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与个性品质养成机制的研究》结题报告--钱进教育博客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与个性品质养成机制的研究》

结题报告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与个性品质养成机制的研究》是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课题批准编号为JG0516420049月,我校曾提出了《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品德形成的研究》这一校级课题,实验对象为新入学的一年级全体学生。20053月经学校研究决定向县教研室申报该课题,并换名为《优化育人机制,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研究》,同时,我们也向省教科所递交了课题立项申请书及实施方案等。20057月,该课题被省教科所立项,取名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与个性品质养成机制的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原因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极大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全社会的追求。因此,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担负的重大责任。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是把学校品德教育与儿童的生活脱离,将它作为一种孤立现象来对待,品德教育在内容上陷入教条化,在方式上强调说教式。这种教育不仅违背了儿童道德观念形成的基本规律,而且造成了德育的定位不准和德育价值取向的偏移,对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培育和全面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新课标实施以后,我们深感基础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2004年,我校就德育教育问题作了大量的调研工作:

在“创建诚信校园”的活动中,我们随机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发现有85%以上的学生说过谎话,有不守信用的行为。

在对独生子女日常生活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独一代”在生活上自理能力差,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在他们身上基本不能体现。与人交往时,自我意识强烈,自私、心胸狭窄现象严重。

在环保意识的调查中,虽然98%的同学都认为环保很重要,但却有95%同学有乱扔垃圾的行为,真正印了“语言上的高子,行动上的矮子”这句话。

在对教师平常品德教学状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多数教师仍以知识传授为主,品德教学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观念,甚至有挤占品德课的现象。

在对家长教育孩子的问卷中,我们获知60%的家长采用的是打骂式、恐吓式,也有的家长认为学习成绩好就行了,习惯不好、品德不良以后再改不迟,少数家长甚至鼓励孩子以暴治暴……

通过对以上调查情况的分析,我们认为大部分学生在校内校外的表现确实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而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国外形势的深刻变化,一些不利因素对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

㈡当今社会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德育工作不能适应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

㈢学校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品德教育严重脱离现实生活,方法与手段滞后,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㈣一些家长在教育子女尤其是独生子女的观念和方法上存在误区,关爱过度,一应包办代替,剥夺了孩子的独立自理权力。

新的世纪,中华民族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人的思想品德和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主要保证。”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提出:“中小学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

原教育部长周济说过:“德育关系亿万学生的健康成长,是亿万家庭关心的主要问题,我们的孩子应该积极、健康、向上。孩子既要成人又要成才,而成人最重要……”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对教育的要求,切实改革德育工作,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落到实处,我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以德育为首,五育并举。为配合学校德育工作,自觉担负起育人的职责,我们课题组的老师深刻领悟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与教育改革的目标,把德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从入学儿童抓起,规范他们的言行,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为使德育工作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在校领导的带领和支持下,走科研兴教之路,确立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与个性品质养成机制的研究》这一课题的实验工作,我们边实践边摸索,边研究边总结,这不仅有利于学校的健康发展,更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未来奠定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㈠美国道德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的精髓是“认知—发展”,他认为道德发展的核心是道德思维的积极发展,而道德发展同理智发展一样,有着明显的阶段特点和顺序的连接过程。这种理论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促进知行统一,培养儿童的道德行为习惯。

㈡罗杰斯的人本主义道德教育论:人本主义认为传统学校德育压抑人性,因此,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发展个体的自我意识,促进自我本性的完善。这种理论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和主体作用,注重现实生活和儿童品德发展的实际需要,激发学生探究社会问题的兴趣。注重发展儿童的道德意识、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

㈢德育特级教师对德育的真知灼见:德育是一种做人的教育,教师要把一种高尚的道德观念转化为学生相应的行为习惯,需要通过多种实践活动。德育教师在实践德育任务时,应从研究德育的特点出发,并遵从德育的原则方法,即通过教学任务及精湛的教学艺术,把德育寓于各种活动之中,寓于管理制度之中,寓于教育环境建设之中。教师自己的师德修养和人格精神,在学生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更重老师的教学艺术。

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的论述: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大力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叫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

㈤新课标理念: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与个性品质的形成是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的。它受到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为了加强儿童的品德教育,增强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其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我们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验研究的:

㈠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构建的研究

㈡各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及品德教育;

㈢教师职业道德对学生行为习惯及品德形成的影响;

㈣各种实践活动对儿童行为习惯及品德形成的影响;

㈤家庭生活、社会环境对儿童行为习惯及品德形成的影响;

㈥校园文化对学生行为习惯及品德形成的影响

㈦如何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想道德体系的研究;

㈧如何同步开展道德评价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原则

㈠总目标

为培养有良好行为习惯与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㈡具体目标:

探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新途径,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

1、通过课题研究,科学地构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使它具有导向、启迪、培养等功能。

2、形成一套可操作性的评价体制,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3、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机制,凝聚教育的合力。

4、以研助教,建设有本校特色的育人环境。

㈢课题研究遵循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德育科研的生命所在,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首要原则。本课题应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为此,课题组成员要加强对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和德育理论著作的学习和研究,用科学的理论指导研究,对观察和搜集的事实材料应如实记录,进行客观科学的分析和总结。

2、创新性原则。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创新是科学研究的本质特征,同样也是教育科研的本质特征。儿童的心理发展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教育的对象也是千差万别的,所以,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应把握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用发展的眼光来研究探讨,要有创见、有新意、有特色。

3、实践性原则。道德来源于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实践的,因而实践是道德产生的基础,也是道德的存在形态。实践的观点是德育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是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德育实践活动,既有课堂德育活动,又有课外德育活动,既有学校德育活动,又有家庭德育活动,还有社会德育活动。只有把这些活动有效组织,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4、整体性原则。德育内容是一个集合概念,它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互为条件,互为制约构成的统一体。德育过程是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为目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过程。它一方面体现了教育者的组织、教育、引导与受教育者能动地认识、体验和践行的双向互动关系;另一方面,体现在授之以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全过程。同时在学校教育中,要坚持教育的一致性,充分发挥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整体的教育功能,形成一种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整体合力和良好氛围。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㈠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涉及的师生人数较多,研究的内容较广,研究的时间较长,故采取以下方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个案分析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座谈交流法等。下面就几种主要方法作简要说明。

1、问卷调查法:选题之前,发放问卷调查,进行论证分析,以确定选题,开题后,就行为习惯问题进行问卷调查,结题前,再次就习惯养成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分析、比较,获得相关数据。

2、行动研究法:运用行动研究法,就是要边研究边行动,边行动边研究;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注重研究结果,更强调研究过程,通过行动研究,探索出一条适合本校德育科研之路。

3、经验总结法:研究的目的在于促进,在于推广。因此,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一边研究,一边总结,一边推广。以一个班带动整个年级,以一个年级带动整个学校,以一个学校带动本区域。

4、文献研究法:研究文献,既可以从前人的研究中获得某种启示,少走弯路,减少盲目性,又可以吸收借鉴其中有价值的东西,不断进行深化研究,还可以从相关的政策法规和学者论著中吸取营养和材料,使自己的研究更具说服力。

㈡课题实施的步骤:

本课题采取校级领导,整体设计,分段实施,分班进行,各科整合,集体总结的方式进行。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低、中、高年级各为一个阶段。

1、第一阶段为课题的启动与实验阶段,时间安排在20049月——20067月,主要工作包括课题方案的设计、课题组的成立、有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课题的申报等。预期目标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作息习惯、学习习惯、做事习惯、饮食习惯、个人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等;养成文明行为,遵守纪律;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保护环境,爱惜资源等。

2、第二阶段为课题的实验与交流阶段,时间安排在20068月——20087月,主要工作是全面开展课题研究进行具体实验,各子课题间进行交流研讨,推广成功经验等。预期目标是:让学生具有自我保护意识、安全意识、健康意识;愉快积极地生活;自主参与活动;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热爱科学、热爱劳动、乐观向上、勤俭节约等。

3、第三阶段为课题的总结与验收阶段,时间安排在20088月——20107月,主要工作是整理资料、总结实验、推广实验成果等。预期目标是:养成热爱祖国、热爱集体、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关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等。

六、课题研究的对象

青阳县实验小学20049月全体入学儿童

七、课题成员及分工

1、课题指导小组:曹日升 陈明清 伍邦才 徐永丽 葛静

2、课题成员分工:

⑴课题组长:周次胜

课题副组长:汪彩霞

⑵各科分工:

少先队:章雪峰

校园文化:凌云龙

校本教程:钱进

思品组:吴琴

语文组:王蕾

数学组:杨阿琴

综合组:鲍娴静

信息组:李杰

课题组其他实验老师:宁静 杨文霞 殷勤 汪龙平 毕卫华

八、课题研究的过程

㈠思品教育 回归生活

鲁洁教授在《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向生活世界回归》一文中强调:我们不能将课程的实施只限定在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而是要自觉地促使课程去追随学生的生活,课堂教学只是学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课堂生活并不是自足的、自成目的的,它要不断地从课堂以外的生活中吸取营养,也要不断地为学生其它方面生活提供营养,只有在我们的努力下建构起课堂生活和课外生活之间的良性生态关系时,这样的课堂才在严格意义上称得上是“生活”。为此,我们在实验中有意识地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连成一体,构建思想品德生活化的教学模式。

1、品德课堂联系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要想让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不成为“死教学”,必须“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源头就是生活。因此,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应以学生的生活需要为依据,选取与学生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的内容,在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同时更注重开发学生自身的生活资源,将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身体验,进而感悟。

如在教学《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一课时,我们让孩子看相片、称体重、询问父母、回想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体验,在探究中发现。课堂上,我们还安排家长与孩子互动,让他们互相倾述真情,彼此增加理解,从而让学生真切体会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爱。

在学习《珍爱生命 遵守规则》一课时,我们努力挖掘教材资源,针对课程标准,紧紧把握住教学目标,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大胆转变学习方式,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调查了解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的交通现状,使学生获得第一手材料,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进而懂得遵守交通法规要自觉和珍爱生命的重要性。

2、德育总结课回顾生活

为了切实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我校在每周五特设了一节德育总结课。德育总结课的内容突出真实性、生活性,注重关注指导学生的现实生活,强调让学生做一个负责的小公民,过健康的生活。总结课用学生自身或身边的人、物、事件来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强调时效性,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与个性品质的养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总结课上,我们不仅让学生回顾一周的生活,还让学生对照《学生一周学习生活评价表》进行自我反思,互相评价,在激励与自责中提升自己。

3、主题队会演绎生活

如果说每周的德育总结课是我们实验班的一大特色,那么每学期一节的主题队会课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主题队会的主要功用就是帮助学生分辨是非善恶美丑,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主观世界,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陶冶学生高尚纯洁的情操。为此,我们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思想发展需要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实际,针对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方面出现的问题,广泛选取题材进行筛选、提炼、设计、组织,确定主题,然后通过歌舞、小品、演讲等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演绎生活,寓教于乐,使他们在活动中受到感染,心灵上得到沟通,使德育内容潜移默化地融会进学生的心灵之中。而在准备的过程中,学生相互协作,也培养了团队精神。可以说,主题队会的准备过程就是品德教育的过程。

㈡各科教学 育人无痕

学科教学是落实德育的重要阵地。实验班的老师基本是课题组成员,在各科教学中,老师们一边探索,一边研究,自始至终将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与个性品质的培养渗透于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化有痕为无痕。

1、语文教学紧扣单元主题——塑德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教育青少年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从我做起,关心他人,乐于助人,重视品德修养,提高审美情趣,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

实验班使用的语文教材是北师大版,而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课文都是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呈现的,每个单元的开头都有明显的主题要求,在这一要求下编排着相关的主体课文,所以在教学中,给我们提供了明确的德育教学目标。

如在低年级阶段“认真”这个单元的教学中,通过两篇主体课文和一篇自读课文的学习,学生不仅学到了观察事物的方法,还知道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认真去听,认真去看,认真去完成每一件工作。在“好习惯”这个单元的教学中,我们联系教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好习惯,自觉地改正不良习惯。

在中年级阶段的“尊重与平等”一单元教学中,我们通过讲述伟人的故事会,让学生懂得在社会生活中要学会尊重别人,学会与人友好相处,树立与大家平等的思想,任何时候都不要搞特殊化。在“规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们注重引导学生认识规则的重要性,懂得为了遵守规则而作出牺牲的必要性,从而提高学生遵守规则的自觉性,我们还组织学生讨论怎么遵守规则,还让学生自己制定班级公约等。

高年级段的“面对错误”这个单元的内容紧紧针对当代少年儿童面对自己与他人的错误时普遍存在的道德意识与行为 实践方面的问题,创造了一个多维的认识空间。课文中的故事与语言非常朴实,富有哲理,耐人寻味,有益于对学生思想的启迪与行为的指导。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感悟,对待错误要敢于面对,勇于改正,教育学生要善于反思和反省,并且引导学生去发现:其实每一个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中既需要个人主观的努力,也离不开客观环境对我们的影响与帮助。在“高尚”一单元的教学中,我们让学生了解中国素有“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的美称,通过伟人的故事、凡人的故事、现代人的故事、古人的故事,让学生明白这些人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身份有别,但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崇高品质,却令人感动。学完课文后,我们还组织学生以本单元的主题“高尚”开展一次综合活动,让学生走近普通人,发现普通人的高尚品质,并将这些材料以板报、手抄报的形式展示出来,进而受到高尚品德的熏陶。在“家园的呼唤”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不仅让学生获得关于地球资源、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我们还组织学生对家乡的环境进行调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公德意识,引发他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在语文教学中,除了紧扣单元主题进行德育教育外,我们还结合教材中的“金钥匙”、“日积月累”等版块,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数学教学联系实际——育德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数学在教学中应注意六个问题其中第五点就是“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教学中,我们充分挖掘德育因素,抓住时机,把握关键,利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使思想品德教育自然而巧妙地渗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使 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如在学习“计算用水量”时,我们让学生先行调查,然后联系实际进行谈话,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的周围浪费水资源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有许多的地区因为缺水而生存环境极其恶劣。这样贴近生活的练习设计,使学生的情感发生了碰撞,节水意识自然增强。学习“统计”知识后,我们结合学习内容,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活动,让学生分组统计本校学生一天中丢弃纸团的个数,并用数学的方法对数字进行分析,然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建议。同学们先调查本班同学丢弃纸团的个数,再计算出全校同学丢弃纸团的个数,进而推算出全国25亿学生一天丢弃的纸团个数。这些纸团重叠在一起高度相当于3394栋三层教学楼那么高,相当于五个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在学生汇报了统计方法和过程后,我们又布置学生写一份倡议书。通过调查、收集数据、计算、分析数据到写倡议书,这些惊人的数字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通过“一分钟能干什么”的实践活动,如数心跳、写字、拍皮球、读书等,不仅让学生体验了时间的长短,而且体验了一分钟能读多少字,能做不少事,领悟到时间的价值。我们把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从而使学生懂得去珍惜时间;通过制作作息时间表活动,培养学生时间观念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感受时间的意义与价值。

除此之外,我们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还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思考,注重倾听、合作、交流等习惯的养成,教育学生做作业时要认真细心、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等。

3、音乐教学陶冶情操——立德

音乐教育不是单纯的艺术教育,它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感性途径去感染人、影响人,并将这种审美情感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为此,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根据音乐本身的功能、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良好的品质。如在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教师首先用铿锵有力、充满技巧的语调朗诵歌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让学生在感知中领悟作品内容,感受到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大无畏斗争精神,接着通过声情并茂的范唱,以强烈的情感,生动地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和意境。然后在教歌曲时,引导学生唱出力度的变化,速度的对比,旋律的起伏,把歌曲情感的理解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使学生感受到战争年代亿万人民为争取自由和民族解放而斗争的紧迫感,也感受到今年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等。在声乐合唱训练中,我们首先让学生感受整体声音的协调性及和声效果带来的美感,感受整体的凝聚力,然后要求学生音色统一,声音、身部间均衡,学会控制自己,学会协调,学会顾全大局,团结合作,亲身感受和谐的美,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在欣赏教学中,我们不单单是放音乐让学生听,而是从有声的音乐中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

4、科学教学关注成长——立德

科学发展史表明,科学发展的每一步都充满人性的光辉,反映人的求真、求善和求美的精神品格。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特别关注那些蕴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因素的教学内容,并让学生亲历具体生动的学习过程,以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实现儿童的精神成长。如学习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感人故事后,我们鼓励学生上网查找并且交流科学家们的其它感人故事,并要求学生学习科学家追求科学与真理克服重重困难的探索精神和奉献精神,我们还注重展示科学的客观真实性,从小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实证精神。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我们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和交往技能的培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学会体验自然美,通过图片、视频、实地考察等形式让学生观察各种自然现象,使他们获得感动,产生美好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关爱自然的美好情感。我们还教育学生要珍爱生命,通过饲养小动物,栽培花草等活动,让他们体验生命的价值,形成珍爱生命的情感和态度。

㈢校园文化 润物无声

充满人文氛围的、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净化学生的情操,陶冶学生的心灵。实验中,我们坚持以先进观念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学校精神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1、经典诵读促修养

我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经典诵读试点学校,课题组以此为契机,要求全体师生一同参与经典诵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文化底蕴,提高自身修养。我们鼓励学生“读经典诗文,做儒雅少年“。为了让传统道德精神精华教育深入学生的灵魂,让孩子思想上得到洗礼,我们提倡快乐诵读,如唱读、对读、师生互背、亲子同背等,并采用多种形式予以激励、评价。我们不仅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经典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要求孩子们从经典中领悟古人做人、做学问的道理,用经典导行。低年级段会用《三字经》上的典故来对照自己的行为;中年级段会用《弟子规》中的条文来评价自己,高年级段会以《论语》里的至理名言来反省自己。我们还常常把总结课与经典诵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孩子利用经典名言来评价自己的言行举止,以此来正心、正德、正见、正行。我们引导孩子吸取经典的精神、精髓,用以塑造自己的灵魂,鼓励他们选择古圣贤的经典名言作自己的座右铭。如有的同学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作为自己的学习动力,有的同学将“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作为自己待人的态度,有的同学以“反出言,信为先”作为自己品质的追求,有的同学视“诲人不倦”为美德。

2、班级文化显特色

班级文化对人的感染力是巨大的,它使置身于其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感到了一种无形力量和高尚精神的存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支配着学生的行为,陶冶着学生的情操。

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我们一抓物质文化建设,如力求环境整洁,精心设计墙面,开辟图书角等。二抓制度文化建设,如张贴《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班级公约》、《一日三问》、《班训》等。三抓活动文化建设,除积极参加学校举行的运动会、艺术节、文艺汇演外,班级还经常开展班会、辩论会、演讲比赛、调查访问等活动。

为了打造“品牌德育”,开拓德育新途径,形成班级和学生个性化德育的新局面,课题组在常规德育扎实开展的基础上进行了创建特色班的实践探索。为此,五个实验班各自确定了本班的特色主题,一班以诚信为主题,二班以求真为主题,三班以自理为主题,四班以书香为主题,五班以推普为主题。各特色班以“让每一个班级树立一个永久的形象,让这个形象伴随学生一生的成长”为目标,以“特色班名”为主题,根据“特色达标细则”等要求,制定能凸显本班特色的管理制度,并根据自己的特色主题来布置教室环境,切实做到班班有特色,人人争发展。

3《班级周报》助成长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从孔子的话中,我们可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榜样从何而来?我们认为,榜样更多时候应来自学生的身边。如何让身边的榜样成为镜子呢?我们从《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中找到了钥匙,魏书生老师曾引导他们班的学生创办了《班级日报》,该报由学生一手操办,内容与班级生活息息相关,如《学先进》、《好人好事》等,每天一期,报上的内容给同学以启迪,以教育。老师到处宣传,到处劝人家办,还说谁办谁受益。面对此诱惑,我们也动了办报的念头。考虑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我们改《班级日报》为《班级周报》,先让几位手抄报功底好同学试办,鼓励他们在报上刊登班级中出现的正面典型事例,同时也可披露班级里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便明确努力的方向,扬长避短。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在小小的8开纸中,围绕班级成长这个主旋律,他们开辟了精彩纷呈的版块,如《班级一周人物》、《我的语录》、《照镜子》等等,正与反、对与错、美与丑在这页纸上均有体现,尤其是先进人物的事迹,虽然平凡,但来自班级,真实可信。每当周五《班级周报》出炉之时,都会有许多同学来围着看,抢着读。有的为自己成为班级之星而欣喜,有的为自己成为镜子而自豪。几期办下来,同学们纷纷要求加入编报行列。于是,我们将班上同学分成小组,按组轮流编辑。虽然每组的办报风格不一样,办报水平有差异,但唱的都是“同一首歌”。《班级周报》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引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人和事,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鉴别,学会评价,并将规则、公约、价值观隐含其中,

优化了班风,引领了班级舆论导向,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提高了学生的管理能力、自律意识以及道德评价能力,很快成为班级主流文化之一。

㈣德育实践 重在体验

德育的本质是实践,缺少实践的德育是不完整的。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行为都是不在道德实践中获得的。走向实践,走向心灵的教育才是充满生命力的教育。为此,我们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1、让读书成为习惯

为使学生读书成为习惯,让阅读伴随学生成长,我们建立了班级图书角,还开展了许多与读书有关的活动,如漂书活动、读书主题班队会、古诗词诵读比赛、校园读书节、读书大王评比、校园图书市场、制作读书手抄报等。在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中,我们以体验为途径,以民族精神代代相传活动为载体,每学期都广泛深入地阅读爱国主义教育读本。低年级段在中队辅导员的带领下,开展读书讲故事比赛活动,中高年级段则在自主读书的基础上,参加校、县、市、省开展的读书征文及演讲比赛。爱国主义读书、演讲、征文等活动的开展,增进了学生的爱国情感,提高了道德素养,不少学生在活动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节约与环保同行

通过升旗仪式、黑板报、手抄报等形式开展节约与环保活动,号召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节约每一点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每一粒粮食,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不乱花零用钱,不带零食进校园,不乱扔垃圾,努力营造节约与环保同行的风气。

3、文明礼仪伴我行

为了强化学生的养成教育,我们加强《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的学习和训练,有计划地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系列活动,落实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我们编写了养成教育读本、文明礼仪教育读本、安全教育读本,提出了“一日三问”,并通过评选文明之星、形象大使以及设置课间文明训练岗等来监督和促进各班搞好常规管理。我们还通过文明礼仪知识竞赛、制作文明礼仪手抄报、召开文明礼仪队会等形式,来巩固学生的文明礼仪知识。

4、考察自来水厂

我们将青阳县自来水厂设为本校的科普基地。四年级时,我们曾组织学生参观了自来水厂,了解了自来水的生产过程,我们还带领学生考察了本县自来水的水源——青通河。在考察中,同学们发现青通河下游水污染严重,情绪很激动。参观考察后,同学们的环保意识、节约用水的观念有所增强,一封封保护母亲河的建议信写得情真意切。

6、野炊活动

为了让学生体验野外生存的艰难以及懂得感恩,实验班共300多名师生来回步行20余里,开展了一次大型的野炊活动。活动中,同学们分工协作,群策群力,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虽然野外条件有限,但大多数小组经过不懈的努力,烧出了有模有样的饭菜。这次活动从筹划到实施,基本由学生自主操作。虽然在野炊过程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总体来说,还是非常成功的。这次活动增强了同学之间的了解,学到了野外生存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尝到了劳动和创造的快乐,认识了父母操持家务的辛苦。

7、军营一日体验

2010年,我们组织实验班的全体队员开展了军营一日体验活动,从学校到军营来回39华里,我们要求一律步行。行军过程中队伍要整齐,不允许掉队,队员之间要相互扶持,相互打气,团结友爱,共同前进。军营一日体验活动让队员们见识了军人过硬的军事本领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也尝到了长途跋涉的艰辛,培养了他们顽强、吃苦耐劳的品质。这些体验将是他们一生的财富。

除上述活动外,我们还举办了亲子体育运动会、去敬老院送温暖、参观消防队、祭扫烈士陵园等多种德育实践活动。

㈤率先垂范 为人师表

“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教师无小节,外外为楷模。”在学校里,我们教师每天都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特别是小学生,模仿能力很强。因此,我们不但用道理去激励学生,而且用自身人格去影响学生,以良好的师德表率给学生树立榜样,以深厚的思想情感、庄重大方的仪表、和蔼可亲的仪容、彬彬有礼的语言给学生做示范,做学生的楷模、良师益友,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育。凡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教师先做到。比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我们就提前到校;要求学生不带零食进校园,我们的办公桌上就不出现零食;要求学生每日读书,我们每天也会手不释卷。我们还制定了《班主任职责》、《教学一日常规》、《教职工文明公约》以及《实小教师素养》。平时总是以“四个特别”要求自己:即特别爱学习、特别守纪律、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教书育人。还随时注重自己的形象:即爱生、严谨、敬业的师德形象;朴素、端庄、得体的外表形象;扎实、活泼、精博的教学形象;文明、有礼、大方的社会活动形象。由于教师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行为习惯养成的良好环境,他们在耳濡目染中形成了许多良好的行为习惯与个性品质。

㈥三位一体 凝聚合力

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合力,如何凝聚这三方面的合力呢?这就需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使各种力量形成时空交叉影响的思想品德教育的优势力量。

1、成立家长学校

家长学校在学校管理和育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成立了家长学校,每学年成立学校家长委员会、年级家长委员会、班级家长委员会。实验班的学生刚入学时,我们就对新生家长进行了集中培训,校长亲自授课,介绍了学校基本情况、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让家长走进实小、了解实小、亲近实小、关心支持实小,同时由年级组统一安排班主任代表和教师代表介绍新生入学初期亟需注意的事项,重点向广大家长介绍宣传小学阶段学生素质教育以及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培养的重要性和方法。每学年我们会举行一次家长会和全面家访,我们还设立了校讯通,对外开放周等,促进家校联系。我们曾邀请热心人士,家教专家开展讲座,对广大家长进行培训。如省科学院研究所副研究员邢军、《家教》杂志主编曹磊到我校做了《家校联合,面向未来》知识讲座;池州市首位盲人博士李雁雁为全校师生做励志报告;北师大素质教育研究专家陈威作了“双合格”家长讲座。2010年上半年,我们召开了毕业班家长会,介绍怎样做好小学学段的最后一段时间的学习辅助工作,组织经验交流,开展了优秀毕业生评比和优秀家长评比等活动。评选优秀毕业生活动由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参与,毕业生自己订个“优秀”标准,鼓励“人人都努力,个个争优秀”。争做优秀毕业生只有目标,没有指标。

2、走进社区

社区是学生生活、成长的重要环境。社区环境如何,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影响很大,可以说,社区教育工作是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德育网络的依托。因此,我们在发挥学校主体作用的同时,努力挖掘和利用社会德育资源,拓宽德育领域。我们让学生广泛接触社区,开展各种德育活动。如调查社区卫生环保情况;参观消防队,听消防队员讲安全知识;请司法人员进行普法教育;学做交警;送温暖到敬老院;参观县自来水厂;重阳节到社区给老人表演节目,春节到社区送春联;军营一日体验活动等。社区活动协调了学校、家庭、社会各教育主体的关系,学生在活动中,学到了书本上所没有的知识与经验,培养了自尊自强的精神,增强了遵纪守法的观念,增加了社会阅历,丰富了情感体验。

㈦多元评价 促进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要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基于以上理论,我们结合该课题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实施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1、开设总结课,让评价制度化

为了加大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力度,拿实招,取实效,我校根据《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分阶段制定了《“我能行”一周学习、生活评价表》,构建了“每日评价、每周处评与互评,每日自我反思与多元评”相结合的评价激励体制。要求从早上出门与父母道别、从进校礼仪到作业、从两操到课堂、从休息到卫生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价。周总结,月评比,让学生回顾一周及一月的表现,在欣喜和惭愧之余,学会反省,学会自律。总结课上还会评出班级之星,如有红领巾校长,班级形象大使、文明之星、环保之星、小小安全员、诵读之星等。获得文明之星称号的同学将担任护旗手,其光荣事迹将在校园宣传栏上展示,红领巾校长、班级形象大使、小小安全员将挂上荣誉胸牌。环保之星、诵读之星会张榜公布。

2、设置课间文明训练岗,让评价自主化

课间活动是快乐的、自由的。但这个时段又是分散的、不易管理的。为落实课间的文明守纪和安全工作,我们设置了课间文明训练岗,让学生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实行自主评价,自主成长。

课间文明训练岗分校级班级两个等级。校级的由大队干组成,班级的由普通学生轮流担任。课间文明训练岗设多岗制,如文明岗、守纪岗、卫生岗、安全岗、爱物岗、体育岗等。每个岗位均有专人负责。

课间文明训练岗把管理和评价的权力交给了学生,为学生自我体验,自我完善开辟了渠道,真正实现了自治,学生管理别人的过程就是教育自己的过程。这种自我约束和自主管理的岗位体验活动不仅落实了学校的工作和规章制度,还能让学生在管理中自律、他律,在体验中感悟成长,在评价中发展、提高。

3、改版学生成绩单,让评价立体化

以往的学生成绩单多为终结性评价,形式单一,评价内容千篇一律,教师往往以考卷为准来定论,这很难反应学生真实的道德行为,削弱了评价的激励功能。由于评价不够细化,出现了评价的盲点,影响了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为了改变这些弊端,我们研究决定将旧式“成绩报告单”改版为“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单”,把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以人为本,注重展示学生成长的轨迹。“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单”为彩版,分四大版块:头版为报告单的标题,背景是学校风光图片;第二版含学校校训、学校精神、学校校徽和校长寄语等;第三版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各科等级评价,采用的是自评、家长评、教师评的多元评价方式,另一部分为成长的喜悦,分我的喜悦、老师的喜悦、家长的喜悦三项内容。第四自动主要是成长的建议和特别记录,成长建议设老师寄语、家长的建议、我们心愿三部分。特别表现记录主要记载本期所获得的各种荣誉称号及特长展示、作品发表等情况。

新版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单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了全方位的、多角度的、公正的评价,丰富了评价内容,让评价变得立体起来、丰满起来。终结性盘点、发展性提议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刷新的愿望。

九、课题研究的成效

㈠建构了本校的德育特色

1、《“我能行”学生一周学习生活评价表》让评价有了标准。

2、“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单”实行多元评价,彰显人文。

3、德育实践活动系统有序:一、二年级亲子运动会;三年级参观消防队;四年级祭扫烈士陵园、参观自来水厂;五年级慰问敬老院、参观气象站;六年级军营一日体验。

㈡打造了本校的德育品牌

学校先后荣获中央文明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奖二等奖”、“市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知识竞赛二等奖”及全国家长示范学校、市安全文明校园、军民共建德育教育学校等称号,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荣获一、二等奖上百次。

㈢提升了教师的自身素质

通过实验研究,教师的科研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课题组15位老师,其中1位被评为名校长 5位被评为市学科带头人,6位被评为市骨干教师,2位被评为县骨干教师;1人参加省品德与生活说课比赛获一等奖,多人撰写的论文获市、县一等奖。

㈣培养了学生的文明守纪好习惯

学生的纪律、文明礼仪、卫生方面的良好习惯正在逐步养成,遵守行为规范已成为他们的内在需要。据调查分析,实验后,升国旗能肃立敬礼的达98%;尊敬老师、友爱同学的占85%;不乱扔垃圾、遇到垃圾主动拾起的占78%;作业能按时完成的占90%;诚实守信的占82%等。

十、研究的结论

经过六年的研究证明,本课题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效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效性,可操作性强,为建构本校的德育特色提供了有利的途径,其研究经验正在向区域内推广。

十一、思考和展望

该课题历经的时间长,收集的资料多,其经验总结凝聚了课题组老师的智慧和心血,但这些理论与经验还需要不断提升,使 其更加科学化、系列化。今后,我们将会为探索出一条更有利于打造学校德育品牌的路子而努力。

十二、课题研究参考的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

2、《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

3、《小学德育探索与研究》

4、《小学德育》

5、《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向生活世界回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初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学校管理经验
中学生学习行为改进策略子课题研究情况汇报
班主任工作计划(白鲲鹏)
防微杜渐 润物无声
班主任工作计划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