控。
目前,信贷管理工作中存在事后处理多,事前防范少;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静态分析多,动态分析少;局部分析多,全局分析少的现象。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已有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制定信贷组合方案和政策,注重规避、控制风险。通过信贷综合系统动态监控客户所处的经营环境和内部管理情况的变化,包括产品周期、客户主要管理人员行为、客户内部管理、客户对外关系等方面的变化。动态监控客户与银行的交易,包括是否客户存款连续减少、票据拒付、多头借贷或骗取贷款、能否按时报送符合信用社要求的财会报表、是否回避与信用社接触等。根据平时掌握的信息,及时判断资产的风险状况,调整或采取相应的措施与对策,确保信贷资产的安全。同时,联社各职能部门要在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职责,规范操作规程的基础上,定期组织人员检查整个贷款过程的合规性,借款合同和担保合同的完整性,贷款条件落实情况等,针对检查出的问题及时提出指导性整改方案。通过监督检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规避控制风险的能力,防止新增不良资产。
(六)强化内部稽核工作,确保信贷资产质量。
内部审计机制是加强管理、规范经营、确保资产安全的重要手段,是信用社内控监督体系的重要环节。首先,必须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和制定严格的内审工作规范。其次,必须建立一个完备的、权威的内部审计监督机构,独立自主地开展监督工作,独立地运用内部审计程序,对经营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对信贷业务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审计监督,让审计人员参与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参与信贷评审委员会的讨论。此外,还必须具有一支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内部审计人员要熟悉信用社各项业务,了解被审计单位或部门的业务活动情况,全面掌握各项金融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信用社规章制度并能够熟练运用,使这支队伍成为防范信贷资产风险的卫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广东省农村信用社2008年信贷管理与资产保全工作指导意见
农村信用社如何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初探(1)
浅析农信社贷后管理
加强贷后管理 防范信贷风险
最精辟的关于贷后管理的知识
一文了解信贷业务的含义、种类及基本原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