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左家庄的小队长

摄影丨刘文明

提起人民公社时的小队长,在农村无人不晓。这官小得不能再小了,可他却能参加县里的“四级干部”会,指挥几十个劳力干活,左右一二百口人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任领导,应该是左家庄的小队长。
他大我四岁,中等个,大脑门,上学不多,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接受新事物,祖上都是地道的农民。1966年,我第一次回老家时他十八岁,已经入了党,干小队长了,隔了两年我再回来,他还是小队长。

同喝半壶水

有一年入伏后,队里男劳力都去“四号桩”锄豆子。四号桩离家100多里路,走过北站(军马场的单位),沿着一条“潮沟子”向东北方向走去,40多里路没有淡水。去的时候人们都推着小车,准备回来时顺路拾草,推回家烧火做饭。那年我16岁,还没有买小车,小队长说:咱俩合伙吧,你拉我推,拾了草咱俩平分。
四号桩缺淡水,只有“北十字井”屋子旁边有一口淡水井。说是井,其实就是一个大深坑,周围是斜坡,没有陡峭的井壁,与古老的井完全不一样。水从斜坡的土里渗出来,流到坑底,人们就用水瓢往水桶里舀,真是弥足珍贵!方圆几十里种地的人都吃那口井的水。
豆子锄完后,忙饭的人夜里去排号推水,烧开后人们灌满“水嘟噜”(盛水的容器),踏上了回家的路程。走了十几里路,发现路边有一片被火烧过的干柳条,看到这么好的柴火,人们贪婪地割了起来,忘记了时间。入伏后的天气烈日炎炎,人们挥汗如雨,待下午装上车子的时候,多数人的水嘟噜都干了,只有少数有心人勉强省下了一点儿。
推车往回走的时候,开始人们劲头还行,可越走越累,越累越出汗,越出汗越口渴。等看到了北站的“三角架”(勘测地标),人们高兴极了,可怎么走也走不到了,感觉它那么的遥远,可望而不可及。那一次我幸亏带了一个军用水壶,里面还有小半壶水,实在渴得不行了,我和小队长就每人喝一小口,含在嘴里漱口,漱着漱着水就没有了。再后来水彻底没了,我们感到心中火热,就趴在湿乎乎的地上凉一下胸脯,再爬起来继续走。
好不容易挨到了北站,我们去食堂里要水喝,那位炊事员真是大好人!她端出来一大盆大米汤。那白白浓浓的汤汁,好似天降甘露,喝下沁人心脾,立马有了精神。

瞒产私分

有一年,我们小队黄河北的高粱丰收了。高粱与麦子不同,麦子是在河北打场,而高粱则是把高粱穗捆成高粱头,再用船运回家打场。
在这之前黄河已经连续几年漫滩,社员们靠吃国家“救济粮”过日子,粮色差,没钱买,肚子都填不饱。不知道是场院里的几个老人自作主张,还是小队长有意安排,也可能是兼而有之吧。几个老人看到红玉玉的高粱亲呀,扬场的时候就把高粱粒与“壳琐子”分离得不太清,壳琐子里带有点秕高粱粒。老人们心想,反正瞎不了,分壳琐子的时候让社员们沾点光吧。
我们队的场院正好靠着一条大路,说来也巧,分壳琐子的那天有一个公社干部骑车路过,看到用簸箩分东西,就下车走进场院里抓起来看,这一看麻烦大了,他说:这是严重的“瞒产私分”。立刻叫停!找来小队长和大队干部研究如何处理,他要求把已经分下去的壳琐子收回来;小队长撤职;大队书记作检讨。怎奈当时队里没有合适人选,社员们又都拥护他继续干,就将这事暂时搁置了。那时,农村有一句顺口溜:“打了棉花柴,干部就下台。”这事就等那时一块处理吧。

心灵的沟通

我回到老家不到一年,就成了棒劳力。有了那次去四号桩锄豆子的经历,我和小队长的心彼此近了,有了一种难兄难弟的感觉,交流也多了起来。有一次小队长说:你看这么个小队长,还真是不好干,30多户人家,150多口人都沾亲带故;上边又统得死,连地里耩啥都得听他们的;社员们的积极性也难以调动,农忙季节上边讲锁头看家,可根本抓不着人,能顶活的劳力太少了;队里穷得叮当响,有时候要到户里借钱打煤油;有些人不想干活,光想沾便宜,迁就他们老实人就要吃亏。我说:人谁都不傻,都不愿意吃亏,可偶尔吃点亏没啥,今后你有什么难安排的活就找我吧,反正我现在什么活都能顶起来了。
那一年十九方(地块名)耩的高粱,收完高粱穗子秫秸也要往家拉。他对我说:十九方离家六七里路,牛车又慢,半天只能拉一车,按说装车是要两个人的,可有点儿怠,你一个人能行吗?我说:行啊,200多个秫秸一猛劲就装上了,路上坐车可以休息。

豆子归个人

我参加工作后,有时回家还到他那里坐一坐,听他说说队里的事。有一次他说起了“三河滩”按人口分豆子的事。
家乡的黄河南岸有一块新淤地,叫三河滩,很适合耩豆子,可由于地势洼、红土黏、草多难管理。最厉害的是穇草,长势强,根系发达,即使锄下来,地湿又会扎根。1979年,三河滩的豆子长势良好,可天公不作美,一连几天劳力们到了地里刚插下锄雨就来了,人淋得像落汤鸡,地也没法锄,再不想办法,草就把豆子“吃”了。小队长考虑再三,最后下了决心,把豆子一人一耧分到户,规定户里负责锄草,秋后收了豆子归个人。
这一来热闹了,老婆孩子都到了地里,能锄的地方锄,不能锄的地方就用手拔草;这还不放心,生怕地湿那些草再长上,又把草都抱到了地头上;天黑前地里的草被消灭得一干二净,人人暗喜秋后能收豆子了。
当时有好心人告诫他:你这是胡闹,忘了当年瞒产私分的教训了,上边知道了非狠狠地整你不可!可这事后来却一直没有动静,社员们收了豆子自然倍儿高兴。我有时在想,这可能是与上边的政策有关吧?那时候农村改革已经悄然兴起了,只是老百姓还不知道罢了。小队长的做法颇有点儿安徽小岗村“分田到户”的味道,如果有人总结,说不定还能成为先进典型呢!
两年后,队里实行了分田到户,他不再干小队长,便进城务工,还干起了领工。我经常看到他领着一帮人在县城里搞绿化,干得得心应手。
小队长的平凡人生,印证着政策痕迹,透视着农村变化。后来我们见面少了,可走上社会的第一站,令我终生难忘。

作者简介:李晨,生于济南,原籍垦利。青年推小车,中年管汽车,老年学写人生故事。

点击欣赏作者近期作品:
当过兵的老领导
不一样的恩师
王大爷
我看世界杯
左家庄有座水文站
兵团情结
左家庄
一把锄头相伴五十载
牛马过黄河
麦子过河
黄河上淌冰
黄河上摆渡
黄河上跑冰
话拜年
孤东会战运输线
接 车
麦浪滚滚
军马嘶鸣
畅游黄河入海口
牛也坎坷
母亲与刺绣厂
昼夜二百里
交公粮
消 夏
英魂长眠 日月同辉
今昔永丰河
牡丹富贵苗难栽
春种秋收不违农时
重庆顺江三峡游
七十年代家乡年
小年后运大豆
家乡的能人
换 瓜 干
黄河的温顺与暴虐
话说黄河刀鱼

《东营微文化》投稿要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在原平的金山上(2)
“芙蓉杯”首届全国文学原创大赛入围作品-散文《乡下的记忆》
[黄石文坛]华绍银的散文《生产队岁月·选队长》
童年的记忆,说说生产队那些年的故事。
队里来了新社员
给晩辈讲讲薯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