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吴春友|清明追忆

值此清明之际,政府号召不还乡,文明祭拜。谨以此文 ,记录枞阳风俗人情和家族传说故事,以纪念我的父亲。

——题记

家乡枞阳,位于安庆之东,滔滔长江依境而过,江对岸即是铜陵。千百年来崇文重教,为著名的桐城派发源地之一,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著的《乡土中国》中描述的一样,聚族而居,民风淳朴,秩序井然。乡人多重视祭祀先祖,家庙、祠堂随处可见,故有“清明大似年”的乡谚代代流传
前几日与母亲电话联系以后,得知家中清明已做,忽然想到,自19岁上大学以后,因身在外地,已多年没有回家做清明了。关于清明的记忆,大多还停留在读书年代。

1


老家做清明,都是在清明节之前,一般情况下父亲会提前关注天气预报,挑一个天气晴朗的周末,以便带我一道去。同时会提前上街购买好祭祀所需的鞭炮、大表纸和排香等物品。母亲则负责当天早早地煮好饭,备好“碗”(祭品)。一般为三个“碗”:一碗肉,一碗鱼,一碗家乡特产生腐,这些祭祀品事先都需要用水清煮至半熟程度。
关于祭祀用的物品,我常常建议父亲要买烟花或者团香,鞭炮也要买长点,不要这么寒酸,要向别人家看齐,要紧跟时代潮流,考虑买点冥币啥的。面对我的吐槽,父亲起初好像无动于衷,依旧用着扎着稻草的排香,常常还掰开着用。鞭炮依旧是筷子长,祭祀用的酒若是忘记买,就临时用家里喝剩下的。直到后期父亲才有所转变,会买点小烟花或者冥币,鞭炮也会加长成整挂的,不过这样的待遇仅限于祭拜祖父的时候,祭拜其他坟的时候依然用他的老套配置。
阳春三月,莺飞草长,也是家乡油菜花开的时候,一切准备就绪后父亲和我就要出发了,因祭祀所需的物品挺多,乡俗一般喜用竹箩筐挑着,一头是鞭炮、大表纸等,一头是三个碗和米饭等。起初是父亲挑着,待我年纪稍大点后,便换成我来挑了。除了挑担以外,还需要一人带着“标”,所谓的“标”,是家乡做清明需要用的一种很有特色的物品,祭祀后插在坟上或者挂在坟边的树上。
记忆中父亲很会做标,通常会用红绿两色的纸各一张,叠在一起,用剪刀来回剪,然后轻轻一抖,顿时一个长约一米、红绿纸相互交叉,看上去犹如一条小龙的标就做好交到我手里了。而后我负责把几根稻草捻成绳索状,穿进标的上面,再找一根细棍子,依次串进去,不一会儿,事先计算好数量的标就整整齐齐地挂在棍子上了。算标的数量虽说是一件小事,但是也有几次出现错误,若是不够的话便不管了,若是多了一个就最后和大表纸一起烧掉,在回去的路上再和父亲回顾着是哪个环节出错了。

2


许多年来,祭祀的路线几乎一成不变,近的就在屋后,最远不过千米外的马埠山,通常步行即可。第一处便来到村中心,今堂兄光富和兄富友家之间的道路边。这里有一座老坟,两块墓碑倒在地上,父亲告诉我说以前这里有三块碑,分别属于三大房的,所谓三大房就是大憨小马家一房,房西组一房,我们家和族弟老凯一门共一房。我曾问过父亲这里的墓主人和我们什么关系,父亲说他也搞不清,只知道哪块碑属于哪一房的。直到近年来村中修路,施工中挖出埋于土中的第三块碑。
就这样稀里糊涂地祭拜完了后便来到第二处祖坟,位于村子大桥北面,今族兄大黑子家门前不远处。这座祖坟看上去很大,土堆的很高,墓碑保存完好,没有倒塌,父亲说这个坟也是三大房的,以前有村民加土维护,后来渐渐地也没人管了。查看墓碑才知道墓主人是十二世祖象周公(2018年修谱时得知谱名宏四,字象周),立碑人是十七世的6人,从左向右依次是信怀、孔怀、晓云、春怀、福元、有元。当时只知道这个春怀是我们家的直系祖先,即我的高祖父。至于其他几人,一概不知。父亲说在他小时候就和祖父来这里做清明,也没人能说得清到底怎么回事。房亲丙胜公的父亲名字可能也在上面,但不知道是哪一个。

3


带着数不清的疑惑又稀里糊涂祭拜完后便到了桥对面的麻园,我的祖父墓即在此处,今族兄泽华家屋后的竹园里。在枞阳,一般称呼自己祖父为爹爹,我爹爹与他的大哥共圹。
因祖父生活时代距今不远,父亲总会在此有说不完的故事,少年的我总是听得津津有味。因为此坟没有墓碑,当时连大爹爹叫什么名字也搞不清,只记得父亲说大爹爹死的早,大奶奶后来改嫁给了隔壁的唐山村。祖父兄弟七人,最后各种意外去世,只剩下祖父这一支。
在麻园通往枫树村的路边有一处幽坟,不知道是哪一代祖先的兄弟,今已看不出坟墓的痕迹。在祖父的墓后不远处还有一座幽坟,那是大爹爹的儿子,小时候掉进水里淹死了。所以每年清明烧纸时,父亲总是叮嘱我在祖父的坟前要分开烧,避免大爹爹和爹爹分不清楚烧给谁的,最后别忘记拿几张去坟后面烧,那是烧给幽坟的。每当我拿着大表纸去坟后烧时,看着平坦的大地一脸纳闷,这哪里有什么坟啊,便需要再次和父亲确认下位置,父亲瞅了瞅,便让我差不多找个地方烧烧。直至后来听小爷说,祖父坟后面还有祖父的一个弟弟的幽坟,小时候被牛角戳了不治身亡。


关于为什么曾祖、祖父那两代人大门里出了那么多意外,父亲说了两个版本。一个是不知道哪个祖先把村子里的古树给砍了,当时别人都不愿意砍,偏偏就他跑去砍了,在乡下,古树一般被视为有灵性的,只能等它自然枯死,不能人为破坏。另一个是不知道哪个祖先和别人打官司,这位祖先性格倔强,把一块石碑状的石头搬回家,石碑在乡下被视为白虎,万万不可入宅。最终都导致了大门里人丁凋零,曾祖父一代人堂兄弟十几人只剩下我曾祖父(排行第七)和丙胜公(排行十一)得以延续。

4


麻园一行结束后,便前往村东面的火神地,今族兄天佑家屋后不远处。火神地常年没人去,近年来杂树丛生,给做清明制造了很大的麻烦。
这里第一处是一位张姓舅爹爹的坟,有一块小石碑,深陷土中,听父亲说是上一代的老太太的兄弟,为了躲避太平天国战乱,从庐江逃难到了我们这里,最后客死异乡。2018年修家谱时因信息匮乏,始终无法与老谱对接,直到查到高祖母姓张,谱上明确记载来自庐江,才成为确定祖源的一大有力佐证。冥冥之中,难道不是多年来不忘祭祀的福报吗?
第二处为张姓舅爹爹不远处的五姐幽坟,父亲说五姐夭折以后就葬在这里,因为没有很好地标记,现在也成了一片平地,每年只能大概地找个地方烧点大表纸。
再向南十米处,是高祖母和她的婆婆合墓,面对着杂木丛生的小道,父亲每年只能尽力地靠近点,然后大概找个地方烧点大表纸。

5


行程至此,大约已经接近一半。随后便沿着塘头埂前往屋后的龙板大地,祖母章氏的坟墓便在此。
在枞阳,祖母一般称呼为奶奶,奶奶生前裹着小脚,思想上有点重男轻女,对孙辈们十分疼爱,经常把好吃的藏在大米缸里面。
记得小时候有一年,马埠小学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许多学生有呕吐症状,纷纷被送往白云医院,一时之间闹得沸沸扬扬。后来听说去医院要喝葡萄糖,恰好发现奶奶家有一瓶,便趁着奶奶不在家,弄开了奶奶家土墼屋的木质老窗户,隔着窗上一根根木质防盗棍,愣是给偷偷喝掉了。
离奶奶墓不远还有两处,一处是祖父二哥即我的二爹爹夫妻合墓,二爹爹和大爹爹一样英年早逝,没有后代,年年都由侄子侄孙来祭祀。另一处是我的二叔墓,父亲每次经过此处总是唏嘘不已,说起他们兄弟小时候和祖父生活时,家里是如何如何艰难,为了三个儿子的亲事,祖父在街上小酒馆里总是主动帮别人结账,以期望有人帮他儿子说媒。
在枞阳一般称呼叔为爷,父亲说二爷生前对他比较照顾。有一年村里某人跑到我家欺负父亲,把我家的水车给驮走了,父亲胆小怕事,又打不过对方,二爷回家后听说了这事十分生气,直接去对方家把水车驮了回来。父亲又说过去曾和村中某家打架,对方家族人多势众,祖父和他都不擅长打架,那时候小爷又年幼,一般都是二爷冲锋在前,与对方干架。有时候谈及他们那一辈人的恩怨情仇,父亲情绪又十分低落,很多话欲言又止,只是告诫我凡事多忍让,在外和人相处要厚道规矩,不能暴躁,和兄弟姐妹要友好相处,不要争吵。

6


离开龙板之后,便前往马埠山。马埠山是附近的一座小丘,上面坟茔遍布,父亲一般带我祭拜三处。
一处是山南面半腰处一个有墓碑的坟,即我的高祖父和他两个同辈的房亲兄弟合墓。
一处是山的西边,庙旁不远的一个大坑的上面,即我的曾祖父夫妻合墓,没有墓碑,坟墓上盖着很多碎石头。父亲说那个大坑是以前开采石头形成的。每年祭拜曾祖父时,看着深深的大坑我心里都有一阵恐慌,以至于每次都担心父亲,提醒他要小心脚下的路,实在找不到曾祖父的坟墓就算了,就近找个地方烧烧。父亲却不以为然,总是四处看看,努力回想下曾祖父的墓在哪里,然后上前祭拜。然后沿着小路而下,一边聊着曾祖父的故事,一边咒骂那些缺德的开采者,把好好的一座马埠山炸的不像样子,几乎都快挖到曾祖父的坟前了。
最后一处即在山西面脚下,往下就到了苏庄。这里有一座坟,不知道是哪一代祖先的兄弟,父亲说以前老人们说四房分子,因为当年只有曾祖父和他的堂弟丙胜公有后代。而大爹爹二爹爹死的早,我们这一支只有爹爹一人了;丙胜公一支后代多并且有过继顶了其他房头的事,后来分家时我们分得一房半,占的比例小点,丙胜公一门分得两房半,占的比例大点。时隔多年坟冢早已平了,也没有立碑,如今具体位置无法确认,只是知道属于我们这一支和丙胜公后人共同祭拜。
有一年做清明做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恰好碰到时和二爹爹(丙胜公次子),父亲便和二爹爹聊起了这座坟的来历,结果二爹爹和父亲都是不清楚,只是一代代祖传父、父传子这样传承下来了,于是只能大概找个位置烧点纸。又有一年,父亲和我再次经过此地做清明时,突然发现仅有的一点大概位置上竟然多了一座没有墓碑的新坟,父亲在周围转了好久,越看越觉得这座新坟的位置就是以前那位不知名的旁系祖先坟的位置,父亲说这新坟可能是哪个庄子上的谁谁谁,这人是被水淹死的,什么时候葬到这里的。我和父亲只能一顿吐槽,天底下竟然还有这么搞怪的事情?也埋怨这么多旁系子孙没人关心这事。最终只能就近找个地方烧烧纸钱了。将要离开的时候,我们看着插在坟前的树棍子,不记得是我还是父亲,跑过去拔了给扔到草丛里面了。

7


从山上下来,便直穿林院和占庄到达最后一站,五猖庙。五猖庙东有一祖坟,也不知道是哪朝哪代的,没有墓碑,坟身几乎平了,后来修家谱时考证可能是高祖二弟,后代有大包、同波二人,解放后不知所踪。每年父亲来到此总是需要找一会儿才能大概确认位置。
关于此地有两种版本,据说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此处有一条路直通水域,此处为滩头,有一种说法叫做“大滩头,出王侯;小滩头,出贼寇”。又有一种说法,为我村毛忠大爷生前和我所说,说这里对着浮山哪一个山头,那个山头是平顶的,没有尖。叫做“大断头,出王侯;小断头,出贼寇”。至于是大滩头还是大断头,或者还是其他的什么音,已然不得而知。
没有想到这里也成了父亲的长眠之处、最后一站。父亲生前在此四顾张望的背影始终还在我的脑海中,如今细细想来,冥冥之中似乎也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天意。五猖庙南,王母塘附近有幽坟一处,即父亲的长子,一岁左右夭折的我的胞兄。不远处牛轭地有幽坟一处,为夭折的龙凤胎哥哥和姐姐,听母亲说当年生产队要挑土,连孕妇都要上去干活,母亲只能挺着肚子前去做工,结果导致流产。那一年村子里有两个孕妇,另一个是族兄金牛的妈妈,腹中的孩子同样没有保住,这段往事是那个特殊的年代才会发生,放在今天简直不敢想象。
父亲生前都有点不记得幽坟的具体位置了,尤其是一岁夭折的胞兄幽坟,每年做清明的时候几乎就在别人家的油菜地里面做,为此我还吐槽过父亲,怎么不弄点石头做个标记,导致现在都不知道具体位置。父亲去世后,我和母亲去过一次,母亲仔细辨别了下,告知我稍微准确点的位置,胞兄幽坟在族兄友兵祖母章氏墓西侧一两米处,龙凤胎幽坟在房西组时安公墓前一两米处的小树窠里。

8

慎终追远,不忘前人生活之艰难;饮水思源,永念先祖品德之美好。清明是中国传统节日,在我家乡枞阳尤为重视。今年因疫情缘故,政府号召不返乡,文明祭祀。如今时代发展,风俗变迁,感觉很有必要用文字记录下曾经的风俗人情,记录下曾经的岁月,以及在那段岁月中一代又一代人口口相传的家庭传承和家族传说。不求文笔之美,谨以此文纪念我的父亲。

吴春友  2022年4月2日于南京江北

来源:文乡枞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生物语​一一我们家的人(3)
坑里古村:一个游子的深情告白
秦桧曾祖父、祖父、父亲的名讳
农村俗语:“清明祭祖要四代,祭祖四代财喜来”说的是什么意思?
一坟能管多久?
陈益峰:醉翁倒地,刘氏、张氏五品祖坟二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